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夏代   商代   周代   Qin Period   Han Period   Three Kingdoms   晋代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吐蕃   五代十国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   
吐蕃  Capital:逻些 (620 AD842 AD)   Parent Dynasty: 唐代

Chinese EraNameStart YearEnd YearEra Span
聂赤赞普gNya-khri btsan-po129 BC
止贡赞普Gri-gum btsan-po
达日宁色dMus long dkon pa bkra shis
囊日论赞gnam-ri slon-rtsan629 AD
松赞干布Srong-btsan Sgam-po629 AD650 AD22 year(s)
共日共赞Gung-ri gung-btsan650 AD655 AD6 year(s)
芒松芒赞Mang-srong mang-btsan650 AD676 AD27 year(s)
杜松芒波杰vDus-srong mang-po-rje676 AD704 AD29 year(s)
赤德祖赞Mes-ag-tshoms704 AD755 AD52 year(s)
赤松德赞Khri-srong lDe-btsan755 AD797 AD43 year(s)
木奈赞普Mu Naizanpu797 AD798 AD2 year(s)
牟如赞普Mou Ruzanpu798 AD798 AD1 year(s)
赤德松赞Khri-lde-srong-btsan, Sad-na-legs798 AD815 AD18 year(s)
可黎可足赞普彝泰Khri-gtsug-lde-btsan, Ral-pa-can815 AD838 AD24 year(s)
朗达玛Gldarma838 AD842 AD5 year(s)
俄松vod-srung842 AD
乞离胡yum-brtan842 AD

  吐蕃是一个在历史上位于青藏高原的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这片土地有史以来创立的第一个政权。虽然有资料说明西藏早期已经建立了一个政治实体,但关于六世纪末以前的情况还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西元六世纪时,一个名叫囊日论赞(570年-620年)的部落酋长企图用武力兼并其邻近的部落。后来他的儿子松赞干布(620年-649年)完成了这项使命。西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先后征服、兼并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等古羌人部落,建成强大的吐蕃王朝,建都逻些(suò)(今拉萨),这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统一了西藏的人。
  
  “吐蕃”的读音
  在中国大陆,有一些史学家把“吐蕃”读成tǔbō,而其他大陆学者,以及台湾和西方藏学家一般读为tǔfān。另外日本人读作"トバン",即toban。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认为应该读tǔbō的学者提出西方语言对藏区的名Tibet,汉语“吐蕃”和藏文bod三个名称相对应,蕃字是藏语bod的译音,所以应该读入声(山合一入末帮),相当于普通话的bō。
  
