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書收入了我自2002年8月到2006年12月所寫的文章,是《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之後我的第四個散文結集。我一嚮不高産,前三次結集,間隔是三年上下,這次超過了四年。四年多的文字往這裏一堆,內容顯得蕪雜,我自己看了也慚愧。
這四年多裏,含我的一個本命年,而且是歲滿甲子的大本命年。有一天,我去單位,人事幹部把一個嶄新的退休證交給我,沒有讓我填任何表格、辦任何手續,我欣賞這不同尋常的效率。我也欣賞我那個研究室的主任,他知道我的脾氣,免去了例行的嗑瓜子、講客套話的告別會。總之,我清清爽爽地退休了。常有人不平,說我這樣的學者,精力正旺盛,不該這麽早讓退休。他們真是不瞭解國情。其實,在現行體製下,如我之輩,對學術機構裏的官場規則、潛規則不感興趣也一竅不通,單位裏早已沒有我什麽事了,從這一點講,我早已退休。另一方面呢,既然我一如既往地做着我喜歡做的事,從這一點講,我又未嘗退休。在我近年的生活中,退休實在是對我影響最微小的一件事。
不過,本命年到底是本命年,讓我這個不曾上過法庭的人一下子遭遇了三個官司。其中一個,我當原告,贏了,但被告躲了起來,無法執行,沒有嘗到贏的快樂。另兩個,我當被告,也贏了,人傢不依不饒,都上訴,最終仍是我贏,但耗掉了許多時間和心情,也沒有嘗到贏的快樂。打官司費錢又纍心,絶無快樂可言,衹是落到了我頭上,不得不承受,據說是做名人的代價。收穫自然是有的。從大裏說,官司分別涉及與偽書作鬥爭和捍衛言論自由,是盡一份社會責任。從小裏說,接觸了從前陌生的人和事,長了見識,比如與品行各異的律師打交道,感觸良多。曾經有寫一部《本命年紀事》的打算,事過境遷,現在衹是把若幹資料收在了本書中,留一份簡單的記錄。
讀者會發現,與以前比,本書中批評社會現實的文字多了。部分的原因是,《新京報》約我為"時事評論"版面寫專欄文章,促使我更多地關註社會上正在發生的"時事",書中這類文章基本上緣此而寫。當然,前提是我自己有話要說,尤其對於今天的教育界和學術界,因為身在此界之邊緣,耳聞目睹的怪現狀太多,便把心中的憤懣喊了一些出來。不過,我自己對這些文字並不滿意,不認為它們能夠對革除弊端起多大作用。我最喜歡做的事情,仍是靜心讀大師們的書,在其引領下深入思考人類精神生活的問題,從精神層面上關註今天的現實。這决不是自私,因為我相信,中國的前途最終將取决於中國人的精神狀況。
本書收入了我自2002年8月到2006年12月所寫的文章,是《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之後我的第四個散文結集。我一嚮不高産,前三次結集,間隔是三年上下,這次超過了四年。四年多的文字往這裏一堆,內容顯得蕪雜,我自己看了也慚愧。
這四年多裏,含我的一個本命年,而且是歲滿甲子的大本命年。有一天,我去單位,人事幹部把一個嶄新的退休證交給我,沒有讓我填任何表格、辦任何手續,我欣賞這不同尋常的效率。我也欣賞我那個研究室的主任,他知道我的脾氣,免去了例行的嗑瓜子、講客套話的告別會。總之,我清清爽爽地退休了。常有人不平,說我這樣的學者,精力正旺盛,不該這麽早讓退休。他們真是不瞭解國情。其實,在現行體製下,如我之輩,對學術機構裏的官場規則、潛規則不感興趣也一竅不通,單位裏早已沒有我什麽事了,從這一點講,我早已退休。另一方面呢,既然我一如既往地做着我喜歡做的事,從這一點講,我又未嘗退休。在我近年的生活中,退休實在是對我影響最微小的一件事。
不過,本命年到底是本命年,讓我這個不曾上過法庭的人一下子遭遇了三個官司。其中一個,我當原告,贏了,但被告躲了起來,無法執行,沒有嘗到贏的快樂。另兩個,我當被告,也贏了,人傢不依不饒,都上訴,最終仍是我贏,但耗掉了許多時間和心情,也沒有嘗到贏的快樂。打官司費錢又纍心,絶無快樂可言,衹是落到了我頭上,不得不承受,據說是做名人的代價。收穫自然是有的。從大裏說,官司分別涉及與偽書作鬥爭和捍衛言論自由,是盡一份社會責任。從小裏說,接觸了從前陌生的人和事,長了見識,比如與品行各異的律師打交道,感觸良多。曾經有寫一部《本命年紀事》的打算,事過境遷,現在衹是把若幹資料收在了本書中,留一份簡單的記錄。
讀者會發現,與以前比,本書中批評社會現實的文字多了。部分的原因是,《新京報》約我為"時事評論"版面寫專欄文章,促使我更多地關註社會上正在發生的"時事",書中這類文章基本上緣此而寫。當然,前提是我自己有話要說,尤其對於今天的教育界和學術界,因為身在此界之邊緣,耳聞目睹的怪現狀太多,便把心中的憤懣喊了一些出來。不過,我自己對這些文字並不滿意,不認為它們能夠對革除弊端起多大作用。我最喜歡做的事情,仍是靜心讀大師們的書,在其引領下深入思考人類精神生活的問題,從精神層面上關註今天的現實。這决不是自私,因為我相信,中國的前途最終將取决於中國人的精神狀況。
通過閱讀經典,我始終生活在人類偉大心靈所建造的那個世界裏。這些偉大心靈使我堅定地相信,人的心靈應該是善良、豐富、高貴的。我最不能原諒今天教育界和學術界的,也正是本應以傳承這些心靈品質為主要使命的領域,現在竟也不把它們當一回事。然而,不管現實多麽令人失望,每次重溫歷史上偉大心靈的榜樣,我便恢復了對未來的信心。正如歌德的詩所說:"人的榜樣教我們相信神的存在。"他所說的"人的榜樣",就是指擁有善良、高貴品質的人,這樣的人的存在證明了人是有神性的。在今天的時代,有一些人的靈魂已經徹底墮落,我們不能再指望他們,但是,我們必須指望善的種子會在廣大的人心中培育和繁衍,這便是希望之所在。
