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 名人 : 文學寫作 > 餘秋雨
目錄
餘秋雨 Yu Qiuyu (1946~?) 浙江省余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縣)

散文 prose《柳侯祠》
《上海人》
《中年當傢的滋味》
《風雨天一閣》
《青年人的閱讀》
《關於名譽》
《這裏真安靜》
《洞庭一角》
《十萬進士》
《流放者的土地》
《可憐的正本》
《莫高窟》
《抱愧山西》
《千年庭院》
《一個王朝的背影》
《鄉關何處》
《西湖夢》
《遙遠的絶響》
《書海茫茫》
《長者 Elderly》
《小人》
《長者 Elderly》
《出走十五年》
《陽關雪》
《夜航船》
《道士塔》
《貴池儺》
《狼山腳下》
《青雲譜隨想》
《酒公墓》
《廟宇》
《寂寞天柱山》
《蘇東坡突圍》
《信客》
《江南小鎮》
《關於友情》
散文集 leisurely corpus《文化苦旅》
《霜冷長河》
《山居筆記》
《摩挲大地》
作傢評傳 Author critical biography《藉我一生》
戲劇評論 dramatic comment《笛聲何處》
散文評鑒 Prose Pingjian《餘秋雨談散文》
文學思考 literature apprehend《餘秋雨解剖文學》
《中國文脈》
文化思考 civility apprehend《中華文化四十七堂課》
《問學餘秋雨》
《尋覓中華》
《何謂文化》
《千年一嘆》
旅遊文化 Tourist festivals represented by the Beijing International Tourist Culture Festival shall be further improved.《行者無疆》
《讀城記》
《中國之旅》
餘秋雨:有美的胸襟,纔活的坦然
白發蘇州
關於嫉妒

余秋雨
余秋雨 餘秋雨

餘秋雨(1946年8月23日-),中國浙江余姚人,知名的學者作傢。曾擔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榮譽院長、院長、教授博士學生導師。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臺灣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響。 

餘秋雨於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余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縣)。1957年搬到上海,1963年畢業於上海晉元中學,考入上海戲劇學院。1968年8月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係。 1983年到1986年間,出版了一係列學術著作,包括《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戲劇文化史述》、《藝術創造工程》等,先後獲全國戲劇理論著作奬、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奬、全國優秀教材一等奬。《戲劇理論史稿》是戲劇思想理論著作,博士點教材;《戲劇審美心理學》是中國首部戲劇美學著作。
 
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余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市)。著名文化學者、戲劇理論傢。前上海戲劇學院院長。夫人是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傢馬蘭。
生平
1946年生於浙江余姚,在余姚農村度過充實美麗的童年生活。
1956年舉傢遷至上海,餘秋雨在上海開始了他的中學生活。1962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戲劇學院。
196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係。“文革”期間,餘秋雨的父親被同事誣陷錯劃為“右派 ”,叔父因熱愛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遭到紅衛兵及造反派的殘酷迫害而含冤自盡。1969—1971年,餘秋雨為全家生活所迫赴江蘇吳江縣太湖農場勞動。學校復課後參加過由周恩來總理親自組織的大學教材編寫。後在恩師盛鐘健先生的幫助下,到浙江奉化縣一所半山老樓裏苦讀中國古代文獻,研習中國古代歷史文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過又一番潛心苦讀,陸續出版了:《藝術創造論》《觀衆心理學》《中國戲劇史》 《戲劇思想史》 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係列學術著作。先後榮獲全國戲劇理論著作奬、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奬、全優秀教材一等奬。