  持相反观点的学者则提出,在《广韵》里蕃字的反切为 甫烦切(山合三平元非),属于平声,没有入声的读法,因此从音韵学的角度,没有任何证据把蕃字读成bō。
  
  亦有学者以为“吐蕃”是唐人翻译tibet(或toubod)的时候故意误译,用“蕃”为名以贬低吐蕃王国的地位。
  
  【吐蕃的起源及建立】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o,牧业)相对。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lho”(意为山南,吐蕃王室的发祥地)或“stod”(意为上部,即西部)的音转。
  6世纪时,兴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 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诸部,将首邑迁至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虽然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在《贤者喜宴》等藏文历史书和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着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编辑本段]
  【吐蕃的疆域】
  吐蕃在其赞普(首领)松赞干布时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迁都逻些(一作逻娑,今西藏拉萨市),兼并了苏毗、羊同等部,又破党项、白兰,击败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不仅统一了青藏、康藏高原,而且占有今四川西部、滇西北等地。安史之乱后,吐蕃向东、向南扩展,取得了唐朝大片土地。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东至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居延海,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国势衰落,以后内部分裂。10世纪时,河陇地区只剩下一小部分,祁连山南麓的阿柴是原臣属于吐蕃的吐谷浑部落,在今青海地区的吐蕃族称为脱思麻,在原吐蕃中心地区的称为乌思,其东为波窝、敢,其西为藏,今阿里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分为纳里、古格、布让、日托、麻域等部。
  [编辑本段]
  【吐蕃的统治】
  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适应奴隶社会的需要,制定法律及职官、军事制度,统一度量衡,创制文字,与唐朝及天竺(今印度)、尼婆罗(今尼泊尔)广泛交往,引入封建文化,佛教也于此时正式传入吐蕃。
  8世纪后半期,墀松德赞为赞普时,吐蕃实力最为强盛,统辖范围除青藏高原外,远达安西四镇(今新疆天山南路)及河西陇右(今甘肃省)等地。此时,佛教在与本教不断斗争,并在王室的大力扶植下,势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王朝开始设置“却论”(僧相),开佛教僧人掌政之先声。
  在吐蕃社会中,王室和贵族是奴隶主阶级,其余的人都是属民。属民包括平民和奴隶。8世纪中叶以后,不仅属民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斗争迭起,在奴隶主阶级内部,王室和贵族之间的权力角逐也很激烈。王室和贵族的斗争,往往以宗教上佛教和本教的斗争反映出来。
  牟尼赞普在位期间,曾三次下令平均属民财富,以缓和阶级矛盾,毫无成效。9世纪初,墀德松赞、墀祖德赞父子两代赞普,相继大力发展佛教。其时,王朝政务把持在佛教僧人钵阐布之手。墀祖德赞规定了一人出家为僧,七户平民供养的制度,还制定了严刑峻法,镇压反佛势力,又极力与唐朝和盟(公元823年所立“唐蕃会盟碑”,一称“甥舅和盟碑”、“长庆会盟碑”,至今在拉萨大昭寺前保存完好),以抑制贵族势力,最后遭到崇信本教的贵族权臣杀害。其后,达玛在贵族势力的拥戴下即赞普位,厉行“禁佛崇本”的政策,旋被刺杀,王朝崩溃。
  9世纪后半叶,在经过一场席卷吐蕃全境的奴隶平民大起义之后,吐蕃奴隶制社会全面瓦解。
  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墀德祖赞联姻, 促进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的经济、 文化交流。与二公主嫁入吐蕃的同一时期,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陆续传到吐蕃,对吐蕃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吐蕃的畜产品及装饰、游艺等,也传入中原地区。
  松赞干布曾接受唐朝官位(驸马都尉)和封爵(西海郡王、賨王),奠定了吐蕃与唐朝政治上的亲密关系。唐朝与吐蕃之间虽然长期处于和战不定的局面,但双方交往密切,民间接触更为频繁,“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是唐、蕃关系的主流。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手工业。冶铁有较高水平,能在江面上架设铁索桥。
  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
  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与大唐的关系
  
  松赞干布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遣使与唐修好,唐也派臣入蕃。西元638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两年之后,又派大臣禄东赞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许嫁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641年文成公主入蕃,《唐书》记载松赞干布亲迎于河源,文成公主进蕃时把各种大唐的生产技术转入吐蕃,如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能治404种疾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还有大批日用品和农作物种子等。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将近40年,于680年去世。
  
  西藏历史
  这次联姻是大唐与吐蕃统治者之间第一次建立起正式的联系。大多数历史学家也赞扬松赞干布从尼泊尔王室娶得一位公主。但是否确有其事还存在怀疑,因为早期历史并没有这一记载。虽然有些证据表明这一时期西藏对佛教并非全然无知,但主要是由于大唐公主对其丈夫的影响才使得佛教在西藏广泛传播。
  
  在松赞干布在世的时期,唐蕃之间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节来往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自贞观四年(630年)开始,到842年,双方来往共191次,其中大唐官员入蕃66次,吐蕃官员使唐125次。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后返回长安,松赞干布派噶尔东赞域宋到长安祝贺凯旋,并献高七尺的黄金铸成的鹅作为礼品。648年大唐使臣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适逢天竺发生战乱,大唐使臣被抢劫,王玄策逃到吐蕃,松赞干布派兵帮助,并征兵于尼泊尔,由王玄策带领前往天竺,平定了战乱,使大唐使团顺利返回,并献俘于长安。后来王玄策在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还经过吐蕃出使天竺,至今在西藏吉隆县还保存有题为《大唐天竺使出铭》的摩崖石刻。649年夏天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即位,遣使入蕃告丧,并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派专使到长安吊祭,献金银珠宝15种置于太宗灵前,并上书表示对唐高宗即位的祝贺和支持。又再致书司徒长孙无忌称:“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又晋封松赞干布为“[宗贝]王”,并刻松赞干布石像立与唐太宗的昭陵之前。
  松赞干布
  
