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國平 Zhou Guoping (1945~?) 上海 |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1945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係。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隨感集《人與永恆》、《風中的紙屑》、《碎句與短章》,詩集《憂傷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錄》、《周國平人文講演錄》等,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1945年7月25日生於上海
1950年在上海市紫金小學讀小學
1956年在上海市成都中學讀初中
1959年在上海市上海中學讀高中
1962年在北京大學哲學係讀本科
196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到湖南軍隊農場勞動一年半,然後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任縣委宣傳部理論幹事和縣委黨校教員
197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係讀碩士研究生課程
1981年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至今,開始時受聘為助理研究員
1984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係在職讀博士研究生課程,畢業後獲哲學博士學位
1988年受聘為副研究員
1994年受聘為研究員
周國平出版年表:
1986著:《蘇聯當代哲學》(合著),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譯:《論辯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三聯書店。
《尼采詩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7著:《詩人哲學家》(主編和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譯:《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著:《人與永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著:《尼采與形而上學》,湖南教育出版社。
譯:《謝林傳》(合譯),商務印書館。
1991著:《憂傷的情欲》,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2著:《人與永恆》(增補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衹有一個人生》,四川大學出版社。
《斷腸人在天涯——元代散麯新賞》,四川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臺灣林鬱工作室。
《衹有一個人生》,臺灣林鬱工作室。
1993譯:《理性邊緣的哲學——尼采論哲學之源》,香港商務印書館。
1994著:《今天我活着》,安徽文藝出版社。
譯:《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5著:《迷者的悟》,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6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廣東教育出版社。
《愛與孤獨》,天津人民出版社。
《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德法傳統比較研究》(合著),三聯書店。
《守望的距離——周國平散文集》,東方出版社。
《周國平文集》(1—5捲),陝西人民出版社。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湖南文藝出版社。
《對世界的認識》,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譯:《偶像的黃昏》,光明日報出版社。
《悲劇的誕生》,華齡出版社。
1997著:《當代散文名傢精品文庫?周國平捲》,四川人民出版社。
《周國平散文》(上,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精神的故鄉》,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8著:《精神的故鄉》,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9著:《周國平哲理美文》,廣東人民出版社。
《周國平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
《各自的朝聖路——周國平散文二集》,東方出版社。
《人生圓桌》(主編和合著),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0著:《周國平小語》,廣東人民出版社。
《人生哲思語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插圖珍藏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人與永恆》,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人生圓桌》(主編和合著),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譯:《悲劇的誕生》,臺灣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1著:《安靜的位置——周國平散文生命感悟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愛與孤獨——周國平散文情感體驗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朝聖的心路——周國平散文靈魂守望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經典的理由——周國平散文讀書趣味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另一種存在——周國平散文寫作情懷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無用之學——周國平散文哲學家園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街頭的自語——周國平散文人間隨筆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自由風格》(與崔健合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享受生命》,浙江文藝出版社。
《周國平文集》第6捲,陝西人民出版社。
譯:《悲劇的誕生》(插圖珍藏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著:《南極無新聞——喬治王島手記》,海南出版社。
《安靜》,北嶽文藝出版社。
《靈魂衹能獨行》,海南出版社。
《愛情不風流》,海南出版社。
《智性時光》,海南出版社。
《風中的紙屑》,海南出版社。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臺灣上遊出版社。
譯:《瘋狂的意義》,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著:《守望的距離》(修訂本),北嶽文藝出版社。
《妞妞》(日譯本),日本PHP出版社。
2004著:《各自的朝聖路》,北嶽文藝出版社。
《周國平自選集》,海南出版社。
《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長江文藝出版社。
《我的心靈自傳》,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譯:《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修訂本),北嶽文藝出版社。
2005著:《周國平作品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
《燈燈亮了——我的女兒妞妞》,臺灣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國平哲理美文》,吉林文史出版社。
《人生哲思錄》,上海譯文出版社。 |
|
周國平,1945年7月25日生於上海。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1978年入學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係。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蘇聯當代哲學》(合著)、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隨感集《人與永恆》、《尼采與形而上學》、詩集《憂傷的情欲》、《衹有一個人生》、散文集《善良豐富高貴》、自傳《歲月與性情》、《今天我活着》、《愛與孤獨》等;譯著有《論辯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偶像的黃昏》、《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等。其中《周國平文集》中的兩則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難的王子》被選入了初中一年級教材。其散文長於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性與愛、自我、靈魂與超越等,虔誠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睏惑,重視觀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於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是花季少年還是耄耋老人,都能從他的文字中獲得智與美的啓迪。
