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黑山 The Republic of Montenegro   首都:波德戈裏察  國家代碼: me   
  朝政
  黑山共和國(塞爾維亞語:Република Црна Гора/Crna Gora,即“黑色的山”),臺灣譯蒙特內哥羅或蒙特尼哥羅,是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南部,亞得裏亞海東岸上的一個多山小國。其東北為塞爾維亞,東為科索沃(2008年2月17日單方面宣佈獨立),東南為阿爾巴尼亞,西北為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以及剋羅地亞,西南則為地中海的一部分—亞得裏亞海。
  
  黑山原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六個加盟共和國之一,南斯拉夫的四個加盟國(斯洛文尼亞、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在1990年代初獨立後,黑山和塞爾維亞成為了南斯拉夫僅存的兩個加盟共和國。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决定放棄“南斯拉夫”的國名,改稱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舉行公民投票,獨立派以55.50%的得票比例在投票中險勝;同年6月3日,黑山國會正式宣佈獨立,恢復了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獨立地位,同時成為世界第194個已獲承認的獨立國傢。
  
  國名
  黑山共和國在本國官方語言塞爾維亞語中稱為Република Црна Гора(西裏爾字母)或Republika Crna Gora(拉丁字母),簡稱為Црна Гора或Crna Gora,意為“黑色的山”。西方語文(如英語、意大利語等)中的黑山名稱為Montenegro,該名稱源於意大利語。 monte即是山,negro則是黑色的意思。英語則意為黑人,在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則為黑色的,意義也是“黑色的山”。中國大陸、港、澳將該名稱意譯為黑山,新、馬將該名稱意譯為黑山或音譯為門特尼哥羅,而臺灣則將其音譯為蒙特內哥羅。
  
  歷史
  黑山的先民為伊利裏亞人,公元前3世紀時被古羅馬徵服。羅馬帝國衰落以後,伊利裏亞落入哥特人之手,後來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又將該地區重新納入版圖。
  
  早期斯拉夫民族自6、7世紀起抵達此地,並且和當地先民融合,建立自己的國傢。其中,杜剋裏亞(Duklja)公國比較接近黑山的版圖。該國本為拉西加(Raška)大公國的附屬,但11世紀時獨立,並由羅馬教皇額我略七世封為王國。杜剋裏亞於12世紀衰落的同時,拉西加(即後來的塞爾維亞)興起了新的尼曼雅王朝,杜剋裏亞又重新成為拉西加的一部分。
  
  在尼曼雅統治下,杜剋裏亞地區又出現了澤塔(Zeta)公國,14世紀中時澤塔脫離了尼曼亞的控製。15世紀起奧斯曼帝國徵服了巴爾幹半島大部分地區,但是澤塔從未被完全徵服。
  
  1516年,Zeta世俗君主退位,黑山隨即成為以采蒂涅為中心的政教合一國傢,國君為集政教權利於一身的主教。1851年,Danilo II Petrović Njegoš(丹尼洛·彼德洛維奇·涅戈什二世?)放棄宗教頭銜,黑山又成為世俗公國。1876年黑山嚮奧斯曼帝國宣戰,並奪得大量土地。黑山於1878年柏林會議中正式被承認為獨立國。1910年,黑山大公尼古拉一世正式稱王,建立門的內哥羅王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黑山加入了協約國以協助盟友塞爾維亞,隨即被奧匈帝國侵略。在前兩次入侵中,黑山成功抵禦了奧匈帝國的軍隊,但在1916年1月的第三次入侵中,黑山被奧匈帝國完全占領。
  
  一戰結束後,在塞爾維亞的主導之下,斯洛文尼亞、剋羅地亞聯合組成了第一個由南斯拉夫族群聯合的國傢。同時,黑山也召開會議,廢除本國國王,加入新成立塞爾維亞、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國王亞歷山大一世正式將王國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反法西斯議會製憲會議宣佈南斯拉夫成立共産政府,由五個民族共組聯邦,罷黜君主製。黑山成為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1990年代,南斯拉夫聯邦各國紛紛獨立,唯有塞、黑兩國未獨立。黑山於1992年最後一次舉行獨立公投,95.96%認為應繼續留在南斯拉夫聯邦之內。當時投票率為66%,穆斯林、天主教徒以及親獨的黑山人抵製了公投,他們認為投票環境不夠民主,國營媒體過多為親統一的一方宣傳。之後黑山國內在獨立問題上頗有紛爭。
  
