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柳亞子 Liu Yazi(現代中國)瀋尹默 Shen Yinmo(現代中國)海子 Hai Zi(現代中國)
洛夫 Lo Fu(現代中國)舒婷 Shu Ting(現代中國)徐志摩 Xu Zhimo(現代中國)
席慕容 Ximurong(現代中國)餘光中 Yu Guangzhong(現代中國)食指 Si Zhi(現代中國)
劉半農 Liu Bannong(現代中國)北島 Bei Dao(現代中國)顧城 Gu Cheng(現代中國)
卞之琳 Bian Zhilin(現代中國)戴望舒 Dai Wangshu(現代中國)多多 Duo Duo(現代中國)
昌耀 Chang Yao(現代中國)嚮明 Xiang Ming(現代中國)孤夜賞雨 Gu Yeshangyu(現代中國)
離離 Chi Chi(現代中國)陳忠坤 Chen Zhongkun(現代中國)熊焱 Xiong Yan(現代中國)
絶壁孤俠 Jue Biguxia(現代中國)迪拜 DiBai(現代中國)祁鴻升 Qi Hongsheng(現代中國)
杯中衝浪 Wang XuSheng(現代中國)魯緒剛 Lu XuGang(現代中國)餘刃 Yu Ren(現代中國)
白琳 Bai Lin(現代中國)太陽島 Tai Yangdao(現代中國)秋葉 Qiu She(現代中國)
佚名 Yi Ming(現代中國)周夢蝶 Zhou Mengdie(現代中國)鄭愁予 Zheng Chouyu(現代中國)
蘭語凝嫣 Lan Yuningyan(現代中國)劉華明 Liu Huaming(現代中國)陸華軍 Liu Huajun(現代中國)
離開 Chi Kai(現代中國)郭沫若 Guo MoRuo(現代中國)林泠 Lin Ling(現代中國)
商禽 Shang Qin(現代中國)羅門 Luo Men(現代中國)西川 Xi Chuan(現代中國)
歐陽江河 Ouyang Jianghe(現代中國)翟永明 Di Yongming(現代中國)楊煉 Yang Lian(現代中國)
張錯 Zhang Cuo(現代中國)田間 Tian Jian(現代中國)阿壠 A Long(現代中國)
紀弦 Ji Xian(現代中國)灰娃 Hui Wa(現代中國)馬驊 Ma Hua(現代中國)
覃子豪 Qin Zihao(現代中國)林亨泰 Lin Hengtai(現代中國)蓉子 Rong Zi(現代中國)
瘂弦 Ya Xian(現代中國)楊喚 Yang Huan(現代中國)羊令野 Yang Lingye(現代中國)
林徽因 Lin Huiyin(現代中國)白萩 Bai Qiu(現代中國)管管 Guan Guan(現代中國)
陳青雲
現代中國  (1928年)
籍貫: 雲南

武俠 Martial Arts《亡命天涯》
《女血神》
《乾坤令》
《七巧神刀》
《青山劍客多情女》
《青衣修羅》
《三皇聖君》
《死城》
《十劍表雄風》
《石劍春秋》
《鐵笛震武林》
《天涯浪子》
《天涯俠客》
《武當爭雄記》
《浪子神鷹》
《血𠔌幽魂》
《雪劍冰心》
《血劍狂人》
《仙女與殺手》
《一劍三鷹》
《血帖亡魂記》
《玉劍香車千裏花》
《幽靈門》
《英雄長劍女兒情》
《異鄉客》
《陰陽界---生死河》
《醉書生》
《揮劍問情》
《病書生》
《彩虹劍影》
《醜劍客》
《殘人傳》
《殘肢令》
《刀劍金鷹》
《毒手佛心》
《復仇者》
《飛刀神劍》
《鬼堡》
《鬼臉劫》
《怪俠古二少爺》
《霸劍集》
《黑儒傳》
《寒星冷月仇》
《鶴形十二》
《劍傲霜寒》
《江湖三殺手》
《劫火鴛鴦》
《金劍麯》
《金石盟》
《劍影俠魂》
《快手》
《冷面客》
《羅剎門》

閱讀陳青雲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陈青云
  生平不詳。著名作品有《鐵笛震武林》(1962年),《殘肢令》(1963年),《鬼堡》(1964年),《醜劍客》(1965年)等。
  
