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郭沫若 Guo MoRuo (1892~1978) 郭沫若
(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開貞,為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考古學家、思想傢、革命活動傢、詩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傢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傢的作品。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鬱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傢聯盟, 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産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 《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 從事新文學運動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充分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一代詩風,是當代最優秀的革命浪漫主義詩作。1923年後係統學習馬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産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结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當選中國共産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 全集》38捲。 郭沫若 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5月,為了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加速培養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方面急需的專門人才,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 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嚮黨中央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建議得到黨和國傢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書記處會議的批準。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國務院任命郭沫若 兼任校長。此後,郭沫若 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顯示出淵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領導下,科學院貫徹“全院辦校,所係結合”的辦校方針,實施科研與教育一體化政策,充分發揮科學院各研究所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設備優良的優勢,全力支持科大建設;確立了教學與科研、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原則,倡導了“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優良校風,建立了培養新興、邊緣、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體製,形成了開明開放、兼容不同學派的民主學術氛圍,這些都在中國科大以後的辦學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科大於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 銅像。 【著作論文】 詩集《女神》、《長春集》、《星空》、《潮汐集》、《駱駝集》、《東風集》、《百花齊放》、《新華頌》、《迎春麯》; 歷史劇本《屈原》(已拍攝發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則天》、《聶瑩》; 回憶錄《洪波麯》,評論集《雄雞集》; 專著《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辭研究》、《殷商青銅器金文研究》、《十批判書》、《奴隸製時代》、《文史論集》、《郭沫若 文集》(38)等。 【大事年表】 1892年 11月16日 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乳名文豹,號尚武,學名開貞。 1897年春入傢塾讀書。習讀《詩經》、《唐詩三百首》,喜歡王維、孟浩然、李白。 1901年傢塾采用上海編印的新式教科書授課。 1905年 春 長兄郭開文赴日留學,有意偕從同行,父母未準。 1906年 春 入樂山縣高等小學。第一學期成績名列第一,因受年長同學忌妒,被降為第 三名。 1907年 春 因反對教師專製,被學校開除,經斡旋返校。 夏升入樂山縣中學堂,大量閱讀林琴南的譯述小說。 1908年 患傷寒並發中耳炎,聽力受損。病中讀先秦諸子等古籍,偏愛《莊子》。 1909年 因參加罷課,請求校方與當地政府交出懲辦打傷同學的肇事者,被學校開除。 1910年 春 進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設中學堂。鼕 參加成都學界要求早開國會的罷課風潮,任班級代表,又受開除處分,因故 未實行 1911年 鼕 清帝退位。回鄉組織民團響應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與張瓊華結婚,5日後即離傢返成都。 1913年春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學堂理科,未學。 夏,被天津軍醫學校錄取,未就學。年底 得長兄資助,决定東渡日本留學。 1914年1月抵東京。 ,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與鬱達夫同學。 1915年 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成仿吾同學。閱讀泰戈爾、屠格涅夫、歌德、海涅 等人作品,與斯賓諾莎思想接近。 1916年 夏 與東京聖路加醫院護士佐藤富子相識。 鼕,與佐藤富子在岡山結婚。開始新詩寫作。 1917年 試譯泰戈爾詩集,因無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 參加留日學生罷課,抵製簽訂“二十一條”。夏 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 與留日同學張資平醖釀出版文學刊物。 1919年夏 與留日同學響應“五四”運動,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作小說《牧羊哀話》。詩作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震動中國詩壇。 1920年 與田漢、宗白華的通信輯為《三葉集》出版。譯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譯稿被老鼠咬毀未能出版。 1921年 休學半年。往返於上海、日本之間籌備出版文學刊物。 6月 文學團體創造社在東京成立。第一部詩集《女神》問世。 1922年 《創造》季刊五一節創刊。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1923年 春 自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隨即回國從事文學活動,編輯出版創造社刊物。 譯尼采《查拉圖斯屈拉鈔》前半部。 詩歌戲麯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 赴日本,在福岡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屠格涅夫長篇小說《新時代》。對馬剋思主義理論作係統瞭解,從此確立馬剋思主義世界觀。鼕 歸國調查江蘇、浙江軍閥戰禍。作《水平綫下》。 1925年 在上海結識中國共産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慘案實況,作二幕劇《聶耳》。《文學論集》出版。譯愛爾蘭約翰沁孤戲麯集。發表組詩《瓶》。 1926年3月 與鬱達夫等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學長,實行文科改革。結識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産黨人。創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 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年 3月 在南昌朱德住處作《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叛變革命。被蔣介石政府通緝。8月 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國民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起義部隊總政治部主任。經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鼕 潛回上海從事文藝活動。重譯《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傷寒,錯過乘船轉移到蘇聯去的機會。 1928年2月 為躲避國民黨政府緝捕,得內山完造幫助離滬,化名旅日,定居千葉縣, 行動受警方監視。通覽東京東漢文庫先秦史籍,研究中國古代史。譯美國作傢辛剋萊長篇小說《石炭王》。 1929年 作自傳《我的幼年》、《反正前後》。譯辛剋萊長篇小說《屠場》。譯德國米海裏斯《美術考古發現史》。 1930年 論證中國古代存在奴隸製社會形態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譯辛剋萊長篇小說《煤油》。 1931年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係》。譯馬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譯俄國托爾斯泰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英國威爾士《生命之科學》等。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生命之科學》等譯稿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焚。作《金文叢考》、《創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辭通篡》、《金文餘釋之餘》、《古代銘刻匯考》等。 1934年 作《兩周金文辭大係考釋》、《先秦天道觀之演進》、《屈原研究》。再譯《生命之科學》。輯譯《日本短篇小說集》。 1936年作歷史小品數篇,輯為《豕碲》。譯日本林謙三《隋唐燕樂調研究》。譯德國席勒《華倫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編》、《創造十年續編》。7月 抗日戰爭爆發。衹身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組織文化宣傳隊、戰地服務團赴前綫勞軍。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戰文化工作。 1938年1月 與於立群結合,同由廣州赴武漢,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當選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0月 武漢失守,經長沙、桂林撤至重慶。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 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發掘延光四年漢墓。9月 辭去三廳廳長職務,抗議國民黨政府強行改組政治部。11月 國民黨當局被迫同意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任主任。 