  
  現任總統菲力浦·武亞諾維奇1996年,米洛·久卡諾維奇政府宣佈和米洛塞維奇掌權的塞爾維亞斷絶關係,從此以後黑山自行製定經濟政策,改用德國馬剋(後來德國廢除馬剋,采用歐元,黑山亦改為歐元)。從此塞爾維亞第納爾在黑山不是法定貨幣,衹能在一些度假村使用。
  
  2000年南聯盟大選後米洛塞維奇下臺,使得歐盟與南聯盟恢復外交關係,西方因此由支持蒙地內哥羅獨立,轉嚮支持維持現有的聯邦狀態。但塞爾維亞與蒙地內哥羅間的關係並沒有因為西方國傢支持維持現狀而改善,而1992年南聯盟的憲法中又沒有提及關於聯邦共和國實體獨立的權利及過程,從而引發爭論。後來在歐盟的調停下,雙方於2002年3月14日在貝爾格萊德簽署協議,决定將聯邦變為由兩個各自擁有經濟、貨幣以及關稅决定權的半獨立(semi-independent)國傢所組成,並且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另外依據此協定通過了聯邦的新憲章,明定憲章通過三年後,任何一方都有權提出脫離聯邦。
  
  黑山國會於2004年7月12日采用新的國旗、國慶日、以及國歌,以推進獨立進程。其中國旗為前黑山王國的國旗,國慶日紀念1878年7月13日簽訂的柏林條約承認黑山為獨立國傢,以及1941年7月13日爆發的反法西斯起義。國歌則為黑山著名民歌。
  
  2006年5月21日舉行公民投票,獨派以55.5%的微弱優勢决定終止與塞爾維亞的聯邦關係,剛剛超過55%歐盟規定的有效結果票數。6月3日,黑山國會正式宣佈獨立,28日黑山正式加入聯合國。
  
  維基新聞相關報道:
  
  黑山共和國公投脫離塞爾維亞9月10日,黑山共和國舉行獨立後首次議會和地方選舉。9月12日,選舉委員會宣佈,爭取實現歐洲的黑山聯盟獲得議會81個席位中的41個議席,塞族名單聯盟獲得了12席,由社會主義者人民黨、人民黨和民主塞爾維亞黨組成的競選聯盟和變革運動黨分別獲得11席,其餘6席由一些較小黨派分獲。11月10日,新政府宣誓就職,總理為熱利科·什圖拉諾維奇。
  
  政治
  黑山的國傢元首為總統,任期為5年。立法機構為議會,共有77名議員,任期為4年。總理由國會任命。
  
  行政區劃
  黑山共和國的自治區
  摩拉卡河峽𠔌主條目:黑山行政區劃
  黑山共分為21區(opština)。
  
  安德裏耶維察(Andrijevica)
  巴爾(Bar)
  貝拉內(Berane)
  比耶洛波列(Bijelo Polje)
  布德瓦(Budva)
  采蒂涅(Cetinje)
  達尼洛夫格勒(Danilovgrad)
  新海爾采格(Herceg Novi)
  科拉欣(Kolašin)
  科托爾(Kotor)
  莫伊科瓦茨(Mojkovac)
  尼剋希奇(Nikšić)
  普拉夫(Plav)
  普盧日內(Plužine)
  普列夫利亞(Pljevlja)
  波德戈裏察(Podgorica)
  羅紮伊(Rožaje)
  沙夫尼剋(Šavnik)
  蒂瓦特(Tivat)
  烏爾齊尼(Ulcinj)
  紮布利亞剋(Žabljak)
  地理
  主條目:黑山地理
  黑山境內主要是山脈、丘陵,衹有沿海地區為狹長的平原,其中西北部的科托爾灣(塞語:Boka Kotorska)為歐洲位置最靠南的峽灣(即狹長的海灣),該峽灣東岸有古城科托,現已列為世界遺産。
  
