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李白 Li Bai  唐代   (701~762)
菩薩蠻 Song Form
憶秦娥 Same Name
靜夜思 IN THE QUIET NIGHT
古風 archaism
公無渡河 No public cross the river
蜀道難 Hard Roads in Shu
梁甫吟 Liang Fu Yin
烏夜啼 Wu Yeti
將進酒 Bringing in the Wine
遠別離 apo- leave
行行遊且獵篇 Trekking Youqieliepian
登金陵鳳凰臺 On Climbing in Nanjing to the Terrace of Phoenixes
行路難之一 The Hard Road
夢遊天姥吟留別 Tianmu Mountain Ascended in a Dream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A FAREWELL TO SECRETARY SHUYUN AT THE XIETIAO VILLA IN XUANZHOU
贈汪倫 To Wang Lun
獨坐敬亭山 Alone Looking at the Mountain
早發白帝城 Through the Yangzi Gorges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DOWN ZHONGNAN MOUNTAIN TO THE KIND PILLOW AND BOWL OF HUSI
月下獨酌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春思 IN SPRING
關山月 THE MOON AT THE FORTIFIED PASS
子夜四時歌:春歌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PRING
子夜四時歌:夏歌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ummer
多首一頁
五言樂府 Wuyan official conservatory in the Han ynasty (206B.C.-A.D.220)
关山月
關山月
THE MOON AT THE FORTIFIED PASS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鬍窺青海灣。
  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顔。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譯者: Witter Bynner

【白話文】 皎潔的月亮從祁連山升起,輕輕漂浮在迷茫的雲海裏。
長風掀起塵沙席捲幾萬裏,玉門關早被風沙層層封閉。
白登道那裏漢軍旌旗林立,青海灣卻是鬍人窺視之地。
自古來這徵戰廝殺的場所,參戰者從來不見有生還的。
守衛邊陲的徵夫面對現實,哪個不愁眉苦臉思歸故裏?
今夜高樓上思夫的妻子們,又該是當窗不眠嘆息不已。
(劉建勳)

【注釋】 關山月:樂府《橫吹麯》調名。
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睏七日。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後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詩人筆力渾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詩的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徵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後四句寫徵人望邊地而思念家乡,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這末了四句與詩人《春思》中的“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同一筆調。而“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又與王昌齡的“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同步。
  
  [鑒賞]
  “關山月”是樂府舊題。《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李白的這首詩,在內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又有極大的提高。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着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裏,常常看到“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我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徵人角度說的。徵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雲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衹有大海上空纔更常見的雲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範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阔。宋代的楊齊賢,好象唯恐“幾萬裏”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裏者,以月如出於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裏”,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並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徵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伫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裏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繫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藴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徵,構成一幅萬裏邊塞圖。這裏表面上似乎衹是寫了自然景象,但衹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徵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鬍窺青海灣。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阔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徵戰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兵徵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徵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徵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徵戍者。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顔。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着邊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顔色,他們推想自傢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衹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裏邊塞圖和徵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係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阔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阔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於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衝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徵人及其傢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並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徵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産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於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的萬裏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衹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纔會如此下筆。明代鬍應麟評論說:“渾雄之中,多少閑雅。”如果把“閑雅”理解為不局促於一時一事,是帶着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那麽,他的評語是很恰當的。用廣阔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並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餘恕誠)



【北美枫文集】唐詩300首月亮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