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人物列錶
非馬 William Marr愛倫·坡 Edgar Alan Poe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惠特曼 Walt Whitman狄更生 Emily Dickinson斯蒂芬·剋蘭 Stephan Crane
史蒂文斯 Wallace Stevens弗羅斯特 Robert Frost卡爾·桑德堡 Carl Sandberg
威廉斯 William Carlos Williams龐德 Ezra Pound杜麗特爾 Hilda Doolittle
奧登 Wystan Hugh Auden卡明斯 E. E. Cummings哈特·剋萊恩 Hart Crane
羅伯特·鄧肯 Robert Duncan查爾斯·奧爾森 Charles Olson阿門斯 A. R. Ammons
金斯堡 Allen Ginsberg約翰·阿什伯利 John Ashbery詹姆斯·泰特 James Tate
蘭斯敦·休斯 Langston Hughes默溫 W. S. Merwin羅伯特·勃萊 Robert Bly
畢肖普 Elizabeth Bishop羅伯特·洛威爾 Robert Lowell普拉斯 Sylvia Plath
約翰·貝裏曼 John Berryman安妮·塞剋斯頓 Anne Sexton斯諾德格拉斯 W. D. Snodgrass
弗蘭剋·奧哈拉 Frank O'Hara布洛茨基 L.D. Brodsky艾米·洛威爾 Amy Lowell
埃德娜·聖文森特·米蕾 Edna St. Vincent Millay薩拉·梯斯苔爾 Sara Teasdale馬斯特斯 Edgar Lee Masters
威廉·斯塔福德 William Stafford艾德裏安娜·裏奇 Adrienne Rich大衛·伊格內托 David Ignatow
金內爾 Galway Kinnell西德尼·拉尼爾 Sidney Lanier霍華德·奈莫洛夫 Howard Nemerov
瑪麗·奧利弗 Mary Oliver阿奇波德·麥剋裏許 阿奇波德麦 Kerry Xu傑弗斯詩選 Robinson Jeffers
露易絲·格麗剋 Louise Glück凱特·萊特 Kate Light施加彰 Arthur Sze
李立揚 Li Young Lee斯塔夫理阿諾斯 L. S. Stavrianos阿特 Art
費翔 Kris Phillips許慧欣 eVonne傑羅姆·大衛·塞林格 Jerome David Salinger
巴拉剋·奧巴馬 Barack Hussein Obama朱瑟琳·喬塞爾森 Josselson, R.詹姆斯·泰伯 詹姆斯泰伯
威廉·恩道爾 Frederick William Engdahl馬剋·佩恩 Mark - Payne拉吉-帕特爾 Raj - Patel
歐文·華萊士 Irving Wallace
美國 冷戰結束  (1916年三月19日1990年六月29日)

都市生活 urbanism《洛杉磯的女人們》
現實百態 Realistic Fiction《聖地》
《箴言》
歷險小說 Adventure novels《三海妖》

閱讀歐文·華萊士 Irving Wallace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欧文·华莱士
  歐文·華萊士(Irving Wallace;1916.3~1990.6)是美國最受大衆歡迎的暢銷書作傢,他的作品以31種語言出版並暢銷全世界。他帶頭創立了一種新型的文學樣式——超級小說,他以生動的小說形式來描寫時事。歐文·華萊士是世界上享有最多讀者的作傢之一,他的作品共發行了約兩億册。全世界備階層的人都愛讀他的作品,讀者多達10億人。
  
  1916年歐文·華萊士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的芝加哥。其父亞歷剋斯·華萊欽斯基是猶太人,但不屬東正教,原籍俄國瓦西洛斯科,1906年移民去美國。在辦理移民手續時,美國移民局的一個不耐心的官員嫌他的姓氏長,便把他的姓縮為華萊士。其母納麗芙卡,也是俄國人,1907年移民去美。他們相識後於1913年結婚,生下一子一女,其子便是歐文·華萊士。
  
