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夏代   商代   周代   秦代 Qin Period   漢代 Han Period   三國 Three Kingdoms   晉代   吐𠔌渾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國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中國   現代中國   
吐𠔌渾  (313年663年)   總朝代: 十六國

國君紀年姓名開端年份終結年份延續時間
慕容吐𠔌渾慕容吐𠔌渾 Murong Tuguhun283年317年35年
慕容吐延慕容吐延 Murong Tuyan317年329年13年
葉延葉延 She Yan329年351年23年
碎奚碎奚 Sui Xi352年371年20年
視連視連 Shi Lian372年390年19年
視羆視羆 Shi Pi391年400年10年
烏紇提大孩 Wu Gedi401年405年5年
武王慕容樹洛幹 Murong Shuluogan406年417年12年
威王慕容阿豺 Murong Achai418年424年7年
惠王慕容慕璝 Murong Mugui425年436年12年
西平王慕容慕利延 Murong Muliyan437年452年16年
河南王慕容拾寅 Murong Sheyin453年481年29年
度易侯度易侯 Du Yihou482年490年9年
伏連籌伏連籌 Fu Lianchou491年540年50年
慕容誇呂慕容誇呂 Murong Kualv541年591年51年
慕容世伏慕容世伏 Murong Shifu591年597年7年
慕容伏允慕容伏允 Murong Fuyun597年635年39年
慕容順慕容順 Murong Shun635年635年1年
慕容諾曷鉢慕容諾曷鉢 Murong Nuohebo635年688年54年

  吐(tǔ)(yù)渾(hún),亦稱吐渾,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晉末,首領吐𠔌渾率部西遷到枹罕(今甘肅臨夏)。後擴展,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國傢。至其孫葉延,始以祖名為族名、國號。南朝稱之為河南國;鄰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唐後期稱之為退渾 、吐渾。主要從事畜牧,産良馬,兼營農業。居廬帳,後漸有城居。使用漢文 。與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 。6世紀中葉,其王誇呂自號可汗 ,都伏俟城( 在青海湖西22.5千米 ) 。591年 ,隋以光化公主妻其王 。609年隋取其地,置西海 、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隋末復其故地 。635年唐遣軍擊之,立諾曷鉢為可汗。640年 ,唐以弘化公主妻諾曷鉢,加封青海王。663年吐蕃破其國,諾曷鉢率殘部奔涼州。670年,吐蕃盡據吐𠔌渾地。672年,唐遷其部於靈州 ,置安樂州,以諾曷鉢為刺史。吐蕃占據靈州後,吐𠔌渾更東遷朔方、河東。五代時散處蔚州等地 。936年燕雲地區割屬契丹 ,這部分吐𠔌渾人便臣役於契丹,後世多同化於漢族或其他民族。留在青海的吐𠔌渾,有學者認為即今土族的先民。
  
