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書是我的第三本隨感集,所收文字寫於2001至2005年間。其中有少許內容,後來用到了文章裏,這裏仍酌情保留。全書分成兩部分。上編"碎句"基本上是隨感的原始素材,按主題加以分類編排。下編"短章"匯集了一些短小的文章,大多是為一傢報紙的副刊寫的,實際上也是在隨感素材的基礎上加工而成。
為本書取名頗費了一點斟酌。一開始,想了個《草葉露珠》的名字,"草葉"和"露珠"衹取其大小,分別指成形的短文和零星的隨感,但很快覺得不妥,會讓人誤以為是一本散文詩,與內容對照顯得矯情,就放棄了。隨後改為《隻言片語》,"衹言"指零星的隨感,"片語"指成形的短文,貼切而又老實,自己挺滿意。不料在交稿前,兩位美女知道了,一致反對,說這個書名太平凡。其實,書的內容本來就平凡,我是有意取一個平凡的書名的,這纔名實相副。可是,美女的意見不能不聽,就改成了現在的這個書名。好在仍算貼切,雖然雅緻,卻不花哨,皆大歡喜。給書取名,就像給人取名一樣,都是難事。記下這個花絮,是為了不讓美女的功勞埋沒,也不讓我的這篇序短得不成樣子。
周國平
2006年3月30日
精神生活
1
日常生活到處大同小異,區別在於人的靈魂。人擁有了財産,並不等於就擁有了傢園。傢園不是這些綿羊、田野、房屋、山嶺,而是把這一切聯結起來的那個東西。那個東西除了是在尋找和感受着意義的人的靈魂,還能是什麽呢?
意義不在事物之中,而在人與事物的關係之中,這種關係把單個的事物組織成了一個對人有意義的整體。意義把人融入一個神奇的網絡,使他比他自己更寬闊。於是,麥田、房屋、羊群不再僅僅是可以折算成金錢的東西,在它們之中凝結着人的歲月、希望和信心。
2
我不知道基督教所許諾的靈魂不死最終能否兌現,但我確信人是有靈魂的,其證據是人並不因肉體欲望的滿足而滿足,世上有一些人更多地受精神欲望的折磨。我的大部分文章正是為了療治自己的人生睏惑和精神苦惱而寫的,將心比心,我相信同時代一定還有許多人和我面臨並思索着同樣的問題。
3
不妨把靈魂定義為普遍性的精神在個體的人身上的存在,或超越性的精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一個人無論怎樣超凡脫俗,總是要過日常生活的,而日常生活又總是平凡的。所以,靈魂的在場未必表現為隱居修道之類的極端形式,在絶大多數情形下,恰恰是表現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
本書是我的第三本隨感集,所收文字寫於2001至2005年間。其中有少許內容,後來用到了文章裏,這裏仍酌情保留。全書分成兩部分。上編"碎句"基本上是隨感的原始素材,按主題加以分類編排。下編"短章"匯集了一些短小的文章,大多是為一傢報紙的副刊寫的,實際上也是在隨感素材的基礎上加工而成。
為本書取名頗費了一點斟酌。一開始,想了個《草葉露珠》的名字,"草葉"和"露珠"衹取其大小,分別指成形的短文和零星的隨感,但很快覺得不妥,會讓人誤以為是一本散文詩,與內容對照顯得矯情,就放棄了。隨後改為《隻言片語》,"衹言"指零星的隨感,"片語"指成形的短文,貼切而又老實,自己挺滿意。不料在交稿前,兩位美女知道了,一致反對,說這個書名太平凡。其實,書的內容本來就平凡,我是有意取一個平凡的書名的,這纔名實相副。可是,美女的意見不能不聽,就改成了現在的這個書名。好在仍算貼切,雖然雅緻,卻不花哨,皆大歡喜。給書取名,就像給人取名一樣,都是難事。記下這個花絮,是為了不讓美女的功勞埋沒,也不讓我的這篇序短得不成樣子。
周國平
2006年3月30日
精神生活
1
日常生活到處大同小異,區別在於人的靈魂。人擁有了財産,並不等於就擁有了傢園。傢園不是這些綿羊、田野、房屋、山嶺,而是把這一切聯結起來的那個東西。那個東西除了是在尋找和感受着意義的人的靈魂,還能是什麽呢?