1941年11月 周恩來、於右任、馮玉祥等發起紀念郭沫若 創作生活25周年及50壽辰。編《五十年簡譜》。改寫《棠棣之花》。 1942年作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譯歌德《赫曼與竇緑苔》。創辦群益出版社,主編學術刊物《中原》。 1943年 作歷史劇《南冠草》。研究先秦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 被中共中央定為整風學習文件 1945年草擬《文化界時局進言》,呼籲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員會遂被國民黨政府解散。《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出版。 夏 離重慶抵上海。赴南京參加國共和談。《歷史人物》出版。 1947年 譯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編《少年時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黃》等。鼕 遷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戰回憶錄》(後改名《洪波麯》)。年末 為出席新政協會議,赴東北解放區。 1949年 3月 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布拉格會議。 建國前夕 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950年 3月 當選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長。 5月 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成立,任主任。 8月 率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11月 出席在華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1951年 2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2月 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奬。《海濤集》出版。 1952年 2月 《奴隸製時代》出版,確定奴隸製社會下限在春秋、戰國之交。 任中央考古訓練班主任。 獲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3月 出席在奧斯陸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執行局會議。 7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10月 與宋慶齡、彭真等發起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 11月 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1953年 作《屈原賦今譯》。3月 隨周恩來赴蘇聯、捷剋斯洛伐剋,吊唁斯大林、哥特瓦爾德。5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委會。6月 出席在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獲波蘭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名譽院士稱號。 1954年作《管子集校》。 5月 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6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緩和國際局勢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55年 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 4月 出席在新德裏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6月 出席在赫爾辛基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鼕 率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作《訪日雜詠》等。 1956年 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主任。 1957年 17捲本《郭沫若 文集》開始出版。6月 出席在科倫坡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 1958年 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1978年6月12日於北京逝世,終年86歲。 【郭沫若 故居】 郭沫若 故居坐落在四川樂山市東35公裏沙灣場正街。座北嚮南,背負綏山(即蛾眉山第二峰),面對沫水(即大渡河),是一座三進中式木結構小四合院和一個小後花園。第一院的左測房間,是郭沫若 誕生處。中院右側房間是郭沫若 “結婚受難”時的新房;後院緊連小花園,有一間面對綏山的廳房,即為郭沫若 四歲半啓蒙受教的“綏山館”傢塾。早年之《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四日榮天崗掃墓中途遇雨口占一律》等詩,即作於此。舊居年久失修,面目全非。近年經維修恢復原貌,於1981年11月16日郭誕辰九十周年時公開展出。 沙灣是當代大文豪郭沫若 的誕生地,郭老在這裏度過童年時代,留下了不少珍貴文物和史跡: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沙灣,"綏山毓秀,沫水鐘靈",這正是歷代文人對沙灣的贊譽之詞。橫貫光潔度灣城區南北的老街中段,一套坐西嚮東的四進穿鬥木結構平房,這就是飲譽中外的郭沫若 故居。故居前傍沫水,後依綏山,創建於清代嘉慶年間,後經逐步擴建,至郭沫若 父親郭朝沛經營傢業時,達到目前規模,共有大小房間36間。今天,它仍然保持着古樸的風貌。郭沫若 早年的詩作《早起》、《茶溪》、《村居即景》等即作於此。郭沫若 故居博物館位於舊居墻後,占地3.35畝,為一樓一底的三合庭院仿古式建築,館內亭臺相接,環廊相連,竹木森森,池水漣漣,奇花異草,幽香陣陣。博物館陳列大廳內,郭老的著作、有關文物和生平事跡資料及照片,一櫃櫃,一框框,一幅幅,一件件依序展示在遊人面前,令人肅然起敬。
Chinese scholar, one of the leading writers of 20th-century China, and an important government official. The son of a wealthy merchant, Guo early manifested a stormy, unbridled temperament. After receiving a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1914 he abandoned his Chinese wife of an arranged marriage and went to Japan to study medicine. There he fell in love with a Japanese woman who became his common-law wife. He began to devote himself to the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reading Spinoza, Goethe, the Bengali poet Tagore, and Walt Whitman. His own early poetry was highly emotional free verse reminiscent of Whitman and Shelley. His translation of Goethe's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gained enormous popularity among Chinese youth soon after its appearance in 1922. Two years later, Guo's transl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Revolution, by the Japanese Marxist Kawakami Hajime, greatly influenced his own thought, and he became an adherent of Marxism. Although his writing, even his prose, was still marked by Romantic moods, he declared a rejection of individualistic literature, calling for a “socialist literature that is sympathetic toward the proletariat....” In 1926 he acted as a political commissar in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in which Chiang Kai-shek attempted to crush the warlords and unify China. But when Chiang purged the Communists from his Kuomintang (Nationalist Party) in 1927, Guo participated in the Communist Nan-ch'ang uprising. After its failure he fled to Japan, where for 10 years he pursued scholarly research on Chinese antiquities. In 1937 he returned to China to take part in th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was given important government posts. As a writer, Guo was enormously prolific in every genre. Besides his poetry and fiction, his works include plays, nine autobiographical volumes, and numerous translations of the works of Goethe, Schiller, Turgenev, Tolstoy, Upton Sinclair, and other Western authors. He also produced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treatises, including his monumental study of inscriptions on oracle bones and bronze vessels, Liang Chou chin wen tz'u ta hsi t'u lu k'ao shih (1935, new ed. 1957; “Corpus of Inscriptions on Bronzes from the Two Chou Dynasties”). In this work he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according to Communist doctrine, the “slave society” nature of ancient China. After 1949 Guo held many important posi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cluding the presidenc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66 he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be attacked in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He confessed that he had failed to understand properly the thought of Mao Zedong and that all his work should be burned. Strangely, however, Guo was not, as were many of his colleagues, stripped of all official positions; by the early 1970s he again enjoyed a position of great 郭沫若 (1892-1978) : 作傢,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傢。