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英国 United Kingdom 爱尔兰 Ireland 比利时 Belgium 荷兰 Netherlands 法国 France 西班牙 Spain 葡萄牙 Portugal 意大利 Italy 希腊 Greece 奥地利 Austria 匈牙利 Hungary 德国 Germany 瑞士 Switzerland 罗马尼亚 Romania 俄罗斯 Russia 波兰 Poland 克罗地亚 Croatia (Hrvatska) 捷克 Czech 芬兰 Finland 瑞典 Sweden 挪威 Norway 冰岛 Iceland 土耳其 Turkey 丹麦 Denmark 阿尔巴尼亚 Albania 爱沙尼亚 Republic of Estonia 安道尔 Andorra 白俄罗斯 Belarus 保加利亚 The Republic of Bulgaria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Bosnia and Herzegovina 梵蒂冈 Vatican City State (Holy See) 黑山 The Republic of Montenegro 拉脱维亚 Latvia 立陶宛 Republic of Lithuania 列支敦士登 Liechtenstein 卢森堡 Luxembourg 马耳他 Republic of Malta 马其顿 The Republic of Macedonia 摩尔多瓦 The Republic of Moldova 摩纳哥 Monaco 塞尔维亚 the Republic of Serbia 斯洛伐克 The Slovak Republic 斯洛文尼亚 the Republic of Slovenia 圣马力诺 San Marino 乌克兰 Ukraine |
梵蒂岡 Vatican City State (Holy See) 首都:梵蒂岡城 國家代碼: va |
梵蒂岡城國(拉丁語: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意大利語: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前身為教皇國,是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市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與內飛地國傢,為羅馬天主教會中央政府以及聖座的所在地。作為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梵蒂岡也是全球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傢。
梵蒂岡自1929年開始被拉特蘭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傢,接受聖座的直接統治,是教宗的駐地所在。城內設有教廷大部分的國傢機關,故一般皆將“梵蒂岡”與“教廷”一詞畫上等號。 雖然教廷並未製定任何有關官方語言的法律條文,但以意大利語最為常用。在過去,梵蒂岡常以意大利裏拉作為其境內的通用貨幣,一直到意大利加入歐元區為止。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卻擁有着世界性的影響力。 歷史 梵蒂岡,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早在西元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就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伯多祿(聖彼得)殉難處建立了君士坦丁大教堂以示紀念;到了15至16世紀,君士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聖伯多祿大殿,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公元756年,法蘭剋王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宗(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後來就以此成立了半世俗政體型態的“教宗國”,範圍廣及意大利半島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19世紀,歐洲的民族主義興起,意大利的民族統一運動使教廷於意大利的領土愈來愈少,半島北方的薩丁尼亞王國成為意大利統一運動的領導者之後,更主導成立了意大利王國。身為教宗國首府的羅馬城面臨統一在即,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以身為“教會的保護者”的名義出兵保護羅馬城。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侖三世把駐在羅馬的軍隊調回本國,使得意大利王國的軍隊得以順利開進羅馬城,意大利的統一正式完成,而教宗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之後歷代教宗均敵視新的意大利王國,甚至不準信徒參與意大利王國的公職。 1929年2月11日,墨索裏尼掌握意大利政權後與教宗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意大利承認教廷為主權國傢,其主權屬教宗,其領土位於梵蒂岡城,稱為梵蒂岡城國,梵蒂岡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此條約正式解决了教廷與意大利政府間多年的睏擾。2009年1月1日,梵蒂岡宣稱“意大利的法律過於繁雜,而且欠缺穩定、時常和天主教教義相違背”,正式廢除拉特蘭條約,不再自動采納意大利議會通過的法律。 政治 梵蒂岡是一個宗教領袖製國傢,梵蒂岡的元首——即教宗,由80歲以下的樞機主教在西斯廷禮拜堂內舉行的教宗選舉上選舉産生的,任期可達終身。 教廷雖有國傢型態,但其存在乃建立於全世界教友之信仰基礎上,故其政治制度不同於一般國傢。其中樞組織包括: * 國務院:綜理教廷行政,並掌理教宗之樞密事務,首長為國務卿。現任國務卿Giovanni Lajolo為意大利籍。 * 國務院下設:一般事務組(掌內政)、外交事務組(掌外交),及九個聖部(Sacred Congregations):信理部、東方教會部、禮儀及聖事部、册封聖人部、主教部、萬民福音部、聖職部、修會部及教育部。 * 宗教法院(Tribunals):聖赦院、最高法院及聖輪法院。 * 十一個宗座委員會(Pontifical Councils):平信徒委員會、基督徒合一促進委員會、家庭委員會、正義暨和平委員會、一心委員會、移民暨觀光委員會、醫療牧靈委員會、法典條文解釋委員會、宗教協談委員會、文化委員會及大衆傳播委員會(以上各機關首長多由樞機擔任,任期五年)。 * 另有事務機關:宗座財務局、教廷財産管理局、教廷經濟事務局、教廷內務管理處、教宗禮儀處及分別掌理特定事務之委員會。此外,教宗為治理梵蒂岡城邦,另設有“梵蒂岡城國管理委員會”(Pontifical Commission for the State of Vatican City)。 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廣場 聖座,是教宗及其顧問們在嚮下屬的全球各地的天主教會發出指令時所使用的正式名稱。作為全球天主教會的“中央政府”,教廷享有主權國傢一樣的地位,可以以主權國傢的身份簽訂國際性條約或加入國際組織。教宗授權主教委員會負責管理梵蒂岡的日常事務。梵蒂岡的法律體係是基於教會的教規,當天主教教規不適用時,則使用羅馬市的法律。 梵蒂岡可以以主權國傢的身份嚮其他主權國傢派出外交使節,也可以接受由其他國傢派出的外交使節。