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夏代   商代   周代   楚国   Qin Period   Han Period   Three Kingdoms   晋代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国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   
楚国  Dynasty Title:楚 Capital:丹阳 (1006 BC223 BC)   Parent Dynasty: 战国

张楚(209 BC208 BC)

Chinese EraNameStart YearEnd YearEra Span
熊蚤Xiong Zao
熊丽Xiong Li
熊狂Xiong Kuang
熊绎Xiong Yi
熊艾Xiong Ai1006 BC981 BC26 year(s)
熊䵣Xiong Da981 BC970 BC12 year(s)
熊胜Xiong Sheng970 BC946 BC25 year(s)
熊杨Xiong Yang946 BC887 BC60 year(s)
熊渠Xiong Qu887 BC877 BC11 year(s)
熊挚Xiong Zhi877 BC876 BC2 year(s)
熊延Xiong Yan876 BC847 BC30 year(s)
熊勇Xiong Yong847 BC838 BC10 year(s)
熊严Xiong Yan837 BC828 BC10 year(s)
熊霜Xiong Shuang827 BC822 BC6 year(s)
熊徇Xiong Xun821 BC800 BC22 year(s)
熊咢Xiong E799 BC791 BC9 year(s)
楚若敖Xiong Yi791 BC764 BC28 year(s)
楚霄敖Xiong Kan764 BC758 BC7 year(s)
楚鼢冒Xiong Xuan757 BC741 BC17 year(s)
楚武王Xiong Tong740 BC690 BC51 year(s)
楚文王Xiong Zi689 BC677 BC13 year(s)
楚庄敖Xiong Jian676 BC672 BC5 year(s)
楚成王Xiong Yun672 BC626 BC47 year(s)
熊商臣Xiong Shangchen625 BC614 BC12 year(s)
楚庄王Xiong Lv613 BC591 BC23 year(s)
楚共王Xiong Shen590 BC560 BC31 year(s)
楚康王Xiong Zhao559 BC545 BC15 year(s)
楚郏敖Xiong Yuan544 BC541 BC4 year(s)
楚灵王Xiong Wei541 BC529 BC13 year(s)
楚王比Xiong Bi529 BC529 BC1 year(s)
楚平王Xiong Ju528 BC516 BC13 year(s)
楚昭王Xiong Zhen515 BC489 BC27 year(s)
楚惠王Xiong Zhang488 BC432 BC57 year(s)
楚简王Xiong Zhong431 BC408 BC24 year(s)
楚声王Xiong Dang407 BC402 BC6 year(s)
楚悼王Xiong Yi401 BC381 BC21 year(s)
楚肃王Xiong Cang381 BC370 BC12 year(s)
楚宣王Xiong Liangfu369 BC340 BC30 year(s)
楚威王Xiong Shang339 BC329 BC11 year(s)
楚怀王Xiong Huai328 BC299 BC30 year(s)
楚顷襄王Xiong Heng298 BC263 BC36 year(s)
楚考烈王Xiong Wan262 BC238 BC25 year(s)
楚幽王Xiong Han237 BC228 BC10 year(s)
楚哀王Xiong You228 BC228 BC1 year(s)
楚王负刍Xiong Yuan227 BC223 BC5 year(s)
昌平君Chang Pingjun223 BC223 BC1 year(s)
楚义帝Xiong Xin208 BC206 BC3 year(s)
楚霸王Xiang Yu206 BC202 BC5 year(s)

  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祖先族姓芈(音Mǐ),熊氏。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最终在前223年亡于秦国。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起源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当成王时,封为楚子(意为楚地的子爵)。
  
  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进入湖北省内,也是楚国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认。
  
  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王红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阳”当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湖北省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
  
  建国
  
  楚国由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开始,居楚地丹阳(今湖北秭归,有争议),从一个“蛮夷”附庸小国逐渐变成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强国,不仅有地千里,也发展出可与中原比拟的高度文化。
  春秋诸侯
  
  崛起
  
  前706年,不满自己国大爵小的楚君熊通认为其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有辅佐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的功劳,只因早死而仅得到子级的爵位,遂攻打姬姓诸侯随国,目的是要求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熊通率兵再次征讨随国,迫使随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称为王(后谥武)。
  
  争霸中原
  
  熊通子楚文王定都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此后为扩充领域,楚国与中原的中原诸侯国经常发生战事。
  
  楚成王时,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后来的楚庄王武功彪炳,又励精图治,选拔孙叔敖施行文冶,使楚国经济繁荣、文化鼎盛。前606年庄王征伐陆浑之戎(在雒邑西南),派人向周天子问九鼎之轻重。
  
