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夏代   商代   周代   秦代 Qin Period   漢代 Han Period   三國 Three Kingdoms   晉代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國   宋代   北宋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中國   現代中國   
北宋  國號:宋 首都:開封 (960年1127年)   總朝代: 宋代

國君紀年姓名開端年份終結年份延續時間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趙匡胤 Zhao Kuangyin960年963年十一月4年
宋太祖趙匡胤乾德趙匡胤 Zhao Kuangyin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5年零1個月
宋太祖趙匡胤開寶趙匡胤 Zhao Kuangyin968年十一月976年9年
宋太宗趙匡義太平興國趙炅 Zhao Guangyi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7年零12個月
宋太宗趙匡義雍熙趙炅 Zhao Guangyi984年十一月987年4年
宋太宗趙匡義端拱趙炅 Zhao Guangyi988年989年2年
宋太宗趙匡義淳化趙炅 Zhao Guangyi990年994年5年
宋太宗趙匡義至道趙炅 Zhao Guangyi995年997年3年
宋真宗趙恆鹹平趙德昌 Zhao Heng998年1003年6年
宋真宗趙恆景德趙德昌 Zhao Heng1004年1007年4年
宋真宗趙恆大中詳符趙德昌 Zhao Heng1008年1016年9年
宋真宗趙恆天禧趙德昌 Zhao Heng1017年1021年5年
宋真宗趙恆乾興趙德昌 Zhao Heng1022年1022年1年
宋仁宗趙禎天聖趙禎 Zhao Zhen1023年1032年十一月10年
宋仁宗趙禎明道趙禎 Zhao Zhen1032年1033年2年
宋仁宗趙禎景佑趙禎 Zhao Zhen1034年1038年十一月5年
宋仁宗趙禎寶元趙禎 Zhao Zhen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1年零4個月
宋仁宗趙禎康定趙禎 Zhao Zhen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1年零10個月
宋仁宗趙禎慶歷趙禎 Zhao Zhen1041年十一月1048年8年
宋仁宗趙禎皇佑趙禎 Zhao Zhen1049年1054年三月6年
宋仁宗趙禎至和趙禎 Zhao Zhen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2年零7個月
宋仁宗趙禎嘉祐趙禎 Zhao Zhen1056年九月1063年8年
宋英宗趙曙治平趙曙 Zhao Shu1064年1067年4年
宋神宗趙頊熙寧趙仲針 Zhao Xu1068年1077年10年
宋神宗趙頊元豐趙仲針 Zhao Xu1078年1085年8年
宋哲宗趙煦元祐趙煦 Zhao Xu1086年1086年1年
宋哲宗趙煦元佑趙煦 Zhao Xu1086年1094年四月9年
宋哲宗趙煦紹聖趙煦 Zhao Xu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4年零2個月
宋哲宗趙煦元符趙煦 Zhao Xu1098年六月1100年3年
宋徽宗趙佶建中靖國趙佶 Zhao Ji1101年1101年1年
宋徽宗趙佶崇寧趙佶 Zhao Ji1102年1106年5年
宋徽宗趙佶大觀趙佶 Zhao Ji1107年1110年4年
宋徽宗趙佶政和趙佶 Zhao Ji1111年1118年十月8年
宋徽宗趙佶重和趙佶 Zhao Ji1118年十一月1119年二月4個月
宋徽宗趙佶宣和趙佶 Zhao Ji1119年1125年7年
宋欽宗趙桓靖康趙桓 Zhao Huan1126年1127年四月2年

  北宋時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繁榮的王朝。它於公元960年由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到公元1127年政權南遷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北宋,定都開封。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國又歸於統一,但由於與宋同時代的遼、金、西夏等國的強大,使北宋政權一直處於外族的危脅之中。
  
