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我的散文出過不同的版本和選本。其中,有三種是按時間順序的完整結集,即:東方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的《守望的距離》,收集了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東方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的《各自的朝聖路》,收集了1995年4月至1998年的散文;北嶽文藝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安靜》,收集了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這三種可視為其他所有版本和選本的母本,有了它們,就有了我將近二十年間所發表的幾乎全部散文。
在與原出版社的合約期內,在未作任何宣傳的情形下,本書在五年中印行了71000册,我對這個成績深表滿意和感謝。現在,在合約到期以後,我把本書略做修訂,重新出版。所做的修訂有三。其一,在初版時,匆忙交稿,許多文章是從原發表刊物上剪貼的,其中有一些不免被那些刊物的編輯做了刪改,此次均按原稿予以恢復。其二,由於《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一書已出版,刪去了從中摘錄的文字。其三,增補了當時遺漏的若幹文章。
在我的生命中,本書寫作的那十餘年真是一段特殊而重要的歲月。那時候,我剛讀完研究生,以接近不惑的年齡迎來了遲到的青春,身上有使不完的勁,一切都仿佛正在開始,要在哲學的事業上有一番作為。然而,也是在此期間,在我的生活中發生了一連串意想不到的變故。回想起來,也許正是那些變故迫使我暫時擱下我的學術計劃,而把更多的精力用來思考令我睏惑的人生難題。表面看來,這好像是一個外力把我從一條軌道上撞到了另一條軌道上。可是,我因此脫離哲學的軌道了嗎?我相信沒有。在我迄今為止的全部生涯中,再也找不出這樣一個時候,我從哲學那裏獲得了如此有益的幫助,為此我對哲學滿懷感激。
本書中的文字大多寫於一二十年前,可以稱作舊文了。令我欣慰的是,仍有讀者喜歡這些文字,包括在那之後成長起來的一茬茬可愛的青年讀者。在這個喧鬧的時代,如我平凡之輩,所寫的東西在一二十年後還有人讀,很應該知足了。但我不會因此沾沾自喜,因為我心裏明白,我的作品决無傳世的資格。我僅相信一點:一個人唯有真正為自己寫作,他的作品纔會有比較長久的生命力。今後我無論寫學術著作還是文學作品,都仍要堅持這個原則。為自己寫作,也就是為每一個與自己面臨和思考着同樣問題的人寫作,這是我所能想象的為人類寫作的唯一可能的方式。
周國平
2003年2月25日初版序初版序
這是我迄今為止最完整的一個散文集,匯集了我從1984年以來發表的幾乎全部散文。儘管我出版過兩個散文的單行本《衹有一個人生》和《今天我活着》,即將出版一個散文的選本,但是仍然有許多想要購買我的作品的讀者未能如願,還有一些對我偏愛的讀者希望得到完整的匯集,是他們促使我編了這個集子。
十餘年的積纍衹是這麽一本不厚的書,成果未免可憐。瞭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寫作的速度不快。我倒並沒有"文章千古事"的覺悟和抱負,我的覺悟和抱負僅限於,寫文章盡量做到有感而發,並且盡量減少(不可能避免)自我重複,於是難免下筆猶豫了。再說,我首先在生活,人生的變幻和命運的磨難每每使我無暇握筆。不過,同時我也發現,正是在變幻和磨難的極點,我會不由自主地拿起筆來,用真理和謊言救助自己。所以,如果把我的散文歸入所謂閑適派,實在是誤解。我毫不反對閑適,衹是覺得自己離那境界還遠。真正的閑適是自然無為,不需努力的,而我卻是一個太執著的人,經過努力能達到的至多是超脫的境界罷了。
所謂超脫,並不是超然物外,遺世獨立,而衹是與自己在人世間的遭遇保持一個距離。有了這個距離,也就有了一種看世界的眼光。一個人一旦省悟人生的底藴和限度,他在這個浮華世界上就很難成為一個躊躇滿志的風雲人物了。不過,如果他對天下事仍有一份責任心,他在世上還是可以找到他的合適的位置的,"守望者"便是為他定位的一個確切名稱。我很喜歡這個名稱,曾經想以此為刊名辦一個雜志,可惜未能如願。以我之見,"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恆的價值,望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嚮。
