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有一次我到北京一位朋友那裏去玩,見到一位異人。他見到我,雙目
炯炯地逼視良久,便說:“這位先生,你從小是不是産生過一種遙遠的記憶,在一
條長長的大河邊,坐了很多年,在你邊上,還坐着一個人,相差大概衹有十步之遙?
那人就是我。”
我笑着搖了搖頭,心想,前一輩子,我身邊居然坐着你?我們坐在河邊幹啥?
你會不會見到別人也這麽說?
看得出,他對我的反應非常失望,立即滿臉冷漠。我想,剛纔還說前一輩子在
河邊一起坐了那麽多年,今天突然相逢,怎麽轉眼就冷漠了?
但是,應該說,他的話中有一點倒是碰巧逮着了,那就是我與河流的關係。
而且,這種關係確實也不像是童年時期形成的,似乎要遠得多。我出生的村莊
有河,但那河太小,我心中翻滾的一直是從未見過的大河,銀亮亮,白茫茫,並不
洶涌,也並不熱鬧,而且不止一條。這些河在哪裏?為什麽會如此神秘又如此長久
地籠罩着我?
長大以後,我見到了許許多多的大河,每次都會産生異樣的激動。有時,請旅
伴們在路邊坐一坐,我要停下來看河。哪怕在再窮睏的地方,一有大河,便有了大
塊面的波光霞影,蘆荻水鳥,也就有了富足和美麗,而且接通了沒有終點的遠方。
後來我着迷遊泳,一見大一點的河流就想脫衣揮臂,直到有一年在錢塘江被一個水
底漩渦所裹捲,差點上不了岸,纔稍稍有所收斂。
終於獲得與大河長時間親近的機會,是近十年。
一次是長江。
長江我已航行過很多次,每次都是好幾天,但都不如這一次刻骨銘心。是日本
NHK電視臺引起的事情, 他們想做在流動體中嚮全球直播的試驗,已經在撒哈拉大
沙漠和其它地方做過,這次選中了長江。電視直播的內容是談話,隨着幾天的航行
一直談下去,談話的一方是我,另一方是幾位日本漢學家,談什麽呢?談長江。
日本沒有真正的大河,但日本漢學家們卻早就從中國古代詩文中熟悉長江。他
們心中的長江,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縹緲存在,他們興奮,他們背誦,他們提出無
數個問題,我坐在他們對面,先是樂滋滋地看着、聽着、回答着,後來突然感受到
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有關自己與這條江的關係的體驗。這種體驗使得船過三峽時
不再驚嘆,衹覺得像兒時在自傢高墻的通道間擡頭慢步走過,高墻下,今天有外客
留夜,我要陪他們說話。
關於長江之長,日本客人們雖然早有思想準備,但在歷經幾天幾夜的航行後看
到長江還在越來越浩蕩地延伸,仍然被鎮住了。我告訴他們,我家乡的小河,是長
江的支脈,離這裏還非常遙遠。說得有點自豪,又有點憂傷。為何憂傷,卻說不清
楚。好像面對一種偉大時既不敢貿然相認,又不願斷然割捨。生命的起點那麽渺小
又一水相通,實在讓人不知如何擱置自己的感受。我現在理解了,由山巒阻隔的遙
遠是一種絶望,而有河流相通的遙遠則是一種憂傷。那麽,長江是否因自己的漫長,
為中國文化增添了很多憂傷?正是這種憂傷,使晚風凄凄、煙水迷蒙、白露橫江。
這樣的意象,這樣的因果,就不容易與外國漢學家們溝通了。
另一次是黑竜江。
這是一條離我更為遙遠的河流,遙遠得無法憂傷,也沒有必要絶望。它幾乎就
是另一個天域的存在,抽象地橫臥在中國地圖的上方。但是,這條河流邊上有一大
群作傢要陪着我去漂流,他們選了一段,從黑河出發,先嚮東,到著名的璦琿,再
嚮西,到呼瑪,最後回黑河,也是好些個日日夜夜。
驚人的安靜,但這種安靜使它成了一條最純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蕩,岸邊
沒有熱鬧,沒有觀望,甚至幾乎沒有房捨和碼頭,因此它也沒有降格為一脈水源、
一條通道。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讓一件件岸邊的事情全都過去,不管這些事
情一時多麽重要、多麽殘酷、多麽振奮,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狀態。它有點荒
涼,卻拒絶驅使;它萬分寂寞,卻安然自得。很快它會結冰,這是它自己的作息時
間表,休息時也休息得像模像樣。據作傢劉邦厚先生說,他少年上學時,很多同學
寒假回傢、開學返校,都要坐着狗拉雪橇在冰封的黑竜江上駛行十幾天。半路上因
嚴寒而喪命的事,經常發生。這種景象,實在悲壯得令人神往。
如此抽象的黑竜江,反倒特別接近我心中的河。難道,上一輩子,我曾坐着狗
拉雪橇駛行在冰封的黑竜江上?也許我在半道上凍僵了?劉邦厚先生說,凍僵的人
臉上的表情是歡笑的,這又有點像了,要不然怎麽總有不少人奇怪我,永遠歡樂得
不合時宜,連企圖前來搶救我的人都嚇了一跳?
