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夏代   商代   周代   秦代 Qin Period   漢代 Han Period   三國 Three Kingdoms   晉代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國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中國   現代中國   
五代十國  (907年960年)   總朝代: 中世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五代十國。唐朝滅亡之後,在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五個朝代和割據於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的十幾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
  五代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除後梁一個短暫時期以及後唐都洛陽外,後梁大部分時期和其他三代都以開封為首都。五代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稱帝,共十四君。後梁和後周的君主是漢族人,後唐、後晉、後漢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們都建國於華北地區,疆土則以後梁最小,後唐最大。
  十國是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北漢建國於今山西境內,其餘九國都在南方。十國與五代並存,但各國存在時間長短不一,如吳越,割據於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結束後纔為北宋所滅。疆土則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五代的更迭和十國的割據
  自唐中和四年(884)黃巢之亂結束後,唐朝名義上還存在二十餘年。但朝廷威權這時更加衰微,新舊藩鎮林立,戰爭不休。國傢分裂的傾嚮日益明顯。
  那時,羅紹威據魏博,王鎔據鎮冀,劉仁恭據盧竜,諸葛爽據河陽和洛陽,孟方立據邢、洺,李剋用據太原、上黨,朱溫據汴、滑,秦宗權據許、蔡,時溥據徐、泗,朱瑄據鄆(yùn)、曹、齊、濮,王敬武據淄、青,李茂貞據鳳翔,高駢、楊行密先後據淮南,秦彥據宣、歙,劉漢宏、董昌據浙東,錢鏐據浙西,王建據兩川,王潮、王審知兄弟據福建,馬殷據湖南,劉隱、劉岩兄弟據嶺南。
  他們都力圖擴大實力。經過多年的相互兼併,逐漸形成了幾支較大的勢力。在北方,主要是以汴州為據點的朱溫和以太原為中心的李剋用。天祐四年(907),朱溫滅唐稱帝,是為後梁太祖,國號梁,史稱後梁,改元開平。五代時期自此正式開始。
  朱溫本是黃巢之大將。降唐後,受封為宣武節度使,據汴州。此後,他逐漸攻占了蔡、徐、鄆、曹、齊、濮等州,掃除了今華北許多割據勢力。天復三年(903),又戰敗稱霸秦隴,挾持唐昭宗的李茂貞,消滅了長期掌握朝廷軍政大權的宦官集團。中唐以來的強藩魏博、成德也因戰敗歸附朱溫。後梁建國以後,除今山西大部和河北北部外,基本統一了黃河中下遊地區。
  乾化二年(912),朱溫為其次子朱友珪所殺。次年,第三子朱友貞平亂後,即帝位。此後,後梁連年用兵,徵斂苛重,國勢日衰。