1985年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獲“國傢級突出貢獻專傢”稱號,當時獲此稱號的全國僅十五名。
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上海市委咨詢策劃顧問,並被選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創作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辭職後以親身歷險考察國內外各大文明為人生主業。所著《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作品長期位居全球書暢銷排行榜前列。
在大陸公佈近十年來全國最暢銷書籍前十名中,餘秋雨一人占了四本。這些著作,獲中國作傢協會魯迅文學奬、中國出版奬、上海優秀文學作品奬、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奬(連續兩屆)、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奬、臺灣中國時報白金作傢奬、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華語作傢奬、香港電臺最受歡迎書籍奬等。
1999年,參與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特別節目,對凡是在人類歷史上有過重大影響的古代文明遺址進行了認真仔細的參觀考察,因而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貼地穿越數萬公裏危險地區的人文學科學巨匠,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嚮文明世界報告恐怖主義控製區域實際狀況的學者。旅行日記後被命名《千年一嘆》,由作傢出版社出版。
2000年秋,再次跟隨香港鳳凰衛星電視臺對輝煌的歐洲文明進行了歷時三個多月的詳細考察。回國後,旅行日記被華藝出版社率先出版,《行者無疆》一書問世。
2004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單位選為“中國十大藝術精英”和“中國文化傳播座標人物”。
2005年春,在臺灣各大城市的巡回演講,盛況空前。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傾聽秋雨》一書記錄了這幾次演講內容。
2007年被澳門科技大學聘為榮譽教授。
2008年,被全國網民投票評為“2007全國十大學術精英”第一名,又被亞太測評係統評為“影響世界一百年的百名華人”。
2008年9月10號,由上海市教委設立在上海戲劇學院的“餘秋雨大師工作室”挂牌成立。
30多年來,餘秋雨先生獨立自主地着手建立全新的世界戲劇思想史、中國戲劇史、戲劇美學、觀衆心理學、藝術創造工程等一係列基礎性學科,近20年來他走遍了中華文明和人類其他古文明的遺址,闡釋了中華文明的獨特生命力及其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闡釋過程中,他創造的“文化大散文”的文體,開啓了一代文風。
主要作品
《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霜冷長河》《藉我一生》《尋覓中華》《摩挲大地》等
生平簡介 Biography
余秋雨 生平简介
  餘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余姚縣橋頭鎮(現在屬於慈溪市),漢族。我國著名美學家和作傢,藝術理論傢,中國文化史學者。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常受四五“學者”攻擊,對餘批判的文字常見諸報紙、網絡。
  現任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海企業聯合館文化總策劃。早年在上海工作時曾擔任上海市咨詢策劃顧問、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並獲得全國優秀教材一等奬、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奬、魯迅文學奬、臺灣白金作傢奬等。
  為了尋找中華文化的靈魂,他在長期鑽研典籍後離開書齋,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辭職遠行,考察並闡釋了大量中華文化的遺跡。他所發現並寫到的地點,後來大多成為海內外民衆爭相遊觀的熱點。在這過程中,他又創造了“文化大散文”的嶄新文體而開啓一代文風。從20世紀90年代晚期開始,為了對中華文化進行比較研究,他與鳳凰衛視合作,冒着生命危險貼地穿行四萬公裏當今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親身考察了人類全部重要古文明的遺址。此後,他又考察了歐洲96座城市,繼續對中華文明作比較研究。