那麽,我上一輩子為什麽會來到黑竜江?父輩們是戍邊還是流放?江邊是否還
有傢族遺留?
我一個人坐在船艙頂篷上這麽想着,又一個夜晚來到了。詩人李琦從甲板上伸
頭看了我一眼,以為我在構思什麽,走開了。不久,見駕駛艙裏有人在招呼,走近
前去,一個中年男子笑着說:“我是船長,你這麽坐着有危險,進這兒來吧。”
在駕駛艙互通姓名,船長居然與我同姓!他眼中立即燃起異樣的光彩,雙手搭
在我肩上,說:“本傢,我們這姓在這裏很少。”
從此他就不肯讓我離開駕駛艙了,要我在沙發上休息。半夜,他見我睡着了,
怕把我吵醒,故意讓船擱淺,直到天亮。李琦口吟兩句:“船擱淺了,船長沒有睡
着。”
幾天後返回黑河,航程結束,我們匆匆告別後上岸,船長突然顯得不知所措,
發傻一樣站在船頭。事隔半天,我們在旅館突然被一群神色慌忙的船員攔截,原來
船長捨不得我這個遠方來的“本傢”,命令全體船員分頭在黑河市的一傢傢旅館尋
找,終於找到,便把我和同船的全體作傢一起請到一傢豪華飯店,把幾天的租船費
全部請客了。宴席間,他“本傢”長、“本傢”短地說了成百上千個“本傢”,連
作傢們都覺得這種親近勁兒有點不可思議。
一條夢中的長河,一個同姓的船長,一番奇異的親熱,加上那次幽默的擱淺後
的酣暢沉睡,沉睡在中華大地北端界河的中心,沉睡在天蒼蒼、水泱泱的徹底寂靜
中,這一切,我都歸因於自己與河流的神秘緣分,尤其是與黑竜江。
在這深鼕季節,黑竜江應該是堅冰如砥了吧?現在還有一批批的狗拉雪撬嗎?
但到了這個地步,河已鼕眠,因此也已經不成其為河。我所期待的,是春潮初動、
冰河解凍的時分;而更傾心的,則是秋風初起、霜天水影的景象。為什麽更傾心?
因為衹有那個時候,春天的激情早己減退,夏天實用也已終結,大地霜降,河水驟
冷,冷走了喧鬧的附加,冷回了安詳的本體。涼涼的河水延綿千裏,給收穫的泥土
一番長長的寧靜,給燥熱的人間一個久久的寒噤。
這是我心中的至高美景。我之所以無法在熱帶定居,一個顯而易見的理由,是
看不到霜冷長河的雄偉長捲。看不到這個,我的生命就被抽走了一份本源性的氣質,
即便走嚮了精緻,也會瑣碎和疲塌。
正由於此,當我讀到羅素把人生比作長河的文章時,貼心之感可想而知。在這
個天才比喻的鼓勵下,我願意以霜冷長河的圖景為背景,來談談人生,特別是談談
因經霜而冷峻了的中年人生。
到今天早已明白,自己一生是來尋找河流的,一旦找到,就等候那個季節。這
種尋找和等候,將會一直延續下去,但我已不再心焦,因為我已經一次次地找到、
等到,並把找到、等到的圖景,描繪給別人,贈送給讀者。
說到這裏我後悔了,不該那麽輕慢地對待北京的那位異人。他說我上輩子在河
邊坐了很多年,這是多好的機語,我怎能搖頭?十步之外還有人坐着,陪伴着我,
是不是他,不要緊,重要的是長河在流,我坐着。我既然坐了很多年,也就沒有錯
過霜冷季節。我的上輩子竟然如此有幸?怪不得這輩子從小就在追憶。應該嚮異人
說聲謝謝纔是。
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二日夜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網
炯炯地逼視良久,便說:“這位先生,你從小是不是産生過一種遙遠的記憶,在一
條長長的大河邊,坐了很多年,在你邊上,還坐着一個人,相差大概衹有十步之遙?
