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鲜卑人的一支。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
柔然源于东胡族,4世纪中叶附属于拓跋部,主要游牧在鄂尔浑河与土拉河流域。拓跋部南迁后,进居阴山一带。5世纪初,首领社仑迁居漠北,合并附近的部落组成联盟。
柔然最盛时,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和通辽市一带)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诸国如乌孙服属。
鲜卑人拓跋部创立的北魏政权曾多次与柔然互相征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柔然牟汗纥升盖可汗,肃清其在戈壁以南的势力后,认为柔然人智力低下,像只会蠕动的虫子一样,下令改称柔然为蠕蠕。
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门可汗击败,汗国崩溃。柔然王室由邓叔子可汗率领,西支柔然南逃至西魏,西魏太师宇文泰不敢收留,将此部三千余人收捕,交突厥使者全数斩杀于长安青门外。东支逃入北齐。
还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兴安岭一带,融入当地室韦民族。室韦人是蒙古人的祖先。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中国东北地区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
柔然亡国后,568年,西突厥室点密的使者粟特人马里亚克曾经向拜占廷查士丁尼皇帝报告,曾经有两万柔然人逃走,有些逃进靺鞨,有些向西逃亡与白匈奴构成阿瓦尔人,达头可汗曾派出一位叫波汗的将军到克里米亚消灭他们。
柔然在蒙古语中有另一名字阿跋加(abarga)(像蛇的,像虫的)这也是突厥人对柔然的称呼,在达头可汗的言词中屡屡流露,经常用虫形容他们: 如在地上蠕动的东西 应当像虫一样给予践踏的东西[来源请求],五代时,贝加尔湖以北有一妪厥律部落,人们说是柔然木骨闾残部。拜占廷史家说,柔然在逃入tabgac国,即是北齐后,因闹事,再各东逃,入moukri,可能是高句丽。 另有一说:柔然可能是转音自通古斯人当时对自己的称呼(Jurcen),因南方方言保留较多的古音,因此,依照南方方言(闽南语为例)柔然念Lyuulen,(Jurcen(女真))依古汉语极有可能如此转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