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1914年留學日本。1921年參與組織創造社。1923年回國。曾參加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28年旅居日本,其間從事中國古代史、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抗戰期間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建國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著有詩集《女神》,歷史劇《王昭君》、《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及散文、小說、歷史、考古學著作等。有《郭沫若 全集》。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者。 郭沫若 (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觀娥鄉沙灣鎮,漢族,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因為他的家乡有兩條河叫“沫水”和“若水”)。
中國共産黨優秀黨員,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無産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傢、考古學家、思想傢、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傢和著名的革命傢、社會活動傢,蜚聲海內外;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幼年入傢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傢的作品。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鬱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
1923年後係統學習馬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産階級文學。
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敗後,拒絶蔣介石的殷切拉攏,寫下《試看今日之蔣介石》的討蔣檄文後參加“八一”南昌起義。
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结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
1941年“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高漸離》六部歷史劇和戰鬥詩篇《戰聲集》以及雜文《甲申三百年祭》(該書後被定為中共整風學習文件)。
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
1948年當選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但他拒絶了這個頭銜。
新中國成立後,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所著《奴隸製時代》等書,提出中國奴隸製和封建製的分期在春秋、戰國之際的見解。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要職;郭沫若 是中國共産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郭沫若 的重要著作還有《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震動;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 文集》(17捲)和《郭沫若 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 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郭沫若的影響及評價 Guo and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郭沫若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和中國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享有崇高的地位,郭沫若 曾以歌德自況並被文化界廣泛認可,如周揚曾對郭沫若 說“你是歌德,但你是社會主義時代新中國的歌德。”,沙葉新則引用恩格斯對歌德的評價指出郭沫若 作為偉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兩面。相對於專業的研究者對於他的極度推崇,一般的社會民衆中間也存在對於郭沫若 因為不瞭解,對他性格和心理的誤讀以及對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産生的輕視,北京大學中文係主任溫儒敏教授等一些嚴肅的研究學者將這種“學院派”中間和社會民衆間對郭沫若 截然相反的態度稱之為“兩極閱讀”。
郭沫若 在臺灣的學術界和政治界也具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除了臺灣學人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所受的浸染,不僅僅有傳統的威權時代基於政治和學術的分歧對他的批判(例如臺灣威權時代領導人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對他的批判),他對於臺灣的倡導改革的人群尤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李登輝認為今日臺灣的成就某種程度上歸結於鬍適、魯迅、郭沫若 等人所倡導的思想和社會變革的實踐。 郭沫若 筆名的來歷與含義 Guo pen name origin and meaning 郭沫若 的母親杜邀貞說她懷孕時,曾夢見一隻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所以給郭沫若 起的乳名叫“文豹”。他在傢排行第八,母親稱呼他為“八兒”。郭沫若 四歲半上私塾。傢裏給他起學名叫郭開貞,號尚武。“郭沫若 ”是他常用的筆名;為什麽取名“沫若”呢?他家乡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有兩大河流,大渡河(古稱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稱若水)。漢朝司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關“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與雅河的匯流。郭開貞於1919年9月11日在《時事新報·學燈》上發表早期詩作時首次用“沫若”筆名,隨着《女神》詩集的出版,“郭沫若 ”為人們所熟悉。
郭沫若 一生使用過的名、號、別名與筆名多達五十餘個。計有:郭開貞、尚武、文豹、八兒、汾陽主人、竹君主人、定甫、沫若、夏社、郭沫若 、沫、愛牟、郭鼎堂、鼎堂、高浩然、麥剋昂、吳誠、林守仁、杜頑庶、杜荃、杜衎、坎人、易坎人、石沱、石沱生、陳啓修、李季、阿和乃古登志、蒙其外史、王假維、郭愛牟、蒙其生、蒙侄、𠔌人、高汝鴻、郭石沱、佐藤和夫、安娜、鼎、楊伯勉、杜衍、白圭、戎馬書生、牛何之、羊易之、丁汝成、竜子、剋拉剋、江耦、有孤、藤子丈夫、佐藤貞吉、郭麥弱、高鳴以及和夫人於立群合撰文章所用的於碩等。
郭沫若 幾個主要筆名的含意是:麥剋昂:“麥剋”是英文maker(作者)的音譯,“昂”者我也,麥剋昂就是“作者是我”的意思。南昌起義失敗後,1928年1月他在《創造月刊》一捲八期上發表文藝論文《英雄樹》時,第一次啓用這一筆名。
杜衎(kàn):郭沫若 母親姓杜,性格衎直(即剛直),取此名以紀念其母。郭沫若 在留亡期間思念老母,1929年他在《東方雜志》上發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有關論文,署用此名。
杜頑庶:郭沫若 母親是側室,自己是“庶出”。他發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等重要史學研究著作,署名“杜頑庶”,紀念母親。
坎人、易坎人:郭沫若 少年時得過重癥傷寒,留下聽覺半聾的後遺癥。《易經》上的坎卦,說其“於人也為聾”,坎人、易坎人即為聾子之意。郭沫若 從1928年起翻譯美國作傢辛剋萊的《石炭王》《屠場》《煤油》等書,用的都是易坎人的筆名。
鼎、鼎堂、郭鼎堂:郭沫若 原名郭開貞,《說文解字》上說,“古文以貞為鼎。”貞、鼎兩字通用。鼎而附之以堂取其音為“丁當”,取其義“鼎當”。1931年郭沫若 在《東方雜志》上發表《毛公鼎之年代》,即署名鼎堂。
石沱、石沱生、郭石沱:與鼎有關,周代末期的鼎銘中稱鼎為石沱,這是鼎的別名。1934年,商務印書館的郭沫若 譯作《生命之科學》,即署名石沱。
郭沫若 筆名、化名很多,有“郭鼎堂”“麥剋昂”“羊易之”“楊伯勉”“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郭沫若 ”這個筆名。因為他家乡四川樂山的兩條水,一條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條是若水,他少年時飲二水長大,所以他後來發表新詩時,就用了“沫若”這一筆名。 郭沫若的三位妻子 Guo's three wives 張瓊華
1912年,郭沫若 與張瓊華(有重名現象)(1890—1980)在父母的包辦下結婚,五天後郭沫若 離傢,兩人沒有離異,以後68年張瓊華一直守在郭沫若 老傢。1939年郭還鄉時嚮還在守活寡的張瓊華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張病逝於樂山,沒有留下子女。
佐藤富子
1916年,郭沫若 在日本與佐藤富子(1893年-1974年)同居,佐藤富子為此斷絶了與父母的關係,郭沫若 為其取名“安娜”。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郭沫若 不辭而別離開日本,與安娜斷絶了聯繫。此後佐藤富子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大連,改名郭安娜,跟兒子郭和夫住在一起。郭安娜曾被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文革爆發後,受到一定影響。在此間她還提出要回日本看她快百歲的母親,但在很長時間內未能成行。直到1974年,八十歲的安娜纔得以回日本,此次回國她處理掉了跟郭沫若 一起生活過的在市川市的房子。第二年,她又到北京看望了當時已住院的郭沫若 ,這也成為他們最後一次見面。
郭沫若 與安娜生有五個子女:
長子:郭和夫是中國科學院的化學家。
次子:郭博是建築傢和攝影傢。
三子:郭復生(亦叫佛生)是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工程師。
女兒:郭淑瑀。郭淑瑀後來與林愛信結婚,生一女林叢。林叢後留學日本,歸化為日本籍,改名藤田梨那,現任日本國士館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教授,參與創立日本郭沫若 研究會。
四子:郭志鴻是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
於立群
1938年,郭沫若 跟於立群(1916—1979)同居,並於1939年夏補辦婚禮;1979年,於立群縊死於北京故居。
兩人共生有四男二女:
兒子郭漢英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物係,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
次子郭世英1968年被北京農業大學的紅衛兵抓去刑訊逼供,不久從四樓墜下而死。
三子郭民英196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因文革中精神受刺激自殺。