  生於1928年
  
  陳青雲
  1946年離開雲竜,保送進了雲南省行政幹部訓練團。
  1947年去昆明學習度量衡檢驗,後來又進了獸醫訓練班。
  1948年考入昆明北校場26軍通訊幹部訓練班受訓。
  1949年調職前往蒙自。
  1950年隨軍從蒙自經過近3個月的徒步跋涉,抵達越南的金蘭灣。
  1953年抵達臺灣省高雄市。
  1960年因健康原因,退役。
  1961年和夫人陳素霞結婚,次年長子若之出生。
  1962年首部小說《殘人傳》完稿,《鐵笛震武林》出版,次年隨着《殘肢令》出版,奠定“鬼派”第一人的江地位。
  
  陳青雲
  1975年任臺中科教中心主任。
  1983年辭職,專心於小說創作。
  1989年攜次子若華返鄉探親。次年母親去世,聞訊後健康情況進一步惡化,創作了最後一部小說《怪俠古二爺》。
  1997年檢查出癌癥,拒絶截肢,次年癌細胞擴散。
  1999年去世,終年71歲。
  陳青雲-寫作經歷
  陳青雲
  1961年的一天,在臺灣雲陽的北港一間出租屋內,陳青雲問妻子:你存折上還有多少錢?妻子拿出存折,陳青雲拿過來,取出最後一點錢,去了高雄,半個月後回來時多了一部書稿,這就是《殘人傳》。書稿寄去了臺灣的清華出版社,一傢人就開始了漫長的等待。等了多長時間無從考證,衹知道他們那天已經沒米下鍋,夫妻二人正陷入絶境之時,門外來了一個人,站在院子裏問道:陳青雲先生的傢在這裏嗎?陳青雲便將來人請入屋內,來人進屋之後表明是清華出版社的編輯,說出了那句讓陳青雲終身難忘的話:你的書稿我們社决定出版!
  之前陳青雲寫作過一些散文和詩歌,但是一直都沒能打響,用內地的話來說,是個典型的文學青年。當時在臺灣,武俠小說是禁書,說它是“腹誹文學”,當時臺灣的社會非常黑暗,人民物質和精神非常貧乏、壓抑,或許這也和臺灣後來武俠小說盛極一時有關,它給人們提供一種暫時的安慰,一個逃避現實的空間。而60年之後,氣氛開始寬鬆,也正是這個時候,臥竜生和諸葛青雲等人開始寫作武俠小說。陳青雲寫的第一部是《殘人傳》,但實際上出版的第一部書是《鐵笛震武林》,以其鮮明的風格引起極大的反響,到寫作《鬼堡》的時候,他已經奠定了“鬼派第一人”的江湖地位。60年解禁以後,光臺灣便先後有348人寫武俠小說,發行2000餘部,40000餘集。可以說陳青雲在這樣的環境中最終能成為一代名傢,極為不易。他最暢銷的作品是《死城》,在內地前後印了5版,每一版都不會少於5萬册,這還衹是正版。香港評論界最推崇他的《醉書生》、《黑儒傳》,陳昆俊先生比較欣賞《羅剎門》,但他認為,陳青雲最好的作品是他的中篇武俠小說和他後期的推理小說。海內外評論界對陳青雲作品的評價,主要認為他的作品語言古樸,較好地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字之美,早期作品情節怪異,但後期作品偏重於更為深刻的內容,思想更為精闢。
  陳青雲
  陳青雲最後一部作品是他回大理探親之後寫就的《怪俠古二少爺》,從此封筆,把書稿寄到弟弟手中,由內地的花城出版社出版。陳青雲筆耕數十年,具體到底有多少作品,實際上連他自己也不完全清楚,大概有百餘部,近三百集,三千六百萬字之多,現在很多國外圖書館都收藏有陳青雲的書,特別是華人多的地方,象多倫多的圖書館就藏有他的作品集。陳青雲的電影和電視實際上也拍過不少,但是在內地放映的不多。言談中,陳昆俊老先生一再為陳青雲在內地的影響不大而感到自責。他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把陳青雲的作品盡量搜集齊全,然後為他出一套全集。
  陳昆俊老先生認為幫他的大哥出一套全集,是他應盡到的義務,他覺得他這個大哥靠寫作吃飯非常不容易。他特別提到陳青雲晚年在傢信中說過,寫作是一條寂寞而漫長的道路。
  
