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又称前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东汉,又称后汉,合称汉朝,是中国第一个强盛稳固的朝代。西汉自前206年汉太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前202年称皇帝,建立汉朝。刘邦在该年7月听从娄敬的建议从洛阳迁都长安,开始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至9年1月10日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一共209年。西汉一共经历了14个皇帝,一个摄皇帝.
历史
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
西汉建立(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战争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到处出现割据势力,而刘邦和项羽也在这时崛起。他们找到了楚王的后代,立为楚怀王(后为楚义帝),并且各自出兵,打算攻灭秦朝。
刘邦听从谋士的安排,于公元前206年首先攻入秦都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实现:“先入关者为汉王”的约定而成汉王,但因自己的实力不及项羽,攻而退军霸上。此后项羽渐握大权,他杀掉了义帝,自封为“西楚霸王”。凭借自己强大的武力进行统治,分封诸侯。他将刘邦封在蜀地,且将刘邦的国号定为汉。该年中国有两个年号,一是“汉王元年”,一是“西楚霸王元年”。不久,刘邦在自己的封地整顿军队对项羽进行进攻,前期并不占据优势。不过,刘邦的军事才能虽然无法与项羽相比,但刘邦善于使用人才,他重用萧何、张良、陈平等谋士为他效力。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不被项羽重用的将领韩信,正是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使局面逆转。在最后的垓下战役中,刘邦赢了项羽,而项羽拒绝了属下东渡乌江卷土重来的建议之后,他在乌江边自尽,为楚汉战争画上了句号。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国号汉。五月定都长安,西汉王朝诞生。
与民休息(前202年-前141年)
即休养生息政策
与民休息也就是我们历史上常说的“修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班固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无为而治汉高祖称帝后,有鉴于秦亡经验,遂在政策上采取道家“黄老治术”、“无为而治”的理念。
首先,采取“郡国制”,郡县和封国并存。皇帝分封侯国和王国,其中侯国只享有封地内的税收无军事和行政权并受郡的管辖,而王国则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另外,对内注意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为恢复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对外则和亲匈奴,维持边区和平。汉朝这一系列政策大体维持了一时和平,但亦引致一系列问题,对内的轻徭薄赋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强势力日大,形成土地兼并;对外则匈奴侵略日频,威胁边区和平。
在执行这些政策之余,汉高祖也对在楚汉相争中有大功的异姓诸侯王们起了猜忌之心。韩信就是在这时候被萧何用计被吕后处死,随后彭越、英布等人也相继被铲除。异姓诸侯王几乎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刘姓诸侯王。刘邦在白马之盟上对众人说了一句话:“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受伤,不治死亡。时为前195年。
吕后专权汉高祖死后,政权渐渐被高祖皇后吕太后所掌握,继位的太子汉惠帝因受到吕后的刺激,不理政事,惠帝死后,吕太后连立两傀儡皇帝,并渐渐削弱刘氏,并封诸吕为王,掌权长达八年。这种局面一直到吕后死后,周勃和陈平夺禁军权,斩杀吕产等人,才告消灭。
文景之治吕太后死后,由于诸吕掌握兵权,而功臣更不满吕氏专权,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施计夺取吕氏的兵权。由于汉高祖只余下两个儿子,朝臣以淮南王母家赵氏强横,代王母家薄家善良,故以吕太后所立的傀儡皇帝非惠帝亲生为由,迎立代王恒即帝位,是为汉文帝。他减轻人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其子景帝即位后,也持续此种政策,因此历史上将此时期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二帝都是道家思想的推崇者,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在此期间,国家稳定发展,国力大大增强。
只是,景帝在位期间,听取晁错的意见,进行削藩。操之过急,结果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为此时期唯一的一次动乱,且为期不到一年,结果由周勃的儿子周亚夫所平定。七国之乱后,朝廷设法剥夺各个诸侯王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与民休息时期大事年表
公元前202年
2月28日,汉王更号,即皇帝位于砀郡定陶县氾水之阳。
3月,南郡守故临江王共驩为项羽叛汉,汉皇帝令汉太尉长安侯卢绾、汉将军刘贾围之,不下。
6月,南郡守故临江王共驩降汉,汉杀之河南郡洛阳县。
8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郡、雁门郡、云中郡。
9月,汉皇帝将汉将军临武侯樊哙、汉太尉长安侯卢绾、汉太仆昭平侯夏侯婴、汉车骑将军昌文侯灌婴、汉中尉陶舍、汉护军中尉陈平、汉将军威武侯周勃、汉将军武成侯郦商、汉亚将宣虎、汉将军蛊逢、汉将军华无害、汉将军戴野、汉都尉陈夫乞、汉将军程黑、汉骑都尉张越、汉都尉刘钊、汉都尉魏速、汉都尉季必、汉都尉朱濞、燕相国温疥、燕丞相昭涉掉尾、赵丞相张苍,击之,至巨鹿郡卢奴县,破之,战巨鹿郡龙脱县,复破之。
10月,汉皇帝与燕王臧荼大战广阳郡易县城下,大破之,虏燕王臧荼、燕将栾布。汉皇帝还军渭南郡长安县,使汉丞相临武侯樊哙将汉将军蛊逢、汉骑都尉张越、汉中尉陶舍攻代郡、雁门郡、云中郡。汉皇帝过河南郡洛阳县,利几反,汉皇帝自将兵击之,利几走。
11月,汉皇帝还军至渭南郡长安县。
公元前201年
10月,匈奴围韩王韩信于雁门郡马邑县,韩王韩信降匈奴,乃引匈奴兵南逾句注山,击太原郡。
11月,汉皇帝将汉留侯张良、汉护军中尉户牖侯陈平、汉将军绛侯周勃、汉将军舞阳侯樊哙、汉将军绛阳侯华无害、汉将军赵将夜、梁将军卫胠、汉将军季必、汉车骑将军颍阴侯灌婴、汉骑都尉信武侯靳歙、汉都尉华寄、汉将军卢卿、汉将军卢罢师、汉太仆汝阴侯夏侯婴、汉将军陈错、汉郎中将刘信,击之,攻下太原郡霍人县,以汉留侯张良计攻破雁门郡马邑县,至雁门郡楼烦县以北六县,斩代左丞相,至云中郡云中县、云中郡武泉县,击胡骑,破胡骑云中郡武泉县北,还至上党郡铜鞮县,破韩王韩信军,斩其将王喜,韩王韩信亡走匈奴。汉军还,降太原郡六城。
12月,代将曼丘臣、代将王黄共立赵利为代王,收韩王韩信散兵。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骑与代王赵利、代将曼丘臣、代将王黄屯太原郡广武县以南,韩王韩信引胡骑至太原郡晋阳县,与汉军战,汉军大破之,斩匈奴白题将,追至离石山,破之,追至硰石山,复破之,追至句注山北,复破之。汉军还,攻破雁门郡楼烦县、太原郡广武县等三城。
公元前200年