生平: 1945年7月25日生於上海。 1950年在上海市紫金小學讀小學,1956年在上海市成都中學讀初中。1959年在上海市上海中學讀高中。1962年在北京大學哲學係讀本科。196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到湖南軍隊農場勞動一年半,後分配到廣西資源縣任縣委宣傳部理論幹事和縣委黨校教員。197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係讀碩士研究生課程。1981~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至今,開始時受聘為助理研究員。1984~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係在職讀博士研究生課程。畢業後獲哲學博士學位。1988年受聘為副研究員。1994年受聘為研究員。 2009年受聘為西南政法大學教授。 |
|
1945年7月25日生於上海
1950年在上海市紫金小學讀書
1956年在上海市成都中學讀初中
1959年在上海市上海中學讀高中
1962年在北京大學哲學係讀本科
196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到湖南軍隊農場勞動一年半,然後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任縣委宣傳部理論幹事和縣委黨校教員
197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係讀碩士研究生課程
1981年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至今,開始時受聘為助理研究員
1984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係在職讀博士研究生課程,畢業後獲哲學博士學位
1988年受聘為副研究員
1994年受聘為研究員 |
|
1986 著:《蘇聯當代哲學》(合著),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譯:《論辯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三聯書店。
《尼采詩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7 著:《詩人哲學家》(主編和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譯:《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著:《人與永恆》,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0 著:《尼采與形而上學》,湖南教育出版社。
譯:《謝林傳》(合譯),商務印書館。
1991 著:《憂傷的情欲》,四川文藝出版社 。
1992 著:《人與永恆》(增補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衹有一個人生》,四川大學出版社。
《斷腸人在天涯——元代散麯新賞》,四川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臺灣林鬱工作室。
《衹有一個人生》,臺灣林鬱工作室。
1993 譯:《理性邊緣的哲學——尼采論哲學之源》,香港商務印書館。
1994 著:《今天我活着》,安徽文藝出版社。
譯:《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5 著:《迷者的悟》,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6 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廣東教育出版社。
《愛與孤獨》,天津人民出版社。
《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德法傳統比較研究》(聯合編著),三聯書店。
《守望的距離——周國平散文集》,東方出版社。
《周國平文集》(1—5捲),陝西人民出版社。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湖南文藝出版社。
《對世界的認識》,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譯:《偶像的黃昏》,光明日報出版社。
《悲劇的誕生》,華齡出版社。
1997 著:《當代散文名傢精品文庫•周國平捲》,四川人民出版社。
《周國平散文》(上,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精神的故鄉》,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8 著:《精神的故鄉》,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9 著:《周國平哲理美文》,廣東人民出版社。
《周國平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
《各自的朝聖路——周國平散文二集》,東方出版社。
《人生圓桌》(主編和合著),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0 著:《周國平小語》,廣東人民出版社。
《人生哲思語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插圖珍藏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人與永恆》,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人生圓桌》(主編和合著),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譯:《悲劇的誕生》,臺灣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1 著:《安靜的位置——周國平散文生命感悟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愛與孤獨——周國平散文情感體驗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朝聖的心路——周國平散文靈魂守望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經典的理由——周國平散文讀書趣味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另一種存在——周國平散文寫作情懷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無用之學——周國平散文哲學家園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街頭的自語——周國平散文人間隨筆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自由風格》(與崔健合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享受生命》,浙江文藝出版社。
《周國平文集》第6捲,陝西人民出版社。
譯:《悲劇的誕生》(插圖珍藏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 著:《南極無新聞——喬治王島手記》,海南出版社。
《安靜》,北嶽文藝出版社。
《靈魂衹能獨行》,海南出版社。
《愛情不風流》,海南出版社。
《智性時光》,海南出版社。
《風中的紙屑》,海南出版社。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臺灣上遊出版社。
譯:《瘋狂的意義》,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 著:《守望的距離》(修訂本),北嶽文藝出版社。
《妞妞》(日譯本),日本PHP出版社。
2004 著:《各自的朝聖路》,北嶽文藝出版社。
《周國平自選集》,海南出版社。
《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長江文藝出版社。
《我的心靈自傳》,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譯:《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修訂本),北嶽文藝出版社。
2005 著:《周國平作品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
《燈燈亮了——我的女兒妞妞》,臺灣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國平哲理美文》,吉林文史出版社。
《人生哲思錄》,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8著:《閑情的分量》
2009年:《周國平論教育》 |
|
周國平:盼望重新踏上這條心靈之路
7月9日,參加去年體驗之旅及今年戈壁挑戰賽的學者和商學院學員重新彙聚一堂,重溫那段歷經風雨的日子。在活動現場,我們看到了著名學者周國平先生並進行了一次簡短的采訪。
在今年參加戈壁挑戰賽的隊員手記中瞭解到,這一路的地形基本上是荒灘戈壁????鹼地,遍布駱駝刺,還經常受到草兵和螞蟥的騷擾,可以說是環境惡略睏難重重。那是什麽動力讓您堅持走完全程的呢?
