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杜甫 Du Fu  唐代   (712~770)
咏怀古迹之五 Thoughts of Old Time V
登高 A Long Climb
客至 A Hearty Welcome to Vice-prefect Cui
春望 A Spring View
八阵图 The Eight-sided Fortress
月夜 On a Moonlight Night
兵车行 A Song of War-chariots
咏怀古迹之二 Poetic Thoughts on Ancient Sites II
秋兴八首 Autumn 8
伤春五首 Spring and 5
述古三首 Above the ancient 3
遣兴五首 Qian xing 5
蜀相 The Temple of the Premier of Shu
望岳(岱宗) A VIEW OF TAISHAN
望岳(西岳) Wang Yue Huashan Mountain
望岳(南岳) Wang Yue another anme for the Heng Mountain
登楼 From an Upper Story
登岳阳楼 On the Gate-tower at Youzhou
咏怀 sing of one's feelings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A SONG OF A PAINTING TO GENERAL CAO
江南逢李龟年 On Meeting Li Guinian Down the River
月夜忆舍弟 Remembering my Brothers on a Moonlight Night
赠卫八处士 TO MY RETIRED FRIEND WEI
佳人 ALONE IN HER BEAUTY
多首一页
五言律诗 Wuyan lushi,a poem of eight lines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Remembering my Brothers on a Moonlight Night

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者: Witter Bynner

【白话文】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刘建勋)

【注释】 舍第: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
戌鼓:戌楼上的更鼓。戌: 一作戍
断人行:战争期间夜里禁止行人,如后世所谓"戒严"。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况乃:何况是,未收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之神奇矫健,颇道人之思亲恋乡之意。《李杜诗选》:"此二句妙绝古今矣。其原始从江淹《别赋》'明月白露'一句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杜臆》:"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
  
  [鉴赏]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张明非)



【北美枫文集】唐诗300首

【资料来源】 卷225_49


贡献者: 晓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