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名人 : 文学写作 > 余秋雨
目录
余秋雨 Yu Qiuyu (1946~?) 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县)

散文 prose《柳侯祠》
《上海人》
《中年当家的滋味》
《风雨天一阁》
《青年人的阅读》
《关于名誉》
《这里真安静》
《洞庭一角》
《十万进士》
《流放者的土地》
《可怜的正本》
《莫高窟》
《抱愧山西》
《千年庭院》
《一个王朝的背影》
《乡关何处》
《西湖梦》
《遥远的绝响》
《书海茫茫》
《长者 Elderly》
《小人》
《长者 Elderly》
《出走十五年》
《阳关雪》
《夜航船》
《道士塔》
《贵池傩》
《狼山脚下》
《青云谱随想》
《酒公墓》
《庙宇》
《寂寞天柱山》
《苏东坡突围》
《信客》
《江南小镇》
《关于友情》
散文集 leisurely corpus《文化苦旅》
《霜冷长河》
《山居笔记》
《摩挲大地》
作家评传 Author critical biography《借我一生》
戏剧评论 dramatic comment《笛声何处》
散文评鉴 Prose Pingjian《余秋雨谈散文》
文学思考 literature apprehend《余秋雨解剖文学》
《中国文脉》
文化思考 civility apprehend《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
《问学余秋雨》
《寻觅中华》
《何谓文化》
《千年一叹》
旅游文化 Tourist festivals represented by the Beijing International Tourist Culture Festival shall be further improved.《行者无疆》
《读城记》
《中国之旅》
余秋雨:有美的胸襟,才活的坦然
白发苏州
关于嫉妒

余秋雨
余秋雨 餘秋雨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中国浙江余姚人,知名的学者作家。曾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荣誉院长、院长、教授博士学生导师。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 

余秋雨于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县)。1957年搬到上海,1963年毕业于上海晋元中学,考入上海戏剧学院。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3年到1986年间,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包括《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理论史稿》是戏剧思想理论著作,博士点教材;《戏剧审美心理学》是中国首部戏剧美学著作。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著名文化学者、戏剧理论家。前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夫人是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
生平
1946年生于浙江余姚,在余姚农村度过充实美丽的童年生活。
1956年举家迁至上海,余秋雨在上海开始了他的中学生活。196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戏剧学院。
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文革”期间,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错划为“右派 ”,叔父因热爱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1969—1971年,余秋雨为全家生活所迫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参加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组织的大学教材编写。后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又一番潜心苦读,陆续出版了:《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 《戏剧思想史》 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十五名。
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创作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辞职后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著《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长期位居全球书畅销排行榜前列。
在大陆公布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占了四本。这些著作,获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上海优秀文学作品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连续两届)、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台湾中国时报白金作家奖、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华语作家奖、香港电台最受欢迎书籍奖等。
1999年,参与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特别节目,对凡是在人类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古代文明遗址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参观考察,因而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学巨匠,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旅行日记后被命名《千年一叹》,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0年秋,再次跟随香港凤凰卫星电视台对辉煌的欧洲文明进行了历时三个多月的详细考察。回国后,旅行日记被华艺出版社率先出版,《行者无疆》一书问世。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
2005年春,在台湾各大城市的巡回演讲,盛况空前。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倾听秋雨》一书记录了这几次演讲内容。
2007年被澳门科技大学聘为荣誉教授。
2008年,被全国网民投票评为“2007全国十大学术精英”第一名,又被亚太测评系统评为“影响世界一百年的百名华人”。
2008年9月10号,由上海市教委设立在上海戏剧学院的“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
