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 名人 : 文學寫作 : 中國倫理學 > 茅盾
目錄
茅盾 Mao Dun (1896~1981) 浙江桐鄉烏鎮

茅盾
  茅盾(1896-1981) : 文學家。原名瀋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積極參加五四新文化運動,參與組織文學研究會,並主編《小說月報》。1921年參加中國共産黨。1928年去日本。後與魯迅等成立左聯。建國後曾任文化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並主編《人民文學》。著有長篇小說《子夜》,中篇小說三部麯《幻滅》、《動搖》、《追求》,短篇小說《春蠶》、《林傢鋪子》,散文集《白楊禮贊》等。有《茅盾全集》。
茅盾(瀋雁冰)簡介 Mao Dun (Identified) Introduction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瀋德鴻,字雁冰。漢族,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傢、文學評論傢和文化活動傢以及社會活動傢,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着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裏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嚮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
  他十歲時父親就去世了。許多中國作傢、政治傢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傢,就在這時候。他參與了上海共産主義小組,籌建中國共産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處女作《蝕》三部麯(《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傢的筆。這段上層政治鬥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長篇小說《夜月》、短篇小說《林傢鋪子》、“農村三部麯”(《春蠶》《秋收》《殘鼕》)。抗戰時期,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長篇小說《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和劇本《清明前後》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他的聲名日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
茅盾筆名 Dun pseudonym
  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刑風等,都是他常用的筆名。茅盾、蒲牢是最常用的筆名。
  “茅盾”由來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武漢的汪精衛和南京的蔣介石實行了臭名昭著的寧漢合流,對革命人士大肆屠殺,國內形勢急轉直下,非常險惡。瀋雁冰由於參加革命活動,不得不離開武漢,最後到了上海,住在景雲裏。恰好,這時魯迅和葉聖陶也住在這裏。瀋雁冰不便出門,又沒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現了問題,於是就動手寫起小說來。可有許多的報社都不登他的文章,於是他寫文章的時候內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筆名是“矛盾”。後來,他把寫好的小說手稿給葉聖陶看,葉聖陶看後非常高興,就决定在《小說月報》上發表。 可葉聖陶認為“矛盾”是個哲學名詞,不像一個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就自作主張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字頭,改作“茅盾”。瀋雁冰對這一改動也很滿意,以後就一直以此為筆名了。
  茅盾當時寫的這部小說,就是著名的《蝕》三部麯:《幻滅》《動搖》和《追求》。
茅盾生平 Biography Mao Dun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父親瀋永錫,清末秀纔,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視新學,除聲、光、化、電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也喜歡傳播進步思潮的社會科學著作。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了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歷史知識。茅盾說,“我的第一個啓蒙老師是我母親”。
  茅盾的啓蒙教育開始較早。小學前便讀過傢塾、私塾。8歲入烏鎮立志小學讀書,後轉入植材高級小學,成為該校第一班學生。在這裏,他不僅讀到了國文、修身和算術教科書,並且對繪畫發生了興趣。那時,在一般守舊人的眼光裏,小說之類被稱為誨淫誨盜的“閑書”,是不準孩子們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達的父母的允許。《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這時愛讀的書。從茅盾小學時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見,當時便流露出憂國憂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緒。
  茅盾的中學時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學度過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學堂插班二年級讀書,1911年秋季轉入嘉興中學堂。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茅盾熱情地迎接了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義務宣傳員來。在學校裏,由茅盾和幾個同學發動,抨擊了一個不得衆望的學監,而被學校除名。於是,他便轉入杭州安定中學校學習,並在那裏畢業。在中學時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師長,給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積極的指導,但整個的學習空氣是陳舊的。“書不讀秦漢以下,駢文是文章之正宗,詩要學建安七子;……氣度要清華疏曠”(《我的中學時代及其後》)。這一切曾給茅盾以古典文學的修養,但在他的回憶裏更多的卻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東西,他幾乎把課餘時間都消磨在看小說上。古典小說啓迪了他的文思,同時也在他的作文格調上顯露出印跡。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預科畢業後,由於家庭經濟的窘迫,便開始工作謀生。