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晉國四卿
春秋時期趙氏於晉文侯時遷至晉國,六世而至趙衰。趙衰曾跟隨公子重耳逃亡,後來重耳成為一代霸主晉文公,趙衰於是權重位高,其後代趙盾、趙武(元代紀君祥著戲麯《趙氏孤兒》中的主角)、趙簡子、趙襄子都成為股肱之臣。
晉國在晉出公時期公室卑弱,主要權力被智伯和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卿把持。前456年,四卿驅逐晉出公而立晉哀公。
智氏覆亡
趙襄子其父趙簡子,其母為一狄人婢女。前454年智伯率韓、魏二傢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襄子成功地堅守城池,並最終聯合韓、魏二傢滅智伯。前453年,趙、魏、韓三傢瓜分了智氏的領地。
趙襄子死後,其弟趙桓子自立為君。桓子死後襄子之兄趙伯魯之孫趙浣,是為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趙國的開國國君。
三傢分晉
前437年,晉哀公去世,其子晉幽公繼位,對趙、魏、韓已毫無權威。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即晉烈公17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傢為諸侯,與晉侯並列。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認為戰國時代由此開始:“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疲弱
趙都邯鄲,疆土主要有當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隅。西有秦國,南有魏國,東有齊國,東北燕國,北方則是林鬍、樓煩、東鬍等遊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趙國附近還有小國中山國。
趙國被多個強國包圍,國勢很弱,經常不得不嚮秦、魏等割地求和,並不斷被林鬍、樓煩騷擾掠奪。著名戰例包括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攻打趙國,趙王衹得以新近占領的中山國許以齊國以求救兵。齊威王帳下大將田忌用軍師孫臏之計“圍魏救趙”在桂陵之戰中戰勝魏國。
強盛
趙武靈王鬍服騎射
趙武靈王推行的“鬍服騎射”政策,放棄中原人的寬衣博帶和戰車戰術,換以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鬍服和單人騎兵戰術,國力大強。趙於東北攻滅了中山國,西北打敗了林鬍、樓煩。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置了雲中(今呼和浩特托剋托縣)、雁門(今山西忻州市代縣)、代(今河北蔚縣)三郡,並從今天的河北張傢口到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五原縣修築“趙長城”。
趙國抗秦
前284年齊國遭到五國聯軍重創,國力大弱,使趙國獨霸於關東六國,因此趙國有“吞秦之志”,趙武靈王更親自喬裝考察秦國地形,企圖攻滅秦國。趙國的強盛使得趙國成為秦國吞併六國最大的障礙。趙國外交上不畏強秦(如澠池之會),軍事上廉頗、趙奢等名將指揮的趙軍也屢勝秦國。
武靈王之死
趙武靈王在選定繼位人的問題上猶豫反復,先立小兒子趙何為王,但後來封長子為代城君,後代城君密謀奪位。前295年,伏殺趙何丞相肥義,代城君逃往武靈王行宮中,王叔趙成和李兌包圍行宮,殺代城君,武靈王被圍困在行宮中苦苦堅持三個多月後餓死。雖然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任用廉頗、藺相如等能臣,然而秦國變法革新,逐漸超過趙國。
亡國
長平之戰
前260年惠文王之子趙孝成王時,由於國王昏庸,趙國勢力衰弱。秦國派武安君白起為將,以王齕為副將,用計使趙國換掉廉頗而啓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在長平之戰中40萬趙軍投降,而白起怕降軍造反而把全部士卒坑殺,使得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但強大的秦國軍隊也死傷過半,使得白起建議乘勝攻取邯鄲的建議被秦昭襄王拒絶。雖然其後前258年秦昭襄王進攻邯鄲,前256年魏、楚軍隊來到打敗了秦軍,使得不斷衰弱的趙國尚能喘息下來,阻止住秦軍東進的勢頭。
合縱抗秦
前247年魏信陵君率五國聯軍大破秦國於河外,趙也有參與。其後,燕國派遣當年與樂毅攻齊的劇辛為帥,率軍攻趙,趙將李牧、龐暖抵抗,大破燕軍,劇辛自殺而死。龐暖擊敗燕後,組織聯軍攻秦,舉春申君為帥。五國聯軍與秦軍於潼關附近與呂不韋决戰,秦將王翦建議先襲最遠來的楚軍,楚軍聞知而逃,四國聯軍也退。其後一直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的戰鬥,直到前229年。
王翦滅趙
前229年,秦攻趙國,趙幽繆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秦將使用反間計使幽繆王殺李牧、司馬尚。秦將王翦於是率大軍攻趙,突破井陘口,攻陷邯鄲,俘虜了趙幽繆王。趙嘉逃到代城稱代王,前222年代王降秦,趙國亡。而秦終於在滅趙之後已無國可抗秦,遂統一中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