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夏代   商代   周代   秦代 Qin Period   汉代 Han Period   三国 Three Kingdoms   曹魏 Cao Wei   晋代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国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   
曹魏 Cao Wei  国号:魏 首都:洛阳 (220年265年)   总朝代: 三国

曹魏
曹魏
  曹魏(220年12月10日-265年2月4日)是中国三国时代最为强大的一国,始于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给他,改汉为魏,至265年魏被司马氏篡夺,变为西晋。
  
  曹丕之父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太祖,又称魏武帝,曹魏一朝计曹操共6帝。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领土最辽阔的国家。
  
  汉朝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后控制了中原北方地区大部分,并准备南下一举统一全国。但在赤壁之战受挫后即退守北方。曹操去世后由儿子曹丕嗣位, 不久曹丕即逼迫汉献帝退位,曹魏正式建立。
  
  由于曹魏在三国之中占据最大地区,盘踞中原一带,而这区人口也是最多;加上有汉室禅让,向来被视为正统王朝。期间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在曹魏未立国前,东汉已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其中曹操一直挟持汉献帝以令各地割据势力并为后来的魏国打下了基础。原本在官渡之战取得胜利后南下欲统一全国,但由于曹军未适应到南方的地理环境,在水土不服,天气陡转等因素下于赤壁之战中惨败于孙吴与刘备的南方联军,于是只能控制中原一带地方,后来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曹操去世,次子曹丕自立为帝,定国号魏,都洛阳,史称曹魏。
  
  曹魏都是在与蜀汉、东吴的战事中度过,如蜀汉的诸葛亮发动多次北伐攻打魏国,曹真、张郃、司马懿等多次力拒来犯,使曹魏得以保守国土。而由于司马懿为曹魏立下不少战功,在曹魏的地位渐渐提升,直至高平陵事件,司马懿铲除了曹家的曹爽及夏侯家的夏侯玄后,司马家族权倾全朝,甚至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成为朝廷中最有权势的朝臣,能废立皇帝。如魏帝曹髦不甘司马氏威胁自己帝位,司马昭遂使亲信贾充派遣刺客成济杀害曹髦,事后仅成济被处死,而司马家族则没受牵连。
  
  随着蜀汉国力日下,263年魏国司马氏展开攻蜀计划,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等攻蜀,结果蜀主刘禅出降,蜀汉亡国。后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于266年篡魏自立,国号晋,曹魏遂亡。
  
  政治制度
  
  曹魏一朝具影响力的政治制度首推九品中正制,其主要内容是在地方委任地方士绅为中正官,由中正官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评定各地方人士,标准有九个级别: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些评定出来的标准,会呈上中央作为授官依据。这一制度在曹魏亡国后仍有相当大的影响,直到南北朝结束后才被废止。
  
  文化
  
  曹魏虽然是以军力起家,但曹魏一族在文学上具有相当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和曹植都擅于写诗,时称三曹,后世又称建安文学。即使到了后期其君主也颇有艺术造诣,如曹髦擅长诗文、绘画,被誉为才子。
  
  经济
  
  汉、魏、吴三国中以曹操最重视农业,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
  
  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力兴修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
  