那人就是我。”
我笑着搖了搖頭,心想,前一輩子,我身邊居然坐着你?我們坐在河邊幹啥?
你會不會見到別人也這麽說?
看得出,他對我的反應非常失望,立即滿臉冷漠。我想,剛纔還說前一輩子在
河邊一起坐了那麽多年,今天突然相逢,怎麽轉眼就冷漠了?
但是,應該說,他的話中有一點倒是碰巧逮着了,那就是我與河流的關係。
而且,這種關係確實也不像是童年時期形成的,似乎要遠得多。我出生的村莊
有河,但那河太小,我心中翻滾的一直是從未見過的大河,銀亮亮,白茫茫,並不
洶涌,也並不熱鬧,而且不止一條。這些河在哪裏?為什麽會如此神秘又如此長久
地籠罩着我?
長大以後,我見到了許許多多的大河,每次都會産生異樣的激動。有時,請旅
伴們在路邊坐一坐,我要停下來看河。哪怕在再窮睏的地方,一有大河,便有了大
塊面的波光霞影,蘆荻水鳥,也就有了富足和美麗,而且接通了沒有終點的遠方。
後來我着迷遊泳,一見大一點的河流就想脫衣揮臂,直到有一年在錢塘江被一個水
底漩渦所裹捲,差點上不了岸,纔稍稍有所收斂。
終於獲得與大河長時間親近的機會,是近十年。
一次是長江。
長江我已航行過很多次,每次都是好幾天,但都不如這一次刻骨銘心。是日本
NHK電視臺引起的事情, 他們想做在流動體中嚮全球直播的試驗,已經在撒哈拉大
沙漠和其它地方做過,這次選中了長江。電視直播的內容是談話,隨着幾天的航行
一直談下去,談話的一方是我,另一方是幾位日本漢學家,談什麽呢?談長江。
日本沒有真正的大河,但日本漢學家們卻早就從中國古代詩文中熟悉長江。他
們心中的長江,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縹緲存在,他們興奮,他們背誦,他們提出無
數個問題,我坐在他們對面,先是樂滋滋地看着、聽着、回答着,後來突然感受到
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有關自己與這條江的關係的體驗。這種體驗使得船過三峽時
不再驚嘆,衹覺得像兒時在自傢高墻的通道間擡頭慢步走過,高墻下,今天有外客
留夜,我要陪他們說話。
關於長江之長,日本客人們雖然早有思想準備,但在歷經幾天幾夜的航行後看
到長江還在越來越浩蕩地延伸,仍然被鎮住了。我告訴他們,我家乡的小河,是長
江的支脈,離這裏還非常遙遠。說得有點自豪,又有點憂傷。為何憂傷,卻說不清
楚。好像面對一種偉大時既不敢貿然相認,又不願斷然割捨。生命的起點那麽渺小
又一水相通,實在讓人不知如何擱置自己的感受。我現在理解了,由山巒阻隔的遙
遠是一種絶望,而有河流相通的遙遠則是一種憂傷。那麽,長江是否因自己的漫長,
為中國文化增添了很多憂傷?正是這種憂傷,使晚風凄凄、煙水迷蒙、白露橫江。
這樣的意象,這樣的因果,就不容易與外國漢學家們溝通了。
另一次是黑竜江。
這是一條離我更為遙遠的河流,遙遠得無法憂傷,也沒有必要絶望。它幾乎就
是另一個天域的存在,抽象地橫臥在中國地圖的上方。但是,這條河流邊上有一大
群作傢要陪着我去漂流,他們選了一段,從黑河出發,先嚮東,到著名的璦琿,再