  詳介:
  西晉永嘉(307∼312)年間首領吐𠔌渾率領從東北徒河之青山(今遼寧義縣東北)西遷青海、甘肅一帶,與羌人雜處。後以吐𠔌渾為姓,其王誇呂建都青海湖西岸之伏俟城,始稱可汗。以遊牧為主,産良馬「青海驄」。後兼務農業,種大麥、粟、豆。
  南北朝時先後隸屬宋、齊、北魏。7世紀時部分歸附於隋。唐時曾遣使朝貢,要求通婚、互市。後以侵擾蘭州、涼州一帶,634年為唐擊敗,其王被部下所殺。唐立慕容順為西平郡王,後又立順子諾曷鉢為阿源郡王,妻以宗女弘化公主。敕封青海國王。663年牧地為吐蕃所據。大部降附吐蕃,一部內徙靈州(今寧夏靈武)。唐於其地置安樂州以諾曷鉢為刺史。8世紀安樂州被吐蕃攻占又散處朔方、河東(今內蒙古河套及山西北部)等地,稱為「退渾」。有的逐漸與漢族融合。一說留居青海的吐𠔌渾與今日的土族有淵源關係。
  吐𠔌渾,是中國西北古代民族名,原為人名,是遼東鮮卑慕容氏單於涉歸之庶長子,涉歸分戶700 使別部以牧。4世紀初,涉歸死,其嫡子奕(一作若)洛環【即慕容廆】繼為單於,與吐𠔌渾不和,吐𠔌渾遂率所部西遷上隴,止於佨罕(今甘肅臨夏桴罕山,即大力加山),以此為據點,子孫相承,侵逼氐羌,成為強部。
  吐𠔌渾死,長子吐延繼位。昂城(今阿壩)羌酋薑聰刺吐延,傷致命,死時囑咐其子葉延迅速保衛白蘭(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蘭山一帶)以鞏固其統治。葉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貴南縣穆剋灘一帶)建立慕剋川總部,設置司馬、長史等官。以祖父吐𠔌渾為其族名,從此,吐𠔌渾由人名轉為姓氏和族名。
  葉延傳子闢奚。闢奚傳子視連,通聘於西秦,被封為白蘭王。視連傳弟視羆,西秦封他為沙州牧、白蘭王。視羆傳弟烏紇提,曾敗於西秦,求保持於南涼。烏紇提傳位於視羆之子樹洛幹,勢力復振,率部落數千傢奔慕賀川,自稱大單於、吐𠔌渾王。曾敗於西秦,被西秦封為平狄將軍、赤水都護。
  自吐𠔌渾至樹洛幹,經6世8傳,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而其時正當16國割據混亂,吐𠔌渾部得據甘、青間,實控東至洮河、竜固(今四川省鬆潘),西達赤水、白蘭,北界黃河,南至大積石山。北鄰南涼,東為西秦。
  420年左右,樹洛幹傳弟阿纔,兼併氐羌數千裏,居澆河(清海省貴德縣),處諸羌中,號為強部。曾登上西傾山,尋找江源,以求至長江下遊的通路,派使至健康,通貢於劉宋,被劉宋封為沙州刺史、澆河公。阿纔傳弟慕瞶,宋封為隴西公、隴西王。慕瞶曾擒獲與北魏為敵的赫連定,送至北魏,魏封慕瞶為西秦王,占有金城、隴西等郡。慕瞶傳弟慕利延。這時吐𠔌渾土地廣袤,除總部在沙州外,還有4座大城,分別在清水川、赤水、澆河、吐屈真川等地。慕利延傳位於樹洛幹子拾寅,始邑於伏羅川,總部西移。拾寅受宋封為河南王,又受魏封為西平王。拾寅傳子度易侯。度易侯傳子伏連籌。伏連籌傳子誇呂,居伏俟城(位於清海湖西15裏,遺址即今共和縣石及亥鐵卜加古城),始稱可汗。後來隋朝兩次徵戰吐𠔌渾,曾在吐𠔌渾地區設河源、西海、鄯善、且末4郡。隋末,吐𠔌渾漸復故地。誇呂傳子世伏,娶隋朝光化公主為妻。不久,世伏死,弟伏允立,依照風俗,仍以公主為妻。唐初,吐𠔌渾纍為邊患,唐貞觀九年(635)伏允兵敗,奔走至鄯善,自殺。從此吐𠔌渾分成東西二部。西部由伏允子達延芒結波率領,居鄯善,後來降伏吐蕃,吐蕃稱作"阿柴"或"阿轄"。東部由伏允長子慕容順率領,居伏俟城,唐朝封為西平郡王。不久,慕容順死,子諾曷鉢繼位,唐朝封為河源郡王,號烏地也拔勒豆可汗,貞觀十四年(640)唐朝以弘化公主妻之,加封青海國王。他的兩個兒子又娶唐朝的金城縣主和金明縣主為妻。
  吐𠔌渾最盛時有王、公等號及僕射、尚書、將軍、郎中等官職。伏俟城中有小城、宮殿,佈局受漢地影響較多。王公服式略同於漢族。使用漢文。主要從事畜牧業,馬、牛、羊、駝數量很多。有良馬號為"青海驄"。所産牲畜曾大量輸往內地。喜射獵。以肉酪為糧,兼營農業,農作物有青稞、麥、豆。北界祁連山一帶,氣候較冷,産蔓菁、青稞。出産銅、鐵、丹砂,善作兵器。吐𠔌渾商隊很活躍,遠至長江和黃河下遊,西至波斯。國無常賦,需要時嚮富室、商人收稅以充國用。刑罰簡略,殺人及盜馬者處死,其餘則徵物以贖罪。其宗教,原信奉薩滿教,西遷後,逐步信仰佛教。
  吐蕃興起以後,嚮甘青地區擴張。唐竜朔三年(663),吐𠔌渾被吐蕃所滅,諾曷鉢奔涼州,後率數千帳內附唐。唐徙其部衆於靈州,置安樂州,以諾曷鉢為安樂州刺史,子孫仍世襲青海地號,直至貞元(785~804)時為止。
  吐蕃占據靈州後,吐𠔌渾移居河東,被稱作退渾、吐渾。五代時散處蔚州等地,曾附屬於沙陀李氏,後屬後晉石氏。天福初(936)燕雲地區割屬契丹,吐𠔌渾人附契丹,後世多同化於漢族或其他民族。吐蕃滅吐𠔌渾後,仍有一部分吐𠔌渾人留居故地,附落猶存,達延芒結波與素和貴等仍擁重兵。9世紀中葉吐蕃崩潰後,吐𠔌渾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險屯聚自保。12世紀後,河東的吐𠔌渾人返回甘青故地,與湟水流域之吐𠔌渾人聚會。元朝時,稱作西寧州土人。依近年來一些研究者認為,今青海土族即吐𠔌渾的後裔,此說能否成立,尚待進一步研究。
  
