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柳亞子 Liu Yazi(現代中國)瀋尹默 Shen Yinmo(現代中國)海子 Hai Zi(現代中國)
洛夫 Lo Fu(現代中國)舒婷 Shu Ting(現代中國)徐志摩 Xu Zhimo(現代中國)
席慕容 Ximurong(現代中國)餘光中 Yu Guangzhong(現代中國)食指 Si Zhi(現代中國)
劉半農 Liu Bannong(現代中國)北島 Bei Dao(現代中國)顧城 Gu Cheng(現代中國)
卞之琳 Bian Zhilin(現代中國)戴望舒 Dai Wangshu(現代中國)多多 Duo Duo(現代中國)
昌耀 Chang Yao(現代中國)嚮明 Xiang Ming(現代中國)孤夜賞雨 Gu Yeshangyu(現代中國)
離離 Chi Chi(現代中國)陳忠坤 Chen Zhongkun(現代中國)熊焱 Xiong Yan(現代中國)
絶壁孤俠 Jue Biguxia(現代中國)迪拜 DiBai(現代中國)祁鴻升 Qi Hongsheng(現代中國)
杯中衝浪 Wang XuSheng(現代中國)魯緒剛 Lu XuGang(現代中國)餘刃 Yu Ren(現代中國)
白琳 Bai Lin(現代中國)太陽島 Tai Yangdao(現代中國)秋葉 Qiu She(現代中國)
佚名 Yi Ming(現代中國)周夢蝶 Zhou Mengdie(現代中國)鄭愁予 Zheng Chouyu(現代中國)
蘭語凝嫣 Lan Yuningyan(現代中國)劉華明 Liu Huaming(現代中國)陸華軍 Liu Huajun(現代中國)
離開 Chi Kai(現代中國)郭沫若 Guo MoRuo(現代中國)林泠 Lin Ling(現代中國)
商禽 Shang Qin(現代中國)羅門 Luo Men(現代中國)西川 Xi Chuan(現代中國)
歐陽江河 Ouyang Jianghe(現代中國)翟永明 Di Yongming(現代中國)楊煉 Yang Lian(現代中國)
張錯 Zhang Cuo(現代中國)田間 Tian Jian(現代中國)阿壠 A Long(現代中國)
紀弦 Ji Xian(現代中國)灰娃 Hui Wa(現代中國)馬驊 Ma Hua(現代中國)
覃子豪 Qin Zihao(現代中國)林亨泰 Lin Hengtai(現代中國)蓉子 Rong Zi(現代中國)
瘂弦 Ya Xian(現代中國)楊喚 Yang Huan(現代中國)羊令野 Yang Lingye(現代中國)
林徽因 Lin Huiyin(現代中國)白萩 Bai Qiu(現代中國)管管 Guan Guan(現代中國)
廢名
現代中國  (1901年十一月9日1967年十月7日)
名: 馮文炳
出生地: 湖北黃梅
去世地: 長春

閱讀廢名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閱讀廢名在散文天地的作品!!!
閱讀廢名在诗海的作品!!!
废名
  廢名(1901~1967),原名馮文炳,於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黃梅。
  
  廢名傢境殷實,自幼多病,童年受傳統私塾教育,13歲入學黃梅八角亭初級師範學校,1917年考入國立湖北第一師範學校,接觸新文學,被新詩迷住,立志“想把畢生的精力放在文學事業上面”。畢業後留在武昌一所小學任教,期間開始與周作人交往。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英文班,開始發表詩和小說。在北大讀書期間,廣泛接觸新文學人物,參加“淺草社”,投稿《語絲》。1925年10月,廢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1927年,張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組京師大學堂,廢名憤而退學,卜居西山,後任教成達中學。
  
  1929年,廢名在重新改組的北平大學北大學院英國文學係畢業,受聘於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文學係任講師。次年和馮至等創辦《駱駝草》文學周刊並主持編務,共出刊26期。此後教書,寫作,研究學問,抗日戰爭期間回黃梅縣教小學,寫就《阿賴耶識論》。
  
  1946年由俞平伯推薦受聘北大國文係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國文係教授,1952年調往長春東北人民大學(後更名為吉林大學)中文係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係主任,先後被選為吉林省文聯副主席,吉林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吉林省政協常委。
  
  1967年10月7日,因癌癥病逝於長春。
  
  廢名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橋》、《莫須有先生傳》、《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等。廢名的小說以“散文化”聞名,其獨特的創作風格人稱“廢名風”,對瀋從文、汪曾祺等作傢産生過影響。廢名名氣雖大,但因為晦澀難懂,讀者卻少。在文學上,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兩個知音。
  
  在《廢名小說選·序》中,廢名對於自己的風格有如此評論:“就表現的手法說,我分明地受了中國詩詞的影響,我寫小說同唐人寫絶句一樣,絶句二十個字,或二十八個字,成功一首詩,我的一篇小說,篇幅當然長得多,實在用寫絶句的方法寫的,不肯浪費語言。這有沒有可取的地方呢?我認為有。運用語言不是輕易的勞動,我當時付的勞動實在是頑強。讀者看我的《浣衣母》,那是最早期寫的,一支筆簡直就拿不動,吃力的痕跡可以看得出來了。到了《桃園》,就寫得熟些了。到了《菱蕩》,真有唐人絶句的特點,雖然它是五四以後的小說。 ”
  
  關於筆名
  
  廢名在1926年6月10日的日記寫道: “從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個名字,就叫做廢名。我在這四年以內,真是蛻了不少的殼,最近一年尤其蛻得古怪,就把昨天當個紀念日子罷。”
  
  作品目錄
  
  馮文炳:《竹林的故事》,北京北新書局1925年版
  
  廢名:《桃園》,上海開明書店1928年版
  
  廢名:《棗》,上海開明書店1931年版
  
  廢名:《橋》,上海開明書店1932年版
  
  廢名:《莫須有先生傳》,上海開明書店1932年版
  
  廢名:《談新詩》,北京新民印書館1944年版
  
  廢名、開元:《水邊》,北京新民印書館1944年版
  
  廢名著、開元編:《招隱集》,漢口大楚報社1945年版
  
  《跟青年談魯迅》,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
  
  《廢名小說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馮文炳:《談新詩》,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版
  
  《馮文炳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廢名選集》,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廢名散文選》,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馮思純編《廢名短篇小說集》,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廢名:《阿賴耶識論》,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止庵編《廢名文集》,東方出版社2000年版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