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夏代   商代   周代   魯國   秦代 Qin Period   漢代 Han Period   三國 Three Kingdoms   晉代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國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中國   現代中國   
魯國  國號:魯 首都:麯阜 (前1042年前256年)   總朝代: 戰國

國君紀年姓名開端年份終結年份延續時間
魯禽父姬伯禽 Ji Baqin前1042年前997年46年
魯考公姬酋 Ji Qiu前996年前993年4年
魯煬公姬熙 Ji Xi前992年前987年6年
魯幽公姬宰 Ji Zai前986年前973年14年
魯魏公姬沸 Ji Fei前973年前924年50年
魯厲公姬擢 Ji Zhuo前923年前887年37年
魯獻公姬具 Ji Ju前886年前855年32年
魯真公姬濞 Ji Pi前854年前825年30年
魯武公姬敖 Ji Ao前824年前816年9年
魯懿公姬戲 Ji Hu前815年前807年9年
魯廢公姬伯禦 Ji Bayu前806年前796年11年
魯孝公姬稱 Ji Chen前795年前769年27年
魯惠公姬弗湟 Ji Fuhuang前768年前723年46年
魯隱公姬息姑 Ji Xigu前722年前712年11年
魯桓公姬允 Ji Yun前711年前694年18年
魯莊公姬同 Ji Tong前693年前662年32年
姬斑姬斑 Ji Ban前662年前662年1年
魯閔公姬啓方 Ji Qifang前661年前660年2年
魯僖公姬申 Ji Shen前659年前627年33年
魯文公姬興 Ji Xing前626年前609年18年
魯宣公姬餒 Ji Nei前608年前591年18年
魯成公姬黑肱 Ji Heigong前590年前573年18年
魯襄公姬午 Ji Wu前572年前542年31年
姬野姬野 Ji Ye前542年前542年1年
魯昭公姬稠 Ji Chou前542年前510年33年
魯定公姬宋 Ji Song前509年前495年15年
魯哀公姬將 Ji Jiang前494年前468年27年
魯悼公姬寧 Ji Ning前467年前437年31年
魯元公姬嘉 Ji Jia前436年前416年21年
魯穆公姬顯 Ji Xian前415年前383年33年
魯共公姬奮 Ji Fen前382年前353年30年
魯康公姬屯 Ji Tun前352年前344年9年
魯景公姬匽 Ji Yan前343年前323年21年
魯平公姬叔 Ji Shu前322年前303年20年
魯文公姬賈 Ji Gu前302年前280年23年
魯頃公姬仇 Ji Chou前279年前256年24年

鲁国
鲁国
  歷史上的魯國有兩個,其一為夏商時存在的魯國,史稱西魯。其二為西周至戰國的魯國,史稱東魯。
  
  西魯:歷史悠久,夏商時已存在,可能是夏商時的一處重要方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曾為夏孔甲飼養竜魚的劉纍,為了躲避孔甲而遷居魯縣。《逸周書·殷祝解》說夏桀也曾徙於魯。商代甲骨文也有卜問“魯受年”之類的卜辭。
  
  東魯:周公旦的魯國,是中國周朝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後。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周公東徵打敗了夥同武庚叛亂的殷商舊屬國,分封周公長子伯禽於其中的奄國故土建立魯國。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800年左右。首都在麯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小部分。魯國是孔子的出生地。
  
  周公旦受封的魯國,是中國周朝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之後。西周初年周公旦輔佐天子周成王,周公旦東徵打敗了夥同武庚叛亂的殷商舊屬國,分封周公旦長子伯禽於其中的奄國故土建立魯國。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800年左右。。首都在麯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小部分。魯國是孔子的出生地。
  