  位於中北部的博博托夫庫剋山(Bobotov Kuk)為境內第一高峰,海拔2522米,附近的塔拉河(Tala or Tara?)有高達1300米的峽𠔌,該地亦已列為世界遺産。
  
  經濟
  黑山目前的經濟以服務業支撐。在2007年,服務業占國民生産總值的72.4%,製造業和農業則分別占17.6%和10%。該年國民生産總值有10.7%之升幅,但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升幅有所放緩。
  
  黑山之製造業主要是鋁材、鋼鐵業,其次是農産品加工。
  
  旅遊業同時也是黑山之經濟命脈。2007年約100萬遊客抵達黑山觀光,帶來4億8千萬歐元進賬。
  
  人口
  人口共65萬左右。黑山主要為黑山族以及塞爾維亞族,這兩個民族的定義和界限並不清楚,每次統計時,兩個民族的人口都會根據當時的政治氣氛有較大的波動,同時還有人會同時認同兩個民族。
  
  黑山民族分佈根據2003年統計:
  
  黑山人:267,669(43.16%)
  塞爾維亞人:198,414(31.99%)
  波斯尼亞人:48,184(7.77%)
  阿爾巴尼亞人:47,682(7.09%)
  斯拉夫族穆斯林:24,625(3.97%)
  剋羅地亞人:6,811(1.10%)
  羅姆人:2,601(0.42%)
  黑山官方語言為塞爾維亞語,全國人口有63%稱自己的母語為“塞爾維亞語”,22%為“黑山語”。
  
  黑山74%人口信奉東正教,屬於塞爾維亞東正教會。1993年又建立了一個黑山東正教會,但信徒很少,而且並未得到其他東正教會的承認。18%的人口為穆斯林,其中包括阿爾巴尼亞人、波斯尼亞人等。其中阿爾巴尼亞族主要居住在東部,在東部海港烏爾齊尼(Ulcinj)占多數。波斯尼亞族主要居住在北部。另外還有聚集在沿海地區(如科托爾灣 Gulf of Kotor)的天主教信徒。
  
  著名人物
  鬍仙歷-足球員


  Montenegro ( /ˌmɒntɨˈneɪɡroʊ/ or /ˌmɒntɨˈniːɡroʊ/), (Montenegrin: Црна Гора/Crna Gora, listen (help·info)) (meaning "Black Mountain" in Montenegrin) is a country located in Southeastern Europe. It has a coast on the Adriatic Sea to the south-west and is bordered by Croatia to the west, Bosnia and Herzegovina to the northwest, Serbia to the northeast, Kosovo[a] to the east and Albania to the southeast . Its capital and largest city is Podgorica, while Cetinje is designated as the Prijestonica (Пријестоница), meaning the former Royal Capital City..
  
  The thousand year history of the Montenegrin state begins in the 9th century with emergence of Duklja, a vassal state of Byzantium. In those formative years, Duklja was ruled by the Vojislavljevic dynasty. In 1042, at the end of his 25-year rule, King Vojislav won a decisive battle near Bar against Byzantium, and Duklja became independent. Duklja's power and prosperity reached their zenith under King Vojislav's son, King Mihailo (1046-81), and his son King Bodin (1081-1101).. From the 11th century, it started to be referred to as Zeta. It ended with its incorporation into Raska, and beginning with the Crnojevic dynasty, Zeta was more often referred to as Crna Gora or by the Venetian term monte negro. A sovereign principality since the Late Middle Ages, Montenegro saw its independence from the Ottoman Empire formally recognized in 1878. From 1918, it was a part of various incarnations of Yugoslavia. On the basis of a referendum held on 21 May 2006, Montenegro declared independence on 3 June.
  
  Montenegro is a memb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the Council of Europe and CEFTA. Montenegro is also a potential candidate for membership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NATO. Montenegro presented its official application to the European Union, with the hopes of gaining EU candidate status by 2009, and applied for a Membership Action Plan on November 5, 2008, with the hopes it would be accepted in 2009.. Additionally, Montenegro is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Union for the Mediterranean upon its establishment in 2008.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