這種空前規模的文化考察通過全球電視直播感動了世界,他多次應邀到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馬裏蘭大學演講中華文化,並成了聯合國世界文明大會、世界華商大會、全球企業傢峰會的首選文化演講者。他的書籍,長期位列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在國內,2002年統計的全國十年來最暢銷書籍前十名,他一人占了三本。目前,他是公認在全球各華人社區影響最大的極少數作傢之一。海內外讀者高度評價他集“深度研究、親歷考察、有效傳播”於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為守護和解讀中華文化作出了先於他人的傑出貢獻。最近幾年,他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鼎極攝影文化等機構評為“中國十大藝術精英”、“中國文化傳播坐標人物”、“2007十大學術精英”之首,又被世界華人經濟測評體係授予“影響世界100年100位傑出華人奬”。2008年6月上海市政府教育委員會决定建立“餘秋雨大師工作室”。主要從事文化散文寫作和藝術理論研究。在大陸和臺灣出版中外藝術史論專著多部,曾赴海內外許多大學和文化機構講學,據傳入載了英國劍橋《國際著名學者錄》、《世界名人錄》、《傑出貢獻者名錄》以及美國傳記協會的《五千世界名人錄》等。
  1962年畢業於培進中學,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係。“文革”期間,餘秋雨的父親被同事誣陷錯劃為“右派”,叔父遭到紅衛兵及造反派的殘酷迫害而含冤自盡。1969—1971年,餘秋雨赴江蘇吳江縣太湖農場勞動(即下放五七幹校)。學校復課後參加過由周恩來總理親自發起、組織的大學教材編寫。1975—1976年在恩師盛鐘健先生的幫助下,到浙江寧波市奉化縣一所半山老樓裏苦讀中國古代文獻,研習中國古代歷史文化。
  20世紀80年代,陸續出版了《藝術創造論》《觀衆心理學》《中國戲劇史》《戲劇思想史》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係列學術著作。先後榮獲全國戲劇理論著作奬、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奬、全國優秀教材一等奬。近年來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之餘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後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奬、臺灣聯合報讀書最佳書奬、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奬、上海市出版一等奬等。
  1985年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上海市委咨詢策劃顧問,並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稱號。
  1992年餘秋雨辭去上戲院長職務。
  1997年被授予“國傢級突出貢獻專傢”的榮譽稱號。1992年7月起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
  2004年2月18-19應邀走進百傢講壇,主講《餘秋雨解剖文學》
餘秋雨的人文關懷和唐山地震 Yu humane care and Tangshan earthquake
余秋雨的人文关怀和唐山地震
  “人世間的小災難天天都有,而大災難卻不可等閑視之,一定包含着某種大警告、大終結、或大開端。可惜,很少人卻能夠領悟。”
  “這次唐山大地震,包含着什麽需要我們領悟的意義呢?我想,人們總是太自以為是。爭得一點權力、名聲和財富就瘋狂膨脹,隨心所欲地挑動階級鬥爭、族群對立,製造大量的人間悲劇。一場地震,至少昭示天下,誰也沒有乾坤在手,宇宙在握。衹要天地略略生氣,那麽剛纔還在熱鬧着的運動、批判、激憤,全都連兒戲也算不上。”
  “天地自有天地的宏大手筆,一撇一捺都讓萬方戰慄。這次在唐山出現的讓萬方戰慄的大手筆,顯然要結束一段歷史。”
  ——餘秋雨《天災神話》(《尋覓中華》,作傢版二〇〇八年五月)
  “不管是誰,提出這種謬論都是大惡。因為這種謬論把十三億中國人當作了‘天譴’的對象,把已經死亡的五萬多同胞當作了‘天譴’的對象,實在太讓我們憤怒了!十三億中國人做錯了什麽?五萬多同胞做錯了什麽?究竟是什麽樣的‘天’在懲罰他們?如果真是這樣,我要套用關漢卿的語言對‘天’高喊一句:‘天啊,你殘害蒼生枉為天!’”又說:“任何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政治立場和社會理念,對此我予以尊重。我不可容忍的是,這些似乎有文化、有見解的人,居然對數萬名骨肉同胞的傷亡無動於衷,而且還在偽造理由,把自然暴力美化成了正義的化身。對他們,我實在不想說什麽話。我衹想告訴網友:記住,凡是對萬衆苦難無動於衷的人,不可能有什麽值得註意的政治觀點。今後我們必須把各種眼花繚亂的政見、觀點、學派、團體……推到最終的人文底綫上:是否救助生命,是否守護民衆,是否揚善去惡,是否具有愛心。如果連這條底綫也通不過,其他千言萬語,我都不想聽!”