  立國
  
  313年左右,慕容吐𠔌渾又從陰山南下,至隴西之地枹罕(今甘肅省臨夏)。以此為根據地,子孫相承,嚮南、北、西三面拓展,統治今青海省、甘肅省南部、四川省西北等地的氐、羌民族。317年,慕容吐𠔌渾逝世,由他的長子吐延繼位。西晉鹹和四年(329年),吐延被羌族酋長薑聰刺死,臨死時囑咐長子葉延保衛白蘭。及後,葉延繼位,在沙洲建立慕剋川總部,並以吐延為氏,以吐𠔌渾為姓、族姓及國號。
  
  南北朝時期
  
  葉延逝世後,碎奚嗣立。前秦建元七年(371年),他跟隨仇池氐王嚮前秦稱臣,被封為安遠將軍。後來,繼位的視連、視羆都臣服於西秦,被封為沙州牧、白蘭王。期間,屢次不服都招來戰禍。
  西秦太初十八年,視羆之子樹洛幹立,占據莫河川(又稱慕賀川),自稱為吐𠔌渾王,號稱茂寅可汗。411年,他揮軍擊敗南涼太子虎臺,取得澆河地區。後來,雖曾敗於西秦,卻被西秦封為平狄將軍、赤水都護。自此,吐𠔌渾專心吸收人才,勢力越趨壯大,疆土東至洮河、竜固(今四川省鬆潘),西達赤水、白蘭,北界黃河,南至大積石山。北望南涼,東接西秦。
  
  唐朝時期
  
  7世紀吐蕃興起,嚮青海地區擴張。663年吐蕃舉兵滅吐𠔌渾,首領諾曷鉢率領殘部投唐涼州。一部分吐𠔌渾人留居故地,成為吐蕃屬國。
  
  經濟與風俗
  吐𠔌渾地處青海高原,以畜牧為主。白蘭山出黃金、銅、鐵,金屬冶煉也比較發達。位於中西交通要道,商隊曾東至長江和黃河下遊,西達波斯,南抵吐蕃、天竺。
  吐𠔌渾男子服飾,著小袖,小口袴,大頭長裙帽。帽上以羅幂遮住臉容,騎馬可避風沙。吐𠔌渾婦女服飾與漢族婦女相似。但發式即辮發。以金花為首飾,特別是可敦則首戴金花冠,具有鮮卑遺風。
  
  吐𠔌渾可汗表
  1.吐𠔌渾(?~317) 13.度易侯(481~490)
  2.吐延(317~329) 14.伏連籌(490~529)
  3.葉延(329~351) 15.呵羅真(529~530)
  4.碎奚(351~375) 16.佛輔(530~534)
  5.視連(375~390) 17.可沓振(534~535)
  6.視羆(390~400) 18.誇呂(535~591)
  7.烏紇提(400~405) 19.世伏(591~603)
  8.樹洛幹(405~417) 20.伏允(603~635)
  9.阿豺(417~426) 21.慕容順(635~635)
  10.慕璝(426~436) 22.諾曷鉢(635~688)
  11.慕利延(436~452)(下略)
  12.拾寅(452~481)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