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杜甫 Du Fu  唐代   (712~770)
詠懷古跡之五 Thoughts of Old Time V
登高 A Long Climb
客至 A Hearty Welcome to Vice-prefect Cui
春望 A Spring View
八陣圖 The Eight-sided Fortress
月夜 On a Moonlight Night
兵車行 A Song of War-chariots
詠懷古跡之二 Poetic Thoughts on Ancient Sites II
秋興八首 Autumn 8
傷春五首 Spring and 5
述古三首 Above the ancient 3
遣興五首 Qian xing 5
蜀相 The Temple of the Premier of Shu
望嶽(岱宗) A VIEW OF TAISHAN
望嶽(西嶽) Wang Yue Huashan Mountain
望嶽(南嶽) Wang Yue another anme for the Heng Mountain
登樓 From an Upper Story
登嶽陽樓 On the Gate-tower at Youzhou
詠懷 sing of one's feelings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A SONG OF A PAINTING TO GENERAL CAO
江南逢李龜年 On Meeting Li Guinian Down the River
月夜憶捨弟 Remembering my Brothers on a Moonlight Night
贈衛八處士 TO MY RETIRED FRIEND WEI
佳人 ALONE IN HER BEAUTY
多首一頁
古詩 ancient style poetry
無傢別

杜甫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我裏百餘傢,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人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
  但對狐與狸,竪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乡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谿。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傢別,何以為烝黎!

【賞析】   《無傢別》和“三別”中的其他兩篇一樣,敘事詩的“敘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徵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徵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仿佛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傢可別的悲哀。
  
    從開頭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總寫亂後回鄉所見,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兩句插在中間,將這一大段隔成兩個小段。前一小段,以追敘發端,寫那個自稱“賤子”的軍人回鄉之後,看見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涼,於是撫今憶昔,概括地訴說了家乡的今昔變化。“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這兩句正面寫今,但背後已藏着昔。“天寶後”如此,那麽天寶前怎樣呢?於是自然地引出下兩句。那時候“我裏百余家”,應是園廬相望,雞犬相聞,當然並不寂寞;“天寶後”則遭逢世亂,居人各自東西,園廬荒廢,蒿藜(野草)叢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頭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滿目蕭條的景象,表現出主人公觸目傷懷的悲涼心情,為全詩定了基調。“世亂”二字與“天寶後”呼應,寫出了今昔變化的原因,也點明了“無傢”可“別”的根源。“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兩句,緊承“世亂各東西”而來,如聞“我”的嘆息之聲,強烈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悲傷情緒。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後一小段則描寫細節,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承前啓後,作為過渡。“尋”字刻畫入微,“舊”字含意深廣。家乡的“舊蹊”走過千百趟,閉着眼都不會迷路,如今卻要“尋”,見得已非舊時面貌,早被蒿藜淹沒了。“舊”字追昔,應“我裏百余家”;“尋”字撫今,應“園廬但蒿藜”。“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狸,竪毛怒我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寫“賤子”由接近村莊到進入村巷,訪問四鄰。“久行”承“尋舊蹊”來,傳“尋”字之神。距離不遠而需久行,見得舊蹊極難辨認,尋來尋去,繞了許多彎路。“空巷”言其無人,應“世亂各東西”。“日瘦氣慘凄”一句,用擬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見空巷”時的凄慘心境。“但對狐與狸”的“但”字,與前面的“空”字照應。當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來人往,笑語喧闐;如今卻衹與狐狸相對。而那些“狐與狸”竟反客為主,一見“我”就脊毛直竪,衝着我怒叫,好象責怪“我”不該闖入它們的傢園。遍訪四鄰,發現衹有“一二老寡妻”還活着!見到她們,自然有許多話要問要說,但杜甫卻把這些全省略了,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空間。而當讀到後面的“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時,就不難想見與“老寡妻”問答的內容和彼此激動的表情。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這在結構上自成一段,寫主人公回鄉後的生活。前兩句,以宿鳥為喻,表現了留戀鄉土的感情。後兩句,寫主人公懷着悲哀的感情又開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勞動,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麽貧睏和狐獨!
  
