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杜牧 Du Mu  唐代   (803~852)
旅宿 A Night at a Tavern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 I Climb to the Leyou Tombs Before Leaving for Wuxing
赤壁 By the Purple Cliff
泊秦淮 A Mooring on the Qin Huai River
寄揚州韓綽判官 A Message to Han Cho the Yangzhou Magistrate
遣懷 A Confession
秋夕 In the Autumn Night
贈別·其一 Parting I
贈別·其二 Parting II
金𠔌園 The Garden of the Golden Valley
感懷詩一首 時滄州用兵。 Recall with emotion poem A (poem) chron- Cangzhou city use military forces
杜秋娘詩並序 Du qiuniang Poems and Preface
郡齋獨酌 黃州作。 County, Drinking alone by moonlight Huangzhou for
張好好詩並序 sheet Nicely Poems and Preface
鼕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Winter solstice Jixiaozhi Ah yi poem
李甘詩 Li Gan Shi
洛中送冀處士東遊 The feeding Luo Ji Department disabilities East Tour
送瀋處士赴蘇州李中丞招以詩贈行 Send Shen Department disabilities attend Suzhou (city) Li zhong Dr. Cheng gift line of poetry
長安送友人遊湖南 Chang'an Accompany friend swim Hunan
皇風 Huang Feng
雪中書懷 Snow books Huai
雨中作 Rain for
偶遊石盎僧捨 宣州作。 Ouyoudanang Dormitories XuanZhou for
赴京初入汴口曉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 Bian Xiao-Jing mouth to Beijing first joined the Beforehand lodge at Department of war in feudal china (a surname) physician trained in herb medicine
多首一頁
古詩 ancient style poetry
長安秋望

杜牧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賞析】   這是一麯高秋的贊歌。題為“長安秋望”,重點卻並不在最後的那個“望”字,而是贊美遠望中的長安秋色。“秋”的風貌纔是詩人要表現的直接對象。
  
    首句點出“望”的立足點。“樓倚霜樹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強調自己所登的高樓巍然屹立的姿態;“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經霜後的樹,多半木葉黃落,越發顯出它的高聳挺拔,而樓又高出霜樹之上,在這樣一個立足點上,方能縱覽長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領略它的高遠澄潔之美。所以這一句實際上是全詩的出發點和基礎,沒有它,也就沒有“望”中所見的一切。
  
    次句寫望中所見的天宇。“鏡天無一毫”,是說天空明淨澄潔得象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沒有一絲陰翳雲彩。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徵。這種澄潔明淨到近乎虛空的天色,又進一步表現了秋空的高遠寥廓,同時也寫出了詩人當時那種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高遠澄淨的心境。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第三句轉筆寫到遠望中的終南山。將它和“秋色”相比,說遠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雲的氣勢,象是要和高遠無際的秋色一賽高低。
  
    南山是具體有形的個別事物,而“秋色”卻是抽象虛泛的,是許多帶有秋天景物特點的具體事物的集合與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擬。而此詩卻別出心裁地用南山襯托秋色。秋色是很難描寫的,它存在於秋天的所有景物裏,而且不同的作者對秋色有不同的觀賞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蕭瑟,有的取其明淨澄潔,有的取其高遠寥廓。這首詩的作者顯然偏於欣賞秋色之高遠無極,這是從前兩句的描寫中可以明顯看出的。但秋之“高”卻很難形容盡致(在這一點上,和寫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別是它那種高遠無極的氣勢更是衹可意會,難以言傳。在這種情況下,以實托虛便成為有效的藝術手段。具體有形的南山,襯托出了抽象虛泛的秋色,讀者通過“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的詩句,不但能具體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連它的氣勢、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這首詩的好處,還在於它在寫出長安高秋景色的同時寫出了詩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於寫意畫。高遠、寥廓、明淨的秋色,實際上也正是詩人胸懷的象徵與外化。特別是詩的末句,賦予南山與秋色一種峻拔嚮上的動態,這就更鮮明地表現出了詩人的性格氣質,也使全詩在躍動的氣勢中結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餘地。
  
    晚唐詩往往流於柔媚綺豔,缺乏清剛遒健的骨格。這首五言短章卻寫得意境高遠,氣勢健舉,和盛唐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有神合之處,儘管在雄渾壯麗、自然和諧方面還不免略遜一籌。
  
    (劉學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