意義不在事物之中,而在人與事物的關係之中,這種關係把單個的事物組織成了一個對人有意義的整體。意義把人融入一個神奇的網絡,使他比他自己更寬闊。於是,麥田、房屋、羊群不再僅僅是可以折算成金錢的東西,在它們之中凝結着人的歲月、希望和信心。
2
我不知道基督教所許諾的靈魂不死最終能否兌現,但我確信人是有靈魂的,其證據是人並不因肉體欲望的滿足而滿足,世上有一些人更多地受精神欲望的折磨。我的大部分文章正是為了療治自己的人生睏惑和精神苦惱而寫的,將心比心,我相信同時代一定還有許多人和我面臨並思索着同樣的問題。
3
不妨把靈魂定義為普遍性的精神在個體的人身上的存在,或超越性的精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一個人無論怎樣超凡脫俗,總是要過日常生活的,而日常生活又總是平凡的。所以,靈魂的在場未必表現為隱居修道之類的極端形式,在絶大多數情形下,恰恰是表現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
4
據我觀察,有靈魂的人對動物的生命往往有着同情的瞭解。靈魂是什麽?很可能是原始而又永恆的生命在某一個人身上獲得了自我意識和精神表達。因此,一個有靈魂的人决不會衹愛自己的生命,他必定能體悟衆生一體、萬有同源的真理。
5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肩負着人類的形象嚮上行進,而人類所達到的高度是由那個攀登得最高的人來代表的。正是通過那些偉人的存在,我們纔真切地體會到了人類的偉大。
當然,能夠達到很高的高度的偉人終歸是少數,但是,衹要我們是在努力攀登,我們就是在為人類的偉大做出貢獻,並且實實在在地分有了人類的偉大。
6
人類精神生活的土壤是統一的,並無學科之分,衹要紮根在這土壤中,生長出的植物都會是茁壯的,不論這植物被怎樣歸類。
7
精神的夢永遠不會變成看得見摸得着的直接現實,在此意義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義上成真,因為它們有着與物質的夢完全不同的實現方式,不妨說,它們的存在本身就已經構成了一種內在的現實,這樣的好夢本身就已經是一種真。對真的理解應該寬泛一些,你不能說衹有外在的榮華富貴是真實的,內在的智慧教養是虛假的。一個內心生活豐富的人,與一個內心生活貧乏的人,他們是在實實在在的意義上過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8
物質理想(譬如産品的極大豐富)和社會理想(譬如消滅階級)的實現必須用外在的可見事實來證明,而精神理想的實現方式衹能是內在的心靈境界。
9
有些人所說的理想,是指對於社會的一種不切實際的美好想象,一旦看到社會真相,這種想象當然就會破滅。我認為這不是理想這個概念的本義。理想應該是指那些值得追求的精神價值,例如作為社會理想的正義,作為人生理想的真﹑善﹑美,等等。這個意義上的理想是永遠不可能完全實現的,否則就不成其為理想了。對於理想的實現不能做機械的理解,好像非要變成看得見摸得着的現實似的。現實不限於物質現實和社會現實,心靈現實也是一種現實。尤其是人生理想,它的實現方式衹能是變成心靈現實,即一個美好而豐富的內心世界,以及由之所决定的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除此之外,你還能想象出人生理想的別的實現方式嗎?
10
人們做的事往往相似,做的夢卻千差萬別,也許在夢中藏着每一個人的更獨特也更豐富的自我。
在一定意義上,藝術傢是一種夢與事不分的人,做事仍像在做夢,所以做出了獨一無二的事。
11
我相信,衹要心性足夠優秀,最深刻最高級的精神生活是超國界的。說到底,有底氣的人在哪裏都一樣不同凡響,如果底氣不足呢,在哪裏還不一樣過日子,求個舒服自在罷了。
據我觀察,有靈魂的人對動物的生命往往有着同情的瞭解。靈魂是什麽?很可能是原始而又永恆的生命在某一個人身上獲得了自我意識和精神表達。因此,一個有靈魂的人决不會衹愛自己的生命,他必定能體悟衆生一體、萬有同源的真理。
5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肩負着人類的形象嚮上行進,而人類所達到的高度是由那個攀登得最高的人來代表的。正是通過那些偉人的存在,我們纔真切地體會到了人類的偉大。
當然,能夠達到很高的高度的偉人終歸是少數,但是,衹要我們是在努力攀登,我們就是在為人類的偉大做出貢獻,並且實實在在地分有了人類的偉大。
6
人類精神生活的土壤是統一的,並無學科之分,衹要紮根在這土壤中,生長出的植物都會是茁壯的,不論這植物被怎樣歸類。
7
精神的夢永遠不會變成看得見摸得着的直接現實,在此意義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義上成真,因為它們有着與物質的夢完全不同的實現方式,不妨說,它們的存在本身就已經構成了一種內在的現實,這樣的好夢本身就已經是一種真。對真的理解應該寬泛一些,你不能說衹有外在的榮華富貴是真實的,內在的智慧教養是虛假的。一個內心生活豐富的人,與一個內心生活貧乏的人,他們是在實實在在的意義上過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8
物質理想(譬如産品的極大豐富)和社會理想(譬如消滅階級)的實現必須用外在的可見事實來證明,而精神理想的實現方式衹能是內在的心靈境界。
9
有些人所說的理想,是指對於社會的一種不切實際的美好想象,一旦看到社會真相,這種想象當然就會破滅。我認為這不是理想這個概念的本義。理想應該是指那些值得追求的精神價值,例如作為社會理想的正義,作為人生理想的真﹑善﹑美,等等。這個意義上的理想是永遠不可能完全實現的,否則就不成其為理想了。對於理想的實現不能做機械的理解,好像非要變成看得見摸得着的現實似的。現實不限於物質現實和社會現實,心靈現實也是一種現實。尤其是人生理想,它的實現方式衹能是變成心靈現實,即一個美好而豐富的內心世界,以及由之所决定的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除此之外,你還能想象出人生理想的別的實現方式嗎?
10
人們做的事往往相似,做的夢卻千差萬別,也許在夢中藏着每一個人的更獨特也更豐富的自我。
在一定意義上,藝術傢是一種夢與事不分的人,做事仍像在做夢,所以做出了獨一無二的事。
11
我相信,衹要心性足夠優秀,最深刻最高級的精神生活是超國界的。說到底,有底氣的人在哪裏都一樣不同凡響,如果底氣不足呢,在哪裏還不一樣過日子,求個舒服自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