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白居易 Bai Juyi  唐代   (772~846)
憶江南 recall s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長相思 long lovesickness
琵琶行並序 The Song of a Guitar
長恨歌 A Song of Unending Sorrow
立秋日麯江憶元九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13th solar term) Yi Yuan nine days Qujiang
三月三十日題慈恩寺 Mar Thirty Japanese title Jionji
和武相公感韋令公舊池孔雀 And a sense of Wei Wu xianggongzhuang make public the old pool peafowl
禁中九日對菊花酒憶元九 Ban i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noon, a festival on the lunar calendar right Chrysanthemum drink by the company of prosititutes Yi Yuan 9
浦中夜泊 Pu in the Night
七夕 the seventh evening of the seventh moon(when according to legend the Cowherd and the Weaver Maid meet in Heaven)
惜牡丹花 pity, regret, rue, begrudge peony
夜雪 Night Snow
與薛濤 AND Xue Tao
招東鄰 attract East
直中書省 Directly in the book Province
杜陵叟 Empress Du Marceau
紅綫毯 red cotton blanket
繚綾 Aya wind
賣炭翁 Mai Tanweng
上陽白發人 ascending Yang pai Fat people
????商婦 Salt women
大林寺桃花 Dalin temple on lushan mountain Peach blossom
後宮詞 A Song of the Palace
暮江吟 Mo Jiang Yin
多首一頁
古詩 ancient style poetry
觀刈麥(時為盩厔縣尉)

白居易


  田傢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傢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賞析】   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陝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着寫婦女領着小孩往田裏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後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着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纍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衹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傢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裏抱着孩子,手裏提着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麽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傢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衹好靠拾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傢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裏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産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麯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麯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裏總是有着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藴含着感情的。在《觀刈麥》裏,他雖然着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了,顫慄了,所以纔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裏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傢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這樣的詩句,裏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啊!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産生的變態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藴。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睏、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這首詩在寫了農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後,詩人同樣也聯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餘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賈文昭)

【資料來源】 424_6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