    最後一段,寫無傢而又別離。“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波瀾忽起。以下六句,層層轉折。“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這是第一層轉折;上句自幸,下句自傷。這次雖然在本州服役,但內顧一無所有,既無人為“我”送行,又無東西可攜帶,怎能不令“我”傷心!“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這是第二層轉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傷感;但既然當兵,將來終歸要遠去前綫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處!“家乡既蕩盡,遠近理亦齊”,這是第三層轉折。回頭一想,家乡已經蕩然一空,“近行”、“遠去”,又有什麽差別!六句詩抑揚頓挫,層層深入,細緻入微地描寫了主人公聽到召令之後的心理變化。如劉辰翁所說:“寫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見楊倫《杜詩鏡銓》引)瀋德潛在講到杜甫“獨開生面”的表現手法時指出:“……又有透過一層法。如《無傢別》篇中雲:‘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無傢客而遣之從徵,極不堪事也;然明說不堪,其味便淺。此雲‘家乡既蕩盡,遠近理亦齊’,轉作曠達,彌見沉痛矣。”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儘管強作達觀,自寬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終於涌上心頭:前次應徵之前就已長期臥病的老娘在“我”五年從軍期間死去了!死後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溝溪!這使“我”一輩子都難過。這幾句,極寫母亡之痛、傢破之慘。於是緊扣題目,以反詰語作結:“人生無傢別,何以為蒸黎!”──已經沒有傢,還要抓走,叫人怎樣做老百姓呢?
  
    詩題“無傢別”,第一大段寫亂後回鄉所見,以主人公行近村莊、進入村巷劃分層次,由遠及近,有條不紊。遠景衹概括全貌,近景則描寫細節。第三大段寫主人公心理活動,又分幾層轉折,愈轉愈深,刻畫入微。層次清晰,結構謹嚴。詩人還善用簡煉、形象的語言,寫富有特徵性的事物。詩中“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狸”,概括性更強。“蒿藜”、“狐狸”,在這裏是富有特徵性的事物。誰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園中長滿蒿藜?在人煙稠密的村莊裏,狐狸又怎敢橫行無忌?“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狸”,僅僅十個字,就把人煙滅絶、田廬荒廢的慘象活畫了出來。其他如“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徵性的。正因為是“老寡妻”,所以還能在那裏苟延殘喘。稍能派上用場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詩中的主人公不是剛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嗎?詩用第一人稱,讓主人公直接出面,對讀者訴說他的所見、所遇、所感,因而不僅通過人物的主觀抒情表現了人物的心理狀態,而且通過環境描寫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幾年前被官府抓去當兵的“我”死裏逃生,好容易回到故鄉,滿以為可以和骨肉鄰里相聚了;然而事與願違,看見的是一片“蒿藜”,走進的是一條“空巷”,遇到的是竪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滿目凄涼,百感交集!於是連日頭看上去也消瘦了。“日”無所謂肥瘦,由於自己心情悲涼,因而看見日光黯淡,景象凄慘。正因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與環境描寫結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裏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當時戰區人民的共同遭遇,對統治者的殘暴、腐朽,進行了有力的鞭撻。
  
    鄭東甫在《杜詩鈔》裏說這首《無傢別》“刺不恤窮民也”。浦起竜在《讀杜心解》裏說:“‘何以為蒸黎?’可作六篇(指《三吏》《三別》)總結。反其言以相質,直可雲:‘何以為民上?’”──意思是:把百姓逼到沒法做百姓的境地,又怎樣做百姓的主子呢?看起來,這兩位封建時代的杜詩研究者對《無傢別》的思想意義的理解,倒是值得參考的。
  
    (霍鬆林)

【資料來源】 217_36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