  建立
  公元960年,後周政權的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發動了政變,迫使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史稱“北宋”,這就是著名的“陳橋兵變”。趙匡胤便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 。在當時,除了剛建立起來的宋朝之外,還同時存在着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於是自宋朝建國伊始,宋太祖趙匡胤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鬥爭。北宋於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後消滅了荊湘、後蜀、南漢三地,又於974年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王朝,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人口
  北宋初年僅有戶650萬左右。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元豐(1078年—1085年)年間,全國有戶1,600萬。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崇寧元年(1102年)全國有戶2,000萬(實際各路相加為1,730萬)。北宋大觀三年戶數達2,088萬,人口約11,275萬。
  疆域與政區
  宋朝與遼國的疆界長期穩定在雁門山-大茂山-白溝一綫。由於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屏障,朝廷衹能在邊界上廣植柳樹。在北宋時期的疆域與西夏的作戰方面,宋神宗力圖開擴疆土,取得了綏、熙、河、洮、岷、蘭等州。哲宗時又進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遊與貴德一帶的土地。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懷德軍又被西夏所取。建炎南渡之後,宋朝領土僅限於秦嶺淮河以南、岷山以東地區。宋朝也在與大理交界處設立了黎、敘、瀘、黔、邕等州。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五路。鹹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二路。熙寧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分陝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之後又將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崇寧五年(1106年)又將開封府升為京畿路。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約,約定滅遼後宋得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結果後來並未設置。建炎南渡後,宋朝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十六路。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重內輕外,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防務貧弱,也讓終宋一代外患不止。
  北宋時期的政治歷史
  
  北宋初期
  在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初,為了使宋朝不再成為繼五代十國後的又一個短命的王朝,他製定了一係列的政策方針。首先在軍事方面,他以“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除了大將對軍隊的控製,並設立中央禁軍,將各地精兵收歸京城禁軍管轄,使宋朝對軍隊有了完全的掌握權。另外,宋沿襲唐製,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官的職權,使皇帝掌握的權力超過了歷朝歷代。在科舉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試的方式對考生進行最終的考核。這樣一來,北宋王朝的官僚階級隊伍得到了壯大,從中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傢,鞏固了政權。
  在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曾把北方的燕雲十六州割與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北宋與遼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自宋太宗趙光義起,北宋曾多次與遼交戰,但一直未能收復失地。直至公元1004年,宋真宗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約定宋遼為兄弟之邦,北宋每年嚮遼交納“歲幣”,雙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國北方纔有了少許安寧,宋、遼的這次結盟被後世稱之為“澶淵之盟”。這次結盟使北宋的經濟發展得到了飛躍,又使邊疆的人民能安居樂業。
  
  北宋中期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慶歷二年(1040年~1042年)期間,西夏皇帝元昊對宋方又發動多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結果在1044年(慶歷四年)訂立和約。史稱“慶歷和議”。和議規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慶歷和議訂立後,西北邊境平靜了20多年。
  隨着北宋與其它證券議和,邊境一直相安無事,於是,朝廷內部開始改革政治。
  天聖三年(1025年),范仲淹上書朝廷,主張改革政治。兩年後,范仲淹在應天府掌教書院時,又有《上相府書》,提出同樣的建議,但未被采納。慶歷年間,宋仁宗迫於形勢,責成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見。慶歷三年九月,范仲淹嚮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奏疏,指出當時的情況是內憂外睏,不能不加以改革,並提出十項改革主張,包括整頓吏治、培養人才、發展生産、加強武備等四個方面內容,而以整頓吏治為中心,以裁減冗官、選拔“賢能”為整頓吏治的手段。他認為有了“賢能”的官吏,就能夠搞好政治,使百姓“各獲安寧,不召禍亂”,緩和社會矛盾。同年,仁宗頒布了幾道詔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張,即所謂“慶歷新政”。但變法主張觸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開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僅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繼被迫離職,變法隨之流産。到1066年(治平三年),西夏又開始挑釁,戰爭又不斷繼續。長期的戰亂使廣大北方地區的農民遭受宋、遼和西夏統治者的重重迫害,生産和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後來,北宋經仁宗、英宗至神宗時期社會趨於穩定,經濟規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極一時。神宗為使社會有所發展,於公元1069年任用王安石為相,推行新法,但由於保守勢力過於強大,王安石兩次推行新法,均以失敗而告終。哲宗元祐年間,英宗皇后高氏徹底廢除了新法,宋朝又恢復了原先的統治方式。至此,北宋開始走嚮衰亡。
  