  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由孙子芒伦芒赞(en:Mangsong Mangtsen继位为赞普,由大臣噶尔东赞域宋辅佐朝政。噶尔东赞域宋继承松赞干布的方针,完善法律,清查户籍,确定税负,安定吐蕃内部。他利用吐谷浑王室的内争,多次带兵攻击吐谷浑,甚至与支持吐谷浑的大唐发生冲突。670年,大唐为了支持吐谷浑,出动十几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还青海,噶尔钦陵得到情报后立即调集吐蕃二十多万军队迎战,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之战中,唐军覆没。从此吐蕃牢固控制了青海湖地区,并进一步与大唐争夺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力图取得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676年芒伦芒赞去世,其遗腹子都松芒波结(en:'Dus-rong Mang-po-rje)被立为赞普,噶尔钦陵继续掌政。由于噶尔氏家族长期专权,与其他贵族产生矛盾,同时也威胁到赞普王权的巩固,都松芒波结长大后,于695年到698年对噶尔家族进行讨伐,钦陵在青海宗喀地方兵溃自杀,其弟赞婆及儿子莽布支率部众投降大唐,赞婆受封为辅国大将军归德郡王,莽布支先封安国公,后以战功晋封拨川郡王,其后裔世代在大唐担任官职。
  
  都松芒波结剪除噶尔家族后,吐蕃王权得到加强和巩固,但是不久以后都松芒波结于704年在远征南诏时去世,其子赤德祖赞(en:Mes-ag-tshoms)同年即吐蕃王位,因他年仅一岁,由其祖母没庐氏赤玛类临朝听政。这一时期处于武周女皇帝武则天的晚年,周蕃双方都被连年战争所困,希望恢复和平友好,都松芒波结在世时,赤玛类就曾为他向大周求亲,其后又为赤德祖赞向大周求亲。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复辟大唐即位称帝。710年,唐中宗许金城公主于赤德祖赞。同年唐中宗派专使和吐蕃的迎亲使者一起护送金城公主入藏,唐中宗亲率百官隆重送行到陕西始平县,并因吐蕃的请求,把黄河九曲之地赐给金城公主为汤沐邑。731年赤祖德赞和金城公主遣使向大唐请求《毛诗》、《礼记》、《左传》等,并要求定界互市。赤祖德赞在表文中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733年唐蕃双方在赤岭(青海日月山)立碑定界,于赤岭、甘松岭互市,双方边将和官员参加,并通告各地,双方和好禁止互相抢掠。
  
  
  不久,由于唐蕃双方都想扩大自己的权势,而且边将也想从战争中获取功名,战事遂起。吐蕃北面与突骑施联合,东南与云南的南诏联合,合兵对唐造成巨大威胁。约在754年,担任大论的末东则布和朗迈色等作乱,赤德祖赞被害,到755年吐蕃王朝平定叛乱,年仅十三岁的赤松德赞继位。就在这一年大唐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从长安逃到四川,唐朝廷抽调大量对付吐蕃的军队去平乱,使得西面的防务空虚,吐蕃相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大唐的大片地区,并在763年10月,乘大唐君臣不和之机,集中约二十万军队东进,直入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军占领长安十五天,同时立金城公主的侄子(实际上与金城公主同辈)广武王李承宏为皇帝,并设置百官。后蕃军不适应长安秋季的酷热,吐蕃军中疾病流行,加上大唐勤王之军逼近,吐蕃军主动退出长安。在赤松德赞在位的时期,吐蕃王朝的辖地大大扩张,东面与大唐大体上以陇山为界,还多次进到宝鸡,威胁长安,北到宁夏贺兰山与回纥相接,南面以南诏为属国,西面尽有安西四镇,在中亚与大食相抗。据藏文史籍记载,此时吐蕃还一度进到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
  
  据历史记载,从西元705年至822年,唐朝和吐蕃共会盟八次,其中第八次会盟碑至今仍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因为第八次会盟是在唐穆宗长庆元年至二年(821年至822年)进行的,所以也称为“长庆会盟”。盟文如下: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文武孝德皇帝与赞(普)陛下,二圣舅甥,睿哲鸿被,晓今永之屯,享矜湣之情,恩覆其无内外,商议叶同,务今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善,再续旧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为此大和矣。今蕃汉二国,各守见管本界,(洮泯以东,大唐封疆,其塞)以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或有猜阻,捉生问事讫,给以衣粮放归。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义,善谊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任常相往来,两路)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已东,大唐祇应,清水县已西,大蕃供应,须合舅甥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恩,垂于万代,赞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蕃于蕃国受安,汉亦汉国受乐,兹乃合其大业耳,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移易,(于)三宝及诸贤圣,日月星辰,请为知证。如此盟约,各自契陈。刑牲为盟,设此大约,倘不依此誓,蕃汉(背约破盟者,受其殃)祸也。仍须仇(报)及为阴谋者,不在破盟之限。蕃汉君臣,并稽首立誓,周细为文,二君之验,证以官印,登坛之臣,亲署姓名。手执如斯誓文,藏于玉府焉。
  