1月,汉皇帝先至雁门郡平城县,汉军三十二万,未尽到,匈奴单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汉皇帝于白登山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匈奴单于与代王赵利、代将曼丘臣、代将王黄期,而其又不来,匈奴单于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於是汉皇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匈奴单于遂引兵而去。汉皇帝还军渭南郡长安县,而使汉将军舞阳侯樊哙留定代郡、雁门郡、云中郡。
3月,汉皇帝还军至渭南郡长安县。
11月,汉皇帝自渭南郡长安县将汉车骑将军颍阴侯灌婴、汉骑都尉信武侯靳歙东击韩王韩信余寇于巨鹿郡东垣县,破之。
公元前199年
1月,汉皇帝还军至渭南郡长安县。
9月,韩王韩信为匈奴将及代王赵利、代将曼丘臣、代将王黄等侵盗上谷郡、代郡、雁门郡、云中郡,代王刘仲弃国亡,自归河南郡洛阳县,废为合阳侯。
10月,汉皇帝遣汉右丞相涿侯郦商将兵攻定上谷郡,因攻代郡。
11月,汉皇帝遣汉将军绛侯周勃助汉右丞相赵相国涿侯郦商攻定代郡、雁门郡,大破之,得代丞相程纵、守相郭同、代将军以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公元前197年
9月,赵相国阳夏侯陈豨反,自立为代王,劫掠太原郡、上党郡、邯郸郡、恒山郡、巨鹿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
10月,汉皇帝自内史长安县将齐相国平阳侯曹参、汉护军中尉曲逆侯陈平、汉太尉绛侯周勃、汉将军舞阳侯樊哙、汉右丞相卫尉涿侯郦商、汉御史大夫赵尧、汉太仆汝阴侯夏侯婴、汉车骑将军颍阴侯灌婴、汉车骑将军信武侯靳歙、汉将军棘蒲侯柴武、汉将军东武侯郭蒙、梁将军武原侯卫胠、汉将军槀侯陈错、汉将军高邑、汉将军刘泽、赵河间郡守赵衍、汉上党郡守孙赤、汉廷尉宣义、汉太仆公上不害、汉郎中公孙耳、汉郎中许倩、汉上党郡守任敖、赵河间郡守张相如、汉都尉吕臣、汉中厩令彭祖、汉卫将军王恬开,入邯郸郡邯郸县,遂至邯郸郡襄国县,击代王陈豨与代将曼丘臣军,破之,至邯郸郡柏人县,复破之。燕王卢绾将兵至恒山郡、巨鹿郡,击代王陈豨。
11月,代丞相侯敞将万人游行,代将王黄将骑千余军巨鹿郡曲逆县,代将张春将卒万余人渡河攻东郡聊城县,汉皇帝令齐相国平阳侯曹参、汉将军东武侯郭蒙攻代将张春军,大破之,斩首万余。汉军遂击代丞相侯敞、代将王黄军于巨鹿郡曲逆县,斩代丞相侯敞及特将五人,攻下巨鹿郡曲逆县。汉军复拔巨鹿郡卢奴县、恒山郡上曲阳县、恒山郡安国县、河间郡安平县,定清河郡、恒山郡凡二十七县。
12月,汉皇帝令汉太尉绛侯周勃将兵道太原郡击代王陈豨,破雁门郡马邑县,斩代将马浠。汉皇帝至巨鹿郡东垣县,攻代将曼丘臣、代将赵利军。
公元前196年
1月,巨鹿郡东垣县降汉,汉生得代将曼丘臣。汉军复攻右北平郡无终县,生得代将綦毋昂,攻代郡广昌县,生得代将尹潘,攻代郡代县南代将王黄胡骑,破之。至雁门郡楼烦县,破代王陈豨、韩王韩信、代将赵利军,得代将宋最、雁门郡守圂。韩王韩信复与胡骑入居代郡参合县。
2月,汉皇帝令汉将军棘蒲侯柴武攻代郡参合县,大破之,斩韩王韩信。汉皇帝引兵归河南郡洛阳县,令汉太尉绛侯周勃、汉左丞相舞阳侯樊哙追击代王陈豨军。
3月,汉太尉绛侯周勃、汉左丞相舞阳侯樊哙转攻云中郡,得云中郡守速、代丞相箕肆、代将勋,定雁门郡十七县、云中郡十二县。攻横谷代王陈豨胡骑,破之,斩代将军赵既,生得代丞相冯梁、代郡守孙奋、代大将王黄、代太仆解福等十人。
8月,淮南王英布反。汉皇帝乃发上郡、北地郡、陇西郡车骑,巴郡、蜀郡材官及中尉卒三万人为皇太子卫,军霸上。淮南王英布东击荆王刘贾,荆王刘贾与之战,荆王刘贾败走入东阳郡富陵县,为淮南军所杀。淮南王英布劫荆国兵,渡淮击楚王刘交,楚王刘交发兵与之战东海郡徐县、东海郡僮县间,楚将为三军,欲以相救为奇。淮南王英布破其一军,其二军散走,楚王刘交走入薛郡。汉皇帝乃赦天下死罪以下,皆令从军。征诸侯兵,齐王刘肥与齐相国平阳侯曹参将十二万骑来会,汉皇帝自将齐王刘肥、齐相国平阳侯曹参、汉护军中尉曲逆侯陈平、汉右丞相涿侯郦商、汉中尉斥丘侯唐厉、汉太仆汝阴侯夏侯婴、汉车骑将军信武侯靳歙、汉将军沛侯刘濞、汉将军武强侯庄不识、汉将军绛阳侯华无害、梁将军武原侯卫胠、汉将军王周、汉将军黄极中、汉将军周聚、汉中尉灵常、汉车骑将军颍阴侯灌婴、汉都尉申屠嘉、汉郎中单父圣、汉中涓张平、汉大谒者项襄、楚丞相冷耳击淮南王英布。
11月,汉军至彭城郡蕲县西会缶,遇淮南王英布。淮南王英布兵精甚,阵如项籍军,遂大战,淮南军流矢击中汉皇帝。淮南军败,汉皇帝还军内史长安县,令齐王刘肥、齐相国平阳侯曹参、汉车骑将军颍阴侯灌婴、汉将军周聚追击之。至彭城郡竹邑,破之。至彭城郡相县,破之,斩淮南亚将、楼烦将三人,至彭城郡萧县,大破淮南上柱国及大司马军。至彭城郡留县,击破淮南将肥诛军。渡淮,击淮南军洮水南北,皆大破之。淮南王英布与百余人走江南,至豫章郡鄱阳县兹乡民田舍,为豫章郡鄱阳县人击杀。汉太尉绛侯周勃将汉相国阳陵侯傅宽击代郡当城县,与代王陈豨军大战,代王陈豨败,汉军追斩代王陈豨于代郡灵丘县,生得代丞相程纵、代将陈武、代都尉高肆,定代郡九县。
公元前195年
3月,燕王卢绾与匈奴通使。汉遣汉相国舞阳侯樊哙将汉将军陈仓、汉中涓张平击之,破燕丞相军,至广阳郡蓟县南,定广阳郡十八县。
4月,汉皇帝遣汉相国绛侯周勃代汉相国舞阳侯樊哙将汉将军陈仓、汉中涓张平击破广阳郡蓟县,生得燕丞相偃、燕太尉弱、燕御史大夫施、燕大将抵、渔阳郡守陉,屠上谷郡浑都县。又破燕军于上谷郡上兰县、上谷郡沮阳县,追至长城,定上谷郡十二县、右北平郡十六县、辽西郡辽东郡二十九县、渔阳郡二十二县。
6月,燕王卢绾亡入匈奴。
公元前189年
11月,汉令颍阴侯灌婴将车骑、材官至荥阳。
公元前183年
10月,汉发河东郡、上党郡骑屯北地郡。
公元前182年
7月,匈奴入寇狄道,攻河阳。
公元前181年
1月,匈奴入寇狄道,杀掠二千余人。
10月,南越国侵盗长沙国,汉遣隆虑侯周灶将兵击之。
公元前180年
12月,汉隆虑侯周灶将兵归长安。
公元前177年
6月,匈奴右贤王入居北地郡、河南地为寇。
7月,汉遣丞相颍阴侯灌婴将八万五千骑击匈奴右贤王,匈奴去。汉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济北王刘兴居反,发兵欲袭荥阳。于是汉诏罢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将十万众击之。汉以祁侯缯贺为将军,昌侯卢卿、共侯卢罢师、宁侯魏速、深泽侯赵将夜皆属焉,军荥阳。
8月,匈奴大入上郡,杀掠吏民。
9月,汉虏济北王刘兴居,济北王刘兴居自杀。
公元前176年
2月,汉以安丘侯张说为将军,击胡,出代郡。
公元前169年
7月,匈奴入寇狄道。
公元前167年
11月,匈奴单于自将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为寇,杀北地郡都尉孙昂,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奇至雍甘泉。汉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军上郡,拜宁侯魏速为北地郡将军、军北地郡,拜隆虑侯周灶为陇西郡将军、军陇西郡。拜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人,以备胡虏。
公元前166年
1月,汉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内史栾布为将军,将十万骑,咸击匈奴,匈奴走。
公元前165年
匈奴入寇边郡,杀掠人民甚众。
公元前164年
匈奴入寇边郡,杀掠人民甚众。
公元前163年
匈奴入寇边郡,杀掠人民甚众。
公元前159年
11月,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郡。汉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句注,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屯北地郡。河内太守条侯周亚夫为将军,屯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屯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屯棘门,以备胡。
公元前158年