  北宋後期
  北宋後期,宋徽宗趙佶即位。面對這是已經成為強弩之末的北宋王朝,宋徽宗先是整頓朝政,可是一年以後,荒淫殘暴的本性就露了出來。宋徽宗的腐朽無能導致了北宋王朝的滅亡。
  由於北宋末年官吏的腐敗,迫使人民紛紛起兵反抗。北宋末年,方臘、宋江等人的起義嚴重打擊了宋王朝的統治。與此同時,北方的強國遼已經被女真族建立起來的金所消滅,金滅遼後,既而把矛頭直指北宋的統治。公元1125年2月,金以宋朝破壞與其定下的共同對遼的協議為名,大舉出兵侵宋,此時正是宋徽宗宣和七年。金軍兵分兩路南侵,東路大軍由斡離不指揮,西路則由粘罕指揮,共同進攻太原。此時,宋朝的局面已經大亂,徽宗迫不得已將皇位讓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寄希望於能改善局面,抗拒金兵,以扭轉不利局勢。此時,金兵已到達黃河岸邊,直迫宋都開封,宋徽宗逃至金陵。北宋軍隊在丞相李綱的指揮下,擊退了金軍,暫時製止了金國的南侵,但由於徽、欽二帝的無能,一心想和金國求和。他們先後答應割地賠款給金國,又罷免了李綱等忠臣,使得金兵更加肆無忌憚。公元1127年,金軍又一次攻打開封,並掠去徽、欽二帝及大量財物。至此,北宋王朝宣告滅亡。
  北宋之後
  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逃到了揚州,又被逼出了東海,最後在臨安(今杭州市)稱帝,建立南宋,是為宋高宗。徽、欽二帝被掠去後,於1135年和1156年死於金國。
  北宋時期的社會狀況
  北宋時期的社會經濟非常發達,處於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北宋社會經濟生産總值達到了當時百分之八十。
  
  農業發展
  北宋時期,農業生産技術以及推廣有很大的發展。
  當時,南方農民普遍使用竜骨翻車來灌溉,同時,比竜骨翻車運轉力更大的筒車,也用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范仲淹的《水車賦》有“器以象製,水以輪濟”之句,就反映了這種有輪軸、利用水力或牛力推動的筒車。北宋政府兩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區推廣“踏犁”。“踏犁”是一種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四五個勞動力的功效相當牛耕的一半。這對畜力不足地區解决耕田的睏難起過一定的作用。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發現成組的鐵製農具,如犁、耬、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中耕農具較多,表明了農民對精耕細作的重視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農民還很註意積肥和施肥。他們在長期生産實踐中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糞肥。所謂“用糞如用藥”。當時對作物栽種的深淺疏密與産量高低的關係,也有所認識。禾譜、農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産知識的專著,紛紛出現,反映了農業生産技術的提高。
  
  修築堤堰
  宋太宗時,在河北地區修作陂塘,並修築長六百裏的堤堰,設置鬥門,引澱泊水灌溉,種植水稻,獲得豐收。
  南方地區水利興修的成績更為顯著,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錢塘江堤、西湖等處。如錢塘江堤前後修築多次,以真宗時所修最有成效。這次修築,吸收五代時的經驗,把石塊裝在竹籠裏,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樁,增強了阻擋海潮衝刷的能力。西湖原灌溉良田千餘頃,年久堙廢。
  哲宗時,蘇軾任杭州知府,主持了西湖的疏瀎工程,使附近農田均獲其利。此外,福建莆田縣的木蘭陂,也是當時著名的工程。木蘭陂有寬80米,高10餘米,長160餘米的大壩,可攔洪、蓄水、排灌,使萬頃農田旱澇保收。至今仍十分堅固,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
  
  手工産業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産有很大進步。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細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産技術發展顯著,産品的種類、數量、質量大為增加和改進。最傑出的要算是北宋時期的各種瓷器了。 
  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産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汝窯(河南汝州)、定窯(河北麯陽)和哥窯(浙江竜泉),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産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脈細,釉具五色,有兔絲紋;汝窯則胭脂、朱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並能製紅瓷,其産品十分精美;哥窯盛産青瓷,産品被譽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製”四字,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綉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近年來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
  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
  
  采礦冶煉
  北宋時,金、銀、銅、鐵、鉛、煤的開採冶煉規模都相當大。重要冶鐵中心徐州東北的利國監,有三十六冶,礦工約四千人。江西信州(上饒)及其附近盛産銅、鉛,“常募集十餘萬人,晝夜采鑿,得銅、鉛數千萬斤”。安徽繁昌冶鐵遺址中,有高約2米,面積達750平方米的廢鐵堆,反映了當時冶煉的規模。在開採冶煉規模擴大的基礎上,産品的數量大有增加。以銅和銀為例,宋神宗時歲課銅1400多萬斤,銀20多萬兩,照官府徵收十分之二稅率計算,可推知年産銅7000多萬斤,銀100多萬兩,産量都超過唐朝數倍。另外,采礦冶煉技術也有很大進步。
  