1916年8月,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開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課捲,繼之和別人合作譯書。這樣,便有最初的翻譯《衣食住》(卡本脫著)問世。不久,又到國文部編寫《中國寓言》,一面也參與《學生雜志》的編輯工作。1920年初,“五四”文學革命深入開展中,茅盾開始主持大型文學刊物《小說月報》“小說新潮欄”的編務工作。這時連續撰寫了《小說新潮宣言》、《新舊文學平議之平議》和《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麽?》等論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學見解。同年11月,茅盾接編並全部革新了《小說月報》;12月底,與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周作人等聯繫,並於1921年1月發起成立了“文學研究會”。當時,茅盾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的探討、文學批評和外國文學的翻譯工作。據不完全統計,1921年度,茅盾發表的譯著約130餘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於文學革命活動。兩年後,由於商務印書館守舊派對《小說月報》的革新不滿,茅盾辭去了該刊的主編職務,轉到國文部工作。
  與此同時,茅盾積極參加社會革命活動。1921年初,茅盾參加了上海共産主義小組。同年7月,中國共産黨成立,他成為中國共産黨最早的黨員之一。1922年後,曾以《小說月報》編務為掩護,從事黨中央聯絡員工作。這時期,也曾先後在黨所辦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學任教,為革命事業培養幹部。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茅盾直接投身於群衆革命運動。 6月,和鄭振鐸等創辦了《公理日報》,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為職工代表,參加了商務印書館的罷工鬥爭。國民黨召開西山會議後,茅盾和惲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組織了國民黨左派的上海市黨部。1925年底,茅盾和惲代英等被選為左派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代表,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留廣州工作,在毛澤東任代理部長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作秘書。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茅盾返滬。
  1926年10月,北伐軍占領武漢,成立國民政府。茅盾赴武漢,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編。從4月至7月間,為該刊撰寫社論、述評30餘篇。 7月,汪精衛組織“分共會議”,公開叛變革命,茅盾撤離武漢,準備參加南昌起義,抵九江後因路途阻塞,經牯嶺回上海。這時,又遭國民黨反動派通緝。從此,他以茅盾為筆名,開始創作和其他文學活動。
  1927年9月,發表《幻滅》,至1928年6月,又先後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麯《蝕》的創作。同年7月,離上海去日本,先住東京,後遷京都。客居日本期間寫有長篇小說《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說、散文詩作;以及《神話雜論》、《西洋文學通論》和《北歐神話ABC》、《中國神話研究ABC》等著作;《從牯嶺到東京》、《讀〈倪煥之〉》等論文。
  1930年4月,茅盾從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國左翼作傢聯盟,並一度擔任“左聯”執行書記。從此,茅盾和魯迅在一起,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和社會鬥爭。1931年,抗議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政策,魯迅和茅盾等發表了《為國民黨屠殺大批革命作傢宣言》;1932年2月,發表《上海文藝界告世界書》和《為日軍進攻上海屠殺民衆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傢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傳來,魯迅、茅盾等8名作傢發起《為橫死之小林遺族募捐啓》;7月,致電南京政府營救被監禁的國際工聯的牛蘭夫婦。
  1934年9月,茅盾協助魯迅創辦《譯文》雜志,為進步文學的翻譯事業開拓了新路。1936年2月,當獲悉紅軍長徵勝利到達陝北的消息後,魯迅與茅盾發出緻中共中央賀電:“在你們身上,寄托着人類和中國的將來。”同年10月,茅盾和許多文藝工作者發表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结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號召建立文藝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創作的成熟和豐收的階段。這期間,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長篇《子夜》。《子夜》是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狀貌的小說。它的出版,顯示了左翼文學的實績,是“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歷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評價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子夜〉與國貨年》)。與此同時,還完成優秀的短篇小說《林傢鋪子》、《春蠶》、《秋收》、《殘鼕》等的創作;翻譯了丹欽科的《文憑》和吉洪諾夫的《戰爭》等書;此外還在《申報·自由談》、《太白》、《文學》等刊物上寫下了大量的雜文、文藝短評和作傢研究專論。