1月,汉兵至边,匈奴远塞,汉兵亦罢。
公元前156年
6月,匈奴入代郡,杀掠吏民。
公元前154年
3月,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皆举兵反。汉遣太尉条侯周亚夫将兵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大将军窦婴屯荥阳监齐赵兵。
5月,吴、楚、胶西、胶东、济南、淄川六国兵败。汉曲周侯郦寄破赵兵,赵王保邯郸城,七月不能下。
12月,汉将军栾布自齐地来,决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七国之乱遂平。
公元前148年
3月,匈奴入燕国,杀掠吏民。
公元前144年
7月,匈奴入雁门郡,至武泉,雁门郡太守郅都与战,破之,汉吏卒战死者千人。
9月,匈奴入上郡,取苑马,上郡太守李广与战,破之,汉吏卒战死者千人。
公元前142年
2月,汉遣雁门郡太守郅都击匈奴。
4月,匈奴入雁门郡,杀掠吏民,雁门郡太守冯敬战死。汉乃发车骑材官屯雁门郡。
大汉盛世(前141年-前48年)
对外战争
西汉中期算是汉朝最强盛的时段。景帝死后,太子刘彻即位,即汉武帝,一上台便改“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对外三度攻匈奴,把匈奴驱逐至漠北地区、打通西域,造成“丝绸之路”;对内则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力量;并召开“盐铁会议”将制盐和制铁的事业收为国有。但武帝对外的战争也是有代价的,武帝三打匈奴后继续对匈奴攻伐,令匈奴边患再次复燃;武帝时国家的税收再次增加,同时武帝将刑罚也再次加严,武帝后期因此发生了一些暴乱;开销甚大,因此创立“均输”、“平准”官,与民争利。另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成为了中国固有的文化潮流。
刘彻死后,刘弗陵、刘病己继承遗志,他们在任时,汉国的经济最繁荣,政治最稳固,文化最昌盛,科技最发达,疆域最辽阔,综合国力是世界第一。
武帝晚年,发表了著名的轮台之诏,这也表达了汉武帝对自己深刻的反省,国家也渐渐稳定下来,使汉武帝虽有亡秦之失却无亡秦之祸。
大事年表
公元前138年
8月,闽越围东海国,东海国告急。汉天子遣中大夫庄助持节发会稽郡兵,浮海救之。未至,闽越走,兵还。
公元前135年
2月,闽越国攻南越国。汉天子遣大行王恢将兵出豫章郡、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郡击之,未到,闽越人杀其王邹郢降,汉兵还。
12月,汉天子以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郡,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郡。
公元前134年
7月,汉卫尉李广、中尉程不识军罢,归长安。
公元前133年
7月,汉天子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三十万众屯马邑谷,诱致单于,欲袭击之。单于自将十万骑入塞,觉之,走出。
公元前129年
2月,匈奴入上谷郡,杀略吏民。汉天子以太中大夫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郡,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郡,各万骑,咸击匈奴。太中大夫卫青至龙城,斩首七百级。卫尉李广、太中大夫公孙敖失师而还,太仆公孙贺无所得。
11月,匈奴盗边,汉天子遣卫尉韩安国屯渔阳郡。
公元前128年
8月,匈奴二万骑入辽西郡,杀辽西郡太守,掠二千余人。入上谷郡、渔阳郡、败渔阳郡太守军千余人,杀略二千余人,围卫尉韩安国。卫尉韩安国与之战,不胜。会燕救至,匈奴略千余人而去。匈奴入雁门郡,杀掠千余人。
9月,汉天子遣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郡、将军李息出代郡,斩首虏二千级。
10月,汉天子使卫尉韩安国东徙屯右北平郡。
公元前127年
2月,匈奴入上谷郡、渔阳郡,杀略吏民千余人。汉天子遣将军李息出代郡,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郡击匈奴,斩首虏五千四百级,收河南地。
公元前126年
5月,匈奴入代郡,杀代郡太守恭友,略千余人。
8月,匈奴入雁门郡,杀略千余人。
公元前125年
5月,匈奴入代郡、定襄郡、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匈奴右贤王又入河南地,侵扰朔方郡,杀略人民甚众。
公元前124年
2月,汉天子令车骑将军长平侯卫青将三万余骑出高阙,卫尉平陵侯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各万骑,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郡;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各万余骑,出右北平郡:咸击匈奴。汉军凡斩首虏四千级,获右贤王众男女万五千人,匈奴王十余人。
8月,匈奴万骑入代郡,杀代郡都尉朱英,略千余人。
公元前123年
3月,汉天子遣汉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将中将军合骑侯公孙敖,太仆左将军南峁侯公孙贺,前将军翕侯赵信,卫尉右将军平陵侯苏建,郎中令后将军李广,右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六将军兵十余万骑出定襄郡,击匈奴,斩首三千余级。还,休士马于定襄郡、云中郡、雁门郡。
5月,汉天子遣汉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复将中将军合骑侯公孙敖,太仆左将军南峁侯公孙贺,前将军翕侯赵信,卫尉右将军平陵侯苏建,郎中令后将军李广,右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六将军出定襄郡、云中郡、雁门郡,击匈奴,大克获,斩首虏万六千级。前将军翕侯赵信军败,降匈奴。卫尉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军没,独身脱还。
公元前122年
6月,匈奴万余骑入上谷郡,杀数百人。
公元前121年
4月,汉天子遣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郡,击匈奴,斩首万八千余级,杀匈奴折兰王、卢胡王。
5月,汉天子遣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合骑侯公孙敖出陇西郡、北地郡二千余里,击匈奴,斩首虏三万二百级,斩匈奴速濮王,获稽且王等五王。合骑侯公孙敖后期。匈奴入雁门郡、代郡,杀略数百人。汉天子复遣卫尉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皆出右北平郡,击匈奴。郎中令李广将四千骑先至,杀匈奴三千余人,亡其军二千人。卫尉博望侯张骞将万骑至,匈奴引兵去。
8月,匈奴混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汉天子遣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迎之,斩其欲亡者八千人。
12月,汉天子减陇西郡、北地郡、上郡戍卒半。
公元前120年
8月,匈奴入右北平郡、定襄郡各数万骑,杀略千余人。
公元前119年
5月,汉天子遣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将郎中令前将军李广,太仆左将军南峁侯公孙贺,主爵都尉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平阳侯曹襄四将军出定襄郡,汉天子复遣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出代郡,各将五万骑,步兵数十万,咸击匈奴。大将军长平侯卫青至幕北围单于,斩首万九千级,至赵信城乃还。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与左贤王战,斩首虏七万五百级,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王,封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瀚海乃还。郎中令前将军李广,主爵都尉右将军赵食其皆后期。