  陳青雲
  上世紀60年代的臺灣第一代新派武俠作傢,大多是由內地遷去,又多半以軍人居多,如當過通信兵的陳青雲、裝甲兵的柳殘陽及臥竜生等。戰爭的陰影往往會在他們的作品中體現,如陳青雲在越南集中營的非人經歷,不僅對他的健康造成了摧殘(一直有肺結核和痛風的疾病),還對他的創作造成了重大影響,使得他的早期作品多有影射集中營的意象(如《鬼堡》和《死城》)。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風光的武俠小說傢背後隱藏的不幸經歷。寫作是一條寂寞而漫長的道路
  在晚年的時候,陳青雲把自己畢生的積蓄,都投入了一傢投資公司,打算就此封筆養老,誰料那傢公司後來卻捲款外逃,血本無歸。該事件可算得上是臺灣當年的一件轟動社會的大事,受牽連的投資者達到一萬多人。具體損失情況不得而知,陳昆俊老先生衹是嘆息着說,那一次把陳青雲的棺材本都賠進去了。
  雲竜有千年的諾鄧古村,有八大????井的繁華往事,有“中國橋梁博物館”的美譽,出過王九齡、董澤這樣創辦了東陸大學的名人,如今,環抱它的群山上,又多了一座衣冠墓,一位落葉歸根的老人結束了歷經磨難的一生,回到了他的故鄉,不再離去。
  陳青雲-為什麽寫作
  陳青雲
  陳青雲為什麽會走上寫作武俠小說的路,陳昆俊先生道出了真相。陳傢祖上幾代人都是貢生,他的姑父則畢業于云南陸軍講武堂,父親是滇緬公路????務轉運站的主任,自幼家庭富足,傢教良好,後來情況突變,父親被下屬的虧空所纍,又不肯妥協,便被投入保山的監獄,後來遭到日本人的轟炸,監獄被夷為平地,父親纔死裏逃生。從此傢道中落,之後陳青雲在昆明學習度量衡檢驗,畢業的時候,他的旅費被科長裝進了自己的腰包。那時候他還在東陸大學中文係旁聽,正值當時的《正義報》招編輯,他去考試取得了第一名,卻被總編的內弟把他頂替了……再加上後來他被迫參軍,一路從開遠徒步走到越南的金蘭灣,路上所受非人的折磨實在非筆墨所能形容。而陳青雲年幼時的性格是非常浪漫的,據陳昆俊先生所說,每到月明風清的夜晚,陳青雲就邀約一幫同學到雲竜的虎山上,帶上酒和樂器,飲酒唱歌,通宵達旦。他還演話劇,寫詩歌。可以說後來所有的遭遇,和他之前的生活形成了太過巨大的反差,逐步地改變了他對世界的看法。陳青雲書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容貌俊美,心中卻有太多仇恨,可以說這在某種程度上正是陳青雲的真實寫照。他之所以被誤解成“鬼派”,主要是因為他以《鬼堡》和《死城》係列而成名,書中雖然沒有鬼神,但是他最擅長營造陰森恐怖、有如地獄一般的氛圍,臺灣評論傢葉洪深因此為他定義為“鬼派”,雖然陳青雲為人低調,不願介入門戶之爭,但據陳昆俊先生介紹,他實際上是不同意這種分類的。類似的風格,衹是出現在他早期作品中,而從1970年開始,陳青雲便開始轉型,作品更加註重整體結構以及推理,因此對他簡單地歸以“鬼派”,實在值得商榷。坊間傳說陳青雲模仿諸葛青雲的說法也值得商榷,一則是陳青雲的筆名是從初中開始就使用了,它實際上來自于云竜當地的一座橋,該橋名字就叫青雲橋。青雲橋是由陝西巡撫楊名颺所建,距今已有180年的歷史。二則陳青雲作為所謂的“鬼派武俠第一人”,其源頭是大理白族民間傳說,以及一本叫《大理古遺文摘抄》的書,陳昆俊先生說他們小的時候都看過那個書,書的內容很怪異,可以說是大理這塊神奇的土地給予了他最初的靈感。據說在闊別家乡幾十年後回傢探親的時候,陳青雲依然能講一口流利的白族話。
  陳青雲-代表作《鬼堡》
  陳青雲
  鬼堡關閉15年後,標志黑骷髏重現江湖、韓尚志全家遭血流,母親改嫁天齊教主。他立志報仇,迭得奇遇,成為天南一派掌門人,再入鬼堡,終於發現一切皆因天齊教主挑唆,而天齊教衹是鬼堡的叛逆,韓尚志最後尋得生母,殺死天齊教主,報了大仇。《殘肢令》甘露幫掌門人因《烏木寶錄》全家被殺,20年來喬裝殘肢令主報仇雪恨。臨終囑咐徒弟楊宗義找回秘籍。楊宗義巧服牛竜蛟內丹和天鵬彩卵,又得海鷗令主暗助,以殘肢令主身份殺了五大首敵,找回秘糟,練成烏木神功。最後找到母親,海鷗令主則是他的生父。《醜劍客》甫宮仇因得了《一元寶蕭》上册被追殺打下懸崖,巧遇受傷的醜劍客傳授絶世神功。他從母親遺書得知當年二賢莊修案皆由此秘籍而起,仇人以金劍盟為首。南宮仇打入金劍盟作了近衛長,暗中扮成醜劍客誅殺仇傢。最後終於奪回《一元寶篆》下册,又在君山武林盟主大會上手刃了仇人金劍盟主諸葛武雄,又與當年二賢莊二莊主之女何瑛、白石島主萬老邪之女萬鳳真喜結良緣。
  陳青雲-作品
  《死城》《鐵爪》《武聖》《血榜》《血情》《快手》《殘人傳》《摧心笛》
  
