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4年3月22日-2009年1月22日),原籍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梁羽生出身世代書香門第,傢中很有一些産業,算得上是一個富戶。他傢在鄉下,地近瑤山,是遊覽的好地方。在這樣的家庭環境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下,梁羽生熟讀古文,好弄詞章,經常填詞作賦,一抒情懷。2009年1月22日據澳大利亞媒體報道,其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歲。梁羽生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其代表作有《白發魔女傳》、 《七劍下天山》 、《萍蹤俠影錄》等。
一九四三年,廣州一些學者避難來到蒙山,梁羽生便拜史學家簡又文教授為師,學到了豐富的歷史知識。
抗日戰爭勝利後,梁羽生進廣州嶺南大學讀書,學的專業是國際經濟。畢業後,由於酷愛中國古典詩詞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報》(一說是《新晚報》)作副刊編輯。一九四九年以後定居香港,現僑居澳大利亞悉尼(一名雪梨)。他是中國作傢協會會員。
梁羽生博聞廣識,多才多藝,曾用“梁慧如”、“馮瑜寧”等筆名寫過許多散文、文藝評論和文史隨筆,還曾用“陳魯”的筆名寫中國象棋的評論文章。他的棋評寫得相當精彩,公認為一絶,讀來比親臨現場觀棋還有興味。
梁羽生從小愛讀武俠小說,其入迷程度往往廢寢忘食。走入社會後,他仍然愛讀武俠小說,與人評說武俠小說的優劣,更是滔滔不絶,眉飛色舞。深厚的文學功底,豐富的文史知識,加上對武俠小說的喜愛和大量閱讀,為他以後創作新派武俠小說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在衆多的武俠小說作傢中,梁羽生最欣賞白羽(官竹心)的文字功力,據說“梁羽生”的名字就是由“梁慧如”、“白羽”變化而來的。
一九五四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發生爭執,先是在報紙上互相攻擊,後來相約在澳門新花園擂臺比武,以决雌雄。太極派掌門人是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人陳剋夫,為了門派的利益,在擂臺上拳腳相爭。這場比武經港澳報刊的大肆渲染而轟動香港。陳文統的朋友《新晚報》總編輯羅孚觸動靈機,為了滿足讀者興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報上預告將刊登精彩的武俠小說以饗讀者。第三天,《新晚報》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竜虎鬥京華》。隨着《竜虎鬥京華》的問世,梁羽生──梁大俠初露頭角,轟動文壇的“新派武俠小說”已有雛型。
在衆多的香港武俠小說作傢中,梁羽生和金庸無疑是兩顆最耀眼的明星。梁羽生是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而金庸則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創作者,人們往往將梁羽生和金庸相互比較。為此,梁羽生用“佟碩之”的筆名寫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論》(發表在一九六六年香港的《海光文藝》上),詳盡分析二人異同。其中有這樣兩句話:“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則較重。”所論頗為中肯。
從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八四年,梁羽生在武俠文壇上辛勤筆耕了三十個春秋,共創作了三十五種武俠小說,總字數達一千餘萬言。一九八四年,梁羽生宣佈“封刀”,從而結束了“江湖生涯”,金盆洗手,改弦更張,準備撰寫正統歷史小說。
梁羽生- 初入江湖
青年時代的梁羽生
一九五四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發生爭執,先是在報紙上互相攻擊,後來相約在澳門新花園擂臺比武,以决雌雄。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人陳剋夫,為了門派的利益,在擂臺上拳腳相爭。這場比武經港澳報刊的大肆渲染而轟動香港。
陳文統的朋友《新晚報 》總編輯羅孚觸動靈機,為了滿足讀者興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報上預告將刊登精彩的武俠小說以饗讀者。
