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鲁国
历史上的鲁国有两个,其一为夏商时存在的鲁国,史称西鲁。其二为西周至战国的鲁国,史称东鲁。
西鲁:历史悠久,夏商时已存在,可能是夏商时的一处重要方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曾为夏孔甲饲养龙鱼的刘累,为了躲避孔甲而迁居鲁县。《逸周书·殷祝解》说夏桀也曾徙于鲁。商代甲骨文也有卜问“鲁受年”之类的卜辞。
东鲁:周公旦的鲁国,是中国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后。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周公东征打败了伙同武庚叛乱的殷商旧属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其中的奄国故土建立鲁国。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鲁国是孔子的出生地。
周公旦受封的鲁国,是中国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之后。西周初年周公旦辅佐天子周成王,周公旦东征打败了伙同武庚叛乱的殷商旧属国,分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其中的奄国故土建立鲁国。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鲁国是孔子的出生地。
一、鲁国历史与文化
鲁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都城曲阜,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鲁国也是孔子的故乡。伯禽下传九代到武公九年时,鲁国发生变故,直到后来周宣王立鲁孝公为止。孝公下传两代到隐公、桓公时,鲁国再次发生政变。桓公之后到鲁庄公时期,鲁国多次与齐国发生战争。庄公儿子愍公、釐公时期,鲁发生庆父之乱。釐公下传两代到宣公时,襄仲杀嫡立庶,从此三桓强盛。宣公下传三代到昭公时期,三桓发兵攻击鲁君,鲁国公室从此名存实亡。昭公之后的定公、哀公都是被三桓逼到国外流亡死去的。鲁悼公以后鲁国渐渐衰落,到第33位国君顷公二十四年(前249 年)是,鲁国被楚国灭亡。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清人高士奇语)。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 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各国诸侯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是有名的 礼仪之邦。鲁国与周礼的这种密切关联,使得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同时 也使鲁国国势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概括讲来,周礼的内容应该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可大致分为吉、凶、军、宾、嘉5 大方面。细分之,有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真可谓“繁文缛礼”,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陈设,无不有义。这些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推衍而来,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礼俗即周人的社会风俗与道德习惯,它较礼节更细且繁,只是并无硬性规定。就主次而言,礼仪、礼节、礼俗是从属于礼义的,因为礼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周王朝的统治,这才是其本质所在。
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国,而周公无论在帮助武王争夺天下,还是在成王年幼时平定天下,都有卓著的功勋。因此,鲁国初封时不仅受赐丰厚,而且还得到了不少特权。《礼记·明堂位》记载说:“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鲁国建国之地殷商势力极重,伯禽要把鲁国建成宗周模式的东方据点,因此,他们代表周王室担负着镇抚周边部族,传播宗周文化的使命,极力推行周朝礼乐。另外,鲁国适宜农桑,是一个稳定的定居农业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礼乐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划分成若干等级的人和谐相处。
在鲁国,周礼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上至鲁公,下至卿士,无不循礼而动。不论是“国之大事”,还是往来小节,如君位传承、祭天礼祖、对外战争、朝聘会盟,以及燕享、乡射等等无不如此,否则就会遭到指责,甚至被视为“不祥”的举动。周礼由周王室制订,而在具体实施时,各诸侯国一般是各取其需,因地制宜。唯有鲁国始终不忘“法则周公”,祖述先王之训。
《春秋》一书是鲁国国史,该书“常事不书”,所以鲁人依礼而动的行为有许多不一定见于记载。即使《春秋》经以及他书中见载的鲁国君臣的一些“违礼”之举,也往往引起人们的规谏、评论或者指责,如隐公到棠地“观渔者”,桓公取郜大鼎于宋而置于太庙,醒公与夫人姜氏一道到齐国去,庄公到齐国观社,庄公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桷,文公欲弛孟文子和敬子之宅以广其宫,夏父弗忌跻僖公,宣公夏天在泗渊滥 捕,以及鲁三家的一些不礼之举等等。但在入东周以来“礼坏乐崩”的情况下,鲁国仍有不少知礼之人,如臧僖伯、臧哀伯、臧文仲、柳下惠、曹刿、夏父展、里革、匠人庆、申#、叔孙豹、子服景伯、孔子等等。另外,如文公时的宗有司,《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他们也都以知礼、明礼而闻名。
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鲁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鲁人都知道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的功能,因而他们认识到“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无礼必亡”,对周礼怀有极大热忱。《礼记·礼运》说:“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尚在,国便不亡,周礼关乎国泰民安,于此可见。鲁闵公元年,齐欲伐鲁,齐公问“鲁可取乎”,其大夫仲孙湫说:“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此时,鲁国正值庆父内乱,但尚秉周礼就难以攻取,因为周礼可以起到一种协调人心的作用,在统治者内部,它可以防止和调节矛盾,而对下层人民来说,周礼则既有慑服之威,又有收罗人心之用。