公元前112年
3月,汉天子遣韩千秋、缪乐将二千人伐南越。
4月,南越王丞相吕嘉反,杀汉使者及南越王及王太后,遂以兵击韩千秋等,灭之。
5月,匈奴入五原郡,杀太守。汉天子遣兵击之,破之。
8月,汉天子遣卫尉符离侯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郡、下汇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郡、下横浦,皆将罪人、江淮以南楼船十万人,击南越。
10月,西羌众十万人反,与匈奴通使,攻故安、围狍旱。
11月,汉天子发陇西郡、天水郡、安定郡骑士及中尉,河南郡、河内郡卒十万人,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征西羌,平之。
公元前111年
1月,南越国破。汉天子遣中郎将郭昌征西南夷,平之。
8月,东越王邹余善反,攻杀汉将吏。汉天子遣主爵都尉将梁侯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郡,龙额侯韩说为横海将军、中尉王温舒出会稽郡,咸击东越国。汉天子遣太仆公孙贺为浮沮将军将万五千骑出九原,赵破奴为匈河将军将万余骑出令居,皆二千余里,击匈奴,不见虏而还。
公元前110年
1月,东越国杀其王邹余善降汉。
公元前109年
5月,朝鲜王卫右渠攻杀辽东郡都尉,汉天子乃募天下死罪击朝鲜。
8月,汉天子遣主爵都尉将梁侯杨仆为楼船将军将楼船士五万余,自齐地浮海,左将军荀彘自辽东郡将应募罪人,咸击朝鲜。汉天子遣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发巴郡、蜀郡兵平西南夷未服者,斩首数万。
公元前108年
7月,朝鲜斩其王卫右渠降汉。
8月,武都郡氐人反,汉天子遣汉兵击定之,令分徙酒泉郡。
9月,汉天子遣赵破奴率轻骑七百人破楼兰、车师。
公元前107年
8月,匈奴寇边,汉天子遣郭昌为拔胡将军屯朔方郡。
公元前105年
4月,益州郡昆明夷反,汉天子赦京师亡命令从军,遣郭昌为拔胡将军将兵击之。
公元前104年
9月,汉天子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大宛。
公元前103年
7月,李广利兵败,引兵留敦煌郡。
8月,汉天子遣浞野侯赵破奴为浚稽将军将二万骑出朔方郡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后匈奴兵八万骑围之,生得浞野侯赵破奴,汉军遂没。匈奴单于谴奇兵攻受降城,不能下,乃寇入边而去。
公元前102年
5月,汉天子遣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郡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句,而使长平侯卫伉、按道侯韩说为游击将军将兵屯其旁,遣路博德为强弩都尉筑居延泽上。
8月,匈奴入定襄郡、云中郡,杀略数千人,匈奴右贤王又入张掖郡、酒泉郡,杀都尉,略数千人。汉天子遣任文击匈奴,匈奴尽失所得而去。汉天子赦囚徒材官,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六万人益李广利以伐大宛。汉天子又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郡、张掖郡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郡。
公元前101年
2月,李广利斩大宛王首归长安。
公元前100年
8月,汉天子发谪戍屯五原郡。
公元前99年
6月,汉天子遣汉海西侯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将三万骑出酒泉郡,与匈奴右贤王战与天山,斩首虏万余级。汉天子遣公孙敖为因于将军出西河郡,路博德为强弩都尉会涿邪山,无所得。
10月,汉天子遣李陵为骑都尉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与单于战,斩首虏万余级,李陵兵败,降匈奴。
公元前98年
8月,匈奴入雁门郡,雁门郡太守坐畏懦弃市。
公元前97年
2月,汉天子欲救李陵归汉,乃发天下七科谪及勇敢士,遣海西侯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将六万骑、步兵七万人出朔方郡,公孙敖为因于将军将万骑、步兵三万人出雁门郡,按道侯韩说为游击将军步兵三万人出五原郡,路博德为强弩都尉将步兵万余人与李广利会。匈奴单于自将十万骑待余吾水南。海西侯李广利、路博德与单于战余吾水上连战十余日,斩首虏数万,单于不利,引去。公孙敖与左贤王战,公孙敖不利,引还。按道侯韩说无所得。
公元前91年
10月,匈奴入上谷郡、五原郡,杀略吏民。
公元前90年
2月,匈奴入五原郡、酒泉郡,杀两都尉。
3月,汉天子遣开陵侯成娩将楼兰等六国兵击车师,车师降服,臣属汉。
4月,汉天子遣海西侯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将七万人出五原郡,御史大夫秺侯商丘成将三万人出西河郡,重合侯马通将四万骑出酒泉郡咸击匈奴。御史大夫秺侯商丘成至浚稽山,多斩首。重合侯马通至天山,虏引去。皆引兵还。海西侯李广利杀伤虏甚众。
9月,匈奴单于将五万骑遮击海西侯李广利,海西侯李广利败,降匈奴。
公元前87年
11月,匈奴入朔方郡杀略吏民。汉天子发军屯西河郡,左将军上官桀行北边。
公元前86年
5月,益州郡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牂柯郡谈指、同并等二十四邑、凡三万余人皆反。汉天子遣水衡都尉吕破胡募吏民及发犍为郡、蜀郡奔命万余人击益州郡、牂柯郡,大破之。
公元前85年
11月,汉天子发习战射士至朔方郡,调故吏将屯田张掖郡。
公元前83年
9月,匈奴入代郡,杀代郡都尉。
10月,姑缯、叶榆复反,汉天子遣水衡都尉吕破胡将郡兵击之。吕破胡不进,蛮夷遂杀益州郡太守,乘胜与吕破胡战,士战及溺死者四千余人。
11月,汉天子遣大鸿胪田广明击益州郡,斩首捕虏二万余人。
公元前82年
8月,汉天子复遣大鸿胪田广明、军正王平并进,击益州郡,大破之,斩首捕虏三万余人。
9月,匈奴发左右部二万骑,为四队,并入边为寇。汉兵追之,斩首获虏九千人,生得瓯脱王,汉无所失亡。匈奴见瓯脱王在汉,恐以为便道击之,即西北远去,不敢南逐水草,发人民屯瓯脱。
公元前81年
10月,匈奴复遣九千骑屯受降城以备汉,北桥余吾,令可度,以备奔走。
公元前80年
4月,武都郡氐人反,汉天子遣执金吾马适建、龙额侯韩增、大鸿胪田广明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太常徒,皆免刑,击定之。
9月,匈奴单于使犁于王窥边,言酒泉郡、张掖郡兵益弱,出兵试击,冀可复得其地。时汉先得降者,闻其计,汉天子诏边警备。后无几,右贤王、犁于王率四千骑分三队,入日勒、屋兰、番和。张掖郡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大破之,得脱者数百人。属国千长义渠王骑士射杀犁于王。
公元前79年
8月,匈奴三千骑入五原郡,略杀数千人。后数万骑南旁塞猎,行攻塞外亭障,略吏民去。
11月,汉使者傅介子于龟兹国中斩杀匈奴使者。
公元前78年
12月,汉天子以中郎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将北边七郡,郡二千骑凡二万骑出辽东郡击匈奴,匈奴闻汉兵至,引去。乌桓时新中匈奴兵,范明友乘乌桓敝,击之,斩首六千余级,获三王首。
公元前77年