  唐中葉後,遷居今山西境內的沙陀部酋長李剋用參加鎮壓黃巢起義,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他控製了今山西中部和北部地區,唐昭宗封他為晉王。朱溫滅唐以後,他以擁護唐朝為名,與後梁交戰不休。
  後來,他的兒子李存勖乘後梁內亂之機攻取河北,纍敗梁軍,徹底消滅了中唐以來長期跋扈的河北三鎮。竜德三年(923),存勗在魏州即位,是為莊宗,改元同光,國號唐,史稱後唐。同年,他派兵南下,攻占開封,梁末帝朱友貞自殺,後梁亡。後唐統一了華北地區。不久,後唐遷都洛陽。同光三年(925),後唐又派兵六萬攻滅前蜀。
  但存勖寵任伶官、宦官,朝政不修,又任用租庸使孔謙敲剝百姓,統治出現了危機。次年(926),魏州驕兵發動叛亂,後唐莊宗李存勖在一片混亂兵變聲中被殺。
  李剋用養子李嗣源繼位,是為明宗。他誅殺孔謙,廢除苛斂,均減田稅,允許民間自鑄農器。李嗣源在位八年,戰事稍息,農業生産凋敝的局面有所改觀,是五代少有的小康之世。長興四年(933)明宗病,子從榮企圖發動政變,奪取皇位,未成。明宗死後,子從厚繼位。次年,明宗養子從珂起兵奪取了皇位,國內陷入混亂狀態。
  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是明宗的女婿。他乘後唐內亂,於清泰三年(936)夏嚮契丹稱臣,並認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以幽薊十六州為代價換取契丹援助。十一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册立石敬瑭為帝於太原,是為後晉高祖,改元天福,國號晉,史稱後晉。閏十一月,石敬瑭攻入洛陽,後唐亡。天福二年(937),後晉遷都汴州,三年升為東京開封府。
  石敬瑭除割地外,還歲貢絹三十萬匹和其他玩好珍異之物。七年(942),石敬瑭死,侄石重貴繼位(史稱出帝或少帝)。他在主戰的景延廣等人影響下,對契丹頗不恭順。耶律德光便在降將趙延壽等人協助下,與後晉交戰五年。開運三年(946)十二月,契丹軍攻下開封,俘虜石重貴,將其北遷,後晉滅亡。
  次年,德光稱帝於開封,國號遼。遼帝占領中原以後,不給騎兵糧草,縱使他們四出掠取,稱為“打草𠔌”,中原民衆群起反抗。同年,遼帝被迫引衆北還。
  劉知遠是後晉的河東節度使。當後晉與契丹交戰時,他廣募士卒,有步騎五萬人,聲言防備契丹,但卻按兵不動。待遼帝將出帝遷往北方後,他於開運四年(947)二月在太原稱帝,是為後漢高祖,仍用天福年號。隨後,他統兵南下,定都開封,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
  那時中原因契丹擄掠而殘破不堪,公私睏竭。劉知遠死後,護國、永興、鳳翔三節度使連衡抗命。後漢雖出兵討平,朝廷內部的將相衝突又趨激化。乾祐三年(950)鼕,隱帝劉承祐不甘受將相所製,殺楊邠、史弘肇、王章等權臣,又派人去謀害鄴都留守郭威。
  郭威當時出鎮鄴都,督撫諸將,北禦遼國。隱帝殺他未成,郭威遂引兵南下,攻入開封,隱帝被亂兵所殺,後漢亡。廣順元年(951)正月,郭威即帝位,是為後周太祖,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仍都開封。
  後周從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進行了一係列改革,開始改變中國北方的殘破局面。顯德二年(955),後周世宗柴榮出兵擊敗後蜀,收復秦、鳳、成、階四州此後,又親徵南唐,得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年(959),又收復了遼占領的莫、瀛、易三州。同年,柴榮病死。次年,趙匡胤(宋太祖)取代後周,建立北宋。
  南方九國中,前蜀與後蜀前後銜接,吳與南唐前後相承。