  追封谥号的大臣
  
  皇族:37位
  
  刘嘉兴:君临公
  
  曹淑:懿公主
  
  曹彰:任城威王
  
  曹植:陈思王
  
  曹熊:萧怀王
  
  曹炳:萧哀王
  
  曹昂:酆愍王
  
  曹琬:酆恭王
  
  曹铄:相殇王
  
  曹冲:邓哀侯 哀公 哀王
  
  曹林:沛穆王
  
  曹衮:中山恭王
  
  曹玹:怀王
  
  曹壹:悼公
  
  曹彪:白马王 楚王
  
  曹峻:陈留恭王
  
  曹矩:范阳闵王
  
  曹敏:范阳原王
  
  曹上:临邑殇公子
  
  曹勤:刚殇公子
  
  曹乘:谷城殇公子
  
  曹整:郿戴公子
  
  曹范:郿悼公
  
  曹阐:郿公
  
  曹京:灵殇公子
  
  曹均:樊安公
  
  曹抗:屯留定公
  
  曹棘:广宗殇公子
  
  曹徽:东平灵王
  
  曹协:赞殇公 哀王
  
  曹寻:赞殇王
  
  曹蕤:北海悼王
  
  曹鉴:东武阳怀王
  
  曹霖:东海定王
  
  曹礼:元城哀王
  
  曹邕:怀王
  
  曹贡:悼王
  
  曹俨:哀王
  
  曹殷:哀王
  
  国戚:9位
  
  卞广:恭侯
  
  卞远:敬侯
  
  甄俨:穆侯
  
  甄像:贞侯
  
  甄畅:恭侯
  
  甄温:恭公
  
  郭浮:戴侯
  
  毛嘉:节侯
  
  毛满:定侯
  
  大臣:77位
  
  张鲁:原侯
  
  张绣:定侯
  
  夏侯惇:忠侯
  
  夏侯渊:愍侯
  
  曹仁:忠侯
  
  曹纯:威侯
  
  曹洪:恭侯
  
  曹休:壮侯
  
  曹真:元侯
  
  夏侯尚:悼侯
  
  荀彧:敬侯
  
  荀霬:贞侯
  
  荀攸:敬侯
  
  贾诩:肃侯
  
  郭脩:威侯
  
  司马懿:文侯 宣文侯
  
  司马师:忠武侯
  
  司马昭:文王
  
  何夔:靖侯
  
  钟繇:成侯
  
  钟毓:惠侯
  
  华歆:敬侯
  
  王朗:成侯
  
  王肃:景侯
  
  程昱:肃侯
  
  郭嘉:贞侯
  
  董昭:定侯
  
  刘晔:景侯
  
  蒋济:景侯
  
  刘放:敬侯
  
  刘正:贞侯
  
  刘馥:景侯
  
  张既:肃侯
  
  张钊诚:神侯
  
  贾逵:肃侯
  
  任峻:成侯
  
  苏则:刚侯
  
  杜畿:戴侯
  
  张辽:刚侯
  
  乐进:威侯
  
  于禁:厉侯
  
  张郃:壮侯
  
  徐晃:壮侯
  
  李典:愍侯
  
  李通:刚侯
  
  臧霸:威侯
  
  文聘:壮侯
  
  许褚:壮侯
  
  庞德:壮侯
  
  吴质:丑侯 威侯
  
  卫觊:敬侯
  
  傅嘏:元侯
  
  桓阶:壮侯
  
  陈群:靖侯
  
  陈泰:穆侯
  
  陈矫:贞侯
  
  徐宣:贞侯
  
  卫臻:敬侯
  
  卢毓:成侯
  
  和洽:简侯
  
  常林:贞侯
  
  杜袭:定侯
  
  赵俨:穆侯
  
  裴潜:贞侯
  
  韩暨:恭侯‬
  
  崔林:孝侯
  
  高柔:元侯
  
  孙礼:景侯
  
  王观:肃侯
  
  辛毗:肃侯
  
  满宠:景侯
  
  郭淮:贞侯
  
  徐邈:穆侯
  
  胡质:贞侯
  
  王昶:穆侯
  
  王基:景侯
  
  州泰:壮侯
  
  黄权:景候
  
  地方行政区域
  
  下表为262年曹魏的州郡设置数目。共领州十二,郡国八十七,县国
  
  幽州
  
  范阳郡 代郡 渔阳郡 右北平郡 辽西郡 乐浪郡
  
  上谷郡 燕国 昌黎郡 玄菟郡 辽东郡 带方郡
  
  冀州
  
  魏郡,西汉置郡。领县九
  
  (邺县(郡治。北京)、魏县、斥丘县、安阳县、荡阴县、内黄县、黎阳县、繁阳县、阴安县)
  
  阳平郡 广平郡 清河郡 巨鹿郡 赵国 常山郡 安平郡
  
  平原郡 乐陵国 河间郡 渤海郡 中山国
  
  青州
  
  城阳郡 东莱郡 北海国 齐国 乐安郡 济南国
  
  并州
  
  上党郡 西河郡 太原郡 乐平郡 新兴郡 雁门郡
  
  兖州
  
  泰山郡 济北国 东平国 东郡 任城郡 山阳郡 济阴郡 陈留国
  
  徐州
  
  东莞郡 琅琊国 东海国 广陵郡 下邳郡 彭城国
  
  司州
  
  原汉司隶校尉部,曹魏黄初元年改为司州。领郡国五、县国七十
  
  河南尹,西汉置郡。领县二十四
  
  洛阳县(州治。郡治。中京)、河南县、巩县、河阴县、成皋县、缑氏县、阳城县、新城县、陆浑县、梁县、阳翟县、荥阳县、京县、密县、卷县、阳武县、苑陵县、中牟县、开封县、原武县、新郑县、偃师县、平县、谷城县
  