  陳青雲
  《大頭鬼》《復仇者》《孤劍吟》《鬼臉劫》《黑儒傳》《金劍麯》
  《金蛇梭》《竜虎榜》《冷面俠》《乾坤令》《喪魂掌》《神竜令》
  《碎屍人》《索血令》《血魔劫》《異竜宮》《異鄉客》《音客劫》
  《陰魔法》《銀劍恨》《幽靈門》《彩虹劍影》《蒼穹血引》《大義滅親》
  《地獄書生》《飛刀神箭》《復仇小子》《蓋世女俠》《鬼手佛心》
  《化血金刀》《劍蕩群魔》《劍影俠魂》《劍塚癡魂》《江湖狼女》
  《劫人鴛鴦》《金菊四絶》《金月密盟》《狂竜傲鳳》《怒劍飛魔》
  《羅剎三絶》《魔琴三疊》《七巧神刀》《青衣修羅》《神鷹浪子》
  《聖心鷹花》《石劍春秋》《四海青竜》《鐵飯嬌娃》《亡命天涯》
  《威鳳神竜》《血劍留痕》《血劍魔花》《雪劍冰心》《豔女殺手》
  《閻羅書生》《幽𠔌劍影》《雲菊一秀》《珠劍宏道》《殘虹零蝶記》
  《孤劍泣殘紅》《孤星零雁記》《華夏三女俠》《劍出鬼神驚》
  《江湖三殺手》《樓外樓情戀》《女神·女神》《三纔流雲刀》
  《鐵笛震武林》《鐵拐喪江湖》《旋風絶情劍》
  《血帖亡魂記》《鐵劍屠竜十八招》《無回玉丈冷修羅(冷面修羅)》
  陳青雲-臺灣武俠與香港武俠
  陳青雲
  從地域上來說,我們可以將這個時期的作品做一個劃分:臺灣作傢作品和香港作傢作品。臺灣的以古竜、司馬翎、慕容美諸人為代表,而香港 則以金庸、梁羽生、倪匡為代表。他們的劃分不單是地域的不同,更重要的是由地域和文化背景所産生的風格上的不同。比較如下:
  1.應該來說,香港的作傢受舊武俠小說傢的影響比較地大些,他們一般註重文字,情節上不講究明顯的懸念感,人物的塑造以標準的正人君子為多,在道德標準上接受的是中國儒傢的一套,但帶有不少三教合一的思想和倡佛理論。就是說講恩仇的比較少,講解脫的比較多。而臺灣的作傢一律西化的比較嚴重,在作品中表現的思想都帶有明顯的西方色彩。 明顯的一個標志就是對待女子的態度和個人自由上。金庸他們強調的是社會對於一個人的約束和個人的責任感,而古竜司馬翎則更註重於個人的好惡。當然,臺灣也有些作傢比較懷舊,學一些還珠樓主、朱貞木的筆法行文。但這畢竟是門面的東西,不能作為論據。臺灣的作傢還比較講究求變,敢於突破,敢於求新。他們從不諱言寫作和生活的關係,可以說是真有務實的精神。
  