  唐末,王建據有西川,後又取東川。天復三年(903),受唐封為蜀王,占地北抵漢中和秦川,東至三峽。後梁開平元年(907),王建稱帝,建都成都,國號蜀,史稱前蜀。
  蜀土十分富饒,但自光天元年(918)後主王衍繼位後,蜀國朝政濁亂,賣官風氣盛行,賦斂苛重,主荒民怨。後唐同光三年(925),莊宗派兵攻滅前蜀,任命董璋為東川節度使,孟知祥為成都尹、西川節度使。
  孟知祥訓練兵甲,後攻取東川,殺董璋。長興四年(933),後唐封他為蜀王、東西川節度使。次年,孟知祥稱帝,建元明德,重建蜀國,史稱後蜀,仍都於成都。
  同年,知祥死,其子孟昶繼位。契丹滅後晉之際,後蜀又得秦、成、階、鳳四州,擁有前蜀的故地。孟昶統治後期,君臣奢縱無度。乾德三年(965),為宋所滅。
  唐末,楊行密據淮南二十八州,天復二年(902)受唐封為吳王,都廣陵,傳四主。當時,大將徐知誥掌握大權,他訪求賢才,杜絶請托,減輕賦斂,二十餘年間休兵息民,國傢得以富強。
  順義七年(927),行密子吳王楊溥稱帝。天祚三年(937),徐知誥廢吳帝楊溥,自己稱帝,國號大齊,改元升元。次年改姓名為李,改國號唐,史稱南唐,都金陵。南唐占有今江蘇、江西和皖南、鄂東南等廣大地區。李對外結好鄰邦,對內整飭朝政,並禁止壓良民為賤民,派人視察民田,按肥瘠分等收稅和調兵派役,史稱江淮之地,“頻年豐稔”。
  升元七年(943)李死,其子李璟繼位。保大三年(945)派兵攻滅內亂中的閩國,占領汀、漳、建、泉州,加上新增置的泰、筠、劍州,共計三十五州,成為南方的大國。
  此後,李璟日益驕侈,朝政濁亂,任用非人,賦役繁重。保大九年,南唐出兵滅楚,收掠其金帛、珍玩、倉粟等,徙運金陵,大失楚地民心,湖南諸州得而復失,南唐國力迅速衰敗。交泰元年(958),李璟獻江北、淮南十四州。去年號,稱臣於後周。宋建隆二年(961),李璟死,子李煜即位,是為後主。開寶八年(975),宋發兵南下渡江,攻破金陵,後主李煜被俘,南唐亡。
  錢鏐在唐末占據杭州地區。後來,他吞併浙東,占有兩浙十餘州之地。唐昭宗任他為鎮海、鎮東節度使。開平元年(907),後梁封他為吳越王。
  吳越國土狹小,北鄰強大的吳(後為南唐)。錢鏐戒約子孫,世代交結中原朝廷,藉以牽製吳和南唐的侵擾。錢氏統治的八十多年間,吳越地區相對安定,經濟繁榮。宋太平興國三年(978),錢俶納土入朝,吳越亡。
  王潮、王審知兄弟在唐末占有福建全境,唐昭宗任王潮為節度使。開平三年(909),後梁封審知為閩王。王審知統治近三十年,他力行節儉,輕徭薄斂,境內富實安定。
  審知死後,國內常有亂事,政局非常不穩。閩政權的繼承者都崇信道教巫術,他們大興土木,除了蓋宮殿外,還營造了許多工程浩大的道觀。費用不足,便公開賣官鬻爵,橫徵暴斂。保大三年(945),閩為南唐所滅。
  馬殷在唐末占有潭、衡諸州,被任為湖南節度使,進而占有桂管的梧、賀等州。後梁開平元年(907)被封為楚王,在長沙建宮殿,專製一方。馬殷死後,諸子紛爭,政刑紊亂。保大九年(951),南唐發兵滅楚。
  唐朝末年,嶺南東道節度使劉隱,逐漸平定割據勢力。以後,據有西自邕州、東至潮州的嶺南廣大地區。後梁貞明三年 (917),其弟劉岩稱帝,國號越,不久改稱漢,史稱南漢,都番禺。劉岩及其繼承人都殘暴荒淫。宋開寶四年(971),南漢為宋所滅。
  開平元年(907),後梁大將高季興被任為荊南節度使,駐守江陵。同光二年(924)後唐封他為南平王,所以荊南又稱南平。荊南原有地八州,唐末,多被鄰道所占。高季興割據後,南平僅占有荊、歸、峽三州,在十國中最為弱小。其統治者衹有嚮四周稱帝各國稱臣,求得賜予。建隆四年(963),南平為宋所滅。