周國平:首先我並不覺得特別艱苦,四天一路走下來雖然有點纍,但是我覺得不是特別的需要很大的毅力來完成,自己還是能胜任的。要說動力嘛,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對我而言,對我本身來說,這種經歷是比較少的,徒步走戈壁這件事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而且這是玄奘走過的道路,這肯定是有文化含量在裏面的。
您曾經談到,最優秀的人身上都有着一些獨特的特性,那麽玄奘法師的身上也具備這樣的特性嗎?
周國平:不管怎麽說,玄奘身上具有最優秀人的品質,他有毅力,專註,把一件事情做好的這種勇氣、這種力量是很強有力的,而且他這個人還很細緻,很細心,他翻譯了許多經文著作,這是很多人無法做到的。
在您的博客中有一篇叫做“忘記玄奘是可恥的”文章,對於這個觀點,一些網友說,我不信佛教,玄奘拯救的是印度文明,忘記也好,瞭解也好,玄奘對我沒有什麽意義,也談不上什麽可恥,您是如何看待這樣的看法?
周國平:關於“忘記玄奘是可恥的”這個話題,有些網友也問過我,覺得這個詞用的太狠了。我是故意用的狠一點的,我就是想要引起人們註意這個問題。這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說:一個是在亞洲很多地方,包括日本、印度這些國傢,很多老百姓都是知道他的,在印度,據說玄奘是傢喻戶曉,我相信這一點。包括吉爾吉斯斯坦,在書云的那個書裏看到,她到了吉爾吉斯斯坦,去走玄奘的道路,想讓當地人瞭解她的目的,又不知道怎麽跟他們說,這個時候小旅店的老闆娘拿出一幅吉爾吉斯斯坦的地圖,那個上面有玄奘的拓像,說那是我們的英雄。
這樣一對比,我們中國的很多人不知道玄奘,或者僅僅知道唐僧,電視上的唐僧,我覺得這個很可悲。電視上的唐僧和吳承恩筆下的唐僧還是不一樣的,那實際上是一個娛樂化的形象,衹知道這樣的一個娛樂的形象而不知道我們民族歷史上的一位偉大的人物,這是很可悲的。
我就要講到這一點,玄奘不僅僅是一個佛教徒,意義不僅僅在佛教,雖然他對佛教有很大的貢獻。我對他的定位是一個偉大的信仰者和一個偉大的學者,他在學術上的貢獻是非常大的。他代表着一種民族的偉大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們民族特別需要的,實際上這種精神我們是缺乏的,但是我們當中一些偉大的人物具備這種精神,玄奘就有。這是一種認真的追求真理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缺少的,象玄奘這樣的偉大人物有,而我們把它忘記掉,不去發揚它,那麽這就是可恥的。
您去年已經參加了一次“重走玄奘路”的活動,那麽是什麽吸引您再次踏上玄奘路呢?
周國平:去年走的“玄奘路”畢竟是很小的一段,衹是玄奘離開中國內地走的一小段,這個多的是感受行走的感覺,但是玄奘他走的路是很長的,他的目的是要去印度取經,如果我僅走這麽一小段,那麽我的感覺是遺憾的,我想,把這條西行路完整地走一下的話,我對玄奘當年的經歷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體會。而且,走這條路不僅是走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之路,同時也是走我們的心靈之路!