汉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白汉天子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楼兰王。介子与士卒俱赁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不意亲介子,介子佯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介子遂斩王安归首,驰传至阙,悬首北阙下。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为刻印章,赐以宫女为夫人,备车骑辎重,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于是汉天子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镇抚之。
公元前76年
7月,汉天子发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及郡国恶少年吏有告劾亡者至北军,屯辽东郡。
公元前75年
3月,乌桓犯塞,汉天子遣卫尉平陵侯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击之。
10月,乌桓复犯塞,汉天子复遣卫尉平陵侯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击之。
公元前74年
2月,汉天子遣水衡都尉赵充国击匈奴,获匈奴西祁王。
公元前72年
9月,汉天子大发兴调关东轻车锐卒,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云中郡太守富民侯田顺为虎牙将军,及卫尉平陵侯范明友,前将军龙额侯韩增凡五将军,兵十六万骑。校尉常惠持节入乌孙,护乌孙兵。
公元前71年
2月,汉五将军师发长安,击匈奴。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广明将四万余骑出西河郡,卫尉平陵侯范明友将三万余骑出张掖郡,前将军龙额侯韩增将三万余骑出云中郡,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将三万余骑出酒泉郡,云中郡太守富民侯田顺将三万余骑出五原郡,校尉常惠使护发兵乌孙西域,昆弥自将翕侯以下五万余骑从西方入,咸击匈奴。匈奴闻汉兵大出,老弱奔走,驱畜产远遁逃,是以五将少所得。卫尉平陵侯范明友出塞一千二百余里,至蒲离候水,斩首捕虏七百余级。前将军龙额侯韩增出塞一千二百余里,至乌员,斩首捕虏,至候山百余级。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兵当与乌孙合击匈奴蒲类泽,乌孙先期至而去,汉兵不与相及,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出塞一千八百余里,西击候山,斩首捕虏,得单于使者蒲阴王以下三百余级。此三将闻虏已引去,皆不至期还。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广明出塞一千六百余里,至鸡秩山,斩首捕虏十九级。逢汉使匈奴还者冉弘等,言鸡秩山西有虏众,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广明即戒弘,使言无虏,欲还兵,御史属公孙益寿谏,以为不可。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广明不听,遂引兵还。云中郡太守富民侯田顺出塞八百余里,至丹吾余水上,即止兵不进,斩首捕虏一千九百级,引兵还。校尉常惠与乌孙兵至右谷蠹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于都尉、千长、将以下三万九千余级。
6月,汉军罢,归长安。
9月,汉天子令常惠持金币赐乌孙贵人有功者。常惠使乌孙还,便宜发诸国兵,合五万人攻龟兹,责以前杀校尉赖丹。龟兹王谢曰:“乃我先王时为贵人姑翼所误,我无罪。”执姑翼诣常惠,常惠斩之。
公元前70年
汉天子出三千余骑为三道,并入匈奴,捕虏数千人还。
公元前68年
2月,匈奴左大且渠与呼卢訾王各将万骑南旁塞猎,相逢俱入,行未到,会三骑亡降汉,言匈奴欲为寇。于是汉天子诏发骑屯要害处,使汉大将军军监治众等四人将五千骑,分三队,出塞各数百里,捕得虏数千人而还。时匈奴亡其三骑,不敢入,即引去。匈奴又发两屯各万骑以备汉。
8月,汉天子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喜将免刑罪人田渠犁积谷,欲以攻车师,至秋收谷,郑吉、司马喜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自与所将田士五百人共击车师,攻交河城,破之。王尚在其北石城中,未得。会军食尽,郑吉等且罢兵,归渠犁田。收秋毕,复发兵攻车师王于石城。王闻汉兵且至,北走匈奴求救,匈奴未为发兵。王来还,与贵人苏犹议欲降汉,恐不见信。苏犹教王击匈奴边国小蒲类,斩首,略其人民以降郑吉。匈奴闻车师降汉,发兵攻车师。郑吉、司马喜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郑吉、司马喜即留一候与卒二十人留守王,郑吉、司马喜等引兵归渠犁。车师王恐匈奴兵复至而见杀也,乃轻骑奔乌孙。车师王之走乌孙也,乌孙王留之不遣,遣使上书,愿留车师王,备国有急,可以西道以击匈奴。汉天子许之。于是汉天子招故车师太子军宿在焉耆者,立以为王,尽徙车师国民令居渠犁。遂以车师故地与匈奴,匈奴乃另立车师王。
公元前67年
8月,西域城郭共击匈奴,取车师国,得其王及人众而去,单于复以车师王昆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民东徙,不敢居故地,而汉天子益遣屯士分田车师地以实之。
11月,汉天子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
公元前66年
匈奴怨诸国共击匈奴,遣左右大将各万骑屯田右地,欲以侵迫西域。
公元前65年
汉天子以冯奉世为卫侯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修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时匈奴又发兵攻车师城,不能下而去。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于是攻劫南道,与歃盟叛汉,从鄯善以西皆绝不通。冯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即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以危西域,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威震西域。
公元前64年
匈奴遣左右奥楗各六千骑,与左大将再击汉之田车师城者,不能下。
公元前63年
汉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召先零诸豪三十余人,皆斩之,复纵兵击西羌,斩首千余级。
公元前62年
8月,匈奴单于将十万余骑旁塞猎,至符奚庐山,欲入边寇。未至,会其民题除渠堂忘降汉言状,汉以为言兵鹿奚卢侯,汉天子遣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将兵四万余骑屯缘边九郡备虏。
9月,单于病呕血,因不敢入,还去,即罢兵。
公元前61年
4月,西羌反。汉天子发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中都官徒弛刑及应募次飞射士,羽林孤儿,胡、越骑,三河郡、颍川郡、沛郡、淮阳郡、汝南郡材官,金城郡、陇西郡、天水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骑士,羌骑诣金城郡,与武威郡太守、张掖郡太守、酒泉郡太守各屯其郡者,合六万人。
5月,汉天子遣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至金城郡,击西羌。
10月,汉天子拜酒泉郡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与中郎将赵昂出击西羌,斩首四千余级,降四千余。
11月,酒泉郡太守辛武贤,乐成侯许延寿与中郎将赵昂将兵归长安。
公元前60年