“尊尊而亲亲”是宗法制度的根本原则,也是周礼的基本要求。为争权夺位,鲁国也发生过类似骨肉相残的事件,但与他国相比,鲁国的情况要好得多,所以《礼记·明堂位》说鲁国“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天下以为有道之国,是故,天下资礼乐焉”。臧文仲教季孙行父“事君之礼”说:“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见无礼于其君者,逐之,如鹰 # 之逐鸟雀也。”鲁人敬尊君主,使鲁国的政治比较稳定。不过,由于“亲亲”观念深入人心,他们十分相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训,使掌握鲁国大权的卿族一直限定在“伯禽之后”的范围之内,异姓家族的贤能之士很难进入鲁国政权。与“尊尊”原则有关,鲁卿在位时,不论其行为怎样越轨,而对他的宗族影响并不大,受到惩治的仅仅是祸卿本人。这样,卿族一旦有了势力,也就站稳了脚跟,其势力的持续发展,便最终导致了公室衰微、大夫专政。
春秋时期,鲁国实际已经是积弱之国,其主盟不若齐、晋之强,地势不及秦、楚之大,然而,诸如滕、薛、曹、邾、杞等国皆勤贽,修朝礼;即使远在方域之外的谷、邓等国也不惮仆仆,至鲁来朝。小国亲鲁,皆因鲁乃周礼所在。
鲁国春秋以来的外交主线还是与齐、晋、宋、卫等大国的关系上,然而,在对各国的态度方面,鲁国的态度似乎又不尽相同。鲁与晋、卫乃兄弟之国,与对待齐、宋相比,鲁人在与卫、晋的交往中态度要温和得多。小国交鲁,鲁国也往往亲近同姓。时人的宗法观念是:“凡今之人,莫若兄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诸小国中,曹、滕与鲁同姓,邾、莒、薛、杞皆为异姓。故曹太子朝鲁,鲁以上卿相宾;滕、薛争长,鲁长滕侯。而邾、莒为鲁国近邻,杞、邾则频频朝鲁,然杞侯之朝以不敬见讨,邾、莒也为鲁国世怨。鲁国自春秋以来国势日弱,其不能修好异姓近邦实是一个重要原因。
政治、外交之外,鲁文化的礼乐传统也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化成民俗” 方面产生了明显效应。鲁人行为中的重义轻利观念,经济上的重农轻商意识,以及日常生活中严格的男、女之别等等均是。西周末年以来,由于周室的衰微和时代的进步,再加之鲁国国势的下降,原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结束了。鲁在春秋后期也推选了“初税亩”、“用田赋” 等一系列社会改革,改变了周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周礼乐的崩坏亦成为自然之势。春秋末年,孔子看不惯层出不穷的违背礼乐制度的现象,他希望恢复周礼,推行“王道”于天下,并以礼乐之学教授生徒,儒学于是创立。
公元前249年,鲁灭于楚。然而,鲁国的礼乐传统经孔门师徒的弘扬,已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意识深层,它并没有因为鲁国的灭亡而丧失。秦朝末年,刘邦举兵围鲁时,“鲁中诸儒尚讲诵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70多年以后的汉武帝时代,太史公司马迁到鲁地“观仲尼之庙堂”时,诸生依然“以时习礼其家”。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汉代统一了鲁国的礼教和秦国的法律”,更明白道出了鲁国礼乐之学在两汉时的重要影响。
二、曲阜鲁国故城
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和东、北 面。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 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西汉景帝 三年 (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东汉为东海 王刘疆都城,直至汉末。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曾作调查和发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东省文物管理处 多次进行调查。1958年山东省文物干部训练班对遗址进行钻探和试掘。1977~1978年山东省博物馆作了详细勘 察和发掘。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鲁国君主列表及在位
姬伯禽 前1042年-前997年 在位46年
鲁考公 姬酋 前996年-前993年 在位4年 (《世本》作姬就,一作姬遒)
鲁炀公 姬熙 前992年-前987年 在位6年
鲁幽公 姬宰 前986年-前973年 在位14年
鲁魏公 姬晞 前973年-前924年 在位50年
鲁厉公 姬擢 前923年-前887年 在位37年 (《世本》作姬翟)
鲁献公 姬具 前886年-前855年 在位32年
鲁真公 姬濞 前854年-前826年 在位29年
鲁武公 姬敖 前825年-前816年 在位9年
鲁懿公 姬戏 前815年-前807年 在位9年
鲁废公 姬伯御 前806年-前796年 在位11年
鲁孝公 姬称 前795年-前769年 在位27年
鲁惠公 姬弗湟 前768年-前723年 在位46年
鲁隐公 姬息姑 前722年-前712年 在位11年
鲁桓公 姬允 前711年-前694年 在位18年
鲁庄公 姬同 前693年-前662年 在位32年
鲁闵公 姬启 前661年-前660年 在位2年
鲁釐公 姬申 前659年-前627年 在位33年
鲁文公 姬兴 前626年-前609年 在位18年
鲁宣公 姬倭 前608年-前591年 在位18年
鲁成公 姬黑肱 前590年-前573年 在位18年
鲁襄公 姬午 前572年-前542年 在位31年
鲁昭公 姬稠 前541年-前510年 在位32年
鲁定公 姬宋 前509年-前495年 在位15年
鲁哀公 姬将 前494年-前468年 在位27年
鲁悼公 姬宁 前467年-前437年 在位31年
鲁元公 姬嘉 前436年-前416年 在位21年
鲁穆公 姬显 前415年-前383年 在位33年
鲁共公 姬奋 前382年-前353年 在位30年
鲁康公 姬屯 前352年-前344年 在位9年
鲁景公 姬匽 前343年-前323年 在位21年
鲁平公 姬叔 前322年-前303年 在位20年
鲁文公 姬贾 前302年-前280年 在位23年
鲁顷公 姬雠 前279年-前256年 在位24年
注:哀公至顷公在年年数、时间,据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作了修正
四、鲁国名臣、名将
襄仲
曹沫
柳下惠
臧文仲
曾参曾子
孔仲尼孔子
左丘明(丘明)
季文子季孙行父
叔梁纥(孔子之父,即孔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