  歐文·華萊士從1917年至1935年住在威斯康星州的基諾沙。他在基諾沙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那時,其父望子成竜,多方培養,還讓他學音樂,他自感無音樂細胞,但還是當上了高中的樂隊主席。他自幼喜愛讀書、寫作、講演、集會,也喜歡體育、旅遊。他講演才能出衆,曾獲威斯康星州辯論會的冠軍。他受過13年正式教育,大學未學完便轉入自由寫作。高中時期曾擔任過周報主編,多次參加全國寫作比賽,1933年因其最佳故事創作---《舞臺上的兇殺案》獲國傢金杯奬。
  
  後來,又代表基諾沙高中與全國的3000所高中的青少年一起進行寫作比賽,榮獲全國故事創作第一名。因小有名氣,又加他擅長社會活動,上學期間,擔任過不少社團和俱樂部的主席和頭頭職銜。1935年,因不願過學校那種受拘束的生活,大學上了一學期便退學了。他來到洛杉磯,到好萊塢謀生。在好萊塢期間,他一面努力為雜志寫作,一面想方設法躋身電影創作界。
  
  1940年他與一位出生紐約的漂亮姑娘西爾維亞·凱恩相識,並墜入情網。第二年他們便結了婚,成為終身伴侶。結婚後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華萊士應徵入伍,報名充當海軍陸戰隊的戰地記者,但因色盲遭拒絶。
  
  1942年10月,又報名參加空軍部隊。說來也巧,當時他的徵兵軍官是羅納德·裏根中尉,就是後來曾任美國總統的裏根。
  
  華萊士特點喜愛旅遊,18歲時參加過威斯康星大學探險隊去洪都拉斯荒原中尋找傳說中的血泉。他們歷盡艱辛,終於發現了號稱血泉的一處紅色瀑布。他們的發現不但列入了中美地圖書中,還得到了薩爾瓦多總統的接見。1940年他也曾到日本和中國旅行。在日本,他會見了當時的日本外長。日本外長曾氣勢洶洶地說,如果美國插手戰爭惹惱了日本的話,日本就要進攻美國---14個月之後,果然應了這句話,發生了珍珠港事件。他的這次經歷,曾在美國報紙的頭條新聞上發表過。
  