  十國中唯一在北方的國傢是北漢。廣順元年(951),當郭威滅後漢帝稱時,劉知遠弟太原留守劉崇也占據河東十二州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北漢。北漢土瘠民貧,賦役繁重。統治者結遼為援,守境割據。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兵攻剋太原,北漢亡。
  五代十國衹是稱其大者,事實上還有不少割據政權:劉守光建燕國於河北北部李茂貞稱岐王於鳳翔党項羌拓跋氏雄踞夏、綏等地在沙州有歸義軍曹氏政權在甘州、西州有回鶻可汗,史稱甘州回鶻、西州回鶻今新疆地區還有於闐等國今青海、西藏一帶有陷於分裂狀態的吐蕃今雲南地區先後出現了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大理國等,都是南詔政權的延續在東北有建國於盛唐時的渤海國居住在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契丹族,在唐朝滅亡的同年,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八部,勢力日強,貞明二年(916)建立契丹國。後唐時,契丹攻滅渤海國,南嚮爭奪中原。天福十二年(947),改國號大遼,改元大同。自此以至於北宋,一直與中原王朝對峙。
  社會經濟
  唐末以後,黃河流域中下遊地區因長期混戰而嚴重破壞。如蔡州秦宗權所到之處,肆意燒殺,千裏沒有人煙。朱溫與時溥連年交戰,徐、泗、濠三州人民不能耕作。朱溫戰敗河北劉仁恭時,自魏州至滄州五百裏內死屍遍地,其中定州一戰,就殺死了六萬多人。
  後梁與晉之間連年戰爭,使今晉南豫北不少地方“裏無麥禾,邑無煙火”。後梁還數度决開黃河以阻擋晉兵,致使今河南、山東廣大地區洪水氾濫。唐代繁榮的東都洛陽迭經戰亂,變成了瓦礫堆,荊棘叢生,在籍的民戶還不滿一百戶。後唐以來,華北平原地區又不斷遭受契丹侵擾,盧竜鎮所屬諸州均遭摧殘。後晉時,契丹騎兵深入中原內地,所過之處焚掠一空,千裏內“民物殆盡”。開封至洛陽數百裏間人煙稀少相州民被殺死十餘萬人。河中與鳳翔等鎮在後漢時發動叛亂,戰死餓死的屍體有二十萬具以上。
  黃巢起義後,長達六七十年內,大小戰事不停。華北地區的兵役和各種勞役異常繁重。統治者視人命如草芥,無辜群衆常遭慘殺。戰爭破壞和苛重賦役促使人民數以萬計餓死或流徙他處。北漢的十二州,盛唐時有二十八萬戶,而在北漢亡國時僅有三萬餘戶,約為盛唐時戶口的八分之一。
  唐末以來,南方雖也不免遭到戰爭的破壞,但在十國時期,重大戰事較少,政局也較安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自漢魏六朝以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蜀地富庶,前、後蜀時內部相對穩定,又註意興修水利,“廣事耕墾”。褒中一帶還興辦了屯田,農業生産比較發達。
  吳、南唐、吳越所在的長江中下遊地區,大批荒地得到了開墾。吳越在浙東沿海修築了捍海石塘,以防海潮侵襲又募民開墾荒田,免徵田稅,使錢塘成為東南的富庶地區。
  過去,福建地區生産落後。唐末,王氏兄弟進據以後,註意保境息民,寬刑薄賦,勸民農桑,進一步發展茶葉生産,又奬勵海上貿易,使福建經濟面貌大為改觀。
  自東晉南朝以來,湘江中下遊地區的生産已有一定發展。馬殷進據湖南後,對湘中、湘西的開發又取得新的成就,糧食産量顯着增加,茶業也有一定的發展。楚國令百姓植桑養蠶充做賦稅,又開始種植棉花。
  唐末,北方大亂,不少人以"嶺外最遠,可以避地”,遷至南漢統治地區。“五十年來,嶺表無事”,長期安定的環境有利於發展生産,府庫逐漸充實。
  在中國,州縣的設置常和所在地區人口的增加、生産的發展密切相關。《太平寰宇記》所載五代十國時期全國新置五十九縣,絶大部分是在南方,如蜀置五縣,吳越設五縣,閩增設十三縣,南唐新置二十六縣。北宋統一南北時,原後周和北漢所在的華北地區約一百萬戶,而南方九國所在地區已有二百三十萬戶,這顯示了南方農業經濟已有長足的進步。