曾經有一位讀者來信,給我派了一個很好的差使:在激烈的競技場上吹幾聲臨時退場休息的哨子。做這種事,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掃興,但還總有人會認為人生的使命不僅僅是競爭,也應包括休息和思考。那麽,就讓我為這些人好好吹哨吧。
周國平
1995年4月15日
在與原出版社的合約期內,在未作任何宣傳的情形下,本書在五年中印行了71000册,我對這個成績深表滿意和感謝。現在,在合約到期以後,我把本書略做修訂,重新出版。所做的修訂有三。其一,在初版時,匆忙交稿,許多文章是從原發表刊物上剪貼的,其中有一些不免被那些刊物的編輯做了刪改,此次均按原稿予以恢復。其二,由於《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一書已出版,刪去了從中摘錄的文字。其三,增補了當時遺漏的若幹文章。
在我的生命中,本書寫作的那十餘年真是一段特殊而重要的歲月。那時候,我剛讀完研究生,以接近不惑的年齡迎來了遲到的青春,身上有使不完的勁,一切都仿佛正在開始,要在哲學的事業上有一番作為。然而,也是在此期間,在我的生活中發生了一連串意想不到的變故。回想起來,也許正是那些變故迫使我暫時擱下我的學術計劃,而把更多的精力用來思考令我睏惑的人生難題。表面看來,這好像是一個外力把我從一條軌道上撞到了另一條軌道上。可是,我因此脫離哲學的軌道了嗎?我相信沒有。在我迄今為止的全部生涯中,再也找不出這樣一個時候,我從哲學那裏獲得了如此有益的幫助,為此我對哲學滿懷感激。
本書中的文字大多寫於一二十年前,可以稱作舊文了。令我欣慰的是,仍有讀者喜歡這些文字,包括在那之後成長起來的一茬茬可愛的青年讀者。在這個喧鬧的時代,如我平凡之輩,所寫的東西在一二十年後還有人讀,很應該知足了。但我不會因此沾沾自喜,因為我心裏明白,我的作品决無傳世的資格。我僅相信一點:一個人唯有真正為自己寫作,他的作品纔會有比較長久的生命力。今後我無論寫學術著作還是文學作品,都仍要堅持這個原則。為自己寫作,也就是為每一個與自己面臨和思考着同樣問題的人寫作,這是我所能想象的為人類寫作的唯一可能的方式。
周國平
2003年2月25日初版序初版序
這是我迄今為止最完整的一個散文集,匯集了我從1984年以來發表的幾乎全部散文。儘管我出版過兩個散文的單行本《衹有一個人生》和《今天我活着》,即將出版一個散文的選本,但是仍然有許多想要購買我的作品的讀者未能如願,還有一些對我偏愛的讀者希望得到完整的匯集,是他們促使我編了這個集子。
十餘年的積纍衹是這麽一本不厚的書,成果未免可憐。瞭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寫作的速度不快。我倒並沒有"文章千古事"的覺悟和抱負,我的覺悟和抱負僅限於,寫文章盡量做到有感而發,並且盡量減少(不可能避免)自我重複,於是難免下筆猶豫了。再說,我首先在生活,人生的變幻和命運的磨難每每使我無暇握筆。不過,同時我也發現,正是在變幻和磨難的極點,我會不由自主地拿起筆來,用真理和謊言救助自己。所以,如果把我的散文歸入所謂閑適派,實在是誤解。我毫不反對閑適,衹是覺得自己離那境界還遠。真正的閑適是自然無為,不需努力的,而我卻是一個太執著的人,經過努力能達到的至多是超脫的境界罷了。
所謂超脫,並不是超然物外,遺世獨立,而衹是與自己在人世間的遭遇保持一個距離。有了這個距離,也就有了一種看世界的眼光。一個人一旦省悟人生的底藴和限度,他在這個浮華世界上就很難成為一個躊躇滿志的風雲人物了。不過,如果他對天下事仍有一份責任心,他在世上還是可以找到他的合適的位置的,"守望者"便是為他定位的一個確切名稱。我很喜歡這個名稱,曾經想以此為刊名辦一個雜志,可惜未能如願。以我之見,"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恆的價值,望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嚮。
曾經有一位讀者來信,給我派了一個很好的差使:在激烈的競技場上吹幾聲臨時退場休息的哨子。做這種事,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掃興,但還總有人會認為人生的使命不僅僅是競爭,也應包括休息和思考。那麽,就讓我為這些人好好吹哨吧。
周國平
1995年4月15日
作傢的使命不是捍衛或推翻某種教義,而是探究存在之謎。
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
有兩種哲學家。一種人把哲學當作他的職業,即謀生的手段。另一種人把哲學當作他的生命甚至是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在公元前五世紀的希臘,智者屬於前者,用蘇格拉底的話說,他們是"智慧的出賣者";而蘇格拉底自己則堪為後者的典範,他也許是哲學史上因為思想而被定罪並且為了思想而英勇獻身的最早也最著名的一位哲學家了。