  1941年,他與妻子西爾維亞去墨西哥,見到了墨西哥總統。從軍隊退役後,又遍訪西歐各國,但在西班牙受阻,佛朗哥因他在《星期六晚郵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而拒絶他入境。華萊士在文學領域裏的活動經歷了三個時期:雜志寫作、電影創作和小說創作。
  歐文·華萊士-職業生涯
  描述黑人當美國總統
  歐文· 華萊士1916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自小就聰明過人,頗有寫作天賦。17歲那年,華萊士參加全國性的寫作大賽,憑藉《舞臺上的兇殺案》獲國傢金杯奬。從此,華萊士一發不可收拾,連連在全國的各大寫作比賽中獲奬,並開始在《讀者文摘》、《星期六晚郵報》等美國著名報刊上發表作品。
  成名後的華萊士不僅為好萊塢寫過10年的電影劇本,還出版了33部長篇小說和傳記文學。他的小說幾乎每一部都是暢銷書。1964年,他想寫一部黑人當選美國總統的書,嚮總統秘書申請到白宮體驗當總統的生活。考慮到華萊士的巨大影響力,白宮竟破天荒地同意了他的申請,讓他在白宮裏住了10天,後來寫成了著名的《大丈夫》一書。1965年,他無意間嚮外界透露自己準備寫3部小說,數傢出版社以百萬美元爭相預購其版權。1982年,《星期六評論》評華萊士為世界上五大暢銷書作傢之一,在全球擁有10多億讀者。據不完全統計,他的作品總計銷售超過3億册。
  太平洋因日本沒有和平
  華萊士的偉大之處,不僅僅在於他在文學史上創造的奇跡,還在於在二戰中的傳奇經歷和巨大貢獻。 1940年,作為美國《自由》雜志的遠東記者,年僅24歲的華萊士受命來到亞洲進行戰爭情勢的采訪和報道。當時,美國還沒有參與二戰,華萊士以非交戰國的記者身份到過日本、中國和菲律賓等地。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華萊士頂着各種危險,剋服重重睏難,做了大量的調查和現場訪問,最難能可貴的是,他采訪了衆多日本軍政官員和平民,其中有日本推行侵略政策的核心人物,比如軍國主義頭目東條英機、首相近衛文麿、外相鬆岡洋右、日本黑社會組織黑竜會頭子頭山滿等等。他親耳聽到那些日本政要嚮他叫囂要侵占整個中國,以建立亞洲新秩序;外相鬆岡洋右甚至得意忘形地嚮他說,美國若敢阻礙日本在亞洲的統治政策,就不惜與美國開戰。他把這些真實的訪談內容源源不斷地發回國內,公之於衆,引起全世界的震驚,也提醒美國提前作好應戰準備。這些透露日本政府陰謀的報道引起了日本的恐慌,天皇立刻下令各級官員“在涉及自己職務的事情上,不得會見任何記者”。
  1941年12月6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發生前一天,他完成了關於日本的對外擴張野心及其罪行的著作,定名為《日本的〈我的奮鬥〉》。在書中,他深入分析了代表日本政府對外擴張綱領的《田中奏摺》,斷言:“在日本這個島國上,衹要還有一本《田中奏摺》或者還有一個心想把《田中奏摺》變成現實的人存在,太平洋就沒有和平!”
  想和東條英機作戰
  事實果然如華萊士所料,書稿剛完成,太平洋戰爭就爆發了。美國全國掀起了參戰的熱潮,華萊士也毅然决定投筆從戎。1942年10月6日,處理完原雜志社的工作後,華萊士正式報名入伍。可惜,華萊士因患色盲未能通過入伍體檢。
  這並沒有燒滅華萊士參戰的熱情。他聽說軍事基地在招收拍攝戰地影片的人員,就急切地填寫了申請表,經過測試被正式錄取。當時錄取他的製片分隊中尉正是後來成為美國第四十任總統的羅納德·裏根。入伍後,華萊士被分到空軍第一電影廠服役。後來,每每回憶這段參戰的經歷,華萊士常常會笑道,我是很想上前綫,和東條英機作戰,為國傢盡一份力。沒想到,我竟然沒用“子彈”,而是用“紙彈”來了卻自己的心願。
  告訴士兵敵人是誰
  從1942年到1944年期間,華萊士在電影廠參加了25部電影宣傳片的製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係列片《我們為什麽而戰鬥》中的一部《為中國而戰》。為了這部片子的編寫工作,華萊士和他的搭檔卡爾·福爾曼進行了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們不僅作為記者采訪了日本相關政要,走訪了被日本占領的上海、南京等地,還在緊張的行程中翻閱許多資料,掌握大量有關中國和日本的歷史、政治、文化、心理等知識,幾易其稿,最終完成具有很強真實性和權威性的影片腳本。用華萊士自己的話說:“那時,我們正在同日本作戰,而我們國傢對日本尚無什麽明確的政策。我和福爾曼受命撰寫這部紀錄片的劇本,讓那些在戰地作戰的美國士兵知道我們為什麽打仗,我們和誰打仗。”
  
