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幾座僧人圓寂塔。
塔呈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從幾座坍弛的來看,塔心竪一木樁,四周以黃泥
塑成,基座壘以青磚。歷來住持莫高窟的僧侶都不富裕,從這裏也可找見證明。夕
陽西下,朔風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群更顯得悲涼。
有一座塔,由於修建年代較近,保存得較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讀去,猛
然一驚,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個王圓錄[此字應為:竹字頭下面加錄--輸入者
註]!
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見過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
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農民,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轉折,
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傢,把持着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傢手裏接
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專
傢們衹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嘆息一聲,走到放
大機前。
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嚮他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
傾泄也衹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
化重債,連我們也會覺得無聊。
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衹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醜。一位年輕
詩人寫道,那天傍晚,當冒險傢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啓程,他回頭看了
一眼西天凄豔的晚霞。那裏,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二
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聖地,怎麽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中國的文化都到哪裏
去了,他們滔滔的奏摺怎麽從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其時已是二十世紀初年,歐美的藝術傢正在醖釀着新世記的突破。羅丹正在他
的工作室裏雕塑,雷諾阿、德加、塞尚已處於創作晚期,馬奈早就展出過他的《草
地上的午餐》。他們中有人已嚮東方藝術投來歆羨的目光,而敦煌藝術,正在王道
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歡到洞窟裏轉轉,就像一個老農,看看他的宅院。他
對洞窟裏的壁畫有點不滿,暗乎乎的,看着有點眼花。亮堂一點多好呢,他找了兩
個幫手,拎來一桶石灰。草紮的刷子裝上一個長把,在石灰桶裏蘸一蘸,開始他的
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顔六色還隱隱顯現,農民做事就講個認真,他再細
細刷上第二遍。這兒空氣乾燥,一會兒石灰已經幹透。什麽也沒有了,唐代的笑容,
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淨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順便打聽了一下石
灰的市價。他算來算去,覺得暫時沒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這幾個吧,他
達觀地放下了刷把。
當幾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顯得過分惹眼。在一個幹幹淨淨的農捨裏,
她們婀娜的體態過於招搖,她們柔美的淺笑有點尷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
個道士,何不在這裏搞上幾個天師、靈官菩薩?他吩咐幫手去藉幾個鐵錘,讓原先
幾座塑雕委麯一下。事情幹得不賴,纔幾下,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
成了泥巴。聽說鄰村有幾個泥匠,請了來,拌點泥,開始堆塑他的天師和靈官。泥
匠說從沒幹過這種活計,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點意思就成。於是,像頑童堆造
雪人,這裏是鼻子,這裏是手腳,總算也能穩穩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們刷
白。畫一雙眼,還有鬍子,像模像樣。道士吐了一口氣,謝過幾個泥匠,再作下一
步籌劃。
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對着慘白的墻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
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直晃動着那些刷把和鐵錘。“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
衹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睏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閑人何必喧嘩?
我甚至想嚮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麽呢?我腦中
依然一片慘白。
三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個洞窟中
的積沙。沒想到墻壁一震,裂開一條縫,裏邊似乎還有一個隱藏的洞穴。王道士有
點奇怪,急忙把洞穴打開,嗬,滿滿實實一洞的古物!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這天早晨,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戶。一門永久性
的學問,將靠着這個洞穴建立。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將為這個洞穴耗盡終生。中
國的榮耀和恥辱,將由這個洞穴吞吐。
現在,他正銜着旱煙管,趴在洞窟裏隨手撿翻。他當然看不懂這些東西,衹覺
得事情有點蹊蹺。為何正好我在這兒時墻壁裂縫了呢?或許是神對我的酬勞。趁下
次到縣城,撿了幾個經捲給縣長看看,順便說說這樁奇事。
縣長是個文官,稍稍掂出了事情的分量。不久甘肅學臺葉熾昌也知道了,他是