  陳青雲
  2.在寫作方面,臺灣作傢比較誇張一些,基本都是完全架空的歷史背景, 突如其來的恩仇衝突,不太固定的武林門派,一般還都有對正派的蔑視。 臺灣派個人的特色都不十分固定,唯一一個還算是固定的古竜還天天說 的是求變求變。臺灣的作傢並不是沒有自己的個人特色,而是他們不刻意地去保留這些。這樣對讀者也有好處:就是可以看到些新鮮的東西。 香港的作傢們就相對地不太同了,他們的個人風格都相當地鮮明,金庸, 梁羽生,陳青雲,那個不是頭角崢嶸,幾十年都沒變個樣子?不過香港的作傢們對待武俠的態度應該說是更尊重一些。陳青雲雖然寫的粗糙一 些,但我們不能不看到倪匡、金庸等人的態度。武俠對他們來說,絶對不是寫寫哄哄觀衆就可以的了,他們更傾嚮於將個人感情的註入。這一 點,或許也可以拿來形容古竜,但他更應該說是將個人好惡的註入,而不是感情的東西。
  陳青雲
  3.在內容方面,臺灣派能夠從那個永恆的主題——愛情中走出來,多寫寫友情、人生等方面的內容。象高庸甚至將武俠運用到諷刺世人方面, 可以說是將武俠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相對來說,香港諸人倒象是鴛鴦蝴蝶派的了。但他們更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將傢國恨等很大的、牽 扯到民族性的東西拉進來,比較之下,又顯得技高一籌,究竟誰優誰劣, 考評起來頗費功夫。自然從武俠本身的角度來看,也不必要寫這些東西, 寫些個性解放倒更好,但是有了這些在裏面,武俠不是更適合於大多數人的閱讀麽?
  
  當然,這樣的劃分衹是一種很片面的方法,要從這樣的劃分中得出武俠發展的什麽規律性的結論,也有些不可能。在這個大時代中,是武俠發展、繁榮、鼎盛、輝煌的時期,也是武俠爭取自身的合法存在,正群衆 之觀感的時期。這一時期有一個很奇怪的特色,就是看武俠的人越來越 多,說武俠好的卻衹限在青年人之中。當我們現在在討論金庸的藝術性 的時候,可曾回想起那個躲在被窩裏偷偷看“小書”的時代麽?又可曾想過這樣的擡高金庸,是不是也象剛開放的時期那種盲目的崇洋呢?是不是現在之癡迷黃易也有些這樣的作用呢?問題很明顯地在這裏,幾人肯明白地思考。然而大武俠時代卻總算是過去了。伴隨武俠的地位合法化的居然是沒有武俠看看了,這實在又是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事實。
  陳青雲-評價
  陳青雲
  首先陳青雲簡化了武功的概念,而用“功力”一詞代而言之,將人的武學修為綜合為一個量的比較,雖然多為人詬病,但也不失為作者的一種思維。可惜陳的寫法還是太單純了一點,其書中大量出現的諸如“金剛不壞之身”、“全身不畏指掌兵刃”等等,衹能滿足讀者一時的意念衝動,本身架空了武功的理論,加之其描述對戰鬥場面極其乏力,最終也不過停留在文字本身。不過換一角度而言,這種做法間接加快了讀者的閱讀速度,到也有助於突出鬼派的特點。
  陳不單簡化了武功,對人物智商的壓縮也不遺餘力。無以致疑,陳的人物性格上都是“單純”的,即都有種共性的缺陷,以智商論之皆無入流之輩。表現在情節上,初讀可能覺陳書的懸念頗多,稍稍理理脈路就會發現很多東西一看即破,而陳卻反復以此類浪費筆墨,奔波角色,久而久之,不得不懷疑陳的智商是否也為不堪之數。
  人說陳書以“恨”為宗旨,確有道理,不過我竊以為陳書基本點在於毀滅,蓋其書大都體現了一個結論:江湖無人便無是非。結局自然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人即是非,則是非之人必不能存於世上,待到衆皆毀滅,主角亦棄世而去,天下方得太平。其實武俠小說大都有此意,不過陳書突出了毀滅的概念,把毀滅當作瞭解决問題的唯一途徑。
  陳書的情節大抵有相似之處,主角出場時大都身負血海深仇,而關係人物常喜隱去身份,以“XX人”自稱,身份本身也成為推動情節的隱藏綫索。陳書的層次結構並不好,在人物的安排上往往不註意鋪襯,讀來常有生硬的感覺,不過陳倒是善用氣氛來掩蓋,往往使讀者忽略了銜接。陳駁架長篇的能力有限,故其作品常有無奈的用筆,可速讀而不能細品,而且其結尾的功力實在不怎麽樣,甚少有回環點睛,生輝之筆,有些本來頗佳的故事也寫不出好結局,象他的代表作《鬼堡》《死城》等,皆都不必要的敗筆。
  一言蔽之,陳寫武俠難成大氣卻自有風格,當年銷路實也在情理之中。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