6月,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凡斩首羌虏七千六百级,降三万一千二百人,乃将兵归长安。
8月,羌虏斩其首恶大豪杨玉、犹非首降汉。
9月,匈奴日逐王先贤掸欲降汉,使人与郑吉相闻。郑吉发龟兹诸国五万人迎日逐王,口万二千人,小王、将十二人遂郑吉至河曲,颇有亡者,郑吉追斩之,遂将诣京师。郑吉便宜发诸国兵击破车师兜訾城,车师国尽归汉。
10月,匈奴单于遣弟伊酋若王胜之入汉献见,贺正月,始和亲。
公元前59年
珠崖郡三县反,汉天子发兵击定之。
公元前58年
6月,匈奴单于遣弟呼留若王胜之入汉朝见。
公元前56年
12月,匈奴呼速累单于乌厉温敦率众降汉。
公元前54年
2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向汉称臣,遣弟右谷蠹王入侍。汉天子以边塞无寇,减戍卒什二。
公元前53年
2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遣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侍于汉,郅支单于呼屠吾斯亦遣子右大将驹于利受入侍于汉。
12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遣弟左贤王入汉朝贺。
公元前52年
5月,珠崖郡九县反,汉天子遣护军都尉张禄将兵击定之。
公元前51年
1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款五原塞,愿奉国珍朝汉。
2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入汉朝见天子。
3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归匈奴。汉天子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骑都尉虎将万六千骑送之。匈奴郅支单于呼屠吾斯率众远遁西方,遣使奉献于汉。
12月,汉公主刘解忧自乌孙国归汉。
公元前50年
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匈奴郅支单于呼屠吾斯俱遣使入汉朝献。
公元前49年
2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入长安朝见汉天子。
3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归匈奴。
衰败之象(公元前48年-公元9年)
衰于元成
宣帝于43岁时病死,太子汉元帝即位。元帝以后,豪强大地主兼并之风盛行,中央集权逐渐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加上汉成帝沉迷于温柔乡。王氏的权力愈来愈大,自王太后的亲戚王凤以来,全由王氏子侄出任大司马大将军,王氏在朝廷的势力日渐巩固。
败于哀平
汉成帝死后,成帝皇后赵飞燕联同太子合力排挤王氏。太子即位是为汉哀帝。把哀帝祖母傅太后及生母丁太后入主宫禁。大司马王莽见大势已去,向太皇太后王氏建议暂时退让,结果王莽辞官回到新野新乡封国。
汉哀帝不事政纲,让汉朝逐渐衰弱。而“断袖之癖”典故中的的宠奴董贤,二十二岁时拜为大司马辅政。
汉哀帝死后,王氏权力再起,此时,王莽以君子之姿逐渐干预朝政。最后,他杀孝平,废孺子,于9年1月10日正式称帝,改汉为新,西汉亡。
西汉政区
一级政区:郡(国)汉初年有60多个郡,2年共103郡、国。长官最初称郡守,景帝时改称太守。二级政区:县(侯国、邑、道)邑是皇太后、公主所封的食邑;道是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政区。公元2年,共有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称县长。行部(又称刺史部):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了13行部,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边境民族
西汉一朝有以下边境各族相邻:
越人
匈奴
羌
鲜卑
乌桓
朝鲜
西南各族
西域诸国、各族
在各个外族中,西汉最常接触的乃匈奴,早在刚立国不久,汉高祖刘邦已出手派兵攻打匈奴,但失败外还在“白登之围”中被困。到汉武帝时曾三次征伐匈奴,一度把匈奴驱出漠北,但随着征伐继续,匈奴问题始终都未能彻底解决。
而为了对付匈奴,汉武帝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欲联络西域诸国夹击。虽未能达到目的,但此行却加深了西域与汉朝间的往来。
文化
哲学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儒墨道法”,即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但自行法家之法的秦朝亡国后,汉朝有鉴秦亡经验,乃先用道家之法治国,是为黄老之术。直到汉武帝时,思想上已有大改变,那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儒学深深影响中国文化之始。
史学
史记:由司马迁所著,在中国的历史学和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宗教
佛教
道教
学术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
以上两个是中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
另外,从西汉时期开始中国也有非常详细的天文记录,包括公认的人类第一次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此外针灸和造纸术可能是在西汉时期被发明的。
艺术
绘画
雕刻
乐舞
角抵
经济、人口
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同时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西汉是中国古代商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国家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国内贸易,而且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古罗马、印度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西汉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深刻,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都接受西汉文化的影响。
秦代末年,由于长期战乱,人口下降。到汉武帝即位时,西汉人口已经上升到5000多万。但是到武帝末年,由于长期的军事行 动,人口降到武帝初年的一半。武帝之后,继任者吸取了教训,采取了相当缓和的政策。至汉平帝时,人口已经达到5960万。
公元2年,西汉人口统计:户12233062,口59594978,垦田8270536顷,未垦田二千四百余顷。
君主列表
(点击看大图)
注:
1.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刘邦庙号为汉高祖,后世多因循之。实际庙号为汉太祖。
2. 汉朝(包括东汉)除汉高帝和汉光武帝外,所有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一个“孝”字,意喻强调孝治天下,如刘恒的谥号汉文帝也可作孝文皇帝或孝文帝。
3. 汉文帝之前是汉高后掌权,期间有两位傀儡少帝刘恭和刘弘。实质上汉文帝只是正式继任的汉朝皇帝。
4. 同上。
5. 汉宣帝之前是汉废帝昌邑哀王刘贺。刘贺即位仅27日就被霍光废黜。
6. 刘婴为皇太子,号孺子。王莽摄政,称摄皇帝 。
西汉世系表(含更始、东汉)
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有儿子四人。
?