長女郭庶英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係,現任北京中沛經濟發展中心總經理
次女郭平英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係,現任郭沫若 紀念館館長。
四子郭建英畢業於清華大學本科,北京大學碩士,現在美國電腦公司任職。著名指揮,音樂翻譯評論和音樂活動傢。 甲骨文字學成就 Achievement of the word Oracle 卜辭通纂郭沫若 是甲骨學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青銅時代》、《十批判書》、 《奴隸製時代》等。
在中國上古史和考古學領域中,甲骨學“四堂”的名氣無人不曉。唐蘭先生對四堂的評價是:殷墟卜辭研究“自雪堂(羅振玉)導夫先路,觀堂(王國維)繼以考史,彥堂(董作賓)區其時代,鼎堂(郭沫若 )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學研究的歷程與成績,他們的學術貢獻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間,難以權衡出個高低輕重。但若從甲骨學學科理論與體係建設這一角度而論,董作賓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沒有他在科學發掘甲骨文與斷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貢獻,甲骨學這一嶄新的學科或許不會如此迅速地從金石學古老的母體中脫胎出來。近讀《甲骨學五十年》(以下簡稱《五十年》),此種感觸尤深。 郭沫若 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Gu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郭沫若 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5月,為了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加速培養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方面急需的專門人才,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 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嚮黨中央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建議得到黨和國傢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書記處會議的批準。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國務院任命郭沫若 兼任校長(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
此後,郭沫若 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顯示出淵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領導下,科學院貫徹“全院辦校,所係結合”的辦校方針,實施科研與教育一體化政策,充分發揮科學院各研究所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設備優良的優勢,全力支持科大建設;確立了教學與科研、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原則,倡導了“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優良校風,建立了培養新興、邊緣、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體製,形成了開明開放、兼容不同學派的民主學術氛圍,這些都在中國科大以後的辦學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簡稱“中科大”,“中國科大”,“中國科技大學”,或者英文簡稱“USTC”。1958年9月20日成立於北京,1970年搬遷至安徽省合肥市,學校性質為國立,中科院直屬院校,全國重點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院校,985工程九校成員。中國科大於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 銅像,並命名彼廣場為郭沫若 廣場。
1980年2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準中國科技大學設立以郭沫若 名字命名的“郭沫若 奬學金”。“郭沫若 奬學金”是中國科學院利用任科大校長20年之久的郭沫若 院長生前交給院黨組的15萬元稿費設立的專項奬學金,用以激勵莘莘學子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該奬學金為新中國設立最早的奬學金。 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沙灣鎮,乳名文豹,本名開貞,號尚武。
郭沫若 (左3)與周恩來等合影1897年春入傢塾讀書。習讀《詩經》《唐詩三百首》,喜歡王維、孟浩然、李白等詩人的作品。
1901年傢塾采用上海編印的新式教科書授課。
1905年 春 長兄郭開文赴日留學,有意偕從同行,父母未準。
1906年 春 入樂山縣高等小學。第一學期成績本名列第一,因受年長同學忌妒,被降為第三名。
1907年 春 因反對教師專製,被學校開除,經斡旋返校。 夏升入樂山中學堂,大量閱讀林琴南的譯述小說。
1908年 患傷寒並發中耳炎,聽力受損。病中讀先秦諸子等古籍,偏愛《莊子》。
1909年 因參加罷課,請求校方與當地政府交出懲辦打傷同學的肇事者,被學校開除。
1910年 春 進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設中學堂。鼕 參加成都學界要求早開國會的罷課風潮,任班級代表,又受開除處分,因故 未實行 1911年 鼕 清帝退位。回鄉組織民團響應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與張瓊華結婚,5日後即離傢返成都。
1913年春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學堂理科,未學。 夏,被天津軍醫學校錄取,未就學。年底 得長兄資助,决定東渡日本留學。
1914年1月抵東京。 ,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與鬱達夫同學。
1915年 秋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成仿吾同學。閱讀泰戈爾、屠格涅夫、歌德、海涅 等人作品,與斯賓諾莎思想接近。
1916年 夏 與東京聖路加醫院護士佐藤富子相識。 鼕,與佐藤富子在岡山結婚。開始新詩寫作。
1917年 試譯泰戈爾詩集,因無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 參加留日學生罷課,抵製簽訂“二十一條”。夏 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 與留日同學張資平醖釀出版文學刊物。
1919年夏 與留日同學響應“五四”運動,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作小說《牧羊哀話》。詩作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震動中國詩壇。
1920年 與田漢、宗白華的通信輯為《三葉集》出版。譯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譯稿被老鼠咬毀未能出版。
1921年 休學半年。往返於上海、日本之間籌備出版文學刊物。 6月 文學團體創造社在東京成立。第一部詩集《女神》問世。
1922年 《創造》季刊五一節創刊。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1923年 春 自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隨即回國從事文學活動,編輯出版創造社刊物。 譯尼采《查拉圖斯屈拉鈔》前半部。 詩歌戲麯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 赴日本,在福岡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屠格涅夫長篇小說《新時代》。對馬剋思主義理論作係統瞭解,從此確立馬剋思主義世界觀。鼕 歸國調查江蘇、浙江軍閥戰禍。作《水平綫下》。
1925年 在上海結識中國共産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慘案實況,作二幕劇《聶耳》。《文學論集》出版。譯愛爾蘭約翰沁孤戲麯集。發表組詩《瓶》。
1926年3月 與鬱達夫等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學長,實行文科改革。結識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産黨人。創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 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中將副主任、代主任。12月 任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教官。
1927年 3月 在南昌朱德住處作《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叛變革命。被蔣介石政府通緝。7月 任第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8月 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起義部隊總政治部主任。經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鼕 潛回上海從事文藝活動。重譯《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傷寒,錯過乘船轉移到蘇聯去的機會。
1928年2月 為躲避國民黨政府緝捕,得內山完造幫助離滬,化名旅日,定居千葉縣, 行動受警方監視。通覽東京東漢文庫先秦史籍,研究中國古代史。譯美國作傢辛剋萊長篇小說《石炭王》。
1929年 作自傳《我的幼年》、《反正前後》。譯辛剋萊長篇小說《屠場》。譯德國米海裏斯《美術考古發現史》。
1930年 論證中國古代存在奴隸製社會形態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譯辛剋萊長篇小說《煤油》。
1931年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係》。譯馬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譯俄國托爾斯泰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英國威爾士《生命之科學》等。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生命之科學》等譯稿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焚。作《金文叢考》《創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辭通篡》《金文餘釋之餘》《古代銘刻匯考》等。
1934年 作《兩周金文辭大係考釋》《先秦天道觀之演進》《屈原研究》。再譯《生命之科學》。輯譯《日本短篇小說集》。
1936年作歷史小品數篇,輯為《豕碲》。譯日本林謙三《隋唐燕樂調研究》。譯德國席勒《華倫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編》、《創造十年續編》。7月 抗日戰爭爆發。衹身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組織文化宣傳隊、戰地服務團赴前綫勞軍。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戰文化工作。
1938年1月 與於立群結合,同由廣州赴武漢,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當選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0月 武漢失守,經長沙、桂林撤至重慶。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 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發掘延光四年漢墓。9月 辭去三廳廳長職務,抗議國民黨政府強行改組政治部。11月 國民黨當局被迫同意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任主任。