蘇格拉底的經歷和他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與孔子之於中國有某種相似之處。他們生活的年代相近,兩人畢生都以教育為主要事業,在哲學思想上都重人生倫理而輕形而上學,分別成為中西人文思想的始祖。
我發現,直接用政治的分野來判斷一位真正的哲學家,往往不得要領。蘇格拉底誠然是在雅典民主派當權期間被處死的,但這並不能證明他站在貴族派一邊。事實上,無論在民主政體還是貴族政體下,他都曾經甘冒殺身之禍,獨自一人與民衆大會或寡頭政府相對抗,以堅持他心目中的正義。對於蘇格拉底來說,還有比當時奴隸主兩派的政治更高的東西,這就是他的哲學所追求的合理的人生。
現在,人們在追溯西方哲學中人本主義思潮的源頭時,一般追溯到蘇格拉底。誠然,蘇格拉底以前的希臘哲人,例如赫拉剋利特與德漠剋利特,在他們的著作殘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蘇格拉底確實是自覺地把哲學對象限製在人生問題範圍內的第一人。他在法庭申辯時所說的"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一語,在我看來是道出了哲學的根本使命,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義,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哲學家是一些把生命的意義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人,他們一生孜孜於思考、尋求和創造這種意義,如果要他們停止這種尋求,或者尋求而不可得,他們就活不下去。用蘇格拉底的話來說,就是"必須追求好的生活遠過於生活"(《剋力同》)。所以,當法庭以拋棄哲學為條件赦他的罪時,他拒絶了。
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愛智慧甚於愛一切,包括甚於愛生命。
商務印書館最近相繼出版了柏拉圖的《遊敘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剋力同》和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的中譯本,為我們瞭解蘇格拉底其人和其思想提供了方便。研究者們一般認為,前者有把蘇格拉底理想化的傾嚮,後者更符合歷史真實。我倒覺得,作為哲學家的柏拉圖,比作為軍人的色諾芬,更能理解他們的這位哲學家老師。在柏拉圖筆下,蘇格拉底更像一位哲學家。在色諾芬筆下,蘇格拉底卻顯得有些平庸。例如,蘇格拉底認為智慧即美德,這在前者筆下突出的是理想人格的鍛造和心靈的自我享受,在後者筆下則往往把美德歸結為節制,又把節制歸結為獲取最大快樂的手段。
又如,蘇格拉底之所以從容就義,色諾芬舉出兩點非常實際的考慮:免去老年的痛苦;死後的聲譽。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則以他特有的機智方式作一番推論:死後或毫無知覺,如無夢之夜一樣痛快;或遷居彼界,得以和古來志士仁人相處,不必與為思想而殺人者打交道,實為無限幸福。他的結束語是:"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哲學家的幽默和達觀,躍然眼前。
我並不主張對蘇格拉底哲學作過高評價。他把哲學的註意力移嚮人生,誠然是一大功績,但他進而把人生問題歸結為倫理道德,視野又未免狹窄了。其實,人生意義問題的提出,是以絶對為背景的,哲學的智慧不在於就人生論人生,而在於以絶對為背景對人生意義作出說明。赫拉剋利特說,智慧不等於知識,智慧在於認識一,即絶對和永恆。蘇格拉底卻把智慧與知識等同起來,又把知識與美德等同起來,儘管他強調的是"關心自己的靈魂",但是,如果像他那樣把對於絶對的渴望從靈魂中排除出去,視為無用無謂之事,那麽,靈魂就不成其為靈魂,而智慧也降為一種道德知識和處世之道了。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蘇格拉底比起赫拉剋利特來又是某種退步。不過,儘管如此,蘇格拉底的"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一語仍不失為至理名言,是一個真誠的哲學家應有的信念,衹是我們應該以更加廣阔的眼光去省察人生。
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