  諸國混戰雖然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但社會生産仍未中斷。即使在華北地區,後梁建國初和後唐明宗在位時,都曾分別采取某些恢復生産的措施。後周時,手工業如紡織、造紙、製茶、曬煮????等生産也有所發展。
  瓷器製造和雕版印刷業的成就尤為突出,南方和北方都有精製的秘色瓷器,也都出現了雕版印刷。
  由於諸國林立,兵禍連年,商貿往來受到了嚴重影響。如蜀國法令規定:“不許奇貨東出”後周規定販運食????不得逾越漳河。但是,通商貿易、互通有無是大勢所趨。華北需要的茶葉經常通過商人南來販運,南方茶商的行蹤也遠至河南、河北,他們販賣茶葉,買回繒纊、戰馬。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也依賴華北供應。北方諸國從契丹、回鶻、党項買馬蜀嚮西邊各少數族買馬。南方的吳越、南唐、楚、南漢等國以進貢方式和北方進行貿易。吳越、閩國與北方的貿易主要是通過海路。
  對外貿易也很興旺,東自高麗、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三佛齊,都有商業往來。明州、福州、泉州、廣州都是外貿重要港口。吳越、吳國和南唐從海外輸入“猛火油”使用,還從海道再輸往契丹。
  五代十國時期的賦役徵斂還是相當苛重。當時,仍沿用兩稅法,夏秋兩徵。各國時常檢核農民的現墾耕地,據以確定歲租額。但官吏和地主往往相互勾結,以致賦稅負擔貧富不均。與唐朝相比較,額外收耗名目繁多。後唐時,官府規定收耗數額是每鬥稅𠔌加收一升,後漢時增至兩升雀鼠耗是每鬥加收兩升。有的官府大鬥收進,小鬥輸出,結果百姓每輸一石租須納一石八鬥糧。有時國傢甚至嚮農民“預藉”夏秋稅,有的官府在饑荒和蝗災之年,仍分派使臣到處搜刮民𠔌,逼使數十萬民衆餓死,流亡不可勝數。
  兩稅以外,還有按人徵收的丁口錢、????錢按畝攤派的麴錢、農器錢、牛皮稅等又有????鐵稅、茶稅、屋稅、鞋錢等雜稅。州郡官吏常常增益賦調,縣吏嚮裏胥厚斂,裏胥便重徵於民,名目繁雜,稅率屢增。隨着商貿的發展,各國多重徵商稅,並有過稅和住稅之分,這種辦法為北宋所沿襲。
  由於戰爭頻繁,兵役負擔沉重。劉仁恭在幽燕徵發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男子自備軍糧從軍,共得二十萬人。北漢規定十七歲以上的男子皆入兵籍為兵。南唐曾強令老弱以外的人全部從軍。吳越錢俶“盡括國中丁民”為兵。湖南馬希萼調發朗州全部丁壯為鄉兵。閩國後期發民為兵,力役無節。
  當時,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臉上刺字記其軍號,以便各地關津識認、追捕逃兵。
  另外,各地都徵派男女從事運輸,無數人畜纍斃途中。朱溫攻打青州王師範時,甚至把徵發來堆積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驢一起掩埋在土山中。
  兵役以外,各種名目的土木修建勞役也層出不窮。後唐莊宗盛暑修建營樓,“日役萬人”。荊南修理江陵外郭,驅兵民萬餘人從役。閩主建築寺觀宮殿,“百役繁興”。賦役嚴重,使戰亂破壞嚴重的北方社會經濟難以復蘇,也大大阻礙了南方經濟發展的進程。
  政治制度的變化
  唐中葉以後,宦官專權,神策軍兩護軍中尉與兩樞密使號稱“四貴”,往往侵奪相權,威逼皇帝。朱溫誅戮宦官,開始用朝臣充任樞密使。