  弘农郡,西汉置郡。领县八
  
  弘农县(郡治)、湖县、陕县、宜阳县、黾池县、华阴县、卢氏县、新安县
  
  河内郡,西汉置郡。领县十六
  
  汲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野王县、州县、怀县(郡治)、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朝歌县、武德县
  
  河东郡,西汉置郡。领县十一
  
  安邑县(郡治)、东垣县、汾阴县、大阳县、解县、蒲板县、河北县、濩泽县、端氏县、闻喜县、猗氏县
  
  平阳郡,曹魏黄初元年分河东郡置。领县十一
  
  平阳县(郡治)、杨县、永安县、浦子县、狐讘县、襄陵县、绛邑县、临汾县、北屈县、皮氏县
  
  雍州
  
  京兆郡
  
  冯翊郡
  
  扶风郡
  
  北地郡
  
  新平郡
  
  安定郡
  
  广魏郡
  
  天水郡
  
  南安郡
  
  陇西郡
  
  凉州
  
  武威郡
  
  金城郡
  
  西平郡
  
  张掖郡
  
  酒泉郡
  
  西海郡
  
  敦煌郡
  
  豫州
  
  领郡国九、县国八十八
  
  陈郡,西汉置郡。领县六
  
  陈县(郡治)、武平县、柘县、阳夏县、扶乐县、长平县
  
  颍川郡,秦置郡。领县十五
  
  许昌县(郡治。汉许县。南京)、长社县、颍阴县、颍阳县、临颍县、郾县、鄢陵县、新汲县、襄城县、繁昌县、郏县、定陵县、昆阳县、舞阳县、父城县
  
  汝南郡,西汉置郡。领县二十九
  
  新息县(郡治)、新阳县、安城县(州治)、慎县、朗陵县、阳安县、上蔡县、平舆县、定颍县、灈阳县、南顿县、汝阳县、吴房县、西平县、□强县、召陵县、西华县、宜春县、新蔡县、褒信县、原鹿县、富波县、固始县、汝阴县、项县、汝南县、安阳县、鲖阳县、慎阳县
  
  梁国,西汉置郡。领县七
  
  睢阳县(郡治)、蒙县、虞县、下邑县、宁陵县、鄢县、砀县
  
  沛国,西汉置郡。领县四
  
  沛县(郡治)、丰国、杼秋县、公丘县
  
  谯郡,曹魏时分沛国置。领县十四
  
  谯县(郡治,东京)、相县、萧县、酂县、山桑县、龙亢县、蕲县、苦县、宋县、符离县、汶县、虹县、轾县、竹邑县
  
  鲁郡,西汉置郡。领县五
  
  鲁县(郡治)、卞县、邹县、番县、薛县
  
  弋阳郡,曹魏置郡。领县四
  
  西阳县、轪县、期思县、弋阳县(郡治)
  
  安丰郡,曹魏置郡。领县四
  
  安风县(郡治)、雩娄县、安丰县、蓼县
  
  扬州
  
  领郡国二、县国十二
  
  淮南郡,秦置郡。领县七
  
  寿春县(州治)、成德县、下蔡县、义城县、西曲阳县、平阿县、合肥县(郡治)
  
  庐江郡,西汉置郡。统县三
  
  六安县(郡治)、阳泉县、博安县
  
  荆州
  
  江夏郡
  
  上昶县 六黄县
  
  襄阳郡
  
  襄阳县(郡治)(州治)当阳县 汉津县
  
  新城郡
  
  房陵县(郡治)
  
  南阳郡
  
  宛县(郡治)穰县 鲁阳县 邓县
  
  南乡郡
  
  顺阳县(郡治)
  
  上庸郡
  
  上庸县(郡治)
  
  魏兴郡
  
  西城县(郡治)
  
