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也叫勾吳、工吳、攻吾等是前12世紀—前473年位於長江下遊的一個古國。
立國
吳,周朝的姬姓封國。吳國的起源,按《史記·吳泰伯世傢》記載:“泰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余家,立為吳泰伯”。吳國國君的祖先泰伯是商朝時期的諸侯周太王的長子,因為周太王有意傳位給周文王的父親季歷,於是與其弟仲雍出走到今天江蘇太湖附近,如《論語•泰伯篇第八》:“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當時江南一代還很落後,由於泰伯、仲雍帶來瞭瞭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是為江南開化之始。周武王滅商後,尋求泰伯、仲雍的後代,當時仲雍的曾孫周章已是吳君,因而封周章為吳子,追封泰伯為吳伯,另將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王朝北面夏朝舊址處,並把他們正式列為諸侯。
也有其他說法,因為泰伯讓國事跡沒有記載於《尚書》,而《詩經·大雅·皇矣》篇也衹說“帝作邦作對,自太伯王季”,並未顯言讓國;《左傳》僖公五年“太伯不從,是以不嗣。”也沒有提及讓國。以後《論語》記載孔子言行提及,到西漢,司馬遷《史記》以吳泰伯為世傢之首,在《吳太伯世傢》與《周本紀》中纔正式記載其讓國事跡。
近來有學者考證吳的歷史與有虞氏南遷有關,即史書上記載的虞舜“南巡狩”,並根據“舜服厥弟,終然有害;何肆犬體,而厥身不為敗?吳獲迄古,南嶽是指,孰斯去斯,得兩男子?”的記載,認為舜的兩子封在吳。這裏的南嶽,是指古代的南嶽,不是衡山而是江淮之間的霍山。
興亡
春秋時期,吳國與中原的諸侯國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並開始與其他諸侯國爭雄,亦有說法為春秋五霸之一。吳王闔閭在今天的蘇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孫武攻破楚國都城。闔閭的兒子夫差不顧國傢連年徵戰空虛,與齊國和晉國爭霸成功後,但卻忽視了邊界上的越國,被越王勾踐趁虛而入。前473年,與越交戰失敗,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吳國的歷史在《史記·吳太伯世傢》中有詳細記載,但早期歷史不可考。
國君
* 太伯
* 仲雍
* 季簡
* 叔達
* 周章(始封)
* 熊遂
* 柯相
* 強鳩夷
* 餘橋疑吾
* 柯盧
* 周繇
* 屈羽
* 夷吾
* 禽處
* 轉
* 頗高
* 句卑
* 去齊?─前586年
以下是春秋後期歷史上知名的吳國國君:(從壽夢元年(前586)起吳國纔有準確的紀年。吳國金文《者減鐘》是現存最早的吳國金文材料,約是吳王頗高(金文稱“皮然”)時鑄造。)
稱號 國君姓名 在位年份 在位年數
吳王壽夢 姬乘 前585年─前561年 25年
吳王諸樊 姬遏 前560年─前548年 13年
吳王餘祭 姬餘祭 前547年─前544年 4年
吳王餘眛 姬餘眛 前543年─前527年 17年
吳王僚 姬僚 前526年─前515年 12年
吳王闔閭 姬光 前514年─前496年 19年
吳王夫差 姬夫差 前495年─前473年 23年
註:餘祭年數、餘眛年數,皆從《春秋》的記載,按照楊伯峻《春秋左傳註》作了修正。而不從《吳越春秋》和《史記·吳太伯世傢》的記載。
地理文化
《漢書•地裏志》:“梅裏上有吳國,周武王封太伯之後於此,是為虞公,即周章之弟虞仲,蓋仲雍之曾孫也。”今天考古的發現勾吳的大城在常州無錫一帶。【等待結論】
考古學上,吳國存國期間的各種物質文化遺存的主要形式有臺形遺址、土墩墓、城址等,主要分佈於江蘇省寧鎮地區、皖南丘陵和太湖地區西部,春秋時期嚮西延伸至滁河下遊一帶,其範圍已經超過其重要源頭湖熟文化的分佈範圍。據此,吳國國境經過多次調整,早期的主要範圍在今天江蘇省中南部的南京、揚州一帶。
到後期吳王闔閭時代,中心擴展到蘇州一帶,蘇州成為晚期吳國的首都,以致蘇州古稱工吳,吳國金文皆自稱工吳,列如吳王光(吳王光就是吳王闔閭)劍有銘文“工吳王光自作自用”字樣。
吳國的王室來源於周室,吳地的人民最初被中原民族視為蠻族,至春秋已經與周的諸侯國廣泛交流,經過春秋戰國以及秦漢以後,已經成為漢民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吳地的語言是今天的漢語方言吳語的源頭。 吳國地區的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成為後世的吳文化。
吳王夫差於公元前486年~前484年開鑿的邗溝,南起今揚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長江,北經樊梁湖(今高郵附近)折嚮東北,入射陽湖,再嚮西北經淮安入淮河。得以使吳國的水軍北上和齊國、晉國爭霸。東漢以後,逐漸顯示出了它的經濟價值。後來隋代開鑿大運河,就部分利用了這條水道。
“操吳戈兮披犀甲”(屈原)。吳國擁有高超的鑄劍技術,幹將、莫邪是當時吳國著名的冶金專傢,製作的劍代表了當時兵器冶金的最高水平。現今留世的吳王諸樊劍、吳王光劍、吳王夫差劍,鋒鍔犀利,裝飾精美,千年不朽。檢測證明兵器的表面有一層十微米的鉻????氧化物。
吳國不僅陸軍,而且有一支編組的強大水軍,其主要戰艦長達十丈,每艦戰車達百人之多。
吳國的軍事傢孫武及其著作《孫子兵法》,對中國的影響持續了幾千年,直到今天。
吳國的都城是由伍子胥督造的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姑蘇城,2 5 0 0多年來原貌仍存。
知名人物
* 伍子胥
* 孫武
* 伯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