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北京 > 盧溝曉月
顯示地圖
目錄
舊為燕京八景之一 As one of the famous old Yenching
  舊為 燕京 八景之一。 盧溝橋 在今 北京市 西南 豐臺區 永定河 上,為 北京 最古老的聯拱石橋。盧,也寫作“蘆”。 明 李東陽 有《京都十景·盧溝曉月》詩。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盧溝河盧溝橋》:“每當晴空月正,野曠天低,曙色蒼蒼,波光淼淼,為京師八景之一,曰‘盧溝曉月’。”
旅遊 Travel
卢沟晓月 旅游
卢沟晓月 旅游
卢沟晓月 旅游
  盧溝曉月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據金代《明昌遺事》所載,“燕京八景”始於金章宗年間。在橋的東西兩頭各立禦碑一通,東頭為清代乾隆帝御書“盧溝曉月”碑,西頭則是清康熙帝於1698年為記述重修盧溝橋而竪的御制碑。古時,這裏澗水如練,西山似黛,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月色倒影水中,更顯明媚皎潔,從而成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點之一。
No. 3
  盧溝曉月
  盧溝橋在北京廣安門外西南,橫跨永定河上。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石橋,十一個拱券洞門悠然臥在波瀾之上,每個橋墩前的分水尖,俗稱斬凌劍。橋上兩側共有一點四米高的望柱二百八十一根。兩柱之間由刻着花紋的欄板相連。每個望柱頂端都有一個大獅,大獅身上雕着許多姿態各異的小獅。經考古工作者勘察,橋上石獅,包括橋東端代替抱鼓石的兩個大獅,華表蓮座上四個座獅,二百八十一根望柱的大獅及一百九十八個大獅身上的小獅,總數為四百八十五個。橋全長二百六十六米,寬八米,橋東端有碑亭,石碑正面為乾隆手書“盧溝曉月”四字,背面為乾隆書盧溝橋詩。
  古老北京從燕國的薊城,到遼代的南京,城市建設有了很大發展,盧溝渡口的重要性自然也與日俱增。但是“盧溝河水非常渾濁而湍急,當地的老百姓每年要根據水位深淺,選擇地點搭臨時橋梁。後來官傢在兩岸造了一座浮橋……”。這是宋朝使臣許亢宗在公元1125年出使北國時寫《宣和乙巳奉使行程錄》中有關盧溝渡口的一段描寫。公元1153年,金中都作為北方政治中心,進出都城的惟一門戶——盧溝渡口,仍用臨時木橋或浮橋,顯然已不能適應當時形勢。於是,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至明昌三年(1192年),在盧溝渡口建造了一座永久性大石橋,名叫廣利橋,即中外馳名的盧溝橋。
  盧溝橋至京城三十餘裏,在交通不太發達的古代,差不多是半天的路程。出京的客人上午在京城吃罷餞別酒,啓程上路,來到盧溝河畔已是夕陽西下之時了。客人們不得不找地投宿準備來日早行。於是此處逐漸發展為京城西南的第一個歇宿點。我們從元代《盧溝伐木圖》上看到當時盧溝河畔茶肆酒館、招商旅店之繁華及策馬驅車、步行擔擔、風塵僕僕客人之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留宿的客人,一覺醒來,已雞鳴三遍,洗漱登程,首先感覺是曉月當空,東方露出魚肚白色,天空殘月倒挂,大地似銀“盧溝橋上月如霜”,此時方可真正體會到“盧溝曉月”之意。金朝禮部尚書翰林學士趙秉文的一首盧溝詩:“河分橋柱如瓜蔓,路人都門似犬牙,落日盧溝橋上柳,送人幾度出京華”。
  元代,陳孚《盧溝曉月》詩:“長橋彎彎抵海鯨,河水不濺永崢嶸;遠雞數聲燈火杳,殘蟾猶映長庚月。道上徵車鐸聲急,霜花如錢馬鬃濕;忽驚沙際影搖金,白鷗飛下黃蘆立。”
  明代,張元芳的《盧溝曉月》詩很有代表性:“禁城曙色望漫漫,霜落疏林刻漏