  章陵(义阳)郡
  
  新野县 义阳县
  
  三国曹魏君主与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君主名 年号 年期 陵墓
  
  - 高皇帝(曹丕追谥) 曹腾 - - -
  
  - 太皇帝(曹丕追谥) 曹嵩 - - -
  
  太祖(曹丕追谥) 武皇帝(曹丕追谥) 曹操 - - 高陵
  
  高祖 文皇帝 曹丕 黄初 220年-226年 首阳陵
  
  烈祖 明皇帝 曹睿 太和 227年-233年 -
  
  青龙 233年-237年 -
  
  景初 237年-239年 高平陵
  
  - 齐哀王 曹芳 正始 240年-249年 -
  
  嘉平 249年-254年 -
  
  - 高贵乡公 曹髦 正元 254年-256年 -
  
  甘露 256年-260年 -
  
  - 元皇帝 曹奂 景元 260年-264年 -
  
  咸熙 264年-265年 -


  Cao Wei (Chinese: 曹魏; pinyin: Cáo Wèi; Wade–Giles: Ts'ao Wei) was one of the empires that competed for control of China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With the capital at Luoyang, the empire was established by Cao Pi in 220, based upon the foundations that his father Cao Cao laid. Its name came from 213, when Cao Cao's feudal holdings were given the name Wei; historians often add the prefix Cao (曹, from Cao Cao's family name) to distinguish it from the other states in Chinese history also known as Wei, such as the earlier Wei state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 later Northern Wei state. In 220, when Cao Pi deposed the last emperor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ei became the name of the new dynasty he founded, which was seized and controlled by the Sima family in 249, until it was overthrown and became part of the Jin Dynasty in 265.
  
  History
  
  During the decline of the Han Dynasty,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was under the control of Cao Cao, the Imperial Chancellor to the last Han emperor . In 213, he was titled the "Duke of Wei" and was given ten cities as his domain. This area was named "Wei". At that time,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was already divided into two areas controlled by two warlords (later Shu Han and Eastern Wu). In 216, Cao Cao was promoted to "King of Wei".
  
  On March 15 of 220, Cao Cao died and his son Cao Pi succeeded to the title "King of Wei" and the position as Imperial Chancellor. Later that year on December 11, Cao Pi seized the imperial throne and claimed to have founded the Wei Dynasty, but Liu Bei of Shu Han immediately contested his claim to the throne, and Sun Quan of Eastern Wu followed suit in 222.
  
  After the Sima family seized power in 249, emperor Cao Mao was the only one who tried to seize power back to his hands. He died during his coup against Sima Zhao in 260.
  
  Wei conquered Shu Han in 263. Shortly afterwards, in 265, the Wei dynasty was overthrown by its own last Imperial Chancellor, Sima Yan, grandson of Sima Yi, who then founded the Jin Dynasty.
  
   Culture
  
  Sometime betwee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Cao Wei, standard or regular script (kaishu) appeared, with its first known master being Zhong Yao.
  
   Sovereigns of Cao Wei
  
  Cao Wèi or Kingdom of Wèi 220-265 AD Posthumous Names family (in bold) name and first names Year(s) of Reigns Era Names and their range of year
  
  Chinese Convention: family and first names, and less commonly "Wèi" + posthumous name + "di"
  
  Emperor Wen of Wei, ch. 文, py. wén Cao Pi, ch. 曹丕, py. cáo pī 220-226 Huangchu (黃初 huang2 chu1) 220-226
  
  Emperor Ming of Wei, ch. 明 py. míng Cao Rui, ch. 曹叡, py. cáo rùi 226-239 Taihe (太和 tài hé) 227-233
  
  Qinglong (青龍 qīng lóng) 233-237
  
  Jingchu (景初 jĭng chū) 237-239
  
  Shao (少 py. shao4) or King of Qi of Wei, ch. 齊王, py. qí wáng Cao Fang, ch. 曹芳, py. cáo fāng 239-254 Zhengshi (正始 zhèng shĭ) 240-249
  
  Jiaping (嘉平 jīa píng) 249-254
  
  Gaoguixiang Gong of Wei, ch. 高貴鄉公, py. gāo gùi xīang gōng Cao Mao, ch. 曹髦, py. cáo máo 254-260 Zhengyuan (正元 zhèng yúan) 254-256
  
  Ganlu (甘露 gān lù) 256-260
  
  Emperor Yuan of Wei, ch. 元, py. yúan Cao Huan, ch. 曹奐, py. cáo hùan 260-265 Jingyuan (景元 jĭng yúan) 260-264
  
  Xianxi (咸熙 xían xī) 264-265

<< 前一朝政:东汉
后一朝政 >>:西晋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