  中國是人口、土地、歷史
  當今年盛夏《為中國而戰》在釣魚臺首映時,觀看影片的社會各界人士都無不為60多年前這位美國人對中國的瞭解和對二戰的貢獻感慨不已。
  影片開始就閃現一行字幕,《我們為什麽而戰?》接着,鏡頭前是旋轉的地球,炮火紛飛的戰場,最後定格在中國,告訴觀衆中國是什麽。畫面上出現街頭熙熙攘攘的人群,畫外音是“中國是人口……”;接着閃現遼闊的疆域,解說詞為“中國是土地……”;十三陵巨獅全景也展現,一個渾厚的聲音響起“中國是歷史……”
  短短幾十分鐘的影片從中國悠久文明說起,層層深入地控訴日本如何覬覦中國的資源,接着,訴說美國人必須為了世界正義幫助中國作戰的理由。影片講到中美兩國共同抗擊法西斯時,熱情洋溢地稱頌道:“中國是我們正在戰鬥中的朋友和夥伴。”這種對當時情勢的真實記錄,對動員美國人民參戰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華萊士對中國的貢獻還不僅僅在抗戰時期。在他後來編著的《人民年鑒》中,將孔子列為影響人類思想最大的五個思想傢之首。新中國成立後,中美沒有立即建交,華萊士多次在作品中提及不承認新中國存在的政治局面是“太荒謬”了。在1967年的長篇小說《大密謀》中,華萊士用心良苦地插入一段故事情節:新中國的代表出席已被承認的國傢間最高首腦的國際性會議。1990年6月29日,華萊士因胰腺癌與世長辭,但是,他對中國的情誼卻永遠不會被忘記。
  歐文·華萊士-主要作品
  《三海妖》、《洛杉磯的女人們》、《聖地》、《箴言》、《代號R密件》、《第二夫人》、《聖床》、《The Chapman Report》、《The_Prize》、《The Man 》、《the Seven Minutes 》、《The_Almighty 》、《The_Guest_of_Honour 》、《The Golden Room 》等
  歐文·華萊士-創作精神
  歐文·華萊士為創作《耶穌手稿之謎》這部作品,他曾“九赴英國和歐洲,讀了478本《聖經》著作,訪問了58位《聖經》專傢,在心裏醖釀了10年”——這些數字也許有些誇張,但書中內容說明,他確實對那段歷史做過研究和調查。比如說,書中提到的雅各(譯者將其譯為詹姆斯,但通行的《聖經》中譯本將其譯為雅各)很可能確有其人。雅各在《新約》中被稱為耶穌的弟弟之一,人們通常把他看作耶路撒冷的首任主教和《雅各書》的作者,將他的死亡時間定為公元62年。儘管如此,還是有學者對雅各的存在表示懷疑。但聖經考古學會在2002年10月宣佈,他們在以色列的古代藏骨櫃中發現一句銘文:“雅各,約瑟之子,耶穌的兄弟”,由此可以證實耶穌之父約瑟以及雅各的存在。無論這個發現是真是假,都可為此書提供有趣的佐料,但當時華萊士早已去世,無法對此事發表個人看法。
  歐文·華萊士-文學成就
  歐文·華萊士號稱當代大衆通俗小說的鼻祖,在他漫長的寫作生涯中共著有16本小說及17部非小說類散文作品。在全世界,他所有的作品共銷售出2.5億多册,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長期的暢銷書。
  《耶穌手稿之謎》為歐文·華萊士第8部長篇小說。這是一部在全世界一特別在歐美——的宗教界和非宗教界引起巨大反響的一部奇書,也是迄今為止,人們用文宇形式提出並探討基督本人和《聖經》的真實性,揭示宗教信仰和科學文明、精神寄托與物質生活矛盾關係的一部罕見的,最大膽、最深入、涉及內容廣阔但卻切中要害的作品。對崇尚人類文明的廣大讀者來說,該書從思想性、知識性和藝術性,均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和啓迪性就像歷史上一切真正的文學作品一樣,其影響是不限國界的,其價值是永恆的。
  歐文·華萊士-社會評價
  美國暢銷書作傢歐文·華萊士據說,華萊士共創作過16部小說。總的來看,華萊士喜歡將政治陰謀、洲際旅行與驚險故事融為一體,他的《查普曼的報告》、《影迷俱樂部》等書我的確不敢恭維,但是他的《耶穌手稿之謎》、《R密件》等少數小說確實屬於佳作。
  1990年6月30日(華萊士病逝的次日),《紐約時報》曾刊出一篇題為《74歲的歐文·華萊士去世,他曾有33本書銷量超過百萬》的文章。作者對他的創作進行綜述,一方面認為他背離了福剋納等人的傳統,一方面又認為其作品“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董鼎山先生既承認華萊士是世界級暢銷書作傢,又能正確評價其作品的優點:“華萊士小說的主題集中於讀者們關心的問題。他的情節是這樣的:假如美國選出了一個黑人總統會有什麽後果?假如世界上發現了一部與新約全書相矛盾的‘真正的聖經’,對宗教有什麽結果?……這類善用想象力的情節,當然很受通俗小說的讀者歡迎。”
  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董先生在這段評論中提到的第二部作品就是《耶穌手稿之謎》。此書可以受到通俗小說讀者的歡迎,儘管它不黃不暴力,卻包含豐富的知識和想象力——惟有這種作品纔會具有持久生命力,不管它屬於嚴肅文學還是通俗作品。


  Irving Wallace (March 19, 1916 - June 29, 1990) was an American bestselling author and screenwriter.
  