刘信,汉七年十月(前196年)立为羹颉侯。
刘喜,代王刘邦,太祖高皇帝刘交,汉六年正月丙午(前201年)立为楚王,在位二十三年后(前178年)死,谥号“元”。刘辟非,死于前178年以前。刘郢客,原本为上邳侯,孝文帝二年(前178年)继承楚王,在位四年后(前174年)死。
刘戊,孝文帝六年(前174年)继承楚王,在位二十一年后(前154年)加入七国之乱,死。
刘礼,原本为平陆侯,孝景帝四年(前153年)继承楚王,三年后(前150年)死,谥号“文”。
刘道,孝景帝七年(前149年)继承楚王,二十二年后(元朔元年,前128年)死,谥号“安”。
刘注,元朔元年(前128年)继承楚王,十二年后(元鼎元年,前116年)死,谥号“襄”。
刘纯,元鼎元年(前116年)继承楚王,十六年后(天汉元年,前100年)死,谥号“节”。
刘延寿,天汉元年(前100年)继承楚王,三十二年后(地节元年,前69年)死,谥号“节”。
刘富,休侯,后来改封红侯,死,有子四人,至刘富的曾孙一代无子而绝。
刘辟强,字少卿,曾为宗正,光禄大夫,守长乐卫尉,八十岁死。
刘德,字路叔,曾为宗正丞,昭帝时曾为丞相府待诏,后来曾为大鸿胪丞,太中大夫,宗正,青州刺史;拥立汉宣帝有功,立为关内侯;后为阳城侯。
刘安民,曾为郎中右曹刘向,有子三人,七十二岁死。刘向长子刘伋,曾为郡守。
刘向中子刘赐。
刘向幼子刘歆。
刘岁,沈犹侯。
刘埶,宛朐侯。
刘调,棘乐侯。
宗室
○○─┬→ ○○
: │
: └→ 刘贾(荆王)
:
:
├→ 太公(太上皇)
: │
: ├→ 刘伯
: │ │
: │ └→ 刘信(羹颉侯)
: │
: ├→ 刘仲(代王)
: │ │
: │ └→ 刘濞(吴王)
: │
: ├→ 刘邦(太祖高皇帝)
: │
: └→ 刘交(文信君、楚元王)
:
:
└→ ○○
:
└… 刘泽(高后七年,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
│
└→ 刘嘉
│
└→ 刘定国
楚元王系
刘交(文信君、楚元王)
│
├→ 刘郢客(上邳侯、夷王)
│ │
│ └→ 刘戊
│
├→ 刘辟非
│
├→ 刘生
│
├→ 刘礼(平陆侯、楚王、文王)
│ │
│ └→ 刘道(安王)
│ │
│ └→ 刘注(襄王)
│ │
│ └→ 刘纯(节王)
│ │
│ └→ 刘延寿
│
├→ 刘富(休侯)
│ │
│ ├→ 刘辟彊
│ │ │
│ │ └→ 刘德(关内侯,阳城侯,缪侯)
│ │ │
│ │ ├→ 刘安民
│ │ └→ 刘向
│ │ │
│ │ ├→ 刘伋
│ │ ├→ 刘赐
│ │ └→ 刘歆
│ │
│ │ :
│ │ :
│ │ └→ 刘庆忌
│ │ │
│ │ └→ 刘岑
│ │
│ ├→ 刘○○
│ ├→ 刘○○
│ └→ 刘○○
│
├→ 刘岁(沈犹侯)
│
├→ 刘埶(宛朐侯)
│
└→ 刘调(棘乐侯)
高祖系
刘邦(太祖高皇帝)
│
├→ 刘肥(齐悼惠王)
│ │
│ ├→ 刘襄(齐哀王)
│ │ │
│ │ └→ 刘则(文王)
│ │
│ ├→ 刘章(朱虚侯、城阳景王)
│ │ │
│ │ └→ 刘喜(共王)
│ │ │
│ │ └→ 刘延(顷王)
│ │ │
│ │ └→ 刘义(敬王)
│ │ │
│ │ └→ 刘武(惠王)
│ │ │
│ │ └→ 刘顺(荒王)
│ │ │
│ │ └→ 刘恢(戴王)
│ │ │
│ │ └→ 刘景(孝王)
│ │ │
│ │ ├→ 刘俚(城阳王)
│ │ └→ 刘云(哀王)
│ │
│ ├→ 刘兴居(东牟侯、济北王)
│ ├→ 刘将闾(杨虚侯、齐王、齐孝王)
│ │ │
│ │ └→ 刘寿(懿王)
│ │ │
│ │ └→ 刘次昌(厉王)
│ │
│ ├→ 刘志(安都侯、济北王、懿王)
│ │ │
│ │ └→ 刘建(靖王)
│ │ │
│ │ └→ 刘遗(顷王)
│ │ │
│ │ └→ 刘终古(思王)
│ │ │
│ │ └→ 刘尚(考王)
│ │ │
│ │ └→ 刘横(孝王)
│ │ │
│ │ └→ 刘交(怀王)
│ │ │
│ │ └→ 刘永
│ │
│ ├→ 刘辟光(扐侯、济南王)
│ ├→ 刘贤(武成侯、菑川王)
│ ├→ 刘昂(平昌侯、胶西王)
│ └→ 刘雄渠(白石侯、胶东王)
│
├→ 刘盈(孝惠皇帝)
├→ 刘桓(孝文皇帝)
├→ 刘如意(赵隐王)
├→ 刘长(淮南厉王)
│ │
│ ├→ 刘安(阜陵侯、淮南王)
│ ├→ 刘勃(安阳侯、衡山王、济北贞王)
│ │ │
│ │ └→ 刘胡(式王)
│ │ │
│ │ └→ 刘宽
│ │
│ ├→ 刘赐(阳周侯、庐江王、衡山王)
│ └→ 刘良(东城侯)
│
├→ 刘友(淮阳王、赵幽王)
│ │
│ ├→ 刘遂(赵王)
│ └→ 刘辟彊(河间文王)
│ │
│ └→ 刘福(哀王)
│
├→ 刘恢(梁王、赵共王)
└→ 刘建(燕灵王)
惠帝系
刘盈(孝惠皇帝)
│
├→ 刘恭(太子少帝)
├→ 刘强(淮阳王)
├→ 刘不疑(恒山王)
├→ 刘弘(襄城侯、恒山王少帝)
├→ 刘朝(轵侯)
└→ 刘武(壶关侯)
China's first imperial dynasty was the Qin Dynasty (221–206 BCE). The Qin had unified the Chinese Warring States by conquest, but their empire became unstable after the death of the first emperor Qin Shi Huangdi. Within four years, the dynasty's authority had collapsed in the face of rebellion. Two former rebel leaders, Xiang Yu (d. 202 BCE) of Chu and Liu Bang (d. 195 BCE) of Han, engaged in a war to decide who would become hegemon of China, which had fissured into 18 kingdoms, each claiming allegiance to either Xiang Yu or Liu Bang. Although Xiang Yu proved to be a capable commander, Liu Bang defeated him at the Battle of Gaixia, in modern-day Anhui. Liu Bang assumed the title "emperor" (huangdi) at the urging of his followers and is known posthumously as Emperor Gaozu (r. 202–195 BCE). Chang'an was chosen as the new capital of the reunified empire under Ha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irteen centrally controlled commanderies—including the capital region—existed in the western third of the empire, while the eastern two-thirds was divided into ten semi-autonomous kingdoms. To placate his prominent commanders from the war with Chu, Emperor Gaozu enfeoffed some of them as kings. By 157 BCE, the Han court had replaced all of these kings with royal Liu family members, since the loyalty of non-relatives to the throne was questioned. After several insurrections by Han kings—the largest being the Rebellion of the Seven States in 154 BCE—the imperial court enacted a series of reforms beginning in 145 BCE, limiting the size and power of these kingdoms and dividing them into smaller ones or new commanderies. Kings were no longer able to appoint their own staff; this duty was assumed by the imperial court. Kings became nominal heads of their fiefs and collected a portion of tax revenues as their personal incomes. The kingdoms were never entirely abolished and existed throughout the remainder of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To the north of China proper, the nomadic Xiongnu chieftain Modu Chanyu (r. 209–174 BCE) conquered various tribes inhabiting the eastern portion of the Eurasian Steppe. By the end of his reign, he controlled Manchuria, Mongolia, and the Tarim Basin, subjugating over twenty states east of Samarkand. Emperor Gaozu was troubled about the abundant Han-manufactured iron weapons traded to the Xiongnu along the northern borders, and he established a trade embargo against the group. Although the embargo was in place, the Xiongnu found traders willing to supply their needs. In response, Emperor Wu ordered the execution of 500 merchants who continued to trade contraband items with the Xiongnu in 121 BCE. Chinese forces also mounted surprise attacks against Xiongnu who traded at the border markets. In retaliation, the Xiongnu invaded what is now Shanxi province, where they defeated the Han forces at Baideng in 200 BCE. After negotiations, the heqin agreement in 198 BCE nominally held the leaders of the Xiongnu and the Han as equal partners in a royal marriage alliance, but the Han were forced to send large amounts of tribute items such as silk clothes, food, and wine to the Xiongnu.