  樞密使通常由皇帝最親信的臣僚充當,又大多為武將,皇帝經常與其商議軍國大事,有時由樞密院直接下令任免藩鎮。其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雖居宰相之位,但樞密使的權勢凌駕於宰相之上。宋代中書和樞密對掌文武二柄,就在五代開端。當時,其他政權大抵也都置有樞密使或相當於樞密使的官職。
  唐初,財務主要由戶部下轄的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分管。中唐以後,戶部、度支、????鐵三司分管租稅、財務收支和????鐵專賣、物資轉運事務,常由非戶部的官員分別以判、知或使的名義分管。
  唐昭宗在位時,以宰相崔胤兼領三司使,纔開始出現三司使的官名。後唐曾設置租庸使,管轄三司,又曾命大臣一人判三司事,最後正式設置三司使和副使的專職,掌管中央財務。地方財政也聽從三司指揮。以後歷朝相承不廢,北宋前期三司理財的體製也是沿襲五代的。
  五代十國的建國者多是唐末的節度使,他們能建立政權是因為手中擁有強大兵力。因此在建國以後,為了鞏固統治,他們都設法削弱地方實力。長期稱雄的河北諸鎮在後梁、後唐之際被製服以至被消滅,就是因為自後梁始,禁軍開始強化。
  禁軍除了用以捍衛京師和皇宮外,還被派駐各地,藉以牽製和削弱藩鎮的實力。朝廷還頻繁調動節度使,更換其駐地,以防止他們長期占據一方,形成割據勢力。
  後唐以後,節度使往往兼其他職務,有的因此不能親臨鎮所。一些地廣兵強的藩鎮,也由於地域被一再分割,勢力大為削弱。藩帥在本轄區內任命刺史、縣令的權力,逐漸被收歸中央對他們舉薦、使用幕僚,也有不少限製。
  當然,這些措施並沒有在各地全部實行,驕兵逐帥、帥強叛上的情況依然存在。後晉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就公開說:“今世天子,兵強馬壯則為之耳”。但就節度使本身而言,通過以上的削藩措施,它的實力已比唐代減弱。
  華北地區的混亂殘破局面在後晉、後漢之際達到了最嚴重的程度。廣順元年(951) 郭威建立後周以後,開始出現了新的轉機。
  郭威出身貧窮,頗知民間疾苦。他執政以後,虛心納諫,任用賢能停止各地貢獻珍貴食物和土特産免除一些苛斂廢免後梁以來長期存在的“牛租”,並將民間牛皮一律官收的辦法改變為按田畝多少分攤停廢營田,將田地、耕牛、農具、廬捨等分還給佃戶為其永業,鼓勵農民耕墾荒地,留心農田水利。民衆的負擔有所減輕,因而樂於附籍。至廣順三年,後周直接控製的人口增加了三萬多戶。
  顯德元年(954),後周世宗柴榮即位。他廣泛收羅人才,繼續推進改革。政治上,他澄清吏治,賞罰嚴明,大臣犯罪,同樣法辦。又提倡節儉,力戒奢華。經濟上,他鼓勵逃戶回鄉定居,減免各種無名科斂。對來自西川、淮西和河東等處的流民,一律分給荒閑田地作為永業。
  頒布逃戶田地處理辦法,鼓勵農民墾殖逃戶田,規定田主在三年內回鄉的,歸還其一半耕地五年內回歸的,給還三分之一。均不包括佃戶所蓋的屋捨和種植的樹木、園圃五年以外回歸的,除墳塋地外,一律不歸還。至於從契丹統治下回歸的人,對他們在外的年限和獲得土地的數量等的限定,都相對放寬。
  周世宗受唐元稹《均田表》的啓發,編製《均田圖》頒發州鎮長官,還派遣使臣三十四人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出不少隱匿耕地,使之均攤正稅。當時徵收正稅多不在農作畢功之後,顯德三年(956),後周下令三司夏稅於六月一日、秋稅於十月一日開始徵收,以便人戶交納。官府一再動員民衆修理黃河中下遊的堤岸,堵塞黃河决口疏瀎汴水,北入五丈河,以通齊、濟運路又瀎汴口,引河水達淮,使漕運暢通。
  其時,各地寺院林立,隱匿編戶甚多。顯德二年(955),詔廢閉寺院三萬餘所,除了皇帝批準的僧尼數額以外,其餘一律括還為編戶,銷毀銅佛像和民間銅器鑄錢,使唐末以來長期缺錢的局面有所改變,有利於商貿流通的發展。