1941年11月 周恩來、於右任、馮玉祥等發起紀念郭沫若 創作生活25周年及50壽辰。編《五十年簡譜》。改寫《棠棣之花》。
1942年作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譯歌德《赫曼與竇緑苔》。創辦群益出版社,主編學術刊物《中原》。
1943年 作歷史劇《南冠草》。研究先秦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 被中共中央定為整風學習文件。
1944年,郭沫若 歌頌明末著名女將軍、軍事傢秦良玉《詠秦良玉》詩四首。
1945年草擬《文化界時局進言》,呼籲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員會遂被國民黨政府解散。《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出版。 夏 離重慶抵上海。赴南京參加國共和談。《歷史人物》出版。
1947年 譯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編《少年時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黃》等。鼕 遷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戰回憶錄》(後改名《洪波麯》)。年末 為出席新政協會議,赴東北解放區。
1949年 3月 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布拉格會議。 建國前夕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949年11月,郭沫若 寫了《我嚮你高呼萬歲(為斯大林壽辰所作)》一詩,來贊美斯大林。
1950年,郭沫若 發表《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外蒙古獨立?》一文,號召“站在大公無私地立場”,祝賀外蒙古獨立,並且“嚮外蒙古人民告罪”,而不要“跟在美帝國主義和蔣XX反動地後面”,“對蘇聯‘憤慨’”。
1950年 3月 當選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長。 5月 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成立,任主任。 8月 率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11月 出席在華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1951年 2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2月 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奬。《海濤集》出版。
1952年 2月 《奴隸製時代》出版,確定奴隸製社會下限在春秋、戰國之交。 任中央考古訓練班主任。 獲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3月 出席在奧斯陸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執行局會議。
7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10月 與宋慶齡、彭真等發起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
11月 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1953年 作《屈原賦今譯》。3月 隨周恩來赴蘇聯、捷剋斯洛伐剋,吊唁斯大林、哥特瓦爾德。5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委會。6月 出席在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獲波蘭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名譽院士稱號。
1954年作《管子集校》。 5月 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6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緩和國際局勢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55年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 4月 出席在新德裏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6月 出席在赫爾辛基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鼕 率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作《訪日雜詠》等。
1956年 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主任。
1957年 17捲本《郭沫若 文集》開始出版。6月 出席在科倫坡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
1957年 5月27日 在回答《光明日報》記者問“言者有罪還是無罪”時,他說:“無罪者的言者無罪,有罪者的言者還是有罪的。”
1958年 郭沫若 重新加入中國共産黨。
1958年 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1959年~1960年,郭沫若 先後創作了以“翻案”為主旨的歷史劇《蔡文姬》與《武則天》,極力美化曹操與武則天的歷史形象。
1962年,為了紀念鄭成功逝世三百周年,郭沫若 創作了電影劇本《鄭成功》,但因不久後即爆發文化大革命,未能拍攝。
1962年,寫有《關於秦良玉的問題》。
1966年 文革爆發,郭沫若 發表談話:“在一般的朋友、同志們看來,我是一個文化人,甚至於好些人都說我是一個作傢,還是一個詩人,又是一個什麽歷史學家。幾十年來,一直拿着筆桿子在寫東西,也翻譯了些東西。按字數來講,恐怕有幾百萬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標準來講,我以前所寫的東西,嚴格地說,應該全部把它燒掉,沒有一點價值。”這段談話常被後人指責:郭沫若 衹顧自保,為全盤否定歷史的極“左”思潮推波助瀾。談話內容流傳到國外後,對郭沫若 在各國的聲譽都産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1966年8月24日參與挖掘定陵。
1971年,郭沫若 發表學術論著《李白與杜甫》(書中過於美化李白,貶低杜甫,為人詬病)。 郭沫若 以毛澤東的詩友著稱,和毛時有詩詞唱和。他曾高度贊頌毛澤東的詩詞和書法;也曾賦詩贊美斯大林。郭沫若 在文革初期被批判,很快就得到了特別保護;他寫了許多贊美文化大革命的詩作,包括直接贊美江青的詩,在整個70年代基本安然無恙。
1976年5月12日,郭沫若 寫了《水調歌頭·慶祝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十周年》,但過了僅僅五個月零九天,四人幫被逮捕之後,他立即又賦一首《水調歌頭·粉碎四人幫》抨擊“四人幫”;這也是後來他的政治人格受到質疑的主要原因。
1976年1月,周恩來總理病逝,郭沫若 悲痛欲絶導致病情惡化,不顧醫生和傢人勸阻抱病堅持前往北京醫院,嚮周恩來遺體告別。
1978年3月,郭沫若 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發表了《科學的春天》的書面報告(內容實為原中宣部國際宣傳處幹部鬍平起草),號召知識分子鑽研學術,迎接“科學的春天”,引起與會人員強烈反響。
6月12日,郭沫若 在北京逝世;根據其遺囑,郭沫若 的骨灰灑在山西昔陽縣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 郭沫若著作集錦 Guo book Collection 1、詩集
《女神》、《長春集》、《星空》、《潮汐集》、《駱駝集》、《東風集》、《百花齊放》、《新華頌》、《迎春麯》;
2、詩歌代表作品
1、天狗 2、筆立山頭展望 3、鳳凰涅盤 4、戰聲 5、罪惡的金字塔 6、天上的街市 7、駱駝 8、晨安 9、夜步十裏鬆原 10、黃浦江口 11、血肉的長城 12、太陽禮贊 13、春鶯麯 14、鶯之歌 15、立在地球邊上放號 16、我是個偶像崇拜者 17、詩的宣言 18、爐中煤 19、霽月 20、郊原的青草
3、歷史劇本
《屈原》(已拍攝發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則天》《聶嫈》《高漸離》;
4、回憶錄
《洪波麯》
5、評論集
《雄雞集》
6、專著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辭研究》《殷商青銅器金文研究》《十批判書》《奴隸製時代》《文史論集》《郭沫若 文集》(38)等。
7、翻譯書目
《茵夢湖》(小說)德國施篤謨著、與錢君胥合譯,1921年,泰爾
《少年維特之煩惱》(長篇小說)德國歌德著、1922年,泰東
《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論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商務
《雪萊詩選》(詩集)英國雪萊著,1926年,泰東
《浮士德》(詩)德國歌德著,1928年,創造社
《沫若譯詩集》印度枷裏達若著,1928年,創造社
《石炭王》(小說)美國辛剋萊著,1928年,上海樂群書店
《政治經濟學批判》(理淪)德國卡爾.馬剋思著,1921年,神州
《戰爭與和平》(長篇小說)俄國列夫.托爾斯泰著,1935年,光明書局
《藝術的真實》(理論)德國卡爾.馬剋思著,1947年,群益
8、著作書目年份及出版社介紹
《女神》(詩集)1921年,泰東
《瓶》(詩集)1927年,創造社
《前茅》(詩集)1928年,創造社
《恢復》(詩集)1928年,創造社
《水平綫下》(小說、散文集)1928年,創造社
《我的幼年》(自傳)1929年、光華
《漂流三部麯》(小說、戲劇集)1929年,新興書店
《山中雜記及其他》(小說、戲劇集)1929年,新興書店
《黑貓與塔》(小說、散文集)1931年,仙島書店
《後悔》(小說、戲麯集)1930年,光華
《黑貓與羔羊》(小說集)1931年,國光
《今津紀遊》(散文集)1931年,愛麗書店
《桌子跳舞》(小說、散文集)1931年,仙島書店
《文藝論集續集》(論文集)1931年,光華
《創造十年》(回憶錄)1932年,現代
《沫若書信集》1933年,泰東
《豕諦》(歷史小說)1936年,不二書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鋒出版社
《甘願做炮灰》(劇集)1938.北新
《戰聲》(詩集)1938、戰士出版社
《創造十年續編》(回憶錄)1938,北新
《羽書集》(散文、論文集)1941,香港盂廈書店
《屈原》(劇本)1942,重慶文林出版社
《蒲劍集》(散文、論文集)1942,重慶文學書店
《棠棣之花》(劇本)1942,作傢書屋
《虎符》(劇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論文)1943,群益
《今昔集》(論文集)1943,東方書社
《孔雀膽》(劇本)1943。群益
《南冠草》(劇本)1944,群益
《青銅時代》(史論)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學說述林》(論文)1945,福建永安東南出版社
《十批判書》(史論)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蘇聯紀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蘇聯五十天》,1949,大連新中國書店
《歸去來》(散文集)1946,北新《築》(劇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時代》(自傳)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傳)1947、海燕
《盲腸炎》(雜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劍》(散文、雜文集)1947,海燕
《歷史人物》(史論)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黃》(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聲》(小說集)1947,海燕