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講解(周國平)
這篇寓言旨在說明,對於事物的審美態度和功利態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們要能夠發現和欣賞對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種占有的態度。
開始的時候,白兔之所以會是“賞月的行傢”,覺得“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就因為在她和月亮之間不存在一種功利關係。這個時候,她的心態是輕鬆自由的,“無憂無慮”的。可是,在諸神之王宣佈月亮歸屬於她以後,她與月亮之間的關係完全改變了,變成了一種功利關係。在這種關係支配下,她的心態也由無憂無慮變成了患得患失。在她眼裏,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財産,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讓她的財産遭到侵犯和損害,如何還能欣賞月亮的美呢?
對於美的本質,歷來有不同的解釋。不過,有一個占上風的認識,便是認為美的欣賞和利益的計算是不相容的。在西方美學史上,德國哲學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無利害關係的快感。還有人用遊戲說和距離說來解釋美感,強調審美狀態是一種遊戲狀態,審美主體必須與對象保持一定距離,這些說法都藴涵着無利害關係這一觀點。中國的審美傳統主要來自道傢,也是強調一種“遊於物之外”的超脫態度和閑適心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總是計算利益,貪圖占有,生活在焦慮之中,有些人則比較超脫,心胸寬闊,能夠真正享受生命的樂趣。所以,審美和功利不僅是看事物的兩種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那麽,這篇寓言就不衹是要解釋美感的性質了,它的更深的涵義是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
《落難的王子》講解(周國平)
這篇寓言是有感而寫的。在寫作時,我自己正遭受着一個災難。當時,我有了一個女兒,出生不久便被診斷患有絶癥,註定夭折。我確實聽到了旁人的嘆息,說如果這樣的災難落在他們頭上,他們可受不了。我回想起以前看到別人遭受災難時,我自己也會有類似的心理感受。於是,産生了這篇寓言的構思。
在寓言中,別人對我的災難的嘆息是一個事實,完全是來自生活的。我虛構了一個王子,通過王子對別人的災難的嘆息,我對王子的災難的嘆息,銜接上別人對我的災難的嘆息,揭示了這樣的嘆息的普遍性及其沒有道理。
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每天都在發生着災難。可是,通常的情況是,當災難沒有落到我們自己頭上時,作為旁觀者,我們往往不敢設想這災難落在自己頭上怎麽辦。然而,事實上,一旦這種情形發生──它完全可能發生──你就必須承受,往往也就能夠承受。王子說的話是一個真理:“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為什麽呢?因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會迫使你正視和迎戰災難,不讓自己被災難打倒。
所以,這篇寓言講的是應該如何對待苦難的道理。這道理有二:第一,苦難是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切不可懷僥幸的心理,認為苦難衹會落在別人頭上,而應該對自己遭遇苦難有足夠的精神準備;第二,一旦遭遇苦難,我們就要勇敢地面對,以有尊嚴的態度來承受。
我曾寫過以下這段話,可做理解這篇寓言的參考:“定理一:人是註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難的。由此推導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苦難。”
按:我最近四年的散文結集《善良 豐富 高貴》將在6月份出版,以下是該書的自序。
序
本書收入了我自2002年8月到2006年12月所寫的文章,是《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之後我的第四個散文結集。我一嚮不高産,前三次結集,間隔是三年上下,這次超過了四年。四年多的文字往這裏一堆,內容顯得蕪雜,我自己看了也慚愧。