30多年来,余秋雨先生独立自主地着手建立全新的世界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戏剧美学、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等一系列基础性学科,近20年来他走遍了中华文明和人类其他古文明的遗址,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独特生命力及其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阐释过程中,他创造的“文化大散文”的文体,开启了一代文风。
主要作品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霜冷长河》《借我一生》《寻觅中华》《摩挲大地》等
生平简介 Biography
余秋雨 生平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现在属于慈溪市),汉族。我国著名美学家和作家,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常受四五“学者”攻击,对余批判的文字常见诸报纸、网络。
  现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文化总策划。早年在上海工作时曾担任上海市咨询策划顾问、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并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鲁迅文学奖、台湾白金作家奖等。
  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灵魂,他在长期钻研典籍后离开书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辞职远行,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华文化的遗迹。他所发现并写到的地点,后来大多成为海内外民众争相游观的热点。在这过程中,他又创造了“文化大散文”的崭新文体而开启一代文风。从20世纪90年代晚期开始,为了对中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他与凤凰卫视合作,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行四万公里当今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亲身考察了人类全部重要古文明的遗址。此后,他又考察了欧洲96座城市,继续对中华文明作比较研究。这种空前规模的文化考察通过全球电视直播感动了世界,他多次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演讲中华文化,并成了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世界华商大会、全球企业家峰会的首选文化演讲者。他的书籍,长期位列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在国内,2002年统计的全国十年来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他一人占了三本。目前,他是公认在全球各华人社区影响最大的极少数作家之一。海内外读者高度评价他集“深度研究、亲历考察、有效传播”于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为守护和解读中华文化作出了先于他人的杰出贡献。最近几年,他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鼎极摄影文化等机构评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2007十大学术精英”之首,又被世界华人经济测评体系授予“影响世界100年100位杰出华人奖”。2008年6月上海市政府教育委员会决定建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主要从事文化散文写作和艺术理论研究。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据传入载了英国剑桥《国际著名学者录》、《世界名人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文革”期间,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错划为“右派”,叔父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1969—1971年,余秋雨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即下放五七干校)。学校复课后参加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发起、组织的大学教材编写。1975—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宁波市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版了《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戏剧思想史》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称号。
  1992年余秋雨辞去上戏院长职务。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1992年7月起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2004年2月18-19应邀走进百家讲坛,主讲《余秋雨解剖文学》
余秋雨的人文关怀和唐山地震 Yu humane care and Tangshan earthquake
余秋雨的人文关怀和唐山地震
  “人世间的小灾难天天都有,而大灾难却不可等闲视之,一定包含着某种大警告、大终结、或大开端。可惜,很少人却能够领悟。”
  “这次唐山大地震,包含着什么需要我们领悟的意义呢?我想,人们总是太自以为是。争得一点权力、名声和财富就疯狂膨胀,随心所欲地挑动阶级斗争、族群对立,制造大量的人间悲剧。一场地震,至少昭示天下,谁也没有乾坤在手,宇宙在握。只要天地略略生气,那么刚才还在热闹着的运动、批判、激愤,全都连儿戏也算不上。”
  “天地自有天地的宏大手笔,一撇一捺都让万方战栗。这次在唐山出现的让万方战栗的大手笔,显然要结束一段历史。”
  ——余秋雨《天灾神话》(《寻觅中华》,作家版二〇〇八年五月)
  “不管是谁,提出这种谬论都是大恶。因为这种谬论把十三亿中国人当作了‘天谴’的对象,把已经死亡的五万多同胞当作了‘天谴’的对象,实在太让我们愤怒了!十三亿中国人做错了什么?五万多同胞做错了什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天’在惩罚他们?如果真是这样,我要套用关汉卿的语言对‘天’高喊一句:‘天啊,你残害苍生枉为天!’”又说:“任何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政治立场和社会理念,对此我予以尊重。我不可容忍的是,这些似乎有文化、有见解的人,居然对数万名骨肉同胞的伤亡无动于衷,而且还在伪造理由,把自然暴力美化成了正义的化身。对他们,我实在不想说什么话。我只想告诉网友:记住,凡是对万众苦难无动于衷的人,不可能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政治观点。今后我们必须把各种眼花缭乱的政见、观点、学派、团体……推到最终的人文底线上:是否救助生命,是否守护民众,是否扬善去恶,是否具有爱心。如果连这条底线也通不过,其他千言万语,我都不想听!”