第三天,《新晚報》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竜虎鬥京華》。《竜虎鬥京華》是新武俠小說之始。隨着《竜虎鬥京華》的問世,梁羽生──梁大俠初露頭角,轟動文壇的“新派武俠小說”已有雛型。因為他寫隨筆的名字是梁慧如,平時又心慕白羽,故名梁羽生。
梁羽生-退隱江湖 從1954年開始,到1984年“封刀”,30年間,梁羽生共創作武俠小說35部,160册, 1000萬字。除武俠外,梁羽生還寫散文、評論、隨筆、棋話,筆名有陳魯、馮瑜寧、李夫人等,著有《中國歷史新活》、《文藝新談》、《古今漫話》等。
梁羽生-與新武俠小說
梁羽生
梁羽生的功績,在於開了武俠小說的一代新風。“新派”不僅是他們自命的,也是得到社會承認的,舊武俠小說雖也熱火朝天,但自始至終為新文學所瞧不起,始終難登大雅之堂,當時自命為大雅的報紙和自命為大報的報紙,都不屑於刊登,武俠的讀者,還缺少知識分子,而主要是下層的“識字分子”。當時武俠小說的地位,猶如流浪江湖的賣解藝人,看的人雖多,卻始終算不得名門正派,梁、金一出,局面頓時改觀,各大報也都以重金作稿酬,爭相刊登,讀者也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港、臺、新、馬,一時風起雲涌,開創了武俠小說的一個新世紀。隨後,關於武俠小說的專門研究也漸成熱潮,與純文學相比美。
梁羽生在評武俠方面也是大傢。1966年香港《海光文藝》上發表過一篇署名佟碩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論》,其實就是梁羽生所寫,他說:“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 ‘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則較重。”這個觀點至今仍響。
1977年,他在新加坡寫作人協會講《從文藝觀點看武俠小說》,提出了 “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觀點。1979年,他在英國伯明翰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相遇,華老剛剛看完了梁羽生的《雲海玉弓緣》,便當面嚮梁羽生提出了武俠小說無非是“成人童話”的觀點。梁羽生還加入了中國作傢協會,出席過中國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會上慷慨陳辭。為武俠小說的一席之地大聲疾呼。有人為梁羽生作過一首詩: 金田有奇士,俠影說羽生。 南國棋中意,東坡竹外情。 橫刀百嶽峙,還劍一身輕。 別有千秋業,文星料更明。 “金田”是太平天國起義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乡蒙山附近。“俠影”是《萍蹤俠影錄》。“棋中意”說他善於寫棋話。“竹外情”取自蘇東坡“寧可居無竹,不可食無肉”,說梁羽生愛吃肉,而且愛吃肥肉,“還劍”取自他的《還劍奇情錄》,也說他金盆洗手,封刀挂劍,不寫武俠了。“別有千秋業” 說他準備寫關於太平天國的歷史小說。 另外,梁羽生在散文、雜文的創作上已有很深的造詣,曾與金庸、陳墨合著《三劍樓隨筆》。
梁羽生作為新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是以一腔正氣創造了武俠小說新的格調,後來,他移居澳大利亞,潛心於歷史。
一代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於2009年1月22日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歲。
梁羽生-解讀其的武俠理念
梁老與其夫人
“以俠勝武”是梁氏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梁氏武俠的基本出發點,由此而産生的結果也是梁氏始料不及的。梁氏的“俠”是一個和當時政治觀念聯繫很緊密的概念,不是單單的行俠仗義。梁氏受左派思想影響很深,尤其是抗日救亡時那種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梁氏任職於 《大公報》 ,屬於左派報紙而且基本上與大陸政府保持一致,梁本身在近三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一直屬於左派。所以梁氏小說中強烈的左派階級鬥爭的思想就不奇怪了,況且六十年代的香港的政治氣味很濃,金庸小說和政治往往也有很多的聯繫。左派的文藝創作思想的得失暫不去考慮,梁氏很強的政治與時代責任意識决定了“ 以俠勝武 ”。對俠義的宣揚是一種時代責任感的體現,也是一種積極的創作態度,梁氏三十載牢守這個理念,證明他是一個極其有責任感的作傢,而且證明他在試圖開拓一條提升武俠境界的道路。衹局限於江湖恩怨的武俠,沒有一個積極的思想理念的武俠,永遠不能突破武俠的平庸。