  一、魯國歷史與文化
  魯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魯國的第一代國君是周公旦的兒子伯禽,都城麯阜,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之一隅。魯國也是孔子的故鄉。伯禽下傳九代到武公九年時,魯國發生變故,直到後來周宣王立魯孝公為止。孝公下傳兩代到隱公、桓公時,魯國再次發生政變。桓公之後到魯莊公時期,魯國多次與齊國發生戰爭。莊公兒子愍公、釐公時期,魯發生慶父之亂。釐公下傳兩代到宣公時,襄仲殺嫡立庶,從此三桓強盛。宣公下傳三代到昭公時期,三桓發兵攻擊魯君,魯國公室從此名存實亡。昭公之後的定公、哀公都是被三桓逼到國外流亡死去的。魯悼公以後魯國漸漸衰落,到第33位國君頃公二十四年(前249 年)是,魯國被楚國滅亡。
  在周代的衆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清人高士奇語)。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 者,時人稱“周禮盡在魯矣”。各國諸侯瞭解周禮也往往到魯國學習,魯國是有名的 禮儀之邦。魯國與周禮的這種密切關聯,使得魯國形成了謙遜禮讓的淳樸民風,同時 也使魯國國勢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概括講來,周禮的內容應該包括禮義、禮儀或禮節、禮俗三個層面。禮義是抽象的禮的道德準則;禮儀或禮節是具體的禮樂制度,可大致分為吉、兇、軍、賓、嘉5 大方面。細分之,有所謂“經禮三百,麯禮三千”之說,真可謂“繁文縟禮”,大而至於政治、軍事,小而至於衣冠、陳設,無不有義。這些禮儀都是本着忠、孝、信、義等準則推衍而來,目的是為了“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禮俗即周人的社會風俗與道德習慣,它較禮節更細且繁,衹是並無硬性規定。就主次而言,禮儀、禮節、禮俗是從屬於禮義的,因為禮的根本目標是維護周王朝的統治,這纔是其本質所在。
  魯國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國,而周公無論在幫助武王爭奪天下,還是在成王年幼時平定天下,都有卓著的功勳。因此,魯國初封時不僅受賜豐厚,而且還得到了不少特權。《禮記·明堂位》記載說:“凡四代之器、服、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魯國建國之地殷商勢力極重,伯禽要把魯國建成宗周模式的東方據點,因此,他們代表周王室擔負着鎮撫周邊部族,傳播宗周文化的使命,極力推行周朝禮樂。另外,魯國適宜農桑,是一個穩定的定居農業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禮樂可以規範人們的行為,使劃分成若幹等級的人和諧相處。
  在魯國,周禮乃是人們的行為準則,上至魯公,下至卿士,無不循禮而動。不論是“國之大事”,還是往來小節,如君位傳承、祭天禮祖、對外戰爭、朝聘會盟,以及燕享、鄉射等等無不如此,否則就會遭到指責,甚至被視為“不祥”的舉動。周禮由周王室製訂,而在具體實施時,各諸侯國一般是各取其需,因地製宜。唯有魯國始終不忘“法則周公”,祖述先王之訓。
  《春秋》一書是魯國國史,該書“常事不書”,所以魯人依禮而動的行為有許多不一定見於記載。即使《春秋》經以及他書中見載的魯國君臣的一些“違禮”之舉,也往往引起人們的規諫、評論或者指責,如隱公到棠地“觀漁者”,桓公取郜大鼎於宋而置於太廟,醒公與夫人姜氏一道到齊國去,莊公到齊國觀社,莊公丹桓宮之楹而刻其桷,文公欲弛孟文子和敬子之宅以廣其宮,夏父弗忌躋僖公,宣公夏天在泗淵濫 捕,以及魯三傢的一些不禮之舉等等。但在入東周以來“禮壞樂崩”的情況下,魯國仍有不少知禮之人,如臧僖伯、臧哀伯、臧文仲、柳下惠、曹劌、夏父展、裏革、匠人慶、申#、叔孫豹、子服景伯、孔子等等。另外,如文公時的宗有司,《左傳》的作者左丘明,他們也都以知禮、明禮而聞名。
  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對魯國社會産生了巨大的影響。魯人都知道禮有“經國傢,定社稷,利後嗣”的功能,因而他們認識到“服於有禮,社稷之衛也”、“無禮必亡”,對周禮懷有極大熱忱。《禮記·禮運》說:“壞國、喪傢、亡人,必先去其禮。”禮尚在,國便不亡,周禮關乎國泰民安,於此可見。魯閔公元年,齊欲伐魯,齊公問“魯可取乎”,其大夫仲孫湫說:“不可。猶秉周禮。周禮,所以本也。臣聞之:國將亡,本必先顛,而後枝葉從之。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此時,魯國正值慶父內亂,但尚秉周禮就難以攻取,因為周禮可以起到一種協調人心的作用,在統治者內部,它可以防止和調節矛盾,而對下層人民來說,周禮則既有懾服之威,又有收羅人心之用。
  “尊尊而親親”是宗法制度的根本原則,也是周禮的基本要求。為爭權奪位,魯國也發生過類似骨肉相殘的事件,但與他國相比,魯國的情況要好得多,所以《禮記·明堂位》說魯國“禮樂、刑法、政俗未嘗相變”,“天下以為有道之國,是故,天下資禮樂焉”。臧文仲教季孫行父“事君之禮”說:“見有禮於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養父母也;見無禮於其君者,逐之,如鷹 # 之逐鳥雀也。”魯人敬尊君主,使魯國的政治比較穩定。不過,由於“親親”觀念深入人心,他們十分相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古訓,使掌握魯國大權的卿族一直限定在“伯禽之後”的範圍之內,異姓傢族的賢能之士很難進入魯國政權。與“尊尊”原則有關,魯卿在位時,不論其行為怎樣越軌,而對他的宗族影響並不大,受到懲治的僅僅是禍卿本人。這樣,卿族一旦有了勢力,也就站穩了腳跟,其勢力的持續發展,便最終導致了公室衰微、大夫專政。
  春秋時期,魯國實際已經是積弱之國,其主盟不若齊、晉之強,地勢不及秦、楚之大,然而,諸如滕、薛、曹、邾、杞等國皆勤贄,修朝禮;即使遠在方域之外的𠔌、鄧等國也不憚僕僕,至魯來朝。小國親魯,皆因魯乃周禮所在。
  魯國春秋以來的外交主綫還是與齊、晉、宋、衛等大國的關係上,然而,在對各國的態度方面,魯國的態度似乎又不盡相同。魯與晉、衛乃兄弟之國,與對待齊、宋相比,魯人在與衛、晉的交往中態度要溫和得多。小國交魯,魯國也往往親近同姓。時人的宗法觀念是:“凡今之人,莫若兄弟”,“兄弟鬩於墻,外禦其侮”。在諸小國中,曹、滕與魯同姓,邾、莒、薛、杞皆為異姓。故曹太子朝魯,魯以上卿相賓;滕、薛爭長,魯長滕侯。而邾、莒為魯國近鄰,杞、邾則頻頻朝魯,然杞侯之朝以不敬見討,邾、莒也為魯國世怨。魯國自春秋以來國勢日弱,其不能修好異姓近邦實是一個重要原因。
  政治、外交之外,魯文化的禮樂傳統也影響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在“化成民俗” 方面産生了明顯效應。魯人行為中的重義輕利觀念,經濟上的重農輕商意識,以及日常生活中嚴格的男、女之別等等均是。西周末年以來,由於周室的衰微和時代的進步,再加之魯國國勢的下降,原來“禮樂徵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結束了。魯在春秋後期也推選了“初稅畝”、“用田賦” 等一係列社會改革,改變了周的政治、經濟制度,在這種情況下,周禮樂的崩壞亦成為自然之勢。春秋末年,孔子看不慣層出不窮的違背禮樂制度的現象,他希望恢復周禮,推行“王道”於天下,並以禮樂之學教授生徒,儒學於是創立。
  公元前249年,魯滅於楚。然而,魯國的禮樂傳統經孔門師徒的弘揚,已更加深入到人們的意識深層,它並沒有因為魯國的滅亡而喪失。秦朝末年,劉邦舉兵圍魯時,“魯中諸儒尚講誦育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絶”。70多年以後的漢武帝時代,太史公司馬遷到魯地“觀仲尼之廟堂”時,諸生依然“以時習禮其傢”。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說“漢代統一了魯國的禮教和秦國的法律”,更明白道出了魯國禮樂之學在兩漢時的重要影響。
  