有兩種哲學家。一種人把哲學當作他的職業,即謀生的手段。另一種人把哲學當作他的生命甚至是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在公元前五世紀的希臘,智者屬於前者,用蘇格拉底的話說,他們是"智慧的出賣者";而蘇格拉底自己則堪為後者的典範,他也許是哲學史上因為思想而被定罪並且為了思想而英勇獻身的最早也最著名的一位哲學家了。
蘇格拉底的經歷和他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與孔子之於中國有某種相似之處。他們生活的年代相近,兩人畢生都以教育為主要事業,在哲學思想上都重人生倫理而輕形而上學,分別成為中西人文思想的始祖。
我發現,直接用政治的分野來判斷一位真正的哲學家,往往不得要領。蘇格拉底誠然是在雅典民主派當權期間被處死的,但這並不能證明他站在貴族派一邊。事實上,無論在民主政體還是貴族政體下,他都曾經甘冒殺身之禍,獨自一人與民衆大會或寡頭政府相對抗,以堅持他心目中的正義。對於蘇格拉底來說,還有比當時奴隸主兩派的政治更高的東西,這就是他的哲學所追求的合理的人生。
現在,人們在追溯西方哲學中人本主義思潮的源頭時,一般追溯到蘇格拉底。誠然,蘇格拉底以前的希臘哲人,例如赫拉剋利特與德漠剋利特,在他們的著作殘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蘇格拉底確實是自覺地把哲學對象限製在人生問題範圍內的第一人。他在法庭申辯時所說的"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一語,在我看來是道出了哲學的根本使命,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義,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哲學家是一些把生命的意義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人,他們一生孜孜於思考、尋求和創造這種意義,如果要他們停止這種尋求,或者尋求而不可得,他們就活不下去。用蘇格拉底的話來說,就是"必須追求好的生活遠過於生活"(《剋力同》)。所以,當法庭以拋棄哲學為條件赦他的罪時,他拒絶了。
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愛智慧甚於愛一切,包括甚於愛生命。
商務印書館最近相繼出版了柏拉圖的《遊敘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剋力同》和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的中譯本,為我們瞭解蘇格拉底其人和其思想提供了方便。研究者們一般認為,前者有把蘇格拉底理想化的傾嚮,後者更符合歷史真實。我倒覺得,作為哲學家的柏拉圖,比作為軍人的色諾芬,更能理解他們的這位哲學家老師。在柏拉圖筆下,蘇格拉底更像一位哲學家。在色諾芬筆下,蘇格拉底卻顯得有些平庸。例如,蘇格拉底認為智慧即美德,這在前者筆下突出的是理想人格的鍛造和心靈的自我享受,在後者筆下則往往把美德歸結為節制,又把節制歸結為獲取最大快樂的手段。
又如,蘇格拉底之所以從容就義,色諾芬舉出兩點非常實際的考慮:免去老年的痛苦;死後的聲譽。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則以他特有的機智方式作一番推論:死後或毫無知覺,如無夢之夜一樣痛快;或遷居彼界,得以和古來志士仁人相處,不必與為思想而殺人者打交道,實為無限幸福。他的結束語是:"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哲學家的幽默和達觀,躍然眼前。
我並不主張對蘇格拉底哲學作過高評價。他把哲學的註意力移嚮人生,誠然是一大功績,但他進而把人生問題歸結為倫理道德,視野又未免狹窄了。其實,人生意義問題的提出,是以絶對為背景的,哲學的智慧不在於就人生論人生,而在於以絶對為背景對人生意義作出說明。赫拉剋利特說,智慧不等於知識,智慧在於認識一,即絶對和永恆。蘇格拉底卻把智慧與知識等同起來,又把知識與美德等同起來,儘管他強調的是"關心自己的靈魂",但是,如果像他那樣把對於絶對的渴望從靈魂中排除出去,視為無用無謂之事,那麽,靈魂就不成其為靈魂,而智慧也降為一種道德知識和處世之道了。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蘇格拉底比起赫拉剋利特來又是某種退步。不過,儘管如此,蘇格拉底的"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一語仍不失為至理名言,是一個真誠的哲學家應有的信念,衹是我們應該以更加廣阔的眼光去省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