  吐蕃王朝时期的西藏一直处于本土的苯教与新传入的佛教两股势力的争斗之中。841年赤祖德赞被反对佛教的大臣暗杀,其兄朗达玛被扶上王位。朗达玛代表着反对佛教传播的势力,843年他下令禁止佛教,杀害僧人首领,强迫僧人还俗,关闭寺院,毁坏佛像、佛经,史称“朗达玛灭佛”。 846年朗达玛被僧人拉隆贝吉云丹射死。达玛的两个儿子在父亲死后又为争夺王位爆发内战,掌握军权的将领也随即发生混战,长达二十多年。统治集团的混乱又在869年引起平民百姓的反上之乱,877年起义军发掘赞普王陵,逐杀王室和贵族,吐蕃王朝彻底崩溃,西藏二百多年的统一局面到此告终。后来的西藏形成许多部落、土邦等。大唐凑巧也同时代发生了类似的事件。西元907年大唐灭亡,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又一大分裂时期,直至最后北宋的建立。
  
  与大宋的关系
  
  西元960年,北宋建立。由于大宋的所处的地区的缘故,与远离汉族地区的卫藏等地藏族各部联系交往较少,但与邻近汉族地区的甘、青、川、滇藏族各部则相对密切。
  
  大宋开国不久,原吐蕃帝国的一个部落首领的后裔唃厮啰在以邈川(今乐都)、青唐(今西宁)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权。这是当时以藏族为主体的一个最大的地方封建政权。唃厮啰多次遣使向宋朝皇帝纳贡,并乞官职。西元1032年(明道元年),宋仁宗封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并给以优厚的俸禄。西元1041年(康定二年),大宋皇又封唃厮啰为“检校太保充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此后,唃厮啰的子孙继承人董毡、阿里骨、瞎征、陇等,世代均由大宋封官任职。唃厮啰部统治地区,隶属于北宋全国二十六路中的秦凤路。到西元1116年(政和六年),唃厮啰部地区全部改为宋朝的郡县。此外,宋真宗皇帝还于西元1001年(咸平四年)加封凉州(武威)藏族六谷部首领潘罗支为“盐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的官职。
  
  从西元11世纪开始,大宋在今甘肃省南部、河西走廊、青海省东部、西康等地区,大力推行屯田戍边的政策,以对付西夏的入犯,增加防卫力量。在此基础上,大宋向河西走廊等地的藏族部落拨发弓箭及其它武器,并招募藏族弓箭手,在藏人中建立类似大宋民兵的军事体制,以共同防御西夏人的入犯及袭扰。宋将王韶在今甘肃临夏、临洮一带大量开拓土地,招纳30多万藏人从事垦种。著名的茶马互市也在今四川雅安、甘肃临夏以及陕西一些地区的大宋专设市场上进行,开始了尔后数百年藏区马匹与汉区茶叶的经常固定交易。
  
  【崩溃之后】
  吐蕃王朝自朗达玛死后,其二子沃松和永丹各据一方,互争权位,攻伐不己。百姓相继起来,在各地举行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中规模较大的有两支:
  1、 当东北部镇将混战时,吐蕃随军奴隶在河陇地区发动了大暴动,自号“温末”军,这个起义军的主要参加者是河陇地区的吐蕃奴部,除此之外还有受吐蕃奴隶主奴役的汉人和其他民族。这支起义队伍大致往两个方向发展:
  ①向南进驻大渡河流域。(首领鲁耨月)
  ②向西北移居河西,主要是凉州一带(今武威)
  在凉州一带的温末集团,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原来分散的小部落,逐渐联合成为有一定实力的大部落,一个势力很强的地方政权(角嘶罗政权),五代时中原王朝派往凉州的命官多不能立足。
  东北部镇将混战是指公元843年,论恐热率兵二十万攻鄯州(今青海乐都)守将没卢氏尚婢婢,尔后,整个河西、陇右的吐蕃边将都卷入了这场混战,时达二十余年。公元866年,论恐热为拓拔怀光所杀,战争才逐渐平息下去。
  2、发生在吐蕃本部的奴隶平民暴动。
  ①公元869年,手工匠人首领韦·阔竭勒登从康氏区率领起义军向卫藏挺进,席卷拉萨一带,取得巨大胜利。
  ②随后卫如的韦·洛波洛琼趁乱揭杆而起。(没卢氏与贝氏混战)
  ③约如(今山南、工布一带)的大奴隶主尚·解赛耐赞强派奴隶百姓在山顶修筑水渠,工程浩大而艰巨,奴隶不堪其苦役折磨与残暴压迫,提出:“砍出头不如砍人头容易!”的起义口号,以钦普和工布地区的六人为领袖,发动了暴动,给了奴隶主以沉重打击。
  ④公元877年,起义军首领许布达泽等四人率军攻下山南穷结,将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的陵墓掘毁多处,取出的殉葬财物,则由几个首领们瓜分。这是吐蕃历史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农民和奴隶大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吐蕃奴隶制社会。杀死了哦松的儿子贝科尔赞(在《藏族史略》中记:公元895年在娘若香波堡杀死统治该地的哦松的儿子贝科尔赞。《西藏佛教史略》中欧松的儿子贝考赞于公元九二三年被起义军杀死。)
  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政权的割据局面,其中出现了四个王系:
  1. 拉萨王系—朗达吗之子云丹的后裔占据拉萨,称为拉萨王系。他的势力多在拉萨、桑耶、朵康等地。
  2.阿里王系—哦松之孙尼玛衮退居阿里布让为王,其三子分别统治孟域——拉达克王系,布让、象雄——古格王室,总称为“上部三衮”。古格王室之后拉喇嘛绛曲斡迎请阿底峡大师至西藏。
  3.亚泽王系——尼玛衮的第十一代孙据亚泽为王,称亚泽王系
  4.雅隆觉阿王系——哦松之孙扎西邹巴有三个儿子:巴德、斡德、基德,称为“下部三德”。斡德的第三个儿子赤穹,据雅隆秦昂达则城,形成雅隆觉阿王系,而次子赤德的后人在青海定居,成为宗喀王(角厮罗)。
  