這四年多裏,含我的一個本命年,而且是歲滿甲子的大本命年。有一天,我去單位,人事幹部把一個嶄新的退休證交給我,沒有讓我填任何表格、辦任何手續,我欣賞這不同尋常的效率。我也欣賞我那個研究室的主任,他知道我的脾氣,免去了例行的嗑瓜子、講客套話的告別會。總之,我清清爽爽地退休了。常有人不平,說我這樣的學者,精力正旺盛,不該這麽早讓退休。他們真是不瞭解國情。其實,在現行體製下,如我之輩,對學術機構裏的官場規則、潛規則不感興趣也一竅不通,單位裏早已沒有我什麽事了,從這一點講,我早已退休。另一方面呢,既然我一如既往地做着我喜歡做的事,從這一點講,我又未嘗退休。在我近年的生活中,退休實在是對我影響最微小的一件事。
不過,本命年到底是本命年,讓我這個不曾上過法庭的人一下子遭遇了三個官司。其中一個,我當原告,贏了,但被告躲了起來,無法執行,沒有嘗到贏的快樂。另兩個,我當被告,也贏了,人傢不依不饒,都上訴,最終仍是我贏,但耗掉了許多時間和心情,也沒有嘗到贏的快樂。打官司費錢又纍心,絶無快樂可言,衹是落到了我頭上,不得不承受,據說是做名人的代價。收穫自然是有的。從大裏說,官司分別涉及與偽書作鬥爭和捍衛言論自由,是盡一份社會責任。從小裏說,接觸了從前陌生的人和事,長了見識,比如與品行各異的律師打交道,感觸良多。曾經有寫一部《本命年紀事》的打算,事過境遷,現在衹是把若幹資料收在了本書中,留一份簡單的記錄。
讀者會發現,與以前比,本書中批評社會現實的文字多了。部分的原因是,《新京報》約我為“時事評論”版面寫專欄文章,促使我更多地關註社會上正在發生的“時事”,書中這類文章基本上緣此而寫。當然,前提是我自己有話要說,尤其對於今天的教育界和學術界,因為身在此界之邊緣,耳聞目睹的怪現狀太多,便把心中的憤懣喊了一些出來。不過,我自己對這些文字並不滿意,不認為它們能夠對革除弊端起多大作用。我最喜歡做的事情,仍是靜心讀大師們的書,在其引領下深入思考人類精神生活的問題,從精神層面上關註今天的現實。這决不是自私,因為我相信,中國的前途最終將取决於中國人的精神狀況。
通過閱讀經典,我始終生活在人類偉大心靈所建造的那個世界裏。這些偉大心靈使我堅定地相信,人的心靈應該是善良、豐富、高貴的。我最不能原諒今天教育界和學術界的,也正是本應以傳承這些心靈品質為主要使命的領域,現在竟也不把它們當一回事。然而,不管現實多麽令人失望,每次重溫歷史上偉大心靈的榜樣,我便恢復了對未來的信心。正如歌德的詩所說:“人的榜樣教我們相信神的存在。”他所說的“人的榜樣”,就是指擁有善良、高貴品質的人,這樣的人的存在證明了人是有神性的。在今天的時代,有一些人的靈魂已經徹底墮落,我們不能再指望他們,但是,我們必須指望善的種子會在廣大的人心中培育和繁衍,這便是希望之所在。
本書的書名原是書中一篇文章的標題,我以之為全書的總題,因為這六個字是我這些年思考的一個總結,表達了我在本書出版時最想說的話。
周國平論教育 序:2009周國平論教育
我不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傢,怎麽也來談教育了呢?可是,在今天,目睹弊端叢生的教育現狀,哪個有責任心的中國人不在為教育憂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個心力交瘁的傢長不在把教育埋怨?那麽,我也和大傢一樣,衹是以一個公民的身份發表一些感想罷了。
當然,既然我是學哲學的,當我思考教育問題時,就一定會把這個專業背景帶進來。我在哲學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過,我相信,人生問題和教育問題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也就是教育上最應該讓學生得到的東西。我的這個信念,構成了我思考教育問題的基本立足點。
人生的價值,可用兩個詞來代表,一是幸福,二是優秀。優秀,就是人之為人的精神稟賦發育良好,成為人性意義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優秀為前提的。由此可見,二者皆取决於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於此。
不錯,這衹是常識而已。唯因如此,真正可驚的是,今天的教育已經多麽嚴重地違背了常識。一種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裏,衹把應試和謀生樹為目標,使受教育者的頭腦中充滿死記硬背的知識,心中充滿謀生的焦慮,對於人之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來越陌生,距離人性意義上的優秀越來越遙遠,我們的確有權問一下:這還是教育嗎?