《創作的道路》(理論)1947,文光
《抱箭集》(小說、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詩集)1948,群益
《雨後集》(詩集)1951,開明
《海濤》(散文集)1951,新文藝
《奴隸製時代》(史論)1952,新文藝
《沫若文集》(1—17)1957一1993,人文
《雄雞集》(詩集)1959,北京
《洪波麯》(自傳)1959,百花
《蔡文姬》(劇本)1959,文物
《潮汐集》(詩集)1959,作傢
《駱駝集》(詩集)1959,人文
《武則天》1962,中國戲劇
《李白與杜甫》1972,人民
《沫若全集》四川人民 1982一1987 郭沫若書法成就 Guo Calligraphy Achievement 行草見長韻味無窮
在書法藝術方面,郭沫若 同樣成就璀璨,在現代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 以“回鋒轉嚮,逆入平出”為學書執筆 8字要訣。其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新,展現了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被世人譽為“郭體”。郭沫若 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其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尤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備。郭沫若 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與實踐歷時 70餘年。青年郭沫若 的書法得到社會承認,始於辛亥年間。
10年以後,他的著名詩集《女神》等作品集問世,使其書體在更廣泛的讀者面前顯露風采。上世紀 20年代末,郭沫若 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辯史,藉史鑒今,諳熟了祖國文字、書體的演進軌跡,創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學模式。 1937年他歸國抗戰,在民族危難之中,其詩詞創作常與書法相結合,筆墨間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藴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國成立以後,郭沫若 在繁重的國事之餘從事更為豐富的書法創作。他慷慨為人,博識廣聞,為全國各地名勝古跡、工礦學校、以及社會各界、海內外友人留下難計其數的辭章墨寶。其書法作品數量之多,影響之廣,少有出其右者。為紀念建國15周年而創作的巨幅書法作品是郭沫若 書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一幅 1.42米×3.57米的宣紙上,郭沫若 用蒼勁有力的行書,書寫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八個氣勢磅礴的大字。市場拍賣時底價為 100萬元人民幣,最終以 319萬元的價格改寫了郭沫若 書法作品成交記錄,同時也刷新了近現代書法單件作品的成交記錄。值得一提的是,樂山日報和樂山晚報的報頭字體,也是集郭沫若 手書作品而成。
若以書法傢視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郭沫若 可歸入學者型或“文化人”類型的書傢。在他的書法作品中,處處透射出一種“文”的氣息,寵萬端於胸中,幻化出千種思緒,從筆端涓涓流出,生成與他詩、文、史種種學問修養相融合的化境,以書法的外化形式展現給讀者。
關於書法的學習,郭沫若 在《洪波麯》中說:“我從前也學過顔字,在懸肘用筆上也是用過一番功夫的”。從他的自敘可以看出他早年師顔魯公的用功刻苦。從他的作品中,仍依稀可見顔魯公的精神,比如綫條的樸茂、敦厚;結體的寬博。郭沫若 行草書的精妙之處,在於“意”的揮灑和“韻”的和諧。郭沫若 在文學上的成就使他擁有了人格的浪漫與文化思想的深刻,轉換成書法作品時,即有了“意”的揮灑與“韻”的天成。如果以郭沫若 在文學、人格上的浪漫與文化上的“狂飆”來視其書法創作,應該是耐人尋味的。瀋尹默有詩評曰:“郭公餘事書千紙,虎臥竜騰自有神。意造妙摻無法法,東坡元是解書人。”
關於郭沫若 書法作品的係列出版物
主要有郭平英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郭沫若 捲》(河北教育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和《郭沫若 書法集》(四川辭書出版社1999年出版)兩種,印製精美,信息量大,極富欣賞價值和長久保存價值。如果說這些出版物的不足,則是因循慣例,僅在作品旁簡單標註題名、尺寸、年代等,高雅有餘,普及不足,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不能夠從中瞭解書法傢其人及其作品的價值。趙笑潔、東野長河著《中國書法傢全集·郭沫若 捲》,(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國藝苑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恰恰彌補了上述不足。
《中國書法傢全集·郭沫若 捲》融郭沫若 書法作品、傳記、印章、論藝言論以及作品賞析於一書,使讀者既能夠欣賞到郭沫若 的書法作品,又能夠瞭解郭沫若 的人生(包括藝術)道路、書法理論,還可以幫助讀者欣賞郭沫若 的書法作品,實為一本雅俗共賞的好書。
全書五章:第一章,生平概述;第二章,書法藝術歷程;第三章,蘭亭論辯;第四章,“郭體”解析;第五章,論藝摘錄。附錄包括常用印章、年表、主要傳世作品、主要參考書目、釋文等五個部分。該書收錄郭沫若 書法作品90餘件,附錄中的“釋文”部分,分別將這些作品的文字逐一錄出,以便讀者對照閱讀、欣賞。
“生平概述”簡要敘述郭沫若 的人生道路和學術生涯;“蘭亭論辯”介紹論辯的由來和意義;“書法藝術歷程”、“‘郭體’解析”兩章,是書中文字敘述的重點,此前這樣的係統論述並不多見。
郭沫若 並非專門的書法傢,但他的書法藝術成就卻有目共睹。“書法藝術歷程”一章,探索郭沫若 70餘年書法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發展。少年時代:心儀“蘇(東坡)體”,又受民國書法主流———碑帖結合的影響。東渡日本:探奧甲骨,研究早期造型符號,而且用毛筆撰寫,雖非書法作品,字裏行間的金石氣已油然而生。對於晉(二王)、唐(孫過庭《書譜》)以及明中後期一些書法的追溯,明顯看出他消化與吸收傳統法帖的種種痕跡。為抗戰而書,使郭沫若 的書法作品幅式走嚮大衆化。字型結體、筆法起運、章法行氣等,都有了新的面目。格調剛柔並舉,或含蓄溫和,或疾厲昂揚,成為郭沫若 書法走嚮成熟的前奏。書寫新中華,“郭體”形成。20世紀60年代,是郭沫若 書法成熟、風格更趨強烈、創作更為旺盛的時期。他的書法風貌精氣飽滿,形式與內容又有新的開拓。風格的獨創性,由早期的碑學功底,到融匯碑帖的廣泛吸收,到晚年的風貌獨立,最終走嚮成熟,顯出激情洋溢、滌滿乾坤的浪漫風采,形成風靡神州的“郭體”書法,成為20世紀學者型書法傢的一個典範。
結合郭沫若 書法作品進行解析,是這本書不同於一般書法集的一個特點。“郭體”解析一章,從“當於目而有據”的點畫出發,綜合作品的特徵,瞭解其思想境界、人格品性,瞭解其心理,瞭解其時代精神,從而對“郭體”作出品評:浪漫風格――豪放明快、不拘繩墨;筆法特徵———巧於變化、深厚凝重;結體———風神灑落、平中寓奇,章法———匠心獨具,運用玄妙;草書———舞墨見豪情。歸納郭沫若 書法“巧於變化、深厚凝重的筆法特徵”為:逆入平出,回鋒轉嚮;內擫外拓結合;藏露互用,方圓並施。歸納郭沫若 書法“風神灑落、平中寓奇的結體”為奇正相生、疏密得當、虛實變化、開合伸縮、俯仰有姿、避讓妥帖等六點。這對於讀者理解、認識郭沫若 書法風格,頗有幫助。
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文字表達既要科學嚴謹又要通俗易懂,二是文字敘述與書法作品的穿插要配合得當。此外,書法作品編號與其他插圖編號應當區分開,有所脫漏的書法作品“釋文”應當補入。 1、巧對嵌字聯
曾經參加過“一·二八”淞滬抗戰的陳銘樞將軍,字真如。他是當時著名佛學家桂百煉先生的弟子,對佛學頗有研究。
1938年在武漢時,陳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指導委員。有一天,他和李濟深、黃琪翔、餘心清一齊造訪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 ,與正在磨墨寫字的郭沫若 談笑。陳銘樞說:“聽說沫若兄善對嵌字聯,今天要勞駕你了,有人用梵文兩句將我的字‘真如’嵌了含真字的上聯,尚無下聯,請你也用梵文對如字的下聯吧。”郭沫若 笑着說:“你是故意來找麻煩的,梵文我已多年未涉獵,手邊又無書可參考,怎麽對呢?”李、黃、餘見有此雅事,就叫陳趕快把上聯念出來,都說沫若兄一定能對好。陳於是念出上聯“真有人古,誰為真宰”,嵌了兩個真字。郭沫若 偏着頭想了一會兒,對曰:“如是我佛,此即如來”,也嵌了兩個如字,自然渾成,珠聯璧合。大傢一齊鼓掌叫好。又要求寫成條幅,郭亦不推辭,一揮而就。
國民政府遷到重慶後,郭沫若 曾生過一場病。陳銘樞來看望他,跟郭沫若 談論起桂百煉充滿佛教哲理的辭世詩,趁機又要求郭將他的字再嵌一聯。郭沫若 思索片刻,揮筆寫下了“真理唯馬剋思主義,如來是桂百煉先生”。以鶴頂格嵌了真如二字,上聯表達了他對馬剋思主堅定信仰,下聯以哀悼桂百煉先生,雖然明白如話,卻是工整貼切。
2、蕭三郭沫若 合作聯珠對
1961年3月,詩人蕭三到海南島儋縣參觀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和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當時這兩個單位正值初創時期,條件很差。師生們一面開荒建房,一面上課學習。蕭三為師生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所感動,提筆撰一句云:生産産詩歌,詩歌歌生産,熱帶作物區裏作詩,詩情最熱;這是一副對聯的上聯,蕭三將下聯空着,並題附言:“希望有後來高明者對下聯。”事有湊巧,時隔三天,郭沫若 也來這裏參觀,看了上聯,便信手為之續出下聯:勞動動教研,教研研勞動,紅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紅。
3、妙解怪字
上世紀50年代末期,有幾位日本學者來中國登泰山,沿途的風景令他們流連忘返,贊嘆不已。穿紅門,過萬仙樓,北行一段,自然風光絶佳,盤路西側的石壁上鎸刻有“ 二”兩字,引起日本學者的很大興趣,他們嚮陪同的中國學者詢問,這兩個古怪的字意思是什麽?還真把在場的人都難住了。
遊山歸來,日本學者仍追問“丿蟲二”的讀法和意思。於是,我國學者們便翻書查捲,多方請教專傢教授,可就是得不到滿意結果。後有人帶着臨寫的這兩個字找到中國科學院,請教郭沫若 。郭看了這兩個字,沉思片刻,提筆在“丿蟲二”兩個字外邊各加兩筆,“丿蟲二”變成了“風月”。郭沫若 笑道:“這兩個字應讀作‘風月無邊’,不過是古代名士的文字遊戲罷了。”
4、改詩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 到南海普陀山遊覽。在梵音洞他拾得一個筆記本,打開一看,扉頁上寫着一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是“春在哪裏”。再翻一頁,竟是一首絶命詩,且署着當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後很着急,馬上叫人尋找失主。失主終於找到了,是一位面色憂鬱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學落榜,加上戀愛受挫,於是决心“魂歸普陀”了。郭老耐心開導她,對她說:“這副對聯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過下聯和橫批太消沉了,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點頭,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春在心中”。
姑娘聽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這位長者一定是位有學問的首長。他把自己的心事都傾吐出來。郭老聽了,揮筆寫一聯雲:“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下署“蒲鬆齡落第自勉聯”。
李真真仔細閱讀,好像見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軍的壯烈場面;又好像看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雪恥的一幕;還想到蒲鬆齡落第後意志不消沉而發奮創作了不朽傑作《聊齋志異》……這副對聯不正是“事事難成事事成”的最好註腳嗎?姑娘請郭老為這副對聯簽上名。待郭老寫上“郭沫若 ,六二年秋”幾個字後,姑娘纔驚喜地知道眼前這位首長就是大文豪郭沫若 啊!她激動地表示要永記教誨,在人生道路上奮勇前進,李真真還大着膽子寫了一首詩作謝郭老雲:梵音洞前幾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筆竟藏回春力,感謝恩師救迷航。