嚮西,到呼瑪,最後回黑河,也是好些個日日夜夜。
驚人的安靜,但這種安靜使它成了一條最純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蕩,岸邊
沒有熱鬧,沒有觀望,甚至幾乎沒有房捨和碼頭,因此它也沒有降格為一脈水源、
一條通道。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讓一件件岸邊的事情全都過去,不管這些事
情一時多麽重要、多麽殘酷、多麽振奮,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狀態。它有點荒
涼,卻拒絶驅使;它萬分寂寞,卻安然自得。很快它會結冰,這是它自己的作息時
間表,休息時也休息得像模像樣。據作傢劉邦厚先生說,他少年上學時,很多同學
寒假回傢、開學返校,都要坐着狗拉雪橇在冰封的黑竜江上駛行十幾天。半路上因
嚴寒而喪命的事,經常發生。這種景象,實在悲壯得令人神往。
如此抽象的黑竜江,反倒特別接近我心中的河。難道,上一輩子,我曾坐着狗
拉雪橇駛行在冰封的黑竜江上?也許我在半道上凍僵了?劉邦厚先生說,凍僵的人
臉上的表情是歡笑的,這又有點像了,要不然怎麽總有不少人奇怪我,永遠歡樂得
不合時宜,連企圖前來搶救我的人都嚇了一跳?
那麽,我上一輩子為什麽會來到黑竜江?父輩們是戍邊還是流放?江邊是否還
有傢族遺留?
我一個人坐在船艙頂篷上這麽想着,又一個夜晚來到了。詩人李琦從甲板上伸
頭看了我一眼,以為我在構思什麽,走開了。不久,見駕駛艙裏有人在招呼,走近
前去,一個中年男子笑着說:“我是船長,你這麽坐着有危險,進這兒來吧。”
在駕駛艙互通姓名,船長居然與我同姓!他眼中立即燃起異樣的光彩,雙手搭
在我肩上,說:“本傢,我們這姓在這裏很少。”
從此他就不肯讓我離開駕駛艙了,要我在沙發上休息。半夜,他見我睡着了,
怕把我吵醒,故意讓船擱淺,直到天亮。李琦口吟兩句:“船擱淺了,船長沒有睡
着。”
幾天後返回黑河,航程結束,我們匆匆告別後上岸,船長突然顯得不知所措,
發傻一樣站在船頭。事隔半天,我們在旅館突然被一群神色慌忙的船員攔截,原來
船長捨不得我這個遠方來的“本傢”,命令全體船員分頭在黑河市的一傢傢旅館尋
找,終於找到,便把我和同船的全體作傢一起請到一傢豪華飯店,把幾天的租船費
全部請客了。宴席間,他“本傢”長、“本傢”短地說了成百上千個“本傢”,連
作傢們都覺得這種親近勁兒有點不可思議。
一條夢中的長河,一個同姓的船長,一番奇異的親熱,加上那次幽默的擱淺後
的酣暢沉睡,沉睡在中華大地北端界河的中心,沉睡在天蒼蒼、水泱泱的徹底寂靜
中,這一切,我都歸因於自己與河流的神秘緣分,尤其是與黑竜江。
在這深鼕季節,黑竜江應該是堅冰如砥了吧?現在還有一批批的狗拉雪撬嗎?
但到了這個地步,河已鼕眠,因此也已經不成其為河。我所期待的,是春潮初動、
冰河解凍的時分;而更傾心的,則是秋風初起、霜天水影的景象。為什麽更傾心?