  二、麯阜魯國故城
  中國周代魯國都城遺址。在山東省麯阜市區和東、北 面。周成王封周公旦長子伯禽於魯,建都於此。到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魯亡於楚,歷時900餘年,是 周王朝各諸侯國中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之一。西漢景帝 三年 (公元前154)封子劉餘為魯王,都此。東漢為東海 王劉疆都城,直至漢末。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曾作調查和發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山東省文物管理處 多次進行調查。1958年山東省文物幹部訓練班對遺址進行鑽探和試掘。1977~1978年山東省博物館作了詳細勘 察和發掘。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魯國君主列表及在位
  
  姬伯禽 前1042年-前997年 在位46年
  魯考公 姬酋 前996年-前993年 在位4年 (《世本》作姬就,一作姬遒)
  魯煬公 姬熙 前992年-前987年 在位6年
  魯幽公 姬宰 前986年-前973年 在位14年
  魯魏公 姬晞 前973年-前924年 在位50年
  魯厲公 姬擢 前923年-前887年 在位37年 (《世本》作姬翟)
  魯獻公 姬具 前886年-前855年 在位32年
  魯真公 姬濞 前854年-前826年 在位29年
  魯武公 姬敖 前825年-前816年 在位9年
  魯懿公 姬戲 前815年-前807年 在位9年
  魯廢公 姬伯禦 前806年-前796年 在位11年
  魯孝公 姬稱 前795年-前769年 在位27年
  魯惠公 姬弗湟 前768年-前723年 在位46年
  魯隱公 姬息姑 前722年-前712年 在位11年
  魯桓公 姬允 前711年-前694年 在位18年
  魯莊公 姬同 前693年-前662年 在位32年
  魯閔公 姬啓 前661年-前660年 在位2年
  魯釐公 姬申 前659年-前627年 在位33年
  魯文公 姬興 前626年-前609年 在位18年
  魯宣公 姬倭 前608年-前591年 在位18年
  魯成公 姬黑肱 前590年-前573年 在位18年
  魯襄公 姬午 前572年-前542年 在位31年
  魯昭公 姬稠 前541年-前510年 在位32年
  魯定公 姬宋 前509年-前495年 在位15年
  魯哀公 姬將 前494年-前468年 在位27年
  魯悼公 姬寧 前467年-前437年 在位31年
  魯元公 姬嘉 前436年-前416年 在位21年
  魯穆公 姬顯 前415年-前383年 在位33年
  魯共公 姬奮 前382年-前353年 在位30年
  魯康公 姬屯 前352年-前344年 在位9年
  魯景公 姬匽 前343年-前323年 在位21年
  魯平公 姬叔 前322年-前303年 在位20年
  魯文公 姬賈 前302年-前280年 在位23年
  魯頃公 姬讎 前279年-前256年 在位24年
  註:哀公至頃公在年年數、時間,據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作了修正
  
  四、魯國名臣、名將
  襄仲
  曹沫
  柳下惠
  臧文仲
  曾參曾子
  孔仲尼孔子
  左丘明(丘明)
  季文子季孫行父
  叔梁紇(孔子之父,即孔紇)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