  1937年抗戰初期,他參加了《救亡日報》的工作,主編《吶喊》(後改名《烽火》)。上海淪陷後,茅盾輾轉長沙、武漢、香港、廣州等地。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漢口成立,茅盾被選為理事。4月,他主編的《文藝陣地》在廣州創刊,同時又為在香港復刊的《立報》編輯副刊《言林》。長篇小說《第一階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裏跑?》),便是這時完成的。12月,應杜重遠的邀請,經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學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協會成立,茅盾被推舉為委長。1940年,新疆的統治者盛世纔反動面目日益顯露,茅盾被迫於 4月底離開新疆,經蘭州、西安於5月末抵達延安。在延安期間,曾在魯迅藝術文學院、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講學。在《中國文化》、《大衆文藝》等報刊撰文多篇。10月,從延安到達重慶,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委。這時,陸續完成了優秀散文《風景談》、《白楊禮贊》的創作。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統治區政治逆流日趨嚴重,茅盾和大批進步文化人士離開重慶到香港。5月,鄒韜奮主持的《大衆生活》周刊創刊,茅盾為編委;並在該刊連載了長篇小說《腐蝕》,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編《筆談》半月刊,計7期。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日軍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東江遊擊隊的幫助下,離開香港輾轉達桂林。在桂林的9個月期間,寫下了長篇《霜葉紅似二月花》和《劫後拾遺》等作品。1942年底再赴重慶。1943年8月起,長篇《走上崗位》陸續發表(未完成);1945年,完成了第一個劇本《清明前後》的創作,並於9月在重慶上演。這一年的6月,進步的文藝界為紀念茅盾創作活動二十五周年,舉行了慶祝會,並發起茅盾文藝奬金徵文。
  抗戰勝利後,茅盾於1946年3月離開重慶,經廣州、香港,5月到達上海。主編《文聯》雜志;並參加呼籲和平、爭取民主的活動。在香港期間,曾連續發表《應走和平民主路綫》《認清國情》等講演。6月,和上海進步文化界一起呼籲和平,發表《上書蔣主席馬歇爾及各黨派》;7月,李公樸、聞一多慘遭國民黨特務殺害後,茅盾等致電國際人權保障會,揭露國民黨罪行;10月,瀋鈞儒、茅盾等發表《我們要求政府切實保障言論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譯的蘇聯小說集《人民是不朽的》、《團的兒子》、《蘇聯愛國戰爭短篇小說譯叢》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婦應蘇聯對外文化協會邀請,離上海赴蘇聯訪問。1947年1月起《遊蘇日記》陸續發表。4月,從蘇聯歸國到達上海。這次訪問,著有《蘇聯見聞錄》、《雜談蘇聯》兩部書。這時,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愈加殘酷地實行法西斯統治,茅盾被迫於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5月,茅盾等發表《緻國內文化界同人書》在同年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愛國人士聯名響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籲請海內外同胞團结起來,促成新政治協商會議早日召開。7月,參與了《小說》月刊的編委工作,9月,主編在香港復刊的《文匯報·文藝周刊》。長篇小說《鍛煉》便是在該刊連載的,此外還寫作了一些短篇,並完成了《脫險雜記》。同年底,應中國共産黨的邀請,茅盾夫婦離香港,經大連、瀋陽,於1949年2月到達和平解放後的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7月,茅盾出席了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在會上作了《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國統區文藝》的報告。會上,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為中國作傢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茅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長職務,主編《人民文學》雜志,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歷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第四屆、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嚴重考驗中,茅盾始終與黨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全國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傢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茅盾的著述計有《鼓吹集》、《鼓吹續集》、《夜讀偶記》、《關於歷史和歷史劇》和《茅盾詩詞》(包括建國前的部分),晚年,經受着病衰的苦痛,仍致力於回憶錄的撰寫工作。
  茅盾的著作,經人民文學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計有:《茅盾文集》10捲集、《脫險雜記》、《茅盾論創作》、《茅盾文藝雜論集》、《茅盾文藝評論集》、《茅盾譯文選集》、《世界文學名著雜談》、《神話研究》、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以及長篇《鍛煉》等。人民文學出版社自1983年起陸續出版的40捲本的《茅盾全集》收錄了他的全部文學著作。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於北京。臨終前,他懇切地嚮黨提出:“如蒙追認為光榮的中國共産黨員,這將是我一生最大榮耀。”中共中央根據茅盾的請求和他一生的表現,决定恢復他的中國共産黨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積蓄設立文學奬金(後定名為“茅盾文學奬金”),奬勵優秀的長篇小說創作。
主要作品 Major works
  《子夜》出版於1933年6月,震動了中國文壇,瞿秋白把這一年稱為“子夜年”,可見它的影響之大。這部長篇圍繞着民族資本傢吳蓀甫與買辦趙伯韜之間的尖銳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繪了30年代初中國社會的廣阔畫面:工人罷工,農民暴動,反動當局鎮壓和破壞人民的革命運動,帝國主義掮客的活動,中小民族工業被吞併,公債場上驚心動魄的鬥法,各色地主的行徑,資本傢家庭內部的各種矛盾……通過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面,藝術地再現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風雲,反映了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風貌。茅盾以《子夜》這部長篇傑作的創作,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子夜》初版印行之時1933年即引起強烈反響。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國貨年》歷史的發展證實了瞿秋白的預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産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傢筱田一士在推薦十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巨著時,便選擇了《子夜》,認為這是一部可以與《追憶逝水年華》普魯斯特、《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剋斯媲美的傑作。
