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杜甫 Du Fu  唐代   (712~770)
詠懷古跡之五 Thoughts of Old Time V
登高 A Long Climb
客至 A Hearty Welcome to Vice-prefect Cui
春望 A Spring View
八陣圖 The Eight-sided Fortress
月夜 On a Moonlight Night
兵車行 A Song of War-chariots
詠懷古跡之二 Poetic Thoughts on Ancient Sites II
秋興八首 Autumn 8
傷春五首 Spring and 5
述古三首 Above the ancient 3
遣興五首 Qian xing 5
蜀相 The Temple of the Premier of Shu
望嶽(岱宗) A VIEW OF TAISHAN
望嶽(西嶽) Wang Yue Huashan Mountain
望嶽(南嶽) Wang Yue another anme for the Heng Mountain
登樓 From an Upper Story
登嶽陽樓 On the Gate-tower at Youzhou
詠懷 sing of one's feelings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A SONG OF A PAINTING TO GENERAL CAO
江南逢李龜年 On Meeting Li Guinian Down the River
月夜憶捨弟 Remembering my Brothers on a Moonlight Night
贈衛八處士 TO MY RETIRED FRIEND WEI
佳人 ALONE IN HER BEAUTY
多首一頁
古詩 ancient style poetry
戲為六絶句

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楊王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縱使盧王操翰墨,劣於漢魏近風騷。
  竜文虎脊皆君馭,歷塊過都見爾曹。
  才力應難誇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
  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賞析】   清人李重華在《貞一齋詩話》裏有段評論杜甫絶句詩的話:
  
    七絶乃唐人樂章,工者最多。……李白、王昌齡後,當以劉夢得為最。緣落筆朦朧縹緲,其來無端,其去無際故也。杜老七絶欲與諸傢分道揚鑣,故爾別開異徑。獨其情懷,最得詩人雅趣。……
  
    他說杜甫“別開異徑”,在盛唐七絶中走出一條新路子,這是熟讀杜甫絶句的人都能感覺到的。除了極少數篇章如《贈花卿》、《江南逢李龜年》等外,他的七絶確是與衆不同。
  
    首先,從內容方面擴展了絶句的領域。一切題材,感時議政,談藝論文,紀述身邊瑣事,凡能表現於其他詩體的,他同樣用來寫入絶句小詩。
  
    其次,與之相聯繫的,這類絶句詩在藝術上,它不是朦朧縹緲,以韻緻見長之作;也缺乏被諸管弦的唱嘆之音。它所獨開的勝境,乃在於觸機成趣,妙緒紛披,讀之情味盎然,有如圍爐閑話,剪燭論心;無論感喟歔欷,或者嬉笑怒駡,都能給人以親切、真率、懇摯之感,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樸質而雅健的獨特風格,是耐人咀嚼不盡的。
  
    《戲為六絶句》(以下簡稱《六絶句》)就是杜甫這類絶句詩標本之一。
  
    以詩論詩,最常見的形式是論詩絶句。它,每首可談一個問題;把許多首連綴成組詩,又可見出完整的藝術見解。在我國詩歌理論遺産中,有不少著名的論詩絶句,而最早出現、最有影響的則是杜甫的《六絶句》。
  
    《六絶句》作於上元二年(761),前三首評論作傢,後三首揭示論詩宗旨。其精神前後貫通,互相聯繫,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六絶句》第一首論庾信。杜甫在《春日憶李白》裏曾說,“清新庾開府”。此詩中指出庾信後期文章(兼指詩、賦),風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健筆凌雲,縱橫開闔,不僅以“清新”見長。唐代的“今人”,指手劃腳,嗤笑指點庾信,適足以說明他們的無知。因而“前賢畏後生”,也衹是諷刺的反話罷了。
  
    第二、三首論初唐四傑。初唐詩文,尚未完全擺脫六朝藻繪餘習。第二首中,“輕薄為文”,是時人譏哂“四傑”之辭。史炳《杜詩瑣證》解此詩云:“言四子文體,自是當時風尚,乃嗤其輕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爾曹身名俱滅,而四子之文不廢,如江河萬古長流。”
  
    第三首,“縱使”是杜甫的口氣,“盧王操翰墨,劣於漢魏近風騷”則是時人哂笑四傑的話(詩中盧王,即概指四傑)。杜甫引用了他們的話而加以駁斥,所以後兩句纔有這樣的轉折。意謂即便如此,但四傑能以縱橫的才氣,駕馭“竜文虎脊”般瑰麗的文辭,他們的作品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這三首詩的用意很明顯:第一首說,觀人必觀其全,不能衹看到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第二首說,評價作傢,不能脫離其時代的條件。第三首指出,作傢的成就雖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我們應該恰如其分地給以評價,要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嚮前人學習。
  
    這些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這三首詩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魏、晉六朝是我國文學由質樸趨嚮華彩的轉變階段。麗辭與聲律,在這一時期得到急劇的發展,詩人們對詩歌形式及其語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而這,則為唐代詩歌的全面繁榮創造了條件。然而從另一方面看來,六朝文學又有重形式、輕內容的不良傾嚮,特別到了齊、梁宮體出現之後,詩風就更淫靡萎弱了。
  