因為衹有那個時候,春天的激情早己減退,夏天實用也已終結,大地霜降,河水驟
冷,冷走了喧鬧的附加,冷回了安詳的本體。涼涼的河水延綿千裏,給收穫的泥土
一番長長的寧靜,給燥熱的人間一個久久的寒噤。
這是我心中的至高美景。我之所以無法在熱帶定居,一個顯而易見的理由,是
看不到霜冷長河的雄偉長捲。看不到這個,我的生命就被抽走了一份本源性的氣質,
即便走嚮了精緻,也會瑣碎和疲塌。
正由於此,當我讀到羅素把人生比作長河的文章時,貼心之感可想而知。在這
個天才比喻的鼓勵下,我願意以霜冷長河的圖景為背景,來談談人生,特別是談談
因經霜而冷峻了的中年人生。
到今天早已明白,自己一生是來尋找河流的,一旦找到,就等候那個季節。這
種尋找和等候,將會一直延續下去,但我已不再心焦,因為我已經一次次地找到、
等到,並把找到、等到的圖景,描繪給別人,贈送給讀者。
說到這裏我後悔了,不該那麽輕慢地對待北京的那位異人。他說我上輩子在河
邊坐了很多年,這是多好的機語,我怎能搖頭?十步之外還有人坐着,陪伴着我,
是不是他,不要緊,重要的是長河在流,我坐着。我既然坐了很多年,也就沒有錯
過霜冷季節。我的上輩子竟然如此有幸?怪不得這輩子從小就在追憶。應該嚮異人
說聲謝謝纔是。
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二日夜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網
羅布泊一場鋪天蓋地的沙暴終於過去了,餘純順準備起身,但突然用手捂住了
胸口。他立即領悟,時間到了。那好,脫去衣服,回到四十多年前來到世上的模樣,
然後擡起頭來確認一下方向,面對東方,面對上海,靠着灼熱的沙丘,躺下。
時間到了。時間果真到了?
自從八年前開始走上探險之路,他已無數次地想象過死亡,但從來沒有想象到
死亡來得那麽快,毫無先兆,毫無預告。什麽也來不及想了,衹覺得一團熱浪翻捲
幾下,很快把自己裹捲住了。最後睜開一下眼睛,眯縫着看着前方。什麽也看不見,
又什麽都看見了。遠處是自己無數的腳印,而遠處的遠處,則隱隱約約是黃浦江畔
外灘的剪影。一個月前順便回去了一次,去與故鄉告別,現在纔知道是上天的安排。
此時此刻,我正在聽他的一個錄音,那是一個月前他匆匆來去時與一群上海大
學生的談話。他分明在說:歐洲近代的發展,與一大批探險傢分不開,他們發現了
大量被中世紀埋沒的文明。在中國,則漢有張騫,唐有玄奘……現在,世界上走得
最遠的是阿根廷的托馬斯先生,而他已經年老。中國人應該超過這個紀錄,這個任
務由我來完成。於是,我選擇了孤獨,選擇了行走。我已走了八年,還會一直走下
去。在那遠天之下,有我遲早要去的地方……
——聽着這些語言我十分驚訝,錄音機裏掌聲陣陣,我想,一個長年孤獨地跋
涉在荒漠野嶺間的靈魂,怎麽會馱載着這般見識、這般情懷!他,究竟應該算是什
麽樣的人呢?
大地已有定論。據說,不管走到哪兒,他聽到最多的聲音是:“請停一停,壯
士!”直到最後樹立在他告別人世的沙丘上的那塊紀念木牌,立牌者仍然毫不猶豫
地重複了這個古老的稱呼:壯士。
臨時找來的木牌,一小罐鮮紅的油漆,先放在地上,一筆一畫寫成這個以“壯
士”開頭的墓碑,然後竪起,大傢一起用力,深深地插進沙漠,讓沙漠的肌膚接受
一次強烈的針灸。在這個拒絶生命的地方,從此有了一個有關生命的標桿。
中國的土地那麽大,中國的詞彙那麽多,大傢居然統一得那麽準確,可見在文
化人格的一些基本概念上,仍存在着穩固的共識。即便粗粗一打量,大傢憑着直覺
就可判斷出眼前這個人的人格定位。壯士,能被素昧平生的遠近同胞齊聲呼喊的壯
士,實在久違了。
華夏的山川河嶽本是為壯士們鋪展着的。沒有壯士的腳步踩踏,它們也真是疲
塌多時了。鬆鬆垮垮地堆壘着,懶懶散散地流淌着,吵吵嚷嚷地熱鬧着。突然,如
金錘擊鼓,如磐石夯土,古老的腳步聲由遠而近,壯士,他來了。遲到了很多年,