  茅盾的小說,素以全景式地展現宏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見長。《子夜》的舞臺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傢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傢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裏錯綜復雜的鬥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並,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裏。同時,作傢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蕩的中國得一全面的表現。”當然,茅盾的“大規模”“全面”描寫,並不是把各個生活斷片隨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結構,細密佈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綫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着一個意義指嚮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傢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嚮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裏的。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子夜》把這類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說,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子夜》的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言巧妙調適與組合。
  《子夜》在整體佈局上具史詩般宏闊,但細節描寫的筆觸又極為委婉細緻,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顫動的波紋。這一特點,早在三十年代,吳宓先生就曾指出過並大加贊賞,稱《子夜》“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茅盾認為吳宓的評論真正體會到了“作者的匠心”。
  《蝕》描繪了大革命前後某些小資産階級知識青年的生活經歷和思想動態。《林傢鋪子》以林老闆經營的小店鋪的興衰沉浮為中心,多方面地描寫了林老闆與整個社會的聯繫,闡釋了林傢小店鋪的破産是整個工商業共同的前途的重要思想。《春蠶》通過農民老通寶一傢人蠶花豐收,而生活卻更加困苦的事實,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農民真正的出路,需在豐收之外去尋找。如同《子夜》一樣、《林傢鋪子》和《春蠶》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社會剖析小說。它們長期地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是供青少年學習的範文。《林傢鋪子》和《子夜》還被拍成電影,在中國廣大城鄉引起強烈反響 。
小說意義 Meaning Fiction
  文學史界近年來公認茅盾是中國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壇主。這一派來源於19世紀法國、俄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又同中國古典世態小說兩相結合。我們從《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裏可以看得分明。這部寫於70年代並未經最後修飾的草稿,它的巴爾札剋、托爾斯泰式的敘事,精細的環境與人物服飾描摹所流露的舊說部的筆趣,是再明顯不過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說,直至80年代現代派的先鋒小說興起,一種更偏於個人內心的新一代敘事風行於世。這並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紀絶大部分時間所充任的,也是這種“新興”作傢的角色。繞開茅盾是不成的,試圖把一個大作傢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樣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學承傳是“積纍”式的,下一代如果衹對上一代“狂轟亂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頭來你會發現手中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們永遠要為獲得現代知識的ABC 而繳納昂貴的“學費”。實際上,後現代派的作品與評論,並沒有把現代派的一切都掃蕩幹淨呀!現代派對寫實派也不像人們想的是掃地出門。我們今天讀一些青年作傢的新作,在感到它們“寓言”式的結構的同時,會覺得故事、環境、人物這些小說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潑潑地存在着,它們衹會變形,而不會徹底消失。茅盾小說的意義正在這裏。
茅盾故居 Former residence of Mao Dun
  茅盾故居位於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路西後圓恩寺鬍同。茅盾於1974年12月到1981年3月在這裏居住。茅盾逝世後,故居闢為陳列館。占地8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是兩進的小四合院。入門,有茅盾半身漢白玉塑像,像高83釐米,放置在黑色大理石底座上。前院有房屋15間,西廂房原是會客室和藏書室,佈置維持原狀,室內陳設為茅盾生前所用舊物。陳列室有茅盾從青少年時代至逝世時期的實物和圖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本、信件、手跡以及兩册小學時的作文(是茅盾留存於世的最早墨跡)。後院正房6間,安放有茅盾夫人孔德沾女士的黑漆鏤花骨灰盒。茅盾(1896.7―1981.3),原名瀋德鴻,字雁冰,籍貫浙江桐鄉縣烏鎮。1916年開始從事文學活動。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茅盾全集》10捲本。逝世前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名譽主席、中國作傢協會主席等職。茅盾生前把25萬元稿費捐作奬金,用於設立“茅盾文學奬”。
  各界人士紀念茅盾
  今天的時代、今天的作傢應該以怎樣的方式紀念茅盾先生?
