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弘歷皇帝在位後半期曾六次下江南,每次都率領萬人,由文武百官迎接,聲勢浩大,並且大興土木,蓋了30多處行宮;另外弘歷皇帝也重用貪官和珅,利用工程及冤獄收取大量公款及賄賂。農民因這兩件事而流離破産,再加上士大夫和地主兼併土地加劇,使更多農人失去土地,紛紛起事抗暴。江湖幫會亦藉機反叛,且多打出神秘旗號。
在各地民變中,秘密宗教組織白蓮教於1770年代起兵,後來又於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後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等人被處死。在臺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率衆叛亂,立時一年多。同時西南地區的苗族人也起事,結果遭清軍以武力鎮壓。
《南京條約》簽約後,西方各國紛紛要求開港通商,使傳統農村經濟受到破壞。各地乘機紛紛起事,其中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規模最大。洪秀全自稱基督徒(但一般認為衹是用於號召民衆造反,其殘暴與奢靡腐化作為與基督教倡導的博愛相悖),於1851年於金田起義,於兩年後攻陷並定都江寧,並且發動兩次西徵,遭到曾國藩組織的湘軍、李鴻章組織的淮軍抵抗;又企圖攻占北京,但失敗。後來因為內哄而發生天京事變。第二次西徵後,太平天國被湘淮等民團武裝消滅,歷時十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