有智者說:經濟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來。此言極是,因此,最令人擔憂的是今天教育的久遠後果,一代代新人經由這種教育走上了社會,他們的精神素質將决定未來中國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精神水準和社會面貌。讓教育回歸人性,已是刻不容緩之事,拖延下去,衹會愈加積重難返,今後糾正起來會更加事倍功半。
無論個人、民族,還是人類,衡量其脫離動物界程度的尺子都是人性的高度,而非物質財富。個人的優秀,歸根到底是人性的優秀。民族的偉大,歸根到底是人性的偉大。人類的進步,歸根到底是人性的進步。人性是 由無數世代苦心積纍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廟堂珍寶 (尼采語),守護這一份珍寶,為之增添新的寶藏,是人類一切文化事業的終極使命,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
據我所見,凡大哲學家都十分重視教育,他們致力於人性和人類精神的提升,而唯有憑藉正確的教育,這個事業纔有成功的希望。我一直想係統地研習大師們的教育著述,不做完這項工作,我知道自己對教育是說不出真正有分量的話的。我一定會做這項工作的,請假我以時日。現在這個集子,衹是匯編了我迄今為止與教育有關的文字,我自己並不滿意,但暫時衹好如此。我相信,在針對今天教育發出的衆多清醒的聲音之中,我的加入多少也能起一點積極的作用。
周國平 教育的七條箴言:
何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什麽?古今中外的優秀頭腦對此進行了許多思考,發表了許多言論。我發現,關於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話往往出自哲學家之口。專門的教育傢和教育學家,倘若不同時擁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說出的話便容易局限於經驗,或拘泥於心理學的細節,顯得膚淺、瑣細和平庸。現在我把我最欣賞的教育理念列舉出來,共七點,不妨稱之為教育的七條箴言。它們的確具有箴言的特徵:直指事物的本質,既簡明如神諭,又樸素如常識。可嘆的是,人們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寧願相信各種艱深復雜的謬誤,卻忘掉了簡單的常識。然而,依然樸實的心靈一定會感到,這些箴言多麽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們的教育多麽需要回到常識,回到教育之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第一條箴言: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這個論點由盧梭提出,而後杜威作了進一步闡發。“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
蘇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個人靈魂裏固有的能力,當時的智者宣稱他們能把靈魂裏原本沒有的知識灌輸到靈魂裏去,蘇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們能把視力放進瞎子的眼睛裏去似的。
懂得了“教育即生長”的道理,我們也就清楚了教育應該做什麽事。比如說,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
“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是特別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們即使承認了“教育即生長”,也一定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比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做出成就之類,仿佛不朝着這類目的努力,生長就沒有了任何價值似的。
用功利目標規範生長,結果必然是壓製生長,實際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長”。生長本身沒有價值嗎?一個天性得到健康發展的人難道不是既優秀又幸福的嗎?就算用功利尺度——廣阔的而非狹隘的——衡量,這樣的人在社會上不是更有希望獲得真正意義的成功嗎?
而從整個社會的狀況來看,正如羅素所指出的,一個由本性優秀的男女所組成的社會,肯定會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第二條箴言: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規範教育,無視生長本身的價值,一個最直接、最有害的結果就是否定兒童期的內在價值。把兒童看作“一個未來的存在”,一個尚未長成的大人,在“長大成人”之前似乎無甚價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標是使兒童為未來的成人生活做好準備,這種錯誤觀念由來已久,流傳極廣。
“長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頂,仿佛在長大之前兒童不是人似的!蒙臺梭利首先明確地批判這種觀念,在肯定兒童的人格價值的基礎上建立了她的兒童教育理論。
杜威也指出,兒童期生活有其內在的品質和意義,不可把它當作人生中一個未成熟階段,衹想讓它快快地過去。
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沒有一個階段僅僅是另一個階段的準備。尤其兒童期,原是身心生長最重要的階段,也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又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
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個成人世界紛紛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我擔心,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在若幹年後的社會上,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會以怎樣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
第三條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這是西塞羅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塑造學生。
人在社會上生活,當然有適應現實的必要,但這不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說: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孔子也主張,學習是“為己”而非“為人”的事情。古往今來的哲人都強調,學習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面前獲得自由。當然,這衹是一種內在自由,但是,正是憑藉這種內在自由,這種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些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對於改變人類社會的現實發生了偉大的作用。
教育就應該為促進內在自由、産生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創造條件。如果衹是適應現實,要教育做什麽!