  ——5月24日《駁“天譴論”——餘秋雨與網友的一段對話》
  餘秋雨的著名作品:《尋覓中華》、《摩挲大地》、《文化苦旅》等
秋雨夫人——馬蘭 Autumn Lady - Malan
余秋雨 秋雨夫人——马兰
余秋雨 秋雨夫人——马兰
余秋雨 秋雨夫人——马兰
余秋雨 秋雨夫人——马兰
余秋雨 秋雨夫人——马兰
余秋雨 秋雨夫人——马兰
  馬蘭,黃梅戲演員,生於1962年,原籍安徽省壽縣,生於安徽省太湖縣。母親是黃梅戲演員,父親是舞臺設計兼編劇。她1975年考入安徽藝術學校黃梅戲班,五年後分配到安徽省黃梅戲劇院。
  馬蘭扮相甜俊,表演細膩,嗓音甜美。
  擅演劇目:《女駙馬》、《天仙配》、《竜女》、《風塵女畫傢》、《遙指杏花村》、《無事生非》、《西廂記》、《劈棺驚夢》、《紅樓夢》、《梁祝》、《鞦韆架》及電視劇《嚴鳳英》、《西遊記》中的唐僧母親等。
秋雨前妻——李紅 Autumn ex-wife - Li Hong
余秋雨 秋雨前妻——李红
余秋雨 秋雨前妻——李红
余秋雨 秋雨前妻——李红
  李紅,上海人,生於1952年。父親是英語老師,母親是醫生。1979年李紅與相戀了五年的餘秋雨結婚。1984年,李紅為餘秋雨生下一女兒。1992年7月,李紅和餘秋雨風雨同舟13年的婚姻瓦解,帶着8歲的女兒闖深圳,最終分離。
榮譽 Honor
余秋雨 荣誉
余秋雨 荣誉
  在大陸公佈的近十年來全國最暢銷書籍前十名中,餘秋雨一人獨占了四本。這些著作,獲中國作傢協會魯迅文學奬、中國出版奬、上海優秀文學作品奬、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奬(連續兩屆)、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奬、臺灣中國時報白金作傢奬、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華語作傢奬、香港電臺最受歡迎書籍奬等。他的近作《藉我一生》又創立了“記憶文學”的新體裁,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年度“全世界十大最重要的書籍”之一。
  餘秋雨由於1999年之後主持香港鳳凰衛視對人類各大文明遺址的歷史性考察,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貼地穿越數萬公裏危險地區的具有人文學科教授頭銜的人,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嚮西方文明世界預告了恐怖主義控製區域實際狀況的網絡超男。他相繼被聯合國選為研討《2004年人類發展報告》和參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會”唯一的中國學者。近年來,他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總標題下,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馬裏蘭大學、紐約亨特學院和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發表演講,場場爆滿,引起很大的社會轟動。2005年春季在臺灣各大城市的巡回演講,每場都擁擠滿了數十萬名聽衆,被自稱為“難以想象的餘秋雨旋風”。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編的《傾聽秋雨》一書,記錄了這一盛況。
  2004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單位選為“中國十大精英”和被環宇電腦評級係統測評為“中國座標人物”。
著作介紹 Book introduction
  《藉我一生》
  是餘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傢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一部文學作品。
  “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傢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 ——餘秋雨
  《文化苦旅》
  依仗着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行者無疆》
  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
  衹因為一個執着的信任,
  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
  為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 。
  《千年一嘆》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餘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跋涉四萬公裏的經歷。
  他們一行人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麽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佈、盜匪出沒。完全不知道下一公裏會遇到什麽,所知道的衹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將結束之時,作者寫下這樣的一段話:“四個月冒險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終點。今天我們到了,回頭一看,卻對數萬公裏的尺尺寸寸産生了眷戀。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係統,從今以後,那裏的全部冷暖疼痛,都會快速地傳遞到我的心間。”