5、郭沫若 為大清帝師陳廷敬後人取名
大清康熙帝師陳廷敬後人在上世紀初已移居到天府之國四川,與郭沫若 傢成為鄉鄰。
20世紀70年代時,陳廷敬後人陳光美前往北京拜訪郭沫若 ,郭沫若 見了老鄉很高興,問了家乡許多事情,又問陳光美生活情況,陳光美在談到自己的孫子即將出生時,突然想到請郭沫若 為孫兒取個名字,郭沫若 說:“還沒有生呢,是男是女都不知道,等生了再取名吧!”陳光美說:“醫生已經查過了,是個男孩。”出於老鄉情誼和陳傢對自己的尊重,郭沫若 想了想,便去書房寫了個紙條出來,郭沫若 說:“取國棟如何,望你孫兒將來成為國之棟梁。”陳光美接過紙條,“謝謝郭老,棟梁不敢當,還是耕田種地的好啊!”郭沫若 看出陳光美對這個名字並不感興趣,“光美何出此言?”陳光美說:“當年陳獨秀流落江津,在兩黨面前做不成好人,傢父去江津看望他,陳獨秀感慨傢父幸好沒有跟他走,政治不如說是政爭,爭中還有爭啊,耕田種地,與世無爭,個人太平,天下皆太平。”郭沫若 說:“光美之言不無道理,人民安居樂業纔是大道理啊!”兩人沉默了一會,郭沫若 說:“既然光美喜歡田園生活,那就來個陳霖降露,恩澤於田吧!給你孫兒取名恩田如何?”陳光美重複了一句,喃喃自語:“這名聽起來有點土氣,象牛耕田的感覺,仔細一想卻很有味道,孩子屬牛,正好是郭老《水牛贊》中的水牛耕田,好名好名!郭老不愧為一代大師啊!”郭沫若 又去書房寫了一個紙條出來。
陳恩田十二歲作了一首詩《耕田命》:先輩將相是翰林,小陳生來耕田命,耕田耕到秋豐收,種地種到國傢興。後來陳恩田應一老領導邀請到北京發展,又作一首詩《水牛進京》:餘本耕田命,進京做水牛,躬耕春田中,必見秋果收。
6、湛江題詩“一寸河山一寸金”
1961年,郭沫若 到湛江題詩“一寸河山一寸金”;寸金橋,座落在赤坎區西側。始建於1925年,原為遂溪麻章區紳民所建。橋名含中華國土寸 土寸金,不容外敵侵占之意,以紀念1898年當地人民的抗法鬥爭。1959年重修,重修後的寸 金橋為水泥鋪面單孔石橋,長19米、寬12米,兩側各立欄 柱18根,橋西頭立碑一方,記抗法鬥爭事跡始末,1964年2月國傢領導人董必武來湛,為橋題詩:“不甘俯首所瓜分,抗法人民組義軍,黃略麻章皆創敵,寸金橋頭自由雲”。郭沫若 有“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詩句。
1986年7月,市人民政府再修寸金橋,橋寬擴至22米、伸長24米,為水泥鋼筋結構。橋兩頭分別竪碑一方,碑上分別記載董必武“寸金橋”手跡和郭沫若 “一寸河山一寸金”詩句手跡,寸金橋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郭沫若故居和紀念館 Guo former residence and memorial hall 1、故居
郭沫若 故居坐落在四川樂山市東35公裏沙灣場正街。坐北嚮南,背負綏山(即峨眉山第二峰),面對沫水(即大渡河),是一座三進中式木結構小四合院和一個小後花園。第一院的左測房間,是郭沫若 誕生處。中院右側房間是郭沫若 “結婚受難”時的新房;後院緊連小花園,有一間面對綏山的廳房,即為郭沫若 四歲半啓蒙受教的“綏山館”傢塾。早年之《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四日榮天崗掃墓中途遇雨口占一律》等詩,即作於此。舊居近年經維修恢復原貌,於1981年11月16日郭沫若 誕辰九十周年時公開展出。
沙灣是郭沫若 的誕生地,“綏山毓秀,沫水鐘靈”,橫貫光潔度灣城區南北的老街中段,一套坐西嚮東的四進穿鬥木結構平房,前傍沫水,後依綏山。郭沫若 故居創建於清代嘉慶年間,後經逐步擴建,至郭沫若 父親郭朝沛經營傢業時,達到目前規模,共有大小房間36間。今天,它仍然保持着古樸的風貌。郭沫若 早年的詩作《早起》、《茶溪》、《村居即景》等即作於此。
郭沫若 故居博物館位於舊居墻後,占地3.35畝,為一樓一底的三合庭院仿古式建築,館內亭臺相接,環廊相連,竹木森森,池水漣漣,奇花異草,幽香陣陣。博物館陳列大廳內,郭沫若 的著作、文物和生平事跡資料及照片,依序展示在遊人面前。
2、郭沫若 紀念館
郭沫若 紀念館位於北京什剎海前海西岸,占地7000平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沫若 (1892~1978年)自1963年11月由西四大院鬍同5號遷居至此,在這裏度過了一生的最後15年。紀念館大門上方懸挂着鄧穎超題寫的“郭沫若 故居”金字匾額。院中最為搶眼的當數郭沫若 夫婦親手種植的銀杏與牡丹。
入垂花門進四合院,東西廂房及後排東房為生平陳列室,展示這位詩人、學者兼戰士的一生及其在文學、歷史、考古、翻譯等領域中的成就和為和平運動所作的貢獻。
前排正房分別是客廳、辦公室、臥室,穿過小月季園,後排正中是郭沫若 夫婦研磨書法的地方,它們都依舊保持着郭沫若 在世時的狀況。紀念館現藏有郭沫若 生前大量著譯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書籍,特別是一批有關《管子》研究的綫裝書很有價值。 郭沫若 廣場位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校區。面積很大。
廣場北面矗立着科大首任校長郭沫若 大師的銅像,銅像西面是現代藝術中心。從郭沫若 銅像往北面是一教,這是科大最古老的教學樓,也是物理實驗的地點,所有科大人都在這裏進行物理學實驗。
東面是刻有“理實交融,紅專並進”的校風紀念碑,東西面是枇杷林掩映中的錢臨照銅像,此像立於2000年4月,藉以深切緬懷原我校教授、副校長、中科院資深院士錢臨照先生。沿廣場東側的道路嚮南,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水上報告廳。
郭沫若 廣場中心是一個噴泉廣場,西面高高飄揚着五星紅旗。科大東區圖書館就在廣場前方。 天上的街市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閃着/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是/點着/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着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着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
定然在/天街/閑遊。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是他們/提着燈籠/在/走。
峨眉山上的白雪
峨眉山上的雪,
怕已蒙上了那最高的山巔?
那橫在山腰的宿霧,
怕還是和從前一樣的蜿蜒?
我最愛的是在月光之下,
那巍峨的山嶽好象要成紫煙;
還有那一望迷離的銀靄,
籠罩着我那寂寞的傢園。
啊,那便是我的故鄉,
我別後已經十有五年。
那山下的大渡河的流水,
是滔滔不盡的詩篇。
大渡河的流水浩浩蕩蕩,
皓皓的月輪從那岸升上。
東岸是一帶常緑的淺山,
沒有西岸的峨眉那樣雄壯。
那渺茫的大渡河的河岸,
也是我少年時愛遊的地方;
我站在月光下的亂石之中,
要感受一片偉大的蒼涼。
啊,那便是我的故鄉,
我別後已經十有五年。
在今晚的月光之下,
峨眉想已化成紫煙。
七律·悼周恩來
革命前驅輔弼纔,巨星隱翳五洲哀。
奔騰淚浪滔滔涌,吊唁人濤滾滾來。
盛德在民長不沒,豐功垂世久彌恢。
忠誠與日同輝耀,天不能死地難埋!
水調歌頭·慶祝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十周年
1976年5月12日
四海《通知》遍,
文革捲風雲。
階級鬥爭綱舉,
打倒劉和林。
十載春風化雨,
喜見山花爛漫。
鶯梭織錦勤,
茁茁新苗壯,
天下凱歌聲。
走資派,
奮螳臂,
鄧小平,
妄圖倒退,
奈“翻案不得人心”;
“三項為綱”批透,
復闢罪行怒討,
動地走雷霆,
主席揮巨手,
團结大進軍! 郭沫若 (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觀娥鄉沙灣鎮,漢族,原名郭開貞,字鼎堂,乳名文豹,號尚武;筆名沫若(因為他的家乡有兩條河分別叫“沫水”和“若水”);、麥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
中國共産黨優秀黨員,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無産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傢、考古學家、思想傢、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傢,學者和著名的革命傢、社會活動傢,蜚聲海內外;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幼年入傢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傢的作品。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1921年出版)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鬱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
1923年後係統學習馬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産階級文學。
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敗後,拒絶蔣介石的殷切拉攏,寫下《試看今日之蔣介石》的討蔣檄文後參加“八一”南昌起義。
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结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
1941年“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高漸離》六部歷史劇和戰鬥詩篇《戰聲集》以及雜文《甲申三百年祭》(該書後被定為中共整風學習文件)。
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
1948年當選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但他拒絶了這個頭銜。
新中國成立後,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所著《奴隸製時代》等書,提出中國奴隸製和封建製的分期在春秋、戰國之際的見解。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要職;郭沫若 是中國共産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郭沫若 的重要著作還有《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轟動;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 文集》(17捲)和《郭沫若 全集》。一生主要文學著作有:詩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復》《蜩螗集》《戰聲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後》《創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戲劇《三個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漸離》《蔡文姬》《武則天》等;另有《沫若詩詞選》及翻譯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 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 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天上的街市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閃着/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是/點着/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着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着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
定然在/天街/閑遊。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是他們/提着燈籠/在/走。
峨眉山上的白雪
峨眉山上的雪,
怕已蒙上了那最高的山巔?