第四條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
這句話出自盧梭之口,由我們今天的許多耳朵聽來,簡直是謬論。然而,盧梭自有他的道理。
如果說教育即生長,那麽,教育的使命就應該是為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什麽是最好的環境?第一是自由的時間,第二是好的老師。在希臘文中,學校一詞的意思就是閑暇。在希臘人看來,學生必須有充裕的時間體驗和沉思,才能自由地發展其心智能力。
盧梭為其驚世駭俗之論辯護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今天許多傢長和老師唯恐孩子虛度光陰,驅迫着他們做無窮的功課,不給他們留出一點兒玩耍的時間,自以為這就是盡了做傢長和老師的責任。盧梭卻問你:什麽叫虛度?快樂不算什麽嗎?整日跳跑不算什麽嗎?如果滿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虛度,那就讓他們虛度好了。
到了大學階段,自由時間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見,可以沒有好老師,但不可沒有自由時間。說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都是自學。就精神能力的生長而言,更是如此。
我贊成約翰·亨利的看法:對於受過基礎教育的聰明學生來說,大學裏不妨既無老師也不考試,任他們在圖書館裏自由地涉獵。我要和蕭伯納一起嘆息:全世界的書架上擺滿了精神的美味佳餚,可是學生們卻被迫去啃那些毫無營養的乏味的教科書。
第五條箴言: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纔是教育
我最早在愛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這句話,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話。隨後我發現,它很可能脫胎於懷特海的一段論述,大意是:拋開了教科書和聽課筆記,忘記了為考試背的細節,剩下的東西纔有價值。
知識的細節是很容易忘記的,一旦需要它們,又是很容易在書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記住知識的細節,既吃力又無價值。假定你把課堂上所學的這些東西全忘記了,如果結果是什麽也沒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
那個應該剩下的配稱為教育的東西,用懷特海的話說,就是完全滲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種智力活動的習慣,一種充滿學問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愛因斯坦的話說,就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說,一個人從此成了不可救藥的思想者、學者,不管今後從事什麽職業,再也改不掉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和愛好,方可承認他是受過了大學教育。
第六條箴言:大學應是大師雲集之地,讓青年在大師的熏陶下生長
教育的真諦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育智力活動的習慣、獨立思考的能力等,這些智力上的素質顯然是不可像知識那樣傳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徑是受具有這樣素質的人——不妨籠統地稱之為大師——的熏陶。
大師在兩個地方,一是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學裏,大學應該是活着的大師雲集的地方。正如懷特海所說:大學存在的理由是,擁有一批充滿想象力的探索知識的學者,使學生在智力發展上受其影響,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熱情之間架起橋梁,否則大學就不必存在。
林語堂有一個更形象的說法:理想大學應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飯所,這裏碰見一位牛頓,那裏碰見一位佛羅特,東屋住了一位羅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書房,後院是戴東原的住房。他強調:“吃飯所”不是比方,這些大師除吃飯外,對學校絶無義務,學校送薪俸請他們住在校園裏,使學生得以與其交流接觸,受其熏陶。比如牛津、劍橋的大教授,抽着煙斗閑談人生和學問,學生的素質就這樣被“煙熏”了出來。
今天的大學爭相標榜所謂“世界一流大學”,還擬訂了種種硬指標。其實,事情本來很簡單:最硬的指標是教師,一個大學擁有一批心靈高貴、頭腦智慧的一流學者,它就是一流大學。否則,校捨再大,樓房再氣派,設備再先進,全都白搭。
好書推薦:
簡介:我們隨意的生活,不大費腦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圍的事情,例如哲學。當作者把一些經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在你面前,你會突然發現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貼切的表述着你的情感,你的經歷,你的精神傢園……著名學者周國平《人生哲思錄》,圍繞人生這一主題,以語絲形式,選收作者在這方面的相關論述,發類編排。充分體現了作者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和卓見。內容精彩,富有哲理,文句精煉。
本書收集編排了他所有散文和隨感中的經典段落,可說一網打盡。周國平在書中也說自己在出版的書中自己是很喜歡這本的。 |
|
- : Zhou Guoping
|
|
文學 | 書籍 | 散文 | 中國現當代隨筆 | 語文 | 學者 | 國學學者 | 哲學學者 | |
|
|
周國平散文 | 周國平文集 | 周國平小語 | 周國平論教育 | 周國平自選集 | 周國平作品精選 | 周國平心靈自傳 | 周國平人生哲思錄 | 周國平人文講演錄 | 歲月與性情——周國平心靈自傳 | 周國平全面闡述人之為人:善良 豐富 高貴 | 歲月與性情周國平心靈自傳 | 周國平全面闡述人之為人善良豐富高貴 | 周國平全面闡述人之為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