梁氏前期作品中俠義的宣揚還是比較成功的。儘管梁氏過於沿用左派“史論”,把俠義理解為農民階級對地主階級的階級鬥爭,但天山七劍馳騁草原反抗異族的侵略,玉羅剎嶽明柯等人反抗魏忠賢的鷹犬,營救忠良,尤其張丹楓的大俠之風,南霽雲段圭璋在安史之亂為國死難的豪傑之氣,真正把俠義與時代責任聯繫起來,開拓了武俠的境界。
梁羽生-與金庸先生
金庸、梁羽生一直被並稱為新派武俠小說的創始人,但是,兩人境遇頗不相同。雖然兩人曾一梁羽生起在香港《大公報》做副刊編輯,並因為投入武俠小說創作而一舉成名,但是,金庸創立《明報》,在事業上成就斐然;其十幾部武俠小說流傳之廣,影響之大,被改編電視劇次數之多,梁羽生都難以與其比肩,儘管根據梁羽生作品改編的電視劇《萍蹤俠影》、電影《七劍下天山》影響巨大。數年前,兩人先後封筆。
所不同的是,封筆之後的金庸並不寂寞,修改原作、赴英國讀博士等事件屢屢成為媒體的關註點,而梁羽生先生則更像是淡泊名利之後的歸隱。
曾幾何時,梁羽生和金庸的關係,一度成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話題。此前曾有報道稱,梁羽生對於金庸在《射雕英雄傳》中讓宋人黃蓉唱元麯的寫法不以為然。
而梁羽生1994年在雪梨作傢節武俠小說研討會上的發言中表示,“我頂多衹能算是個開風氣的人,真正對武俠小說有很大貢獻的,是今天在座的嘉賓金庸先生……他是中國武俠小說作者中,最善於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寫作技巧在內,把中國武俠小說推到一個新高度的作傢。有人將他比作法國的大仲馬,他是可以當之無愧的。”
時隔10年之後,梁羽生在香港接受了《南方人物周刊》記者陳靜的采訪。在那次采訪中,他回憶說,1966年,《新晚報》總編輯羅孚讓自己寫了《金庸梁羽生合論》,後來用“佟碩之”的筆名發表。這篇文章談到了兩人的不同: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而金庸則是現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較重。“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其時,“文革”剛剛爆發,香港的左右翼對立,讓他承受了莫大的壓力。而最大的壓力來自左翼的高層,他們認為梁羽生對金庸評價過高。
梁羽生也再次評點了兩人的寫作,“金庸寫‘惡’、寫壞人比寫好人成功,寫邪派比寫正派成功,《書劍恩仇錄》中寫得最精彩的是張召重,寫四大惡人,一個比一個精彩,但寫好人君子,段譽啊,不夠精彩。我自己寫邪派怎麽樣寫,都不夠金庸那麽精彩,我寫名士風流比較有一手。”
在《筆花六照》中,梁羽生先生多次談到了自己寫武俠小說緣起,新舊武俠小說的差異等等。但是對於“俠”並沒有一個清晰、完整的定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梁羽生表示,“我與金庸先生都同意‘為國為民,俠之大者’,至於怎麽定義‘俠’這個概念,並不是三言二語能解釋清楚的。你們可以從我的作品中去理解我的想法。”對於兩人寫作手法和寫作風格的區別,梁羽生說,“關於這個問題,內地武俠文學研究傢陳墨先生的專論中有過闡述,我建議您去找出陳先生這篇文章讀讀,當有啓發。”
有人問到,在他和金庸之後的古竜、臥竜生、溫瑞安、黃易等武俠小說傢中,他最喜歡誰的作品時,梁羽生說,“我自從在武俠文學寫作上‘封筆’之後,就多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譬如撰寫聊話,最近剛剛推出的《名聯觀止》修訂版就是我寫作的文集,近年來因身體的原因,註重休息,靜養,沒有心情與精神去讀您說的這些作品,所以未敢言評。”
梁羽生-個人榮譽 梁羽生武俠小說創作年表
梁羽生
《竜虎鬥京華》1954.1.20-1954.8.1發表
《草莽竜蛇傳》1954.8.11-1955.2.5發表
《七劍下天山》1956.2.15-1957.3.31發表
《江湖三女俠》1957.4.8-1958.12.10發表
《白發魔女傳》1957.8.5-1958.9.8 發表
《塞外奇俠傳》約1957-1958發表
《萍蹤俠影錄》1959.1.1-1960.2.16發表
《冰川天女傳》1959.8.5-1960.12.18發表
《還劍奇情錄》1959.11-1960.5發表
《散花女俠》1960.2.23-1961.6.22發表
《女帝奇英傳》1961.7.1-1962.8.6發表
《聯劍風雲錄》1961.7.3-1962.11.25發表
《雪海玉弓緣》1961.10.12-1963.8.9發表
《冰魄寒光劍》約1962初發表
《大唐遊俠傳》1963.1.1-1964.6.14發表
《冰河洗劍錄》1963.8.24-1965.8.22發表
《竜鳳寶釵緣》1964.6.25-1966.5.15發表