  茅盾先生的一生,是筆耕不輟、嘔心瀝血、為文學事業傾盡全力的一生。我們緬懷茅盾先生的崇高精神,總結他的創作成就,就是要從革命前輩那裏汲取營養和力量,更好地為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學事業勤奮創作、努力工作。
  我們緬懷茅盾,用他的精神激勵今天的文學創作,對今天的文學創作隊伍來講,有多方面的啓示:在今天,我們仍然要堅定不移地走文學道路,雖然方方面面的情況發生變化,部分作傢的註意力從文學創作轉移到其它領域,但仍然堅持要通過文學創作推出更好的作品。
  經典名作
  【長篇小說】:
  《子夜》、《蝕》三部麯(包括《幻滅》、《動搖》、《追求》)、《腐蝕》 、《虹》、《鍛煉》、《霜葉紅似二月花》、《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多角關係》
  【短篇小說】:
  《報施》、《創造》、《農村三部麯》(包括《春蠶》、《秋收》、《殘鼕》)、 《大鼻子的故事》、《林傢鋪子》、《色盲》、《詩與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煙雲》、《有志者》、《自殺》
  【散文】:
  《白楊禮贊》、《風景談》、《賣豆腐的哨子》、《人造絲》、《全運會印象》、《車中一瞥》、《鞭炮聲中》 、《談月亮》 、《霧中偶記》、《大地山河》,《黃昏》
茅盾文學奬 Mao Dun Literature Award
  茅盾文學奬是根據茅盾先生生前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而設立的,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奬項之一。“茅盾文學奬”是中國第一次設立的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奬。茅盾文學奬是著名作傢茅盾先生將自己的25萬元稿費捐獻出來設立的,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文學奬之一,每四年纔頒發一次的低頻率更是增加了該奬項的權威性。茅盾文學奬由中國作傢協會主辦,於1981年設立,當時决定由巴金(已故)擔任評委會主任。此奬項的設立旨在推出和褒奬長篇小說作傢和作品。當時規定每三年評選一次,現每4年評選一次。參與首評而未獲奬的作品,在下一屆以至將來歷屆評選中仍可獲奬。首屆評選在1982年確定,評選範圍限於1977年至1981年的長篇小說。
  第一屆茅盾文學奬獲奬篇目(1982年)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周剋芹 百花文藝出版社
  《東方》 魏巍 人民文學出版社
  《將軍吟》 莫應豐 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自成》(第二捲) 姚雪垠 中國青年出版社
  《芙蓉鎮》 古華 人民文學出版社
  《鼕天裏的春天》 李國文 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二屆茅盾文學奬獲奬篇目(1985)
  《黃河東流去》 李準 北京出版社
  《沉重的翅膀》(修訂本) 張潔 人民文學出版社
  《鐘鼓樓》 劉心武 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三屆茅盾文學奬獲奬篇目(1988)
  《平凡的世界》 路遙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少年天子》 凌力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都市風流》 孫力 餘小惠 浙江文藝出版社
  《第二個太陽》 劉白羽 人民文學出版社
  《穆斯林的葬禮》 霍達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榮譽奬:
  《浴血羅霄》 蕭剋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金甌缺》 徐興業 海峽文藝出版社
  第四屆茅盾文學奬獲奬篇目(1998)
  《戰爭和人》(一、二、三) 王火 人民文學出版社
  《白鹿原》(修訂本) 陳忠實 人民文學出版社
  《白門柳》(一、二) 劉斯奮 中國青年出版社
  《騷動之秋》 劉玉民 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五屆茅盾文學奬獲奬篇目(2000)
  《抉擇》 張 平
  《塵埃落定》 阿 來
  《長恨歌》 王安憶
  《茶人三部麯》(一、二) 王旭烽
  第六屆茅盾文學奬獲奬篇目(2005)
  《張居正》 熊召政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無 字》 張 潔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歷史的天空》 徐貴祥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英雄時代》 柳建偉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東藏記》 宗 璞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第七屆 (2008年 四部長篇小說)
  《秦腔》 賈平凹
  《額爾古納河右岸》 遲子建
  《暗算》 麥傢
  《湖光山色》 周大新
茅盾書法作品 Mao calligraphy
  茅盾先生書法作品茅盾先生書法作品茅盾先生書法作品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Maodun
  茅盾
    代作傢、社會活動傢。原名瀋德鴻,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筆名。