又提前了很多年,大地微微一顫,立即精神抖擻,壯士,他來了。
與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壯士絶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嚮一種精神追求。
以街市間的慣性目光去看,他們的行為很不符合普通生活的邏輯常規。但正因為如
此,他們也就以一種強烈的稀有方式,提醒人類超拔尋常,體驗生命,回歸本真。
他們發覺日常生活更容易使人迷路,因此寧肯嚮着別處出發。別處,初來乍到卻不
會迷路,舉目無親卻不會孤獨,因為衹有在別處才能擺脫慣性,擺脫平庸,在生存
的邊界綫上領悟自己是什麽。
領悟了自己還應該提醒別人。奧林匹剋精神照耀下的各民族健兒的極限性拼搏
是一種提醒,而始終無視生死鴻溝的探險壯士更是一種提醒:作為一個人,能達到
何等樣的強健。強健到超塵脫俗,強健到無牽無挂,強健到無愧於緲緲祖先,茫茫
山川。
壯士不必多,也不會多。他們無意叫人追隨,卻總是讓人震動。正如這幾天介
紹他的電視節目中一位年輕的新疆女司機說的:“我在車上看着這個上海男人的背
影,心想,以前自己遇到的睏難都不能叫睏難了。”於是,這位女司機跳下車來,
嚮他走去,與他同行了很久,很久。
“這個上海男人”——把這樣一個稱呼與一位視死如歸的探險壯士連在一起,
讓全國都産生了詫異。“上海男人”一度是一個氣味怪異的專用名詞,影視作品中
表現典型的上海男人則需要動用幾個特型演員,動作、語氣、聲音、目光早已雕刻
完成。但這個男人確實穿着寫有“上海”字樣的服裝走了一程又一程,把一切遠離
上海而又在嘲笑上海的男人和女人們都鬧糊塗了。上海?多半是冒充的吧?天下什
麽不好冒充,卻去冒充一個上海男人!果然,在談話錄音中,我聽到他在講述這樣
的苦惱:“一路上很多人都不相信我是上海人,甚至要我說一句上海話作為測試,
因為上海話很難冒充。”
對此,我不知道上海人能說什麽,衹記得紀錄片裏他與上海電視臺的記者在沙
漠深處告別,彼此用的是上海話,寥寥一兩句,卻十分道地,絶非冒充。餘音剛剛
散盡,背影已飄浮進沙海,不再回歸。
不再回歸,倒下時卻面朝上海。
今天這個展覽,是上海人與他的再度見面。他為這座城市增了光,上海人,特
別是上海男人,理應來看看他,嚮他道謝。
一九九六年七月
(本文是為上海舉辦的《探險壯士餘純順攝影遺物展覽》寫的序言,這個展覽
轟動了整座城市,每天都有數萬人參觀,人山人海。)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網
胸口。他立即領悟,時間到了。那好,脫去衣服,回到四十多年前來到世上的模樣,
然後擡起頭來確認一下方向,面對東方,面對上海,靠着灼熱的沙丘,躺下。
時間到了。時間果真到了?
自從八年前開始走上探險之路,他已無數次地想象過死亡,但從來沒有想象到
死亡來得那麽快,毫無先兆,毫無預告。什麽也來不及想了,衹覺得一團熱浪翻捲
幾下,很快把自己裹捲住了。最後睜開一下眼睛,眯縫着看着前方。什麽也看不見,
又什麽都看見了。遠處是自己無數的腳印,而遠處的遠處,則隱隱約約是黃浦江畔
外灘的剪影。一個月前順便回去了一次,去與故鄉告別,現在纔知道是上天的安排。
此時此刻,我正在聽他的一個錄音,那是一個月前他匆匆來去時與一群上海大
學生的談話。他分明在說:歐洲近代的發展,與一大批探險傢分不開,他們發現了
大量被中世紀埋沒的文明。在中國,則漢有張騫,唐有玄奘……現在,世界上走得
最遠的是阿根廷的托馬斯先生,而他已經年老。中國人應該超過這個紀錄,這個任
務由我來完成。於是,我選擇了孤獨,選擇了行走。我已走了八年,還會一直走下
去。在那遠天之下,有我遲早要去的地方……
——聽着這些語言我十分驚訝,錄音機裏掌聲陣陣,我想,一個長年孤獨地跋
涉在荒漠野嶺間的靈魂,怎麽會馱載着這般見識、這般情懷!他,究竟應該算是什
麽樣的人呢?