《挑燈看劍錄》1964.7.1-1968.6.23發表
《風雷震九州》1965.9.22-1967.9.28發表
《慧劍心魔》1966.5.23-1968.3.14發表
《俠骨丹心》1967.10.5-1969.6.20發表
《瀚海雄風》1968.3.15-1970.1.21發表
《鳴鏑風雲錄》1968.6.24-1972.5.19發表
《遊劍江湖》1969.7.1-1972.2.4發表
《風雲雷電》1970.2.9-1971.12.31發表
《牧野流星》1972.2.16-1975.1.13發表
《廣陵劍》1972.6.3-1976.7.31發表
《武林三絶》1972.10.1-1976.8.16發表
《絶塞傳烽錄》1975.2.12-1978.4.10發表
《劍網塵絲》
《幻劍靈旗》
《飛鳳擒竜》1978.9修訂
《彈指驚雷》1977.5.1-1981.3.9發表
《武當一劍》1980.5.9-1983.8.2發表
《武林天驕》
電影《七劍》海報
梁羽生作品全集
《萍蹤俠影錄》(共二册)
《七劍下天山》(共二册)
《江湖三女俠》(共三册)
《雪海玉弓緣》(共三册)
《冰川天女傳》(共三册)
《女帝奇英傳》(共二册)
《大唐遊俠傳》(共三册)
《竜鳳寶釵緣》(共三册)
《廣陵劍》(共四册)
《挑燈看劍錄》(共五册)
《鳴鏑風雲錄》(共五册)
《慧劍心魔》(共三册)
《瀚海雄風》(共四册)
《還劍奇情錄》(全一册)
《風雲雷電》(共五册)
《冰河洗劍錄》(共三册)
《風雷震九州》(共三册)
《俠骨丹心》(共三册)
《散花女俠傳》(共二册)
《聯劍風雲錄》(共三册)
梁羽生新作係列
《白發魔女傳》(共二册)
《武林天驕》(共二册)
《武當一劍》(共三册)
《遊劍江湖》(共四册)
《牧野流星》(共四册)
《彈指驚雷》(共三册)
《絶塞傳烽錄》(共二册)
《劍網塵絲》(共三册)
《幻劍靈旗》(共二册)
《塞外奇俠傳》(全一册)
《冰魄寒光劍》(全一册)
《飛鳳潛竜》(全一册)
《竜虎鬥京華》(全一册)
梁羽生-個人影響
梁羽生文學功底很深,言辭優美,描寫生動,文中大量運用詩詞,獨樹一幟。衹是在情節上的描寫稍遜與金庸與古竜,但其作品仍很值得一讀,不愧為三大宗師之一。《狂狹天嬌魔女》是其代表作之一。
梁羽生-人物評價
“新武俠鼻祖”梁羽生如果說新武俠小說是由金庸發揚光大而達到頂峰,進入純文學的高雅層次;那麽,這一努力則開始於稍稍早於金庸的梁羽生,梁羽生因此成為新武俠小說的“鼻祖”
梁羽生-武俠研究 梁羽生武俠文學【柳蘇】
三劍樓隨筆【梁羽生、金庸、百劍堂主】
筆、劍、書【梁羽生】
梁羽生-作品表
梁羽生
1. 還劍奇情錄 -- 萍蹤俠影錄 -- 散花女俠 -- 聯劍風雲錄 -- 廣陵劍
2. 白發魔女傳 -- 塞外奇俠傳 -- 七劍下天山 -- 江湖三女俠 --冰魄寒光劍 -- 冰川天女傳 -- 雲海玉弓緣 -- 冰河洗劍錄 --風雷震九州 -- 俠骨丹心
1、2 也可以合在一起, 畢竟天山派的武學都是以張丹楓的武學為主
3. 大唐遊俠傳 -- 竜鳳寶釵緣 -- 慧劍心魔
這幾部很不錯, 而且把一些唐人傳奇融進去了
4. 狂俠.天驕.魔女 -- 飛鳳潛竜 -- 鳴鏑風雲錄 -- 瀚海雄風 --挑燈看劍錄 -- 風雲雷電
挑燈看劍錄是從風雲雷電中間開始, 風雲雷電之後結束 . (風雲雷電中的竜象法王還沒死, 而挑燈看劍錄最後他被宰了, 但在風雲雷電中耿電似乎還沒有學成他的武藝)武林天驕, 玉面妖狐可以算進 4. 此一係
5. 遊劍江湖 -- 牧野流星 -- 彈指驚雷 -- 絶塞傳鋒錄 -- 劍網塵絲 --幻劍靈旗
註: 其他尚有:武林三絶、武當一劍、女帝奇英傳、竜虎鬥京華、草莽竜蛇傳未納入本表
梁羽生-武俠理念
首先,梁羽生對武俠小說在文學中的地位及其價值給予明確肯定。他指出,作為一種小說流派,武俠小說無疑是中國文學百花園中一朵奇異的鮮花,“應當允許武俠小說存在”。
其次,他認為,武俠小說必須有武有俠,武是一種手段,俠是真正目的,通過武力的手段去達到俠義的目的;所以,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個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卻不可以沒有俠氣。
再次,他認為,寫好武俠小說 ,作者衹有具備相當的歷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識,並有相當的藝術手段、古文底子,而且還要懂得中國武術的三招兩式,才能期望成功 。 撰寫者的創作態度應當端正。他在一九七七年應新加坡寫作人協會的邀情作演講時,介紹了自己創作武俠小說所作的努力:一是努力反映某一時代的歷史真實;二是着力塑造人物的性格;三是力求加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他對武俠小說的態度仍是明智的、公允的。
他曾對大陸一度興起的盲目的泛濫的“武俠熱”潑過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