Despite the tribute and a negotiation between Laoshang Chanyu (r. 174–160 BCE) and Emperor Wen (r. 180–157 BCE) to reopen border markets, many of the Chanyu's Xiongnu subordinates chose not to obey the treaty and periodically raided Han territories south of the Great Wall for additional goods. In a court conference assembled by Emperor Wu (r. 141–87 BCE) in 135 BCE, the majority consensus of the ministers was to retain the heqin agreement. Emperor Wu accepted this, despite continuing Xiongnu raids. However, a court conference the following year convinced the majority that a limited engagement at Mayi involving the assassination of the Chanyu would throw the Xiongnu realm into chaos and benefit the Han. When this plot failed in 133 BCE, Emperor Wu launched a series of massive military invasions into Xiongnu territory. Chinese armies captured one stronghold after another and established agricultural colonies to strengthen their hold. The assault culminated in 119 BCE at the Battle of Mobei, where the Han commanders Huo Qubing (d. 117 BCE) and Wei Qing (d. 106 BCE) forced the Xiongnu court to flee north of the Gobi Desert.
After Wu's reign, Han forces continued to prevail against the Xiongnu. The Xiongnu leader Huhanye Chanyu (呼韓邪) (r. 58–31 BCE) finally submitted to Han as a tributary vassal in 51 BCE. His rival claimant to the throne, Zhizhi Chanyu (r. 56–36 BCE), was killed by Chen Tang and Gan Yanshou (甘延壽/甘延寿) at the Battle of Zhizhi, in modern Taraz, Kazakhstan.
In 121 BCE, Han forces expelled the Xiongnu from a vast territory spanning the Hexi Corridor to Lop Nur. They repelled a joint Xiongnu-Qiang invasion of this northwestern territory in 111 BCE. In that year, the Han court established four new frontier commanderies in this region: Jiuquan, Zhangyi, Dunhuang, and Wuwei. The majority of people on the frontier were soldiers. On occasion, the court forcibly moved peasant farmers to new frontier settlements, along with government-owned slaves and convicts who performed hard labor. The court also encouraged commoners, such as farmers, merchants, landowners, and hired laborers, to voluntarily migrate to the frontier.
Even before Han's expansion into Central Asia, diplomat Zhang Qian's travels from 139 to 125 BCE had established Chinese contacts with many surrounding civilizations. Zhang encountered Dayuan (Fergana), Kangju (Sogdiana), and Daxia (Bactria, formerly the Greco-Bactrian Kingdom); he also gathered information on Shendu (Indus River valley of North India) and Anxi (the Parthian Empire). All of these countries eventually received Han embassies. These connections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Silk Road trade network that extended to the Roman Empire, bringing Han items like silk to Rome and Roman goods such as glasswares to China. From roughly 115 to 60 BCE, Han forces fought the Xiongnu over control of the oasis city-states in the Tarim Basin. Han was eventually victorious and established the Protectorate of the Western Regions in 60 BCE, which dealt with the region's defense and foreign affairs. The naval conquest of Nanyue in 111 BCE expanded the Han realm into what are now modern Guangdong, Guangxi, and northern Vietnam. Yunnan was brought into the Han realm with the conquest of the Dian Kingdom in 109 BCE, followed by parts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with the colonial establishments of Xuantu Commandery and Lelang Commandery in 108 BCE. In China's first known nationwide census taken in 2 CE, the population was registered as having 57,671,400 individuals in 12,366,470 households.
To pay for his military campaigns and colonial expansion, Emperor Wu nationalized several private industries. He created central government monopolies administered largely by former merchants. These monopolies included salt, iron, and liquor production, as well as bronze-coin currency. The liquor monopoly lasted only from 98 to 81 BCE, and the salt and iron monopolies were eventually abolished in early Eastern Han. The issuing of coinage remained a central government monopoly throughout the rest of the Han Dynasty. The government monopolies were eventually repealed when a political faction known as the Reformists gained greater influence in the court. The Reformists opposed the Modernist faction that had dominated court politics in Emperor Wu's reign and during the subsequent regency of Huo Guang (d. 68 BCE). The Modernists argued for an aggressive and expansionary foreign policy supported by revenues from heavy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private economy. The Reformists, however, overturned these policies, favoring a cautious, non-expansionary approach to foreign policy, frugal budget reform, and lower tax rates imposed on private entreprene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