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李白 Li Bai  唐代   (701~762)
菩薩蠻 Song Form
憶秦娥 Same Name
靜夜思 IN THE QUIET NIGHT
古風 archaism
公無渡河 No public cross the river
蜀道難 Hard Roads in Shu
梁甫吟 Liang Fu Yin
烏夜啼 Wu Yeti
將進酒 Bringing in the Wine
遠別離 apo- leave
行行遊且獵篇 Trekking Youqieliepian
登金陵鳳凰臺 On Climbing in Nanjing to the Terrace of Phoenixes
行路難之一 The Hard Road
夢遊天姥吟留別 Tianmu Mountain Ascended in a Dream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A FAREWELL TO SECRETARY SHUYUN AT THE XIETIAO VILLA IN XUANZHOU
贈汪倫 To Wang Lun
獨坐敬亭山 Alone Looking at the Mountain
早發白帝城 Through the Yangzi Gorges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DOWN ZHONGNAN MOUNTAIN TO THE KIND PILLOW AND BOWL OF HUSI
月下獨酌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春思 IN SPRING
關山月 THE MOON AT THE FORTIFIED PASS
子夜四時歌:春歌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PRING
子夜四時歌:夏歌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ummer
多首一頁
五言律詩 Wuyan lushi,a poem of eight lines
听蜀僧浚弹琴
聽蜀僧瀎彈琴
On Hearing Jun the Buddhist Monk from Shu Play his Lute

李白


  蜀僧抱緑綺,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譯者: Witter Bynner

【白話文】 四川僧人抱彈名琴緑綺,他是來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為我揮手彈奏了名麯,好象聽到萬壑鬆濤雄風。
高山流水音調一洗情懷,裊裊餘音融入秋天霜鐘。
不知不覺青山已披暮色,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幾重!

【注釋】 ①緑綺:琴名。晉傅玄《琴賦序》:“司馬相如有緑綺。”相如是蜀人,彈者是蜀僧,故以緑綺切之。
②一:加強語氣的助詞。
③揮手:指彈琴。
④流水:相傳春秋時鐘子期能聽出伯牙琴中的麯意,時而是志在高山,時而是志在流水,伯牙乃許為知音。見《列子·湯問篇》。這句是說,客中的情懷,聽了“高山流水”的麯意,為之一洗。
⑤霜鐘:指鐘聲,《山海經》:豐山“有九種焉,是知霜鳴”。郭璞註:“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入霜鐘:餘音與鐘聲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賞析】   此詩是寫聽蜀地一位和尚彈琴,極寫琴聲之入神。開頭兩句,寫他來自故鄉四川,表達對他的傾慕。頷聯寫彈琴,以大自然的萬壑鬆濤聲作比,令人感到琴聲之不凡。頸聯寫琴聲蕩滌胸懷,使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尾聯寫聚精會神聽琴,而不知時日將盡,反襯彈琴之高妙誘人。全詩一氣呵成,勢如行雲流水,明快暢達。
  
  [鑒賞]
  這首五律寫的是聽琴,聽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彈琴。開頭兩句:“蜀僧抱緑綺,西下峨眉峰。”說明這位琴師是從四川峨眉山下來的。李白是在四川長大的,四川奇麗的山水育了他的壯闊胸懷,激發了他的藝術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他的詩裏。他對故鄉一直很懷戀,對於來自故鄉的琴師當然也格外感到親切。所以詩一開頭就說明彈琴的人是自己的同鄉。“緑綺”本是琴名,漢代司馬相如有一張琴,名叫緑綺,這裏用來泛指名貴的琴。“蜀僧抱緑綺,西下峨眉峰”,簡短的十個字,把這位音樂傢寫得很有氣派,表達了詩人對他的傾慕。
  
    三四句正面描寫蜀僧彈琴。“揮手”是彈琴的動作。嵇康《琴賦》說:“伯牙揮手,鐘期聽聲。”“揮手”二字就是出自這裏的。“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這兩句用大自然宏偉的音響比喻琴聲,使人感到這琴聲一定是極其鏗鏘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這一句就字面講,是說聽了蜀僧的琴聲,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過一般地暢快、愉悅。但它還有更深的含義,其中包涵着一個古老的典故。《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藉它,表現蜀僧和自己通過音樂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個字,很含蓄,又很自然,雖然用典,卻毫不艱澀,顯示了李白卓越的語言技巧。
  
    下面一句“餘響入霜鐘”也是用了典的。“霜鐘”關於《山海經·中山經》:“豐山……有九鐘焉,是知霜鳴。”郭璞註:“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霜鐘”二字點明時令,與下面“秋雲暗幾重”照應。“餘響入霜鐘”,意思是說,音樂終止以後,餘音久久不絶,和薄暮時分寺廟的鐘聲融合在一起。《列子·湯問》裏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絶”的話。宋代蘇東坡在《前赤壁賦》裏用“餘音裊裊,不絶如縷”,形容洞簫的餘音。這都是樂麯終止以後,入迷的聽者沉浸在藝術享受之中所産生的想象。“餘響入霜鐘”也是如此。清脆、流暢的琴聲漸遠漸弱,和薄暮的鐘聲共鳴着,這纔發覺天色已經晚了:“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詩人聽完蜀僧彈琴,舉目四望,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青山已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雲重重疊疊,布滿天空。時間過得真快啊!
  
    唐詩裏有不少描寫音樂的佳作。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來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濁的琵琶聲,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變的音響效果表現了出來。唐代另一位詩人李頎有一首《聽安萬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節的不同景物,形容音樂麯調的變化,把聽覺的感受訴諸視覺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李白這首詩描寫音樂的獨到之處是,除了“萬壑鬆”之外,沒有別的比喻形容琴聲,而是着重表現聽琴時的感受,表現彈者、聽者之間感情的交流。其實,“如聽萬壑鬆”這一句也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詩人從琴聲聯想到萬壑鬆聲,聯想到深山大𠔌,是結合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寫的。
  
    律詩講究平仄、對仗,格律比較嚴。而李白的這首五律卻寫得極其清新、明快,似乎一點也不費力。其實,無論立意、構思、起結、承轉,或是對仗、用典,都經過一番巧妙的安排,衹是不着痕跡罷了。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的藝術美,比一切雕飾更能打動人的心靈。
  
    (袁行霈)



【北美枫文集】唐詩300首松樹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