那橫在山腰的宿霧,
怕還是和從前一樣的蜿蜒?
我最愛的是在月光之下,
那巍峨的山嶽好象要成紫煙;
還有那一望迷離的銀靄,
籠罩着我那寂寞的傢園。
啊,那便是我的故鄉,
我別後已經十有五年。
那山下的大渡河的流水,
是滔滔不盡的詩篇。
大渡河的流水浩浩蕩蕩,
皓皓的月輪從那岸升上。
東岸是一帶常緑的淺山,
沒有西岸的峨眉那樣雄壯。
那渺茫的大渡河的河岸,
也是我少年時愛遊的地方;
我站在月光下的亂石之中,
要感受一片偉大的蒼涼。
啊,那便是我的故鄉,
我別後已經十有五年。
在今晚的月光之下,
峨眉想已化成紫煙。
七律·悼周恩來
革命前驅輔弼纔,巨星隱翳五洲哀。
奔騰淚浪滔滔涌,吊唁人濤滾滾來。
盛德在民長不沒,豐功垂世久彌恢。
忠誠與日同輝耀,天不能死地難埋!
水調歌頭·慶祝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十周年
1976年5月12日(不巧,文革結束前夕)
四海《通知》遍,
文革捲風雲。
階級鬥爭綱舉,
打倒劉和林。
十載春風化雨,
喜見山花爛漫。
鶯梭織錦勤,
茁茁新苗壯,
天下凱歌聲。
走資派,
奮螳臂,
鄧小平,
妄圖倒退,
奈“翻案不得人心”;
“三項為綱”批透,
復闢罪行怒討,
動地走雷霆,
主席揮巨手,
團结大進軍!
水調歌頭·粉碎四人幫.
1976年10月21日(文革剛結束)
“大快人心事
揪出四人幫
政治流氓文痞
狗頭軍師張
還有精生白骨
自比則天武後
鐵帚掃而光
篡黨奪權者
一枕夢黃梁
野心大
陰謀毒
詭計狂
真是罪該萬死
迫害紅太陽
接班人是俊傑
遺志繼承果斷
功績何輝煌
擁護華主席
擁護黨中央” Guo Moruo
郭沫若
代詩人、劇作傢、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傢。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人(見彩圖四川樂山沙灣郭沫若 故居正門)。原名郭開貞,乳名文豹,號尚武,筆名除郭沫若 外,還有郭鼎堂、石沱、麥剋昂、高汝鴻、杜□、易坎人等。
生平事略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 出生於一個地主兼商人的家庭。父親郭朝沛,是一個有實業傢手腕的精明商人。母親杜遨貞,是一個沒落的官宦人傢的女兒,資質聰明,嗜好文學,平時讀彈詞,說佛偈。郭沫若 童年時,母親就教他背誦唐詩。郭沫若 說:“我之所以傾嚮於詩歌和文藝,首先給予了我以决定的影響的就是我的母親。”他把幼時暗誦的唐人絶句稱作是他“所受的詩教的第一課”(《如何研究詩歌與文藝》)。
1897年春,郭沫若 開始受傢塾教育,白天讀經,晚上讀詩。在唐詩中,他喜歡王維、孟浩然、李白、柳宗元,而不喜歡杜甫和韓愈。1900年庚子事變後,傢塾教育逐漸有所革新,於四書五經及唐宋詩文外,還講授新學課本和筆算數學。這時大哥郭開文(橙塢)在成都東文學堂讀書,不斷把《啓蒙畫報》、《經國美談》、《新小說》、《浙江潮》等書刊寄到傢塾來。這些書刊開闊了他的視野,培植了他的民主意識。郭開文後來還給他灌輸了一些“富國強兵”、“實業救國”的思想,並且動員他東渡日本去求學。
1906年春,郭沫若 到嘉定府樂山縣高等小學讀書。雖然學校當局昏庸腐敗,但帥平均的《讀經講經》課,通過對古文、今文《尚書》真偽的辨析,激發了他對舊學的喜愛,養成了他日後愛考證、好翻案的脾氣。1907年秋,郭沫若 升入嘉定府中學堂。這期間除讀梁啓超翻譯的《意大利建國三傑傳》,嚴復翻譯的《天演論》、《群學肄言》外,開始大量閱讀林琴南的翻譯小說。林譯的英國作傢司各特的《撒剋遜劫後英雄略》(今通譯《艾凡赫》)的濃厚的浪漫主義精神,給予他很大啓示,對他後來的文學傾嚮有重要影響。此外,閱讀《史記》也給予他豐厚的思想營養和文學營養。
1910年2月,郭沫若 入成都高等學堂分設中學丙班讀書。那時成都已彌漫着革命空氣。1911年初,成都學生界發起國會請願風潮,郭沫若 被選為丙班代表參加了號召全市罷課的鬥爭,曾一度被學校開除。同年6月,四川保路同志會為反對清政府“鐵路國有”的政策,掀起了大規模的保路運動。郭沫若 目睹了保路同志軍武裝鬥爭的情景,受到農民和手工業工人鬥爭精神的鼓舞,這場保路運動成為他民主主義意識萌發的契機。接着,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郭沫若 分外欣喜,剪掉辮子。他以為大傢都剪去辮子,“中國就可以一躍而為世界上天字第一號的頭等強國了”。但辛亥革命很快失敗了,他感到失望和痛苦:“中國喲!你究竟該到那兒去?”(《反正前後》)辛亥革命後郭沫若 與樂山的小學同學們合影 左二是郭沫若
1912年初春,郭沫若 奉父母之命與張瓊華草率完婚,第 5天又返回成都念書。1913年10月,郭沫若 走出夔門,先是考取天津陸軍軍醫學校,因不滿於學校當局而不願入學。在他大哥資助下,於同年年底赴日留學。
1914至1923年,郭沫若 先後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岡山第六高等學校、九州帝國大學醫科學習。初到日本時,異國生活中所受的民族歧視,個人婚事的失意,使郭沫若 陷於消沉苦悶之中。他因此讀《王文成公全書》,深受王陽明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同時,王陽明學說又把他導引到老莊哲學、孔子哲學和印度哲學。此時郭沫若 接觸了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感受到清新恬淡的風味,由泰戈爾進而接觸印度古詩人伽畢爾。後來他又喜歡德國詩人海涅、歌德,由歌德又導 : Guo MoRuo 郭開貞 文學 詩集 中國文學 豪放派 美女 三國 歷史劇 四大纔女 詩歌 女神 鳳凰 瑞恩 涅盤 信念 人物 學者 科學家 四川人 文化 教育 學校 中學 報紙 歷史 明史 抗日戰爭 論文 新詩 傳記文學 更多結果...
郭沫若撰 郭沫若與 和郭沫若 郭沫若著 郭沫若散文 郭沫若廣場 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舊居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祖居 石榴郭沫若 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原詩 郭沫若與安娜 郭沫若奬學金 郭沫若紀念館 郭沫若行書軸 和郭沫若同志 郭沫若論創作 郭沫若考古文論 郭沫若詩文名篇 北京郭沫若故居 滿江紅和郭沫若 郭沫若的藝術人生 郭沫若評說九十年 郭沫若詩歌散文奬 郭沫若歷史劇研究 沙坪壩郭沫若舊居 北京郭沫若紀念館 郭沫若與半月沉江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武漢大學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 全集考古編第七捲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郭沫若 行書七言自作詩郭沫若中國歷史學奬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10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伴奏滿江紅·和郭沫若 滿江紅·和郭沫若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伴奏滿江紅和郭沫若 郭沫若 與“半月沉江”速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師與名傢叢書:郭沫若 捲 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 同志 毛主席 朗誦:方明 樣板戲滿江紅和郭沫若 同志 捲耳集郭沫若 全集文學編第五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郭沫若 捲耳集捲耳集屈原賦今譯郭沫若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捲耳集沫若文集第二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郭沫若 捲耳集譯國風四十首郭沫若 上海泰東書局 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 同志毛主席朗誦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