大地已有定論。據說,不管走到哪兒,他聽到最多的聲音是:“請停一停,壯
士!”直到最後樹立在他告別人世的沙丘上的那塊紀念木牌,立牌者仍然毫不猶豫
地重複了這個古老的稱呼:壯士。
臨時找來的木牌,一小罐鮮紅的油漆,先放在地上,一筆一畫寫成這個以“壯
士”開頭的墓碑,然後竪起,大傢一起用力,深深地插進沙漠,讓沙漠的肌膚接受
一次強烈的針灸。在這個拒絶生命的地方,從此有了一個有關生命的標桿。
中國的土地那麽大,中國的詞彙那麽多,大傢居然統一得那麽準確,可見在文
化人格的一些基本概念上,仍存在着穩固的共識。即便粗粗一打量,大傢憑着直覺
就可判斷出眼前這個人的人格定位。壯士,能被素昧平生的遠近同胞齊聲呼喊的壯
士,實在久違了。
華夏的山川河嶽本是為壯士們鋪展着的。沒有壯士的腳步踩踏,它們也真是疲
塌多時了。鬆鬆垮垮地堆壘着,懶懶散散地流淌着,吵吵嚷嚷地熱鬧着。突然,如
金錘擊鼓,如磐石夯土,古老的腳步聲由遠而近,壯士,他來了。遲到了很多年,
又提前了很多年,大地微微一顫,立即精神抖擻,壯士,他來了。
與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壯士絶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嚮一種精神追求。
以街市間的慣性目光去看,他們的行為很不符合普通生活的邏輯常規。但正因為如
此,他們也就以一種強烈的稀有方式,提醒人類超拔尋常,體驗生命,回歸本真。
他們發覺日常生活更容易使人迷路,因此寧肯嚮着別處出發。別處,初來乍到卻不
會迷路,舉目無親卻不會孤獨,因為衹有在別處才能擺脫慣性,擺脫平庸,在生存
的邊界綫上領悟自己是什麽。
領悟了自己還應該提醒別人。奧林匹剋精神照耀下的各民族健兒的極限性拼搏
是一種提醒,而始終無視生死鴻溝的探險壯士更是一種提醒:作為一個人,能達到
何等樣的強健。強健到超塵脫俗,強健到無牽無挂,強健到無愧於緲緲祖先,茫茫
山川。
壯士不必多,也不會多。他們無意叫人追隨,卻總是讓人震動。正如這幾天介
紹他的電視節目中一位年輕的新疆女司機說的:“我在車上看着這個上海男人的背
影,心想,以前自己遇到的睏難都不能叫睏難了。”於是,這位女司機跳下車來,
嚮他走去,與他同行了很久,很久。
“這個上海男人”——把這樣一個稱呼與一位視死如歸的探險壯士連在一起,
讓全國都産生了詫異。“上海男人”一度是一個氣味怪異的專用名詞,影視作品中
表現典型的上海男人則需要動用幾個特型演員,動作、語氣、聲音、目光早已雕刻
完成。但這個男人確實穿着寫有“上海”字樣的服裝走了一程又一程,把一切遠離
上海而又在嘲笑上海的男人和女人們都鬧糊塗了。上海?多半是冒充的吧?天下什
麽不好冒充,卻去冒充一個上海男人!果然,在談話錄音中,我聽到他在講述這樣
的苦惱:“一路上很多人都不相信我是上海人,甚至要我說一句上海話作為測試,
因為上海話很難冒充。”
對此,我不知道上海人能說什麽,衹記得紀錄片裏他與上海電視臺的記者在沙
漠深處告別,彼此用的是上海話,寥寥一兩句,卻十分道地,絶非冒充。餘音剛剛
散盡,背影已飄浮進沙海,不再回歸。
不再回歸,倒下時卻面朝上海。
今天這個展覽,是上海人與他的再度見面。他為這座城市增了光,上海人,特
別是上海男人,理應來看看他,嚮他道謝。
一九九六年七月
(本文是為上海舉辦的《探險壯士餘純順攝影遺物展覽》寫的序言,這個展覽
轟動了整座城市,每天都有數萬人參觀,人山人海。)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