  五代十國時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編敕,但因歷朝又都有新頒的敕條,匯編附益,使得格敕前後重複矛盾。顯德四年(957),世宗令大臣們進行整理,唐代律令條文難解的,加上註釋格敕繁雜的,加以刪除,匯編為《大周刑統》二十一捲。北宋初年所編的《宋刑統》即就此書略加增刪而成。
  唐亡前夕,朱溫誅戮宦官,解散了宦官所領的神策軍。以後,朱溫以宣武軍節度使稱帝,即以宣武鎮兵為禁軍,設置在京馬步軍都指揮使。後唐改為侍衛親軍,置馬步軍都指揮使,是為侍衛司。後周又增置殿前司,也有馬步軍都指揮使。後來又置殿前都點檢,位在都指揮使之上,而侍衛司分置馬軍和步軍兩指揮使,不置都指揮使。
  顯德元年(954),周世宗初即位,北漢興兵攻潞州,世宗率領大軍親徵,戰於高平。這次戰役雖然擊退了北漢、遼聯軍,但也暴露了禁軍不守軍紀、戰鬥不力之弊。侍衛司的馬軍和步軍指揮使臨陣潰退並劫掠輜重,還揚言周軍已敗。世宗處决了這兩個指揮使和中級將校七十餘人,整肅了軍紀。
  高平之役前,世宗已令諸道招募包括山林亡命之徒的驍勇者充兵。班師後,世宗便命令檢閱諸軍,淘汰老弱,選拔精銳為殿前諸班。從此,朝廷擁有強大的勁旅。
  顯德二年(955),周世宗命一些臣僚各撰寫一篇《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其中王樸的《平邊策》提出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建議先取南唐江北諸州,繼取江南、巴蜀、嶺南,最後纔攻取太原。這一建議成為後周和以後北宋統一全國的指導方針。
  就在這一年(955),周世宗出兵後蜀,收回秦、鳳、成、階四州。次年發兵攻南唐,經過三年苦戰,得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十縣。從此,加強了對江南的軍事優勢,充實了國傢的人力、財力。
  顯德六年(959)四月,乘遼內部紛爭之機,世宗統率水陸大軍北伐,不到兩個月便攻取瀛、莫、易三州十七縣。五月,正當周軍勝利嚮幽州推進時,世宗突患重病,被迫回師。
  六月世宗卒,子宗訓即位,年僅七歲。顯德七年(960)正月,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統兵出徵,在陳橋發動兵變,率軍返京,廢後周恭帝自立,改國號為宋。
  宋建國後,先集中兵力平定反抗力量。隨後,采納趙普建議,先削平南方的荊南、南漢、南唐、吳越等國,統一了南中國。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出兵太原,北漢主劉繼元被迫歸降。至此,唐末以來近百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終告結束。
  科技文化
  唐末,雕版印刷較發達的西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書、字書等。後唐時,開始刻印“九經”。長興三年(932),明宗命國子監以西京的石經為根據,校正“九經”,抄寫作註,雇雕字匠人刻版印賣。這項工程用了二十年時間,直到後周廣順三年(953)六月纔刻印完畢。從此,刻本“九經”廣為流傳。後蜀也專門印製,導致“蜀中文學復盛”。後漢時,又將《周禮》等未刊的“四經”刻版印行。
  史學也取得了重要的成績。《舊唐書》是這一時期撰成的最重要史學著作。
  唐代原有吳兢、韋述編撰的前朝國史,歷朝實錄也比較完備。但由於安史之亂和藩鎮戰爭,歷朝實錄多有亡佚,特別是武宗以後六十年的實錄未能流傳下來。