  前597年,楚围郑,迫郑降,晋派兵救郑,两军于邲会战,晋大败。此后,陈、蔡、许、郑俱从楚。公元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确立了楚庄王在春秋五霸的历史地位。史载,透过战事,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
  
  邲之战后,楚庄王称霸一时,但是晋国国势犹不可忽视,晋、楚双方形成南北对峙、各霸一方。前546年,宋国执政向戌倡议弭兵,奔走于晋国执政赵武和楚国令尹子木之间,使晋、楚、齐、秦、宋、鲁、郑、卫、陈、蔡、曹、许、邾、滕等十四国于宋召开弭兵大会。结果由前述十国签订盟约,规定除齐、秦等大国外,小国须既朝晋又朝楚,霸权乃由晋、楚二强平分,尊两国为共同霸主。史称‘向戌弭兵’。
  
  衰而复兴
  
  前506年,楚昭王时,吴国君主阖闾派孙武、伍子胥率军攻打楚国,楚军大败,几乎楚国覆亡。这时越国勾践趁机攻打吴国,秦国也出兵帮助楚国,楚国得以保全。
  
  及后楚惠王即位,继续执行安邦定国、伺机发展的方针。对外,楚惠王四十二年(前447年),楚兼并蔡。两年后,兼并杞,楚东拓疆土至泗水之上,尽有江淮以北之地。楚简王元年(前431年),楚又兼并掉莒。
  
  吴起变法
  
  进入战国时代,主要的六大强国皆曾进行片面或全面性的政经改革,唯有楚国故步自封未曾稍加变法。前400年,自晋分家的韩、赵、魏三国屡次联军攻楚。当时在位的楚悼王为求富国强兵,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兴革,使楚国国力迅速强大起来。由于楚悼王不幸早逝,吴起失去了坚强的靠山,被旧贵族残酷杀害。由于变法时间不长,变法的成果并未完全巩固下来。
  屈原(注意这张图是左右反了的)
  
  至楚威王时代,楚国的领土已扩张至巴国,逼近越国、兴盛一时。前306年,楚怀王派大臣昭滑率军攻越,攻占原吴国统治的地区,并设立江东郡。
  
  衰落
  
  楚怀王故而在即位后,开始重用屈原等大臣,针对主要弊政进行一系列的革新,却引来楚国贵族一致性的反对。日久,难以抵挡反对声浪的楚怀王遂意兴阑珊,变法终告失败。前299年,楚怀王晚年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欲兴兵夺回楚王的楚国军队又为秦将白起击败。楚国国势迅速衰弱。
  
  前280年楚顷襄王时代,秦伐楚,楚军败。秦昭襄王诈以公主许配给楚顷襄王,屈原长跪城外力谏不果。前278年,秦军趁顷襄王开城迎亲,长驱直进,攻入楚都郢,屈原投河自尽。楚顷襄王迁都于陈。
  
  覆亡
  
  前241年楚考烈王又迁都至寿春。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后,太后李嫣嫣执政,国力更加一蹶不振。秦王政亲政后,知楚将项燕擅战,先遣李信为将,领二十万兵马,欲灭楚,惨败。再遣老将王翦,统秦师六十万,前224年,大败楚军,亡楚国。
  
  但楚人认为当年楚怀王死得太冤枉,国家亦无罪,所以对秦国怀有切齿之恨,所以后人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项燕之孙项羽果然灭秦。
  
  楚国的族源
  
  大致可分为五说:
  
   * 华夏说
   * 苗蛮即土著说
   * 东夷说
   * 西方民族说
   * 民族混成说
  
  楚文化
  
  语言
  
  在春秋时代,楚语和中原语言之间有较明显的区别。楚国的官名和其他诸侯国不同:楚国宰相叫令尹,司马叫莫敖。除此之外,《左传·宣公五年》还记载春秋时代楚语的两个特殊词语:
  
   * 於菟wūtú(上古汉语发音为*aa-laa)为“老虎”(有人怀疑可能和缅甸语 kla“老虎”有关)
  
   * 谷为“哺乳”
  
  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是因为令尹子文名字叫做鬬谷於菟,《左传》对他名字的原意做了解释。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有一句话:“楚言而出”(今译:“他们讲楚语就撤退了”),证明当时的楚语和中原的语言不能通话。
  
  在战国时代,屈原楚辞的词汇也显示出楚国语言的特点。
  
  另见:赣语中的古楚语词一览。
  
  音乐
  
  楚国巫风盛行,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由巫女主持祭祀。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曾谈到楚国:“至于浴兰沐芳,华衣若芙,缓节安歌,歌舞之盛也。乘风载云之词,生别新知之语,荒淫之意也。是则灵之为职,或偃蹇以像神,或婆娑以乐神……”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