  《霜冷長河》
  驚人的安靜,但這種安靜使它成了一條最純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蕩,岸邊沒有熱鬧,沒有觀望,甚至幾乎沒有房捨和碼頭,因此它也沒有降格為一脈水源、一條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讓一件件岸邊的事情全都過去,不管這些事情一時多麽重要、多麽殘酷、多麽振奮,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狀態。
  它有點荒涼,卻拒絶驅使;它萬分寂寞,卻安然自得。很快它會結冰,這是它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休息時也休息得像模像樣……
  《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一書的寫作,始於一九九二年,成於一九九四年,歷時兩年有餘。為了寫作此書,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不再上班,因此這兩年多的時間十分純粹,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麽多時間纔寫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寫作是與考察聯在一起的,很多寫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來。記得有一次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跡一副對聯上的兩個字,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衹得再去了一次。這種做法如果以經濟得失來核算簡直荒誕不經,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謂“得失寸心知”。
  《笛聲何處》
  中國歷史充斥着金戈鐵馬,但細細聽去,也回蕩着鬍笳長笛。衹是,後一種聲音太柔太輕,常常被人們遺忘。遺忘了,歷史就變得獰厲、粗糙。這本書要捕捉的,就是曾經讓中國人癡迷了兩百年之久的昆麯的笛聲。在《笛聲何處》當中,餘秋雨依舊以其一貫的文化的視角、散文的風格,關註的則是另一種歷史的、音樂的非物質的文化。餘秋雨稱,《笛聲何處》的創作準備早在12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當時,《文化苦旅》還沒有進入臺灣,餘秋雨赴臺所到之處的一係列活動,均是以昆麯學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尋覓中華》
  縱觀《尋覓中華》全書,並沒有多少優美的詞句和華麗的詞藻,其間多的是睿智的語言,以及一則則通俗的故事。餘秋雨也很少對山水名勝作具體的描述,往往是筆鋒一轉,人為地構造出了一幅幅濃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着便進入了直抒式的詠嘆,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着對中國文化的種種遐想和議論。它為每一名讀者解讀了中華文化的壯闊和黃河文明的盛衰,使讀者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作者發自內心的感悟,從而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去思索人生、思索未來。
餘秋雨學術特點 Yu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語言通俗,散文小說化。作者有意識地將他的散文與小說以最好的形式結合起來,追求一種小說化的藝術效果。有利於不同層次不同趣味的人讀懂、接受、喜歡。其散文小說化藝術形態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完整生動的故事情節,註重故事情節的構建;二是歷史現場還原式的虛擬,豐富的藝術想象。餘秋雨並不局限於傳統的散文創作規範,而采用了虛擬性的小說手法,發揮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概念的歷史材料,給予生動形象的藝術再現。
  語言宏大、取材廣泛,寫法自由,文情並茂。《文化苦旅》共有31篇,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餘字,而壓捲之作《江南小鎮》有9000餘字。長篇散文能吞吐古今,馳騁中外,具有黃鐘大呂的磅礴氣勢,讀起來令人蕩氣回腸。描寫、記敘、抒情與議論水乳交融,充滿睿智與情趣,富含哲理。餘秋雨散文的核心表達方式是議論,但又多與抒情融合,在餘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來自這種用抒情筆法進行理性思考的議論。
  餘秋雨的通俗體散文和央視百傢講壇一脈相通,甚至是百傢講壇的先聲。其貢獻在於播散了中國傳統文化,將中國文化推嚮世界。
英文解釋
  1. n.:  Yu Qiuyu
相關詞
書籍散文散文集文學藝術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西方古文明
姜夔蘇曼殊茅以升文學文史白居易唐詩中國文學
名傢名著回憶錄記憶文學文化苦旅更多結果...
包含詞
問學餘秋雨餘秋雨語錄審判餘秋雨
餘秋雨談散文聽餘秋雨講文化餘秋雨人生哲言
餘秋雨語錄繪本餘秋雨作文示範餘秋雨解剖文學
餘秋雨大師工作室餘秋雨現象大盤點高中生挑戰餘秋雨
“審判”餘秋雨歷史的臉譜:餘秋雨語錄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