  漕運造船
  北宋定都開封,東南漕運十分重要,船衹是不可缺少的運輸工具,加之海外貿易興盛,便促進了造船業的進步。
  官營作坊以造漕船為主,同時造座船、戰船、運兵船等,民營作坊則製造商船及遊船。以漕船為例,真宗時,年産量達2900多艘。北宋船衹的體積和載重量相當大,徽宗時造的出使高麗的大海船,稱為“神舟”,據估計可裝載20000石以上貨物,載重量約為1100噸。海船都是“上平如衡,下側如刃”的尖底船,具有吃水深、抗風浪強的優勢。海船上主桅桿高十丈,頭桅高八丈,共裝帆110幅。全船分作三艙,中艙又分四堂。這種隔艙防水設備是中國造船工人的首創。
  更值得指出的是,當時指南針已應用於航海,這是古代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北宋時,舟師在航行中,夜觀星,晝觀日,遇陰晦天,則看指南針。
  
  科學技術
  北宋年間,由於其統一了全國的大部分地區,使得有一些地區相對安寧一些,故而生産力和科學技術都有了明顯的進步,我國的四大發明其中的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就是在這一時期産生和發揚的。由於戰爭的需要,在宋朝時火藥被首次應用於軍事。西方各國的現代戰爭武器正是由於北宋年間經由西亞各國傳播的火藥製造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印刷造紙
  雕板印刷術在北宋時有飛速發展,廣泛被用來刻印書籍。
  國子監刻印的書,後世稱為監本。民營書坊刻印的書被稱為坊本。都城開封和浙江杭州、福建建陽、四川眉山都是印刷業的中心。
  北宋紙的種類很多,竹、藤、楮、麻等都是造紙的原料。四川的布頭箋、冷金箋,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慄紙,浙江的藤紙,溫州的蠲紙等,都是有名的品種。歙州出産一種長紙,製作甚精,一幅長五十尺,竟均能做到自首至尾,勻薄如一。
  
  絲質産業
  紡織水平的提高北宋紡織業仍以絲織業占主要地位。
  絲織品的種類繁多,絹有五十多種,綾有二十七種。河北定州的緙(刻)絲,用各種顔色的絲綫,織出美麗逼真的花草鳥獸。京東單州的薄縑,每匹衹有百株(四兩)重,望之如霧。這些都是絲織珍品。麻織業集中在東南地區。淮南、江南、荊湖、福建、廣南等路,都産麻織布。其中黃、宜、袁、吉等州的紵布,虔州的白攽,都是當時市場上的暢銷産品。
  
  城市發展
  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到北宋出現了新的轉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區,即住宅區與商業區嚴格分開。北宋時,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徹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綫,商店可以隨處開設,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
  北宋都城開封是最繁華的城市,市內手工業作坊衆多,街道兩旁商店、旅捨、貨攤林立,人來車往,十分熱鬧。市場上的商品既有來自國內各地的百貨,也有來自國外的各種商品。營業時間不受限製,除白天營業外,還有夜市和曉市。城內另有固定市場和定期集市。其中大相國寺每月開放五次,規模很大。市內還出現了“瓦捨”(或稱“瓦肆”),裏面有“勾欄”(歌舞場所)、酒肆和茶樓,還有說書、演戲的,成為娛樂的中心。宋人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就是當時城市商業繁榮的藝術反映。
  北宋時期,由於舊坊製被打破,城市中行業分區性逐漸消失,因此行會的地位更顯重要,組織更加嚴密。唐朝時,有些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叫做草市,北宋時更加發展。農村中還有定期開放的小市,北方叫做集,南方叫做墟或趕場。在草市或集、墟的貿易中,農産品和布帛竹木器等日用品占大宗,也有一些生産工具的交易。有些草市或集、墟在交換發達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固定的市鎮。市鎮是城市和鄉村的橋梁,它的發展,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繁榮。
  
