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然,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鮮卑人的一支。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當時,正是中國歷史上處於十六國、南北朝紛爭對峙時期。
柔然源於東鬍族,4世紀中葉附屬於拓跋部,主要遊牧在鄂爾渾河與土拉河流域。拓跋部南遷後,進居陰山一帶。5世紀初,首領社侖遷居漠北,合併附近的部落組成聯盟。
柔然最盛時,其勢遍及大漠南北,北達貝加爾湖畔,南抵陰山北麓,東北到大興安嶺,與地豆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旗和通遼市一帶)相接,東南與西拉木倫河的庫莫奚及契丹為鄰,西邊遠及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並曾進入塔裏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諸國如烏孫服屬。
鮮卑人拓跋部創立的北魏政權曾多次與柔然互相徵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擊敗柔然牟汗紇升蓋可汗,肅清其在戈壁以南的勢力後,認為柔然人智力低下,像衹會蠕動的蟲子一樣,下令改稱柔然為蠕蠕。
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門可汗擊敗,汗國崩潰。柔然王室由鄧叔子可汗率領,西支柔然南逃至西魏,西魏太師宇文泰不敢收留,將此部三千餘人收捕,交突厥使者全數斬殺於長安青門外。東支逃入北齊。
還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興安嶺一帶,融入當地室韋民族。室韋人是蒙古人的祖先。據一些歷史學家考證,中國東北地區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
柔然亡國後,568年,西突厥室點密的使者粟特人馬裏亞剋曾經嚮拜占廷查士丁尼皇帝報告,曾經有兩萬柔然人逃走,有些逃進靺鞨,有些嚮西逃亡與白匈奴構成阿瓦爾人,達頭可汗曾派出一位叫波汗的將軍到剋裏米亞消滅他們。
柔然在蒙古語中有另一名字阿跋加(abarga)(像蛇的,像蟲的)這也是突厥人對柔然的稱呼,在達頭可汗的言詞中屢屢流露,經常用蟲形容他們: 如在地上蠕動的東西 應當像蟲一樣給予踐踏的東西[來源請求],五代時,貝加爾湖以北有一嫗厥律部落,人們說是柔然木骨閭殘部。拜占廷史傢說,柔然在逃入tabgac國,即是北齊後,因鬧事,再各東逃,入moukri,可能是高句麗。 另有一說:柔然可能是轉音自通古斯人當時對自己的稱呼(Jurcen),因南方方言保留較多的古音,因此,依照南方方言(閩南語為例)柔然念Lyuulen,(Jurcen(女真))依古漢語極有可能如此轉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