本書的書名原是書中一篇文章的標題,我以之為全書的總題,因為這六個字是我這些年思考的一個總結,表達了我在本書出版時最想說的話。
周國平
2007年4月10日
善良·豐富·高貴
如果我是一個從前的哲人,來到今天的世界,我會最懷念什麽?一定是這六個字:善良,豐富,高貴。
看到醫院拒收付不起昂貴醫療費的窮人,聽憑危急病人死去,看到商人出售假藥和偽劣食品,製造急性和慢性的死亡,看到礦難頻繁,礦主用工人的生命換取高額利潤,看到每天發生的許多兇殺案,往往為了很少的一點錢或一個很小的緣由奪走一條命,我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驚,於是我懷念善良。
善良,生命對生命的同情,多麽普通的品質,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中外哲人都認為,同情是人與獸的區別的開端,是人類全部道德的基礎。沒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會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人是怎麽淪為獸的?就是從同情心的麻木和死滅開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幹一切壞事,成為法西斯,成為恐怖主義者。善良是區分好人與壞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後界限。
看到今天許多人以滿足物質欲望為人生惟一目標,全部生活由賺錢和花錢兩件事組成,我為人們的心靈的貧乏感到震驚,於是我懷念豐富。
豐富,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長、開花和結果,上天賜給萬物之靈的最高享受,為什麽人們棄之如敝屣呢?中外哲人都認為,豐富的心靈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精神的快樂遠遠高於肉體的快樂。上天的賜予本來是公平的,每個人天性中都藴涵着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之後,這種需求理應覺醒,它的滿足理應越來越成為主要的目標。那些永遠折騰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從來不諳思考、閱讀、獨處、藝術欣賞、精神創造等心靈快樂的人,他們是怎樣辜負了上天的賜予啊,不管他們多麽有錢,他們是度過了怎樣貧窮的一生啊。
本書的書名原是書中一篇文章的標題,我以之為全書的總題,因為這六個字是我這些年思考的一個總結,表達了我在本書出版時最想說的話。
周國平
2007年4月10日
善良·豐富·高貴
如果我是一個從前的哲人,來到今天的世界,我會最懷念什麽?一定是這六個字:善良,豐富,高貴。
看到醫院拒收付不起昂貴醫療費的窮人,聽憑危急病人死去,看到商人出售假藥和偽劣食品,製造急性和慢性的死亡,看到礦難頻繁,礦主用工人的生命換取高額利潤,看到每天發生的許多兇殺案,往往為了很少的一點錢或一個很小的緣由奪走一條命,我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驚,於是我懷念善良。
善良,生命對生命的同情,多麽普通的品質,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中外哲人都認為,同情是人與獸的區別的開端,是人類全部道德的基礎。沒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會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人是怎麽淪為獸的?就是從同情心的麻木和死滅開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幹一切壞事,成為法西斯,成為恐怖主義者。善良是區分好人與壞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後界限。
看到今天許多人以滿足物質欲望為人生惟一目標,全部生活由賺錢和花錢兩件事組成,我為人們的心靈的貧乏感到震驚,於是我懷念豐富。
豐富,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長、開花和結果,上天賜給萬物之靈的最高享受,為什麽人們棄之如敝屣呢?中外哲人都認為,豐富的心靈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精神的快樂遠遠高於肉體的快樂。上天的賜予本來是公平的,每個人天性中都藴涵着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之後,這種需求理應覺醒,它的滿足理應越來越成為主要的目標。那些永遠折騰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從來不諳思考、閱讀、獨處、藝術欣賞、精神創造等心靈快樂的人,他們是怎樣辜負了上天的賜予啊,不管他們多麽有錢,他們是度過了怎樣貧窮的一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