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返回主頁
景山公園: 原供奉康熙"神禦"後作為供奉清代歷朝皇帝神像的處所。
戒臺寺: 從康熙年起住此寺四十餘年。
大寒嶺關城: 康熙年間及乾隆五十年(1785)都曾重修過,名為觀音菩薩廟。
靈嶽寺: 十年(1293)《重修靈嶽寺記》碑以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靈嶽禪林碑記》。
皇姑寺: 清康熙十六年至五十年之間,皇姑寺毀於火。
盧溝曉月: 西頭則是清康熙帝於1698年為記述重修盧溝橋而竪的御制碑。
超勝庵: “塵外賞”的落款是清康熙年間的兵部尚書“瀋陽範承勳”。
密雲縣博物館: 大公主府原為康熙二十四親王允王府,同治十三年賜榮壽公主,稱“大公主府”,
柏林寺: 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為慶祝康熙60壽辰,由胤禎主持重修
北京古觀象臺: 清康熙八年至十二年(166——1673),采用西方天文科學成果,製造了天體儀、赤
北新倉: 康熙三十二年(1693)增至85座。
淳親王府: 清康熙皇帝第七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晉封為淳郡王,於雍正元年(1723)再晉封淳親
大公主府: 原為康熙皇帝第24子誠親王允秘的王府。
段祺瑞宅: 此宅原為清代康熙皇帝第二十二子允祜府。
孚郡王府: 因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死後,捨原府改建成賢良寺,皇帝又另賜此地給第
翰林院遺址: 康熙年間定為正三品衙門。
祿米倉: 康熙二十二年(1683)增至57廒,光緒末年減為43廒。
普渡寺: 康熙三十三年(1694),改建成瑪哈噶喇廟。
聖尼古拉教堂: 東正教在北京設堂是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五頂廟: 清康熙五十一年改稱廣仁宮碧霞元君廟,有大殿五進,旁有七十二司,以及清聖祖
都城隍廟大殿: 有康熙帝和雍正帝的題聯。
護國寺金剛殿: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蒙古王公貝勒修繕此寺,為聖祖祝釐,名護國寺,又稱西寺,
南堂: 康熙五十一年(1712)重修,乾隆四十年(1775)毀於火,次年重建,此後毀於1900年義和
清真法源寺: 清康熙初年重修。
升平署舊址: 始於康熙年間。
濤貝勒府: 這裏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醇賢親王
西什庫教堂: 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成。
福佑寺: 為清聖祖玄燁(康熙皇帝)的避痘處。
法華寺: 清康熙及同治年間重修,是北京外城大寺之一。
金臺書院: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京兆尹錢晉錫設義學,收孤寒生童就讀。
隆安寺: 雖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的,但仍然可以看到明朝寺廟的建築風格。
萬柳堂舊址: 樓內懸挂康熙御筆匾額“間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