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首一頁 |
【賞析】 《有感五首》,作於代宗廣德元年(763)秋。這是其中第三首,內容和當時朝廷中遷都洛陽之議有關。安史亂後,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殘破,每年要從江淮轉運大量糧食到長安;加上吐蕃進擾,長安處在直接威脅之下,因此朝中有遷都之議。這首詩即為此有感而發。
“洛下舟車入,天中貢賦均。”首聯先從洛陽所處的優越地理位置寫起。相傳周成王使召公復營洛邑,說:“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裏均焉。”次句本此。兩句是說,洛陽居於全國中心,水陸交通便利,四方入貢賦稅,到這裏的路程也大致相等。這裏所說的內容也就是主張遷都洛陽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詩人用肯定的口吻加以轉述,是因為單就地理位置而論,洛陽確有建都的優越條件。這裏先讓一步,正是為了使下面轉出的議論更加有力。這是一種欲擒故縱的手法。
“日聞紅粟腐,寒待翠華春。”頷聯緊承“舟車”、“貢賦”,翻出新意。“紅粟腐”用《漢書·食貨志》“太倉之粟,陳陳相因,腐敗而不可食”。“翠華”是天子之旗,這裏指代皇帝。兩句是說,我近日常聽說,洛陽的國傢糧倉裏堆滿了已經腐敗的糧食,貧寒的老百姓正延首等待皇上能給他們帶來春天般的溫暖呢。話說得很委婉。實際上杜甫是反對遷都洛陽的,但他一則旁敲側擊,說“天中”衹不過提供了苛斂之便;一則反話正說,明言百姓所待以見百姓所怨。當時持遷都之議的人們中,必有以百姓盼皇帝東幸洛陽為辭的,所以詩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譏說:百姓所望的是“翠華春”,可不是盼來一場更大的災難!
主張遷都洛陽的人還將洛陽的地險作為遷都的理由,於是詩人又針對這種議論而發表見解道:“莫取金湯固,長令宇宙新。”“莫取”,就是“不要衹着眼於”的意思。杜甫並不是否認“金湯固”的作用,而是認為,對於鞏固封建國傢政權來說,根本的憑藉是不斷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居樂業。兩句一反一正,一諄諄告誡,一熱情希望,顯得特別語重心長。詩寫到這裏,已經從具體的遷都問題引申開去,提高升華到根本的施政原則,因此下一聯就進一步說到怎樣才能“長令宇宙新”。
“不過行儉德,盜賊本王臣。”答案原極簡單而平常:衹不過是皇帝躬行儉德,減少靡費,減輕人民的負擔罷了。要知道,所謂“盜賊”,本來都是皇帝的臣民呵。腹聯“莫取”、“長令”,反復叮嚀,極其鄭重,末聯卻輕描淡寫地拈出“不過”二字。這高舉輕放的戲劇性轉折,使得輕描淡寫的“不過”更加引人註目,更增含藴。為了進一步強調“行儉德”的重要,詩人又語重心長地補上一句“盜賊本王臣”,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事實,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深沉和語言的明快尖銳,在這裏被和諧地統一起來了。
這首詩富於政論色彩,又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是帶有杜甫獨特個性的。如果說將議論引入五律這種通常用來抒情寫景的形式,是杜甫的一種有意義的嘗試,那麽議論而挾情韻以行,便是杜甫成功的藝術經驗。
(劉學鍇)
【資料來源】 227_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