  吐蕃国王
  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在《贤者喜宴》等藏文历史书和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着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846年,达磨赞普被杀,吐蕃分裂为贵族领主割据的局面。元朝后受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
  名字(转写) 名字(汉文) 名字(旧译) 年号 出生年-去世年 在位时间
  gNya-khri btsan-po 聂赤赞布 前129年-前?年
  Mu-khri btsan-po 穆赤赞布
  Ding-khri btsan-po 丁赤赞布
  So-khri btsan-po 索赤赞布
  Mer-khri btsan-po 美赤赞布
  gDags-khri btsan-po 达赤赞布
  Srib-khri btsan-po 师赤赞布
  Gri-gung btsan-po 志共赞布
  Pu-de gung-rgyal 布德共杰
  E sho legs 艾雪勒
  De sho legs 德雪勒
  Thi sho legs 提雪勒
  Gu ru legs 古茹勒
  vBrong zhi legs 仲谢勒
  I shi legs 伊雪勒
  Za nam zin lde 萨南森德
  lDe vphrul nam gzhung btsan 德楚南雄
  Se snol gnam lde 色诺南德
  Se snol po lde 色诺布德
  lDe snol nam 德诺南
  lDe snol po 德诺布
  lDe rgyal po 德结布
  lDe sprin btsan 德珍藏
  To ri long btsan 结多日隆赞
  Khri btsan nam 赤赞南
  Khri sgra dpung btsan 赤扎邦赞
  Khri thog rje btsan 赤脱吉赞
  Lha tho tho ri gnyan btsan 赤脱脱日宁谢
  Khri gnyan gzungs btsan 赤宁松赞 揭利失若
  vBrong gnyan ldevu 仲宁德乌 勃弄若
  dMus long dkon pa bkra shis 达日宁色 讵素若
  gNam-ri Srong-btsan 南日松赞 论素赞 ?年-629年
  Srong-btsan sgam-po 松赞干布 弃宗弄赞 ?年-650年 629年-650年
  Gung-ri gung-btsan 共日共赞 638年-655年 650年-655年
  Mang-srong mang-btsan 芒松芒赞 乞黎拔布 643年-676年 650年-676年
  vDus-srong mang-po-rje 杜松芒波杰 乞黎弩悉笼,器驽悉 670年-704年 676年-704年
  Khri-lde gtsug-brtan, Mes Ag-tshom 赤德祖赞 弃隶缩赞 698年-755年 704年-755年
  Khri-srong lDe-btsan 赤松德赞 乞犁悉笼纳赞,乞立赞,乞黎苏笼猎赞,娑悉笼腊赞 742年-797年 755年-797年
  Mu-ne btsan-po 木奈赞普 762年-798年 797年-798年
   牟如赞普 798年
  Khri-lde-srong-btsan,Sad-na-legs 赤德松赞 764年-815年 798年-815年
  Khri-gtsug-lde-btsan, Ral-pa-can 赤祖德赞 可黎可足 彝泰 806年-838年 815年-838年
  Glang dar-ma 朗达玛 达磨 803年-842年 838年-842年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