    因此,唐代詩論傢對六朝文學的接受與批判,是個極為艱巨而復雜的課題。
  
    當齊、梁餘風還統治着初唐詩壇的時候,陳子昂首先提出復古的主張,李白繼起,完成了廓清摧陷之功。“務華去實”的風氣扭轉了,而一些胸無定見、以耳代目的“後生”、“爾曹”之輩卻又走嚮“好古遺近”的另一極端,他們尋聲逐影,竟要全盤否定六朝文學,並把攻擊的目標指嚮庾信和初唐四傑。
  
    庾信總結了六朝文學的成就,特別是他那句式整齊、音律諧和的詩歌以及用詩的語言寫的抒情小賦,對唐代的律詩、樂府歌行和駢體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導作用。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最有代表性的近代作傢,因而是非毀譽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至於初唐四傑,雖不滿於以“綺錯婉媚為本”的“上官體”,但他們主要的貢獻,則是在於對六朝藝術技巧的繼承和發展,今體詩體製的建立和鞏固。而這,也就成了“好古遺近”者所謂“劣於漢魏近風騷”的攻擊的口實。
  
    如何評價庾信和四傑,是當時詩壇上論爭的焦點所在。杜甫抓住了這一焦點,在《六絶句》的後三首裏正面說了自己的看法。
  
    “不薄今人愛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傑等近代作傢。杜甫之所以愛古而不薄今,是從“清詞麗句必為鄰”出發的。“為鄰”,即引為同調之意。在杜甫看來,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清詞麗句”不可廢而不講。更何況庾信、四傑除了“清詞麗句”而外,尚有“凌雲健筆”、“竜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張兼收並蓄:力崇古調,兼取新聲,古、今體詩並行不廢。“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當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
  
    但是,僅僅學習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戲蘭苕,容色更相鮮”一類的“清詞麗句”,雖也能賞心悅目,但風格畢竟柔媚而淺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須恢宏氣度,縱其才力之所至,才能掣鯨魚於碧海;於嚴整體格之中,見氣韻飛動之妙;不為篇幅所窘,不被聲律所限,從容於法度之中,而神明於規矩之外。要想達到這種藝術境界,杜甫認為衹有“竊攀屈宋”。因為《楚辭》的精采絶豔,是千古詩人的不祧之祖。由六朝而上追屈、宋,才能如劉勰所說:“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則顧盼可以驅辭力,咳唾可以窮文緻”(《文心雕竜·辨騷》),不至於沿流失源,墮入齊、梁輕浮側豔的後塵了。
  
    杜甫對六朝文學既要繼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現在“別裁偽體”、“轉益多師”上。
  
    《六絶句》的最後一首,前人說法不一。這裏的“前賢”,係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傢(包括庾信、四傑)。“遞相祖述”,意謂因襲成風。“遞相祖述”是“未及前賢”的根本原因。“偽體”之偽,癥結在於以模擬代替創造。真偽相混,則偽可亂真,所以要加以“別裁”。創造和因襲,是杜甫區別真、偽的分界綫。衹有充分發揮創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寫性情,寫出真的文學作品。庾信之“健筆凌雲”,四傑之“江河萬古”,乃在於此。反之,拾人牙慧,傍人門戶,必然是沒有生命力的。堆砌詞藻,步齊、梁之後塵,固然是偽體;而高談漢、魏的優孟衣冠,又何嘗不是偽體?在杜甫的心目中,衹有真、偽的區別,並無古、今的成見。
  
    “別裁偽體”和“轉益多師”是一個問題的兩面。“別裁偽體”,強調創造;“轉益多師”,重在繼承。兩者的關係是辯證的。“轉益多師是汝師”即無所不師而無定師。這話有好幾層意思:無所不師,故能兼取衆長;無定師,不囿於一傢,雖有所繼承、藉鑒,但並不妨礙自己的創造性。此其一。衹有在“別裁偽體”區別真偽的前提下,才能確定“師”誰,“師”什麽,才能真正做到“轉益多師”。此其二。要做到無所不師而無定師,就必須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學習別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時,也就有所揚棄。此其三。在既批判又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熔古今於一爐而自鑄偉辭,這就是杜甫“轉益多師”、“別裁偽體”的精神所在。
  
    《六絶句》雖主要談藝術方面的問題,但和杜甫總的創作精神是分不開的。詩中“竊攀屈宋”、“親風雅”則是其創作的指導思想和論詩的宗旨。
  
    這六首小詩,實質上是杜甫詩歌創作實踐經驗的總結,詩論的總綱;它所涉及的是關係到唐詩發展中一係列的重大理論問題。在這類小詩裏發這樣的大議論,是前所未有的。詩人即事見義,如地涌泉,寓嚴正筆意於輕鬆幽默之中,娓娓而談,莊諧雜出。李重華說杜甫七絶“別開異徑”,正在於此。明乎此,這詩之所以標為《戲為六絶句》,也就不煩辭費了。
  
    (馬茂元)

【資料來源】 227_9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