金石學家,懂得洞窟的價值,建議藩臺把這些文物運到省城保管。但是東西很多,
運費不低,官僚們又猶豫了。衹有王道士一次次隨手取一點出來的文物,在官場上
送來送去。
中國是窮,但衹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知道絶不會窮到籌不出這
筆運費。中國官員也不是都沒有學問,他們也已在窗明幾淨的書房裏翻動出土經捲,
推測着書寫朝代了。但他們沒有那副赤腸,下個决心,把祖國的遺産好好保護一下。
他們文雅地摸着鬍須,吩咐手下:“什麽時候,叫那個道士再送幾件來!”已得的
幾件,包裝一下,算是送給哪位京官的生日禮品。
就在這時,歐美的學者、漢學家、考古傢、冒險傢,卻不遠萬裏、風餐露宿,
朝敦煌趕來。他們願意賣掉自己的全部財産,充作偷運一兩件文物回去的路費。他
們願意吃苦,願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險,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殺的準備,朝這個剛
剛打開的洞窟趕來。他們在沙漠裏燃起了股股炊煙,而中國官員的客廳裏,也正茶
香縷縷。
沒有任何關卡,沒有任何手續,外國人直接走到了那個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
道磚、上了一把鎖,鑰匙挂在王道士的褲腰帶上。外國人未免有點遺憾,他們萬裏
衝刺的最後一站,沒有遇到森嚴的文物保護官邸,沒有碰見冷漠的博物館館長,甚
至沒有遇到看守和門衛,一切的一切,竟是這個骯髒的土道士。他們衹得幽默地聳
聳肩。
略略交談幾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設想好的種種方案純屬多餘,道士
要的衹是一筆最輕鬆的小買賣。就像用兩枚針換一隻雞,一顆鈕扣換一籃青菜。要
詳細地復述這筆交換帳,也許我的筆會不太沉穩,我衹能簡略地說:1905年1
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着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捲;
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子銀元換取了二十四大箱經捲、三箱織絹
和繪畫;1908年7月,法國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銀元換去了十大車、六千多捲寫
本和畫捲;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難以想象的低價換取
了三百多捲寫本和兩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來,仍用一點銀元換去
五大箱、六百多捲經捲;……
道士也有過猶豫,怕這樣會得罪了神。解除這種猶豫十分簡單,那個斯坦因就
哄他說,自己十分崇拜唐僧,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腳印,從印度到中國取經來了。
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開了門。這裏不用任何外交辭令,
衹需要幾句現編的童話。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車,又一大車。都裝好了,紮緊
了,籲--,車隊出發了。
沒有走嚮省城,因為老爺早就說過,沒有運費。好吧,那就運到倫敦,運到巴
黎,運到彼得堡,運到東京。
王道士頻頻點頭,深深鞠躬,還送出一程。他恭敬地稱斯坦因為“司大人諱代
諾”,稱伯希和為“貝大人諱希和”。他的口袋裏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銀元,這是平
常化緣時很難得到的。他依依惜別,感謝司大人、貝大人的“布施”。車隊已經駛
遠,他還站在路口。沙漠上,兩道深深的車轍。
斯坦因他們回到國外,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他們的學術報告和探險報告,時時
激起如雷的掌聲。他們在敘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讓外國聽衆感到,從這麽
一個蠢人手中搶救出這筆遺産,是多麽重要。他們不斷暗示,是他們的長途跋涉,
使敦煌文獻從黑暗走嚮光明。
他們都是富有實幹精神的學者,在學術上,我可以佩服他們。但是,他們的論
述中遺忘了一些極基本的前提。出來辯駁為時已晚,我心頭衹是浮現出一個當代中
國青年的幾行詩句,那是他寫給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勳爵的:
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着站立在陰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
的曠野要麽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麽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要麽你我各乘一匹戰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離開如雲的戰陣决勝負於城下
對於這批學者,這些詩句或許太硬。但我確實想用這種方式,攔住他們的車隊。
對視着,站立在沙漠裏。他們會說,你們無力研究;那麽好,先找一個地方,坐下
來,比比學問高低。什麽都成,就是不能這麽悄悄地運走祖先給我們的遺贈。
我不禁又嘆息了,要是車隊果真被我攔下來了,然後怎麽辦呢?我衹得送繳當
時的京城,運費姑且不計。但當時,洞窟文獻不是確也有一批送京的嗎?其情景是,
沒裝木箱,衹用席子亂捆,沿途官員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兒歇腳又得留下幾
捆,結果,到京城時已零零落落,不成樣子。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捲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遭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
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裏!這句話終究說得不太舒心。被我攔住的
車隊,究竟應該駛嚮哪裏?這裏也難,那裏也難,我衹能讓他停駐在沙漠裏,然後
大哭一場。
我好恨!
四
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專傢們,比我恨得還狠。他們不願意抒發感情,
衹是鐵板着臉,一鑽幾十年,研究敦煌文獻。文獻的膠捲可以從外國買來,越是屈
辱越是加緊鑽研。我去時,一次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正在莫高窟舉行。幾天會罷,
一位日本學者用沉重的聲調作了一個說明:“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
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
中國的專傢沒有太大的激動,他們默默地離開了會場,走過王道士的圓寂塔前。
選自:《文化苦旅》知識出版社·上海 1992年3月輸入:朱珠 推薦:CBOG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