  五代時,首先重視蒐集唐史料的工作。後梁末帝下詔徵集唐代的傢傳以及公私章疏後唐明宗設三川搜訪圖籍使到成都一帶搜尋唐實錄,並明令保護唐人碑碣,這就為《舊唐書》的編撰做了重要而及時的準備。後晉天福六年(941)至開運二年(945),劉、張昭遠等人撰成《唐書》二百二十捲,後世稱為《舊唐書》。
  儘管歷來認為《舊唐書》有不少缺點,主要是對原始材料缺乏加工,唐憲宗以前多照抄國史、實錄,而唐穆宗以後係編纂雜說、傳記,但也因此保存了大量唐代的原始資料,受到後世史學家的重視。
  此外,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時的朝野逸事,王定保撰《唐摭言》詳述唐代貢舉制度,尉遲撰《中朝故事》記載唐末四朝的舊聞,劉崇遠撰《金華子》記敘唐末朝野故事,孫光憲撰《北夢瑣言》記載唐及五代士人逸事,等等。這些五代十國時期的撰着都有不同程度的史料價值。
  五代十國是詞的重要發展時期。西蜀和南唐詞人較多,水平也較高,從而成為兩個中心西蜀有韋莊、歐陽炯等人,他們的作品後來由趙崇祚等收入《花間集》南唐有馮延巳、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等人,李璟父子的作品,後人集刻為《南唐二主詞》。李煜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詞人。
  晚唐五代的詞大都是描寫統治階級的享樂生活,題材庸俗,境界狹窄,風格柔靡。花間派的作品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李煜前期的作品也是如此,但他在國亡被俘以後寫的詞,或慨嘆身世,或懷戀往昔,形像鮮明,語言生動,把傷感之情寫得很深摯,突破了晚唐以來專寫風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內容和意境兩方面都有創新,為北宋詞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
  五代十國的著名畫傢有後梁的荊浩、關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後蜀的黃筌等人。荊浩擅長畫崇山峻嶺,關仝師承荊浩而有發展,擅長畫關河之勢,兩人並稱為“荊、關”,是五代時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之一。董源、巨然擅用或濃或淡的水墨描繪江南景色,兩人並稱為“董、巨”,是五代北宋時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之一。黃筌擅畫宮廷的珍禽異卉,徐熙擅畫江湖上的水鳥汀花,兩人並稱為“黃、徐”,當時有“黃傢富貴,徐熙野逸”的諺語。此外,顧閎中所畫《韓熙載夜宴圖》,亦為傳世的藝術珍品。
  五代帝王譜
  一:後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溫、全忠) 907-912在位
  末帝,朱瑱 913-923在位
  二:後唐(923-936)
  莊宗,李存勖 923-925在位
  明宗,李亶 926-933在位
  閔帝,李從厚 934-934在位
  末帝,李從珂 934-936在位
  三:後晉(936-947)
  高祖,石敬瑭 936-941在位
  出帝,石重貴 942-947在位
  四:後漢(947-950)
  高祖,劉暠(本名知遠) 947-948在位
  隱帝,劉承祐 948-950在位
  五:後周(951-960)
  太祖,郭威 951-953在位
  世宗,柴榮 954-958在位
  恭帝,柴宗訓 959-960在位

<< 前一朝政:唐代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