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哲学思考>> 周国平 Zhou Guop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45年7月25日)
尼采与形而上学
  尼采以透视主义认识论为主要武器,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展开了全面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对世界的新解释。本书是周国平当年的博士论文,是他花费巨大心血做了系统研究的成果,本书是他真正深入到尼采的问题思路之中,对他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思想给出了相当清晰的分析,证明他不只是一位关心人生问题的诗性哲人,那么在周国平的世界里,尼采究竟是如何的严格意义上的大哲学家呢?尼采究竟关心了什么……
第1节:总序
  尼采与形而上学总序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批学有功力、才华横溢、富于开拓精神的中青年学者正脱颖而出。他们或潜心于某一专题,或驰骋于广阔的学术领域,其成就为中外学人所瞩目。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已经或即将获得国内外的博士学位。为了及时反映和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将有选择地、但又不拘一格地编辑出版一套《博士论丛》,专门用以印行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有关毗邻、交叉学科的优秀博士论文或水平相当的著作。
  当今知识更新之高论邀宠,信息爆炸之危害耸听,我们却淡然于好新骛奇,无意于时髦文化的追求,这并非藐视各种新的尝试,实为强调学术根基之坚实。那些踏踏实实耕耘于学术之一隅、又心领神会于存在之整体的作者,才是我们最珍视的力量。我们唯愿为推进学术而效力。真正的学术,决非图一时一地之热闹,而需求有恒久性和世界性的作用。研习国故,不拘于考据、训诂,而要能通古今历史之至变,究人生社会之真义,启迪读者之心扉;治理学术,则不限于述评、比较,要在体悟和理解中西文化之本源,与各民族宗师哲人交流。真正的学术是一种对话,不仅与国人、今人对话,与洋人、后人对话,而且不断提高对话的层次,就学术的进步来说,这是使我国民族文化立于世界之林的关键。创新而不止于移花接木,引进而不孜孜于搬弄新术语,首先要在学术上有深厚根基,然后才能开出自己的花朵。当然,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没有多年自甘寂寞的艰苦劳作,是决不能达到的。但愿《博士论丛》的撰稿人与我们一起,逐步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相信,不屑于赶时髦、凑热闹的读者会理解我们的用心的。
  "五四"运动后,也是一批青年人起而顺应世界文明大势,以新的眼光整理传统文化,移植西方文化,为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奠了基,其中许多人日后成为学贯中西而又自成一说的名家。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中西文化再次相遇和撞击,为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创造性大发展提供了契机,而新一代的中青年学者在此大发展中必将发挥其中坚作用。我们有理由期望,《博士论丛》的撰稿人中也会涌现出不逊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大学者。
  《博士论丛》编辑委员会1987年7月于北京
第2节:自序
  尼采与形而上学再版自序
  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988年底,1990年9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初版。当时只印了二千册,此后这个单行本一直没有重印,如果不算收了该论文的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多卷本《周国平文集》,读到它的人真是少而又少了。
  但是,我本人对它的重视远超过那本《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因为我在其上花费的心血要多得多,它是我对尼采哲学作了系统研究之后的成果。写《转折点》时,我只是尼采作品的一个爱好者,而在这本书中,我真正深入到了尼采的问题思路之中,对他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思想给出了相当清晰的分析,证明了他不只是一位关心人生问题的诗性哲人,更是一位对西方哲学核心问题有着透彻思考并且开辟了新路径的严格意义上的大哲学家。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基本趋向是否弃以柏拉图的世界二分模式为特征的传统形而上学。从这个角度回顾,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尼采最早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这是他在哲学上做的主要工作,也是他的最重要的哲学贡献。他完全是以哲学的方式进行这种批判的。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着重读一读本书的第二、 三章,其中分别阐述了尼采的两个用当代哲学的眼光看十分前卫的观点。其一是"语言形而上学",揭示了语言在传统形而上学的形成中起的关键作用,把语言问题作为一个重大哲学问题提了出来。其二是"透视主义",论证了认识即解释,不存在摆脱透视关系的所谓本体世界,世界只能作为现象存在。这两个观点显示了尼采的卓越的哲学悟性和创见。
  当然,尼采毕竟不是一个自我封闭于抽象概念王国的学院哲学家,他是痛感时代的虚无主义疾患,为了探究其根源和疗救之途径,才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的。在本书的第一章,我归纳了他觉察到的虚无主义征兆,包括对信仰的无所谓态度,左右逢源而毫无罪恶感;生活方式的匆忙,不复有宁静的内心生活,勤劳--也就是拼命挣钱和花钱--成了唯一的美德;文化的平庸,内涵贫乏而外表花哨,商业成为文化的灵魂,记者取代天才,报刊支配社会。读到这些,我们会觉得尼采仿佛是生活在今天的时代似的。我想说的是,对于一般读者,本书也可能有值得一读的地方,有助于我们反思时代的弊病。我相信读者还会发现,虽然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但并不难读。在不损害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学术著作写得明白通畅,我认为是一种好的趣味。
  本书初版时,我在"后记"中宣布,从此要和尼采阔别好一阵。这一别竟十八年过去了,真正是阔别啊。我心中一直觉得,我对尼采是欠了债的。关于尼采,我写了两本书,如果说本书写的是他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转折点》写的是他的人生哲学,那么,还有一本书始终阙如,那应该是写他的文化哲学的。现在,两本旧作重新出版,对于我是一个督促,我要尽快把第三本书写出来,给我的尼采研究画完一个圆圈。
  周国平2007年5月15日
首页>> 文学论坛>> 哲学思考>> 周国平 Zhou Guop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45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