  Wallace was born in Chicago, Illinois to Bessie Liss and Alexander Wallace (an Americanized version of the original family name of Wallechinsky). The family was Jewish and originally from Russia, and he was named after his maternal grandfather, a bookkeeper and Talmudic scholar of Narewka. He grew up in Kenosha, Wisconsin, where he attended Kenosha Central High School. He was the father of Olympic historian David Wallechinsky and author Amy Wallace.
  Wallace began selling stories to magazines when he was a teenager. In World War II Wallace served in the Capra unit in Fort Fox along with Theodor Seuss Geisel - more popularly known as Dr. Seuss - and continued to write for magazines. Soon, however, he turned to a more lucrative job as a Hollywood screenwriter. He collaborated on such films as The West Point Story (1950), Split Second (1953), Meet Me at the Fair (1953), and The Big Circus (1959).
  After an unsatisfying stint in Hollywood, he devoted himself full-time to writing books. He published his first nonfiction work in 1955, The Fabulous Originals, and his first fiction offering, The Sins of Philip Fleming, in 1959. The latter, ignored by critics, was followed by the enormously successful The Chapman Report.
  Wallace was a prolific author and published 33 books during his lifetime, all translated into 31 different languages.
  Irving Wallace was married to Sylvia Wallace, a former magazine writer and editor. Her first novel, The Fountains, was an American best seller and published in twelve foreign editions. Her second novel, Empress, was published in 1980. She also helped produce, along with their two children, The Book of Lists#2. Sylvia Wallace died October 20, 2006 at the age of 89.
  Several of Wallace's books have been made into films. Among his best known books are The Chapman Report (1960), The Prize (1962), The Word (1972) and The Fan Club (1974). He also produced some notable non-fiction works, including several editions of The People's Almanac and The Book of Lists.
  Bibliography
  
  Novels
  The Sins of Philip Fleming: A Compelling Novel of One Man's Intimate Problem (1959)
  The Chapman Report (1961)
  The Prize (1962)
  The Man (1964)
  The Three Sirens (1964)
  The Plot (1967)
  The Seven Minutes (1969)
  The Word (1972)
  The Fan Club (1974)
  The R Document (1976)
  The Pigeon Project (1979)
  The Second Lady (1980)
  The Almighty (1982)
  The Miracle (1984 / 2005)
  The Seventh Secret (1985) (with an additional chapter by Tom Posch in the Dutch translation of 1989 )
  The Celestial Bed (1987)
  The Golden Room (1988)
  The Guest of Honor (1989)
  Non-fiction
  Fabulous Originals: Lives of Extraordinary People Who Inspired Memorable Characters in Fiction (1955)
  Square Pegs: Some Americans Who Dared to Be Different (1958)
  The Fabulous Showman: The Life and Times of P.T. Barnum (1959)
  The Twenty-Seventh Wife (1961)
  The Sunday Gentleman (1966) (non-fiction)
  Writing of One Novel (1968)
  The Nympho and Other Maniacs: The Lives, the Loves and the Sexual Adventures of Some Scandalous and Liberated Ladies (1971)
  The People's Almanac (1975) (with David Wallechinsky)
  Stardust to Prairie Dust (1976)
  The Book of Lists (1977) (with David Wallechinsky and Amy Wallace)
  Two: Biography of The Original Siamese Twins (1978) (with Amy Wallace)
  The People's Almanac No. 2 (1978) (with David Wallechinsky)
  The Book of Lists 2 (1980) (with Amy Wallace and David Wallechinsky)
  The Intimate Sex Lives of Famous People (1981)
  The Book of Lists 3 (1983) (with Amy Wallace and David Wallechinsky)
  Significa (1983) (with Amy Wallace and David Wallechinsky)
  Secret Sex Lives of Famous People (1993)
  Quotes
  
  "To be one's self, and unafraid whether right or wrong, is more admirable than the easy cowardice of surrender to conformity."
  "If successful novelists had a formula, they would not have failures, and I know of no novelist who has not had a failure at one time or another."
  "Every man can transform the world from one of monotony and drabness to one of excitement and adventure."
  "We have placed security in a position of primacy and subordinated individual liberty to it."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