  金錢交易
  隨着北宋商品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量也明顯增加。唐玄宗天寶年間每年鑄幣32萬貫,北宋從太宗時起每年就達到80萬貫。以後逐漸增加,到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達六百餘萬貫。除銅、鐵錢外,金銀也作為半流通性貨幣使用。租稅的徵收、官俸的發給和對外貿易都使用銀兩。大城市有金銀鋪和兌房,專門買賣金銀和兌換貨幣。國傢稅收中白銀所占的比重逐漸增加,1021年(天禧五年)為883900多兩,到1120年(宣和二年)為1860萬兩。黃金雖在流通,但不占重要地位。
  北宋時期還産生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建立後,四川地區長期使用鐵錢,因鐵錢重,攜帶不方便,公元10世紀末葉,成都市場上遂出現所謂“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代替鐵錢流通。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鼕,政府看到發行交子有利可圖,即藉口商人爭訟不息,正式創立“交子務”,改交子為官辦,以36萬貫鐵錢為準備金,定期發行,流通區域仍限於四川。徽宗時,改交子為“錢引”,擴大流通區域。但錢引不備本錢,大量印發,於是成為人民的一大禍害。
  
  商稅專賣
  由於商業發達,北宋政府對商稅特別重視。在全國各地設置場、務等機構,專門徵稅。
  宋朝商稅分為兩種:過稅,每關值百抽二,是對行商抽的;住稅,值百抽三,是對坐賈抽的。正稅之外,還有雜稅。隨着商業的繁榮,商稅日益成為政府重要財源之一。真宗景德年間,商稅衹有450萬貫,到仁宗時,即增加到2200萬貫。
  北宋政府為了搜刮更多錢財,對????、茶、酒、礬等實行專賣,即由官府控製這些物品的生産並壟斷銷售。北宋專賣制度的實行,使得封建政府大獲其利,但影響了私營工商業的正常發展。
  
  政治徭役
  宋朝的政治體製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製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臺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奪權。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點檢這個重要的禁軍職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官的軍權,禁軍的領導機構改為殿前司和侍衛司,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三帥)統領。但是,三帥無發兵之權。宋朝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樣就導致了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同時,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以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謂“強幹弱枝”“守內虛外”。宋朝的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製。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
  宋代的農材賦役制度,大致延續唐末的兩稅法,但增加了丁稅。而差役則甚為繁重造成人民負擔,因此王安石變法時有免役法的推行。
  
  文學藝術
  北宋在文學藝術方面,更是名人輩出。宋朝的科舉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其中,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馬光、蘇軾、歐陽修等人,而宋朝的詞作品也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它與唐詩並成為我國古典文學藝術的瑰寶。在繪畫、書法藝術上,當首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長捲通過描繪汴京的風物,使近六百人躍然紙上,成為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佳作。北宋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學方面中最強大的封建王朝之一。
  