    生平事略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父親瀋永錫,清末秀纔,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視新學,除聲、光、化、電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也喜歡傳播進步思潮的社會科學著作。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了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歷史知識。茅盾說,“我的第一個啓蒙老師是我母親”(《我走過的道路》)。
    茅盾的啓蒙教育開始較早。小學前便讀過傢塾、私塾。8歲入烏鎮立志小學讀書,後轉入植材高級小學,成為該校第一班學生。在這裏,他不僅讀到了國文、修身和算術教科書,並且對繪畫發生了興趣。那時,在一般守舊人的眼光裏,小說之類被稱為誨淫誨盜的“閑書”,是不準孩子們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達的父母的允許。《西遊記》、《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這時愛讀的書。從茅盾小學時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見,當時便流露出憂國憂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緒。
    茅盾的中學時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學度過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學堂插班二年級讀書,1911年秋季轉入嘉興中學堂。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茅盾熱情地迎接了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義務宣傳員來。在學校裏,由茅盾和幾個同學發動,抨擊了一個不得衆望的學監,而被學校除名。於是,他便轉入杭州安定中學校學習,並在那裏畢業。在中學時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師長,給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積極的指導,但整個的學習空氣是陳舊的。“書不讀秦漢以下,駢文是文章之正宗,詩要學建安七子;……氣度要清華疏曠”(《我的中學時代及其後》)。這一切曾給茅盾以古典文學的滋養,但在他的回憶裏更多的卻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東西,他幾乎把課餘時間都消磨在看小說上。古典小說啓迪了他的文思,同時也在他的作文格調上顯露出印跡。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預科畢業後,由於家庭經濟的窘迫,便開始工作謀生。1916年8月,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開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課捲,繼之和別人合作譯書。這樣,便有最初的翻譯《衣食住》(卡本脫著)問世。不久,又到國文部編寫《中國寓言》,一面也參與《學生雜志》的編輯工作。1920年初,“五四”文學革命深入開展中,茅盾開始主持大型文學刊物《小說月報》“小說新潮欄”的編務工作。這時連續撰寫了《小說新潮宣言》、《新舊文學平議之平議》和《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麽?》等論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學見解。同年11月,茅盾接編並全部革新了《小說月報》;12月底,與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周作人等聯繫,並於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學研究會”。當時,茅盾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的探討、文學批評和外國文學的翻譯工作。據不完全統計,1921年度,茅盾發表的譯著約130餘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於文學革命活動。兩年後,由於商務印書館守舊派對《小說月報》的革新不滿,茅盾辭去了該刊的主編職務,轉到國文部工作。
    與此同時,茅盾積極參加社會革命活動。1921年初,茅盾參加了上海共産主義小組。同年7月,中國共産黨成立,他成為中國共産黨最早的黨員之一。1922年後,曾以《小說月報》編務為掩護,從事黨中央聯絡員工作。這時期,也曾先後在黨所辦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學任教,為革命事業培養幹部。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茅盾直接投身於群衆革命運動。 6月,和鄭振鐸等創辦了《公理日報》,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為職工
近義詞
瀋德鴻, 瀋雁冰, 蒲牢
相關詞
圖書神話文化成語詞典成語詞典文學漢語
語文文學奬名著中篇小說三部麯中國文學小說作品
時間古跡散文課文好文推薦詞語電影影視
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