但是由於國傢面積太小,別國派往梵蒂岡的外交使節一般都在羅馬設大使館。這樣做所造成的一個有趣結果是,意大利駐梵蒂岡的大使館是設在意大利自己國境內。梵蒂岡是中華民國在歐洲唯一的邦交國。 梵蒂岡同174個國傢和地區有正式外交關係,在聯合國設常駐觀察員。 地理 地處意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部臺伯河西岸的高地上,以梵蒂岡城墻為國界標志,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平均氣溫1月7℃,7月24℃。 名勝:聖伯多祿廣場、聖伯多祿大殿、梵蒂岡博物館。 經濟 梵蒂岡既無工農業,也無自然資源。財政收入主要靠旅遊、郵票、不動産出租、特別財産款項的銀行利息、梵蒂岡銀行盈利和嚮教宗贈送的貢款以及教徒的捐款等。梵蒂岡在北美、歐洲許多國傢有數百億美元的投資,其資本滲透到意大利衆多的經濟部門,特別是銀行信貸和不動産係統,僅地産一項就達46萬余公頃。黃金、外匯儲備達100多億美元。1970年代中期以來,梵蒂岡在西方經濟危機的衝擊下也面臨嚴重的財政睏難,特別是由於銀行投資失誤和增加梵工作人員工資之後,財政連年赤字。1994年梵蒂岡財政决算盈餘41.2 萬美元,其中收入1.7428億美元,支出1.7387億美元。 軍事 梵蒂岡的國防力量稱為瑞士衛隊,瑞士衛隊人數約為150人,負責保護宗座。 人口 梵蒂岡城內大約有1490(2009.1/1)名常住居民。梵蒂岡的公民大部分是神職人員,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衛隊(一支教皇的志願禁衛隊)。還有大約3,000名世俗工人,他們是梵蒂岡的主要勞動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岡城內。 梵蒂岡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一種源自羅馬但已經快絶跡的語言。在大多數的交談、出版物或廣播中,主要使用的是意大利語以及其他一些語言。 文化 梵蒂岡城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文化瑰寶,城內的建築如聖伯多祿大殿、西斯廷禮拜堂等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建築作品,包含了波提切利、貝爾尼尼、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人的作品。梵蒂岡也擁有一個館藏豐富的圖書館,以及一個博物館,專門收藏具有歷史、科學與文化價值的藝術品。 梵蒂岡的日常生活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每遇周日,聖伯多祿廣場天主教徒聚集,中午12點,隨着教堂鐘聲響起,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教堂樓頂正中窗口出現,嚮教徒們發表演說,梵蒂岡的瑞士衛隊每年5月6日在聖達瑪索庭院(Cortile di San Damaso)內舉行宣誓儀式,誦念5個多世紀來一直不變的誓詞,祈求天主保佑自己圓滿完成任務,效忠教宗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 值得留意的是,遊客不得穿着背心、短裙、熱褲、短褲或涼鞋進入梵蒂岡城參觀。 西斯廷禮拜堂 交通 梵蒂岡最近的機場是意大利羅馬的費米奇諾(Fiumicino)國際機場。 從羅馬火車站(Roma Termini)可乘公共汽車40號或64號,或乘羅馬地鐵的A綫(Linea A)往方向到達Ottaviano站沿Via Ottaviano走約10分鐘可達梵蒂岡。 Vatican City is a city-state that came into existence in 1929. It is distinct from the Holy See, which dates back to early Christianity and is the main episcopal see of 1.142 billion Roman Catholic and Eastern Catholic adherents from around the globe. Ordinances of Vatican City are published in Italian; official documents of the Holy See are issued mainly in Latin. The two entities even have distinct passports: the Holy See, not being a country, only issues diplomatic and service passports; the state of Vatican City issues normal passports. In both cases the passports issued are very few. The Lateran Treaty in 1929, which brought the city-state into existence, spoke of it as a new creation (Preamble and Article III), not as a vestige of the much larger Papal States (756-1870) that had previously encompassed central Italy. Most of this territory was absorbed into the Kingdom of Italy in 1860, and the final portion, namely the city of Rome with a small area close to it, ten years later, in 1870. Vatican City is an ecclesiastical or sacerdotal-monarchical state, ruled by the bishop of Rome—the Pope. The highest state functionaries are all Catholic clergymen of various racial, ethnic and national backgrounds. It is the sovereign territory of the Holy See (Sancta Sedes)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Pope's residence, referred to as the Apostolic Palace. The Popes have resided in the area that in 1929 became Vatican City since the return from Avignon in 1377. Previously, they resided in the Lateran Palace on the Caelian Hill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Rome, which site Constantine gave to Pope Miltiades in 313. The signing of the agreements that established the new state took place in the latter building, giving rise to the name of Lateran Pacts, by which they are know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