  北宋時期的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
  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便是由後周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發起的一次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宋朝的經濟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我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的關係。歷史證明,趙匡胤是一位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他對待權臣剛柔並濟,懷柔安撫,很好的解决了天下統一後的軍權問題,永不消逝的英雄——趙匡胤。
  【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宗(939年—997年)趙炅,漢族,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秦王太宗像趙廷美大8歲。22歲時,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曾參與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太祖駕崩,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是為太宗,在位共21年(976~997),59歲去世,是宋朝的第二個皇帝。
  【宋真宗——趙恆】
  宋真宗(968-1022)997年即位,在位25年 真宗趙恆是太宗第三子,“性好學”,前期頗勤於政事。公元1004年,真宗簽定“澶淵之盟”,每年嚮遼國進貢,澶淵之盟後的100多年裏,宋遼之間維持着和平局面,另外,宋遼雙方在邊境地區開展貿易,宋用絲織品、稻米、茶葉等,換取遼的羊、馬、駱駝等。宋真宗時,經濟迅速發展,發行“交子”,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1010-1063)1022年即位,在位41年。原名受益,真宗第六子,是中國歷史上最仁慈的皇帝。仁宗即位是纔12歲,由皇太後垂簾聽政,1033年親政,仁宗任用范仲淹等賢臣,發起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歷新政,雖改革失敗,但同樣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也為隨後的王安石變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仁宗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頗能約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古代歷史學家、政治傢的稱贊,是當時的偶像皇帝。仁宗死於1063年,舉國哀悼,死時訃告送到敵對國傢遼國,竟然“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連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號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宋英宗——趙曙】
  宋英宗趙曙(1063-1067)漢族,原名宗實,後改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寶。1050年為嶽州團練使,後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1067年,病逝於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於永厚陵。
  【宋神宗——趙頊】
  宋神宗趙頊(1068-1085)1067年即位,在位18年。塔式英宗長子,1067年即位。1069年起用王安石變法,新法推行了十幾年,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下,於神宗死後廢除。神宗在位時,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完成,這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通史。
  【宋哲宗——趙煦】
  宋哲宗(1076年—1082年)趙煦,漢族,宋神宗第六子。謚號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元佑八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後高氏聽政。太後去世後,親政。在位十五年(1085~1100),建元元佑、紹聖、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廟號哲宗,葬永泰陵。事見《宋史》捲一七、一八《哲宗紀》。
  【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1082~1135)名趙佶,漢族,號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謚號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畫傢,書法傢。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生母宋神宗欽慈皇后陳氏。哲宗病死,太後立他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1125年在位),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裏處)。擅長楷、草書及山水、人物、花鳥、墨竹。擅長婉約詞,創“瘦金體”。
  【宋欽宗——趙桓】
  宋朝欽宗趙桓,曾名亶、煊,是北宋末代皇帝,生於元符三年(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在金兵大舉入侵之際,徽宗禪讓帝位,趙桓被迫即位,是為欽宗,改次年為靖康元年。宋欽宗即位後“聲技音樂,一無所好”,頗有振作之意。殺或貶蔡京,童貫等姦臣。任用李綱抗金。靖康二年,與其父徽宗同被金兵俘虜北去,在位一年零兩個月。紹興二十六年(1156)死於五國城,享年57歲,葬於永獻陵。
  北宋時期的著名事件
  陳橋兵變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藉口北漢與遼聯合南侵率軍出大梁(今河南開封)至陳橋驛(今開封東北),授意將士給他穿上黃袍擁立他為帝。趙匡胤即回師大梁逼後周皇帝讓位,建立了宋朝。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對於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個平等的合約,微不足道的歲幣換得北宋幽燕地區的和平,可以講主要的精力實力放在內政建設和西北的戰事上(西夏)。對於遼來說也是一個很合適的條約,當時的遼內部暗流涌動,及時從南方宋政權的糾纏中脫身是明智之舉。從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來看“澶淵之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産和發展,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傢的發展和統一。
  宋江起義
  宋徽宗為解决財政睏難,於1111年設立“西城括田所”,專事搜刮民財。梁山泊的農民和漁民交不起沉重的賦稅,衹要武裝抗租抗稅,所以梁山泊成了農民武裝起義的據點。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最初即以梁山泊作為據點,堅持了四五年的鬥爭,直到1119年纔正式宣佈起義,隨後離開梁山泊,轉戰於河北、山東一帶。宋江的隊伍最初衹有36人,以“替天行道”、“殺富濟貧”為口號,深受百姓擁護,規模迅速擴大。1121年,宋江率起義軍乘船來到海州,陷入宋軍重圍,走投無路之下,投降了北宋。
  方臘起義
  方臘於1120年10月率衆在歙縣七賢村起義,建立了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縣在內的農民政權。在當時影響很大,1121年夏起義失敗,方臘被俘,被朝廷處死。
  靖康之變
  靖康元年,金軍僅以4萬人南下,一路鋒芒如入無人之境,連破北宋27州,兵鋒直指宋都汴梁,黃河北岸宋地皆陷沒。北宋朝廷本想藉黃河天險以禦金兵,但戍守黃河南岸諸部宋軍久已虛缺,偶有在營兵卒也多為懶散之徒,根本不能作戰。當時宋軍雖燒毀黃河浮橋,但兩岸渡船均因部屬瀆職拖延而未能徹底收繳,金軍在北岸僅用數日便匯集了足夠渡船,於十月丁卯強渡黃河,北宋守軍見金兵至皆不戰而潰、四散奔逃,次日金軍兵不血刃占據汴梁以北軍事重地仲牟驛,北宋朝中上至皇帝下至小吏盡驚慌失措、方寸大亂,主和派趁機大造聲勢,舉朝皆投降之聲。金軍圍困汴梁一月有餘,在尚未攻破東京的情況下,北宋皇室準備投降,開封下級軍民卻堅决要求抵抗,30萬人决心參戰。欽宗竟然親自到金營求降,卑躬屈膝地獻上降表,還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嚮開封進發,甚至鎮壓自發組織起來準備抵抗的軍民。金軍於是肆無忌憚地大肆搜刮,開封平民遭受了巨大災難。第二年2月,金軍廢宋徽宗、宋欽宗人,另立原宋朝宰相張邦昌為偽楚皇帝。4月,金軍將俘虜的兩位皇帝以及後妃、皇子、宗室、貴戚等3000多人,連同大量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開始北撤。宋朝在歷史上留下了這奇恥大辱的“靖康之變”。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