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夏代   商代   周代   吴国   Qin Period   Han Period   Three Kingdoms   晋代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国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   
吴国  Dynasty Title:吴 Capital:吴 (586 BC473 BC)   Parent Dynasty: 春秋

Chinese EraNameStart YearEnd YearEra Span
泰伯Tai Ba
仲雍Zhong Yong
季简Ji Jian
叔达Shu Da
周章Zhou Zhang
熊遂Xiong Sui
柯相Ke Xiang
强鸠夷Jiang Jiuyi
余桥疑吾Yu Qiaoyiwu
柯卢Ke Lu
周繇Zhou Yao
屈羽Qu Yu
夷吾Yi Wu
禽处Qin Chu
Zhuai
颇高Po Gao
句卑Gou Bei
去齐Qu Ji586 BC
吴兴王Shou Meng585 BC561 BC25 year(s)
吴顺王Zhu Fan560 BC548 BC13 year(s)
吴安王Yu Ji547 BC544 BC4 year(s)
吴度王Yu Mei543 BC527 BC17 year(s)
吴武王Ji Liao526 BC515 BC12 year(s)
吴道王He Lv514 BC496 BC19 year(s)
英宗、末王Fuchai495 BC473 BC23 year(s)

  吴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等是前12世纪—前473年位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古国。
  
  立国
  
  吴,周朝的姬姓封国。吴国的起源,按《史记·吴泰伯世家》记载:“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泰伯”。吴国国君的祖先泰伯是商朝时期的诸侯周太王的长子,因为周太王有意传位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于是与其弟仲雍出走到今天江苏太湖附近,如《论语•泰伯篇第八》:“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当时江南一代还很落后,由于泰伯、仲雍带来了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是为江南开化之始。周武王灭商后,寻求泰伯、仲雍的后代,当时仲雍的曾孙周章已是吴君,因而封周章为吴子,追封泰伯为吴伯,另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王朝北面夏朝旧址处,并把他们正式列为诸侯。
  
  也有其他说法,因为泰伯让国事迹没有记载于《尚书》,而《诗经·大雅·皇矣》篇也只说“帝作邦作对,自太伯王季”,并未显言让国;《左传》僖公五年“太伯不从,是以不嗣。”也没有提及让国。以后《论语》记载孔子言行提及,到西汉,司马迁《史记》以吴泰伯为世家之首,在《吴太伯世家》与《周本纪》中才正式记载其让国事迹。
  
  近来有学者考证吴的历史与有虞氏南迁有关,即史书上记载的虞舜“南巡狩”,并根据“舜服厥弟,终然有害;何肆犬体,而厥身不为败?吴获迄古,南岳是指,孰斯去斯,得两男子?”的记载,认为舜的两子封在吴。这里的南岳,是指古代的南岳,不是衡山而是江淮之间的霍山。
  兴亡
  
  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并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亦有说法为春秋五霸之一。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但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与越交战失败,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吴国的历史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详细记载,但早期历史不可考。
  国君
   * 太伯
   * 仲雍
   * 季简
   * 叔达
   * 周章(始封)
   * 熊遂
   * 柯相
   * 强鸠夷
   * 余桥疑吾
   * 柯卢
   * 周繇
   * 屈羽
   * 夷吾
   * 禽处
   * 转
   * 颇高
   * 句卑
   * 去齐?─前586年
  
  以下是春秋后期历史上知名的吴国国君:(从寿梦元年(前586)起吴国才有准确的纪年。吴国金文《者减钟》是现存最早的吴国金文材料,约是吴王颇高(金文称“皮然”)时铸造。)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份 在位年数
  吴王寿梦 姬乘 前585年─前561年 25年
  吴王诸樊 姬遏 前560年─前548年 13年
  吴王余祭 姬余祭 前547年─前544年 4年
  吴王余眛 姬余眛 前543年─前527年 17年
  吴王僚 姬僚 前526年─前515年 12年
  吴王阖闾 姬光 前514年─前496年 19年
  吴王夫差 姬夫差 前495年─前473年 23年
  
  注:余祭年数、余眛年数,皆从《春秋》的记载,按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作了修正。而不从《吴越春秋》和《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
  地理文化
  
  《汉书•地里志》:“梅里上有吴国,周武王封太伯之后于此,是为虞公,即周章之弟虞仲,盖仲雍之曾孙也。”今天考古的发现勾吴的大城在常州无锡一带。【等待结论】
  
  考古学上,吴国存国期间的各种物质文化遗存的主要形式有台形遗址、土墩墓、城址等,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宁镇地区、皖南丘陵和太湖地区西部,春秋时期向西延伸至滁河下游一带,其范围已经超过其重要源头湖熟文化的分布范围。据此,吴国国境经过多次调整,早期的主要范围在今天江苏省中南部的南京、扬州一带。
  
  到后期吴王阖闾时代,中心扩展到苏州一带,苏州成为晚期吴国的首都,以致苏州古称工吴,吴国金文皆自称工吴,列如吴王光(吴王光就是吴王阖闾)剑有铭文“工吴王光自作自用”字样。
  
  吴国的王室来源于周室,吴地的人民最初被中原民族视为蛮族,至春秋已经与周的诸侯国广泛交流,经过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以后,已经成为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地的语言是今天的汉语方言吴语的源头。 吴国地区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后世的吴文化。
  
  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前484年开凿的邗沟,南起今扬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长江,北经樊梁湖(今高邮附近)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得以使吴国的水军北上和齐国、晋国争霸。东汉以后,逐渐显示出了它的经济价值。后来隋代开凿大运河,就部分利用了这条水道。
  
  “操吴戈兮披犀甲”(屈原)。吴国拥有高超的铸剑技术,干将、莫邪是当时吴国著名的冶金专家,制作的剑代表了当时兵器冶金的最高水平。现今留世的吴王诸樊剑、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锋锷犀利,装饰精美,千年不朽。检测证明兵器的表面有一层十微米的铬盐氧化物。
  
  吴国不仅陆军,而且有一支编组的强大水军,其主要战舰长达十丈,每舰战车达百人之多。
  
  吴国的军事家孙武及其著作《孙子兵法》,对中国的影响持续了几千年,直到今天。
  
  吴国的都城是由伍子胥督造的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姑苏城,2 5 0 0多年来原貌仍存。 
  知名人物
   * 伍子胥
   * 孙武
   * 伯嚭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