  ——5月24日《驳“天谴论”——余秋雨与网友的一段对话》
  余秋雨的著名作品:《寻觅中华》、《摩挲大地》、《文化苦旅》等
秋雨夫人——马兰 Autumn Lady - Malan
余秋雨 秋雨夫人——马兰
余秋雨 秋雨夫人——马兰
余秋雨 秋雨夫人——马兰
余秋雨 秋雨夫人——马兰
余秋雨 秋雨夫人——马兰
余秋雨 秋雨夫人——马兰
  马兰,黄梅戏演员,生于1962年,原籍安徽省寿县,生于安徽省太湖县。母亲是黄梅戏演员,父亲是舞台设计兼编剧。她1975年考入安徽艺术学校黄梅戏班,五年后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马兰扮相甜俊,表演细腻,嗓音甜美。
  擅演剧目:《女驸马》、《天仙配》、《龙女》、《风尘女画家》、《遥指杏花村》、《无事生非》、《西厢记》、《劈棺惊梦》、《红楼梦》、《梁祝》、《秋千架》及电视剧《严凤英》、《西游记》中的唐僧母亲等。
秋雨前妻——李红 Autumn ex-wife - Li Hong
余秋雨 秋雨前妻——李红
余秋雨 秋雨前妻——李红
余秋雨 秋雨前妻——李红
  李红,上海人,生于1952年。父亲是英语老师,母亲是医生。1979年李红与相恋了五年的余秋雨结婚。1984年,李红为余秋雨生下一女儿。1992年7月,李红和余秋雨风雨同舟13年的婚姻瓦解,带着8岁的女儿闯深圳,最终分离。
荣誉 Honor
余秋雨 荣誉
余秋雨 荣誉
  在大陆公布的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了四本。这些著作,获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上海优秀文学作品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连续两届)、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台湾中国时报白金作家奖、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华语作家奖、香港电台最受欢迎书籍奖等。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体裁,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世界十大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余秋雨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性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具有人文学科教授头衔的人,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西方文明世界预告了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网络超男。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唯一的中国学者。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5年春季在台湾各大城市的巡回演讲,每场都拥挤满了数十万名听众,被自称为“难以想象的余秋雨旋风”。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编的《倾听秋雨》一书,记录了这一盛况。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精英”和被环宇电脑评级系统测评为“中国座标人物”。
著作介绍 Book introduction
  《借我一生》
  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
  “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余秋雨
  《文化苦旅》
  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行者无疆》
  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
  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
  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
  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 。
  《千年一叹》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疼痛,都会快速地传递到我的心间。”
  《霜冷长河》
  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
  《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笛声何处》
  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在《笛声何处》当中,余秋雨依旧以其一贯的文化的视角、散文的风格,关注的则是另一种历史的、音乐的非物质的文化。余秋雨称,《笛声何处》的创作准备早在12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文化苦旅》还没有进入台湾,余秋雨赴台所到之处的一系列活动,均是以昆曲学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寻觅中华》
  纵观《寻觅中华》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和华丽的词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以及一则则通俗的故事。余秋雨也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往往是笔锋一转,人为地构造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它为每一名读者解读了中华文化的壮阔和黄河文明的盛衰,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
余秋雨学术特点 Yu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作者有意识地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余秋雨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语言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文化苦旅》共有31篇,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而压卷之作《江南小镇》有9000余字。长篇散文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余秋雨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余秋雨的通俗体散文和央视百家讲坛一脉相通,甚至是百家讲坛的先声。其贡献在于播散了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英文解释
  1. n.:  Yu Qiuyu
相关词
书籍散文散文集文学艺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西方古文明
姜夔苏曼殊茅以升文学文史白居易唐诗中国文学
名家名著回忆录记忆文学文化苦旅更多结果...
包含词
问学余秋雨余秋雨语录审判余秋雨
余秋雨谈散文听余秋雨讲文化余秋雨人生哲言
余秋雨语录绘本余秋雨作文示范余秋雨解剖文学
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余秋雨现象大盘点高中生挑战余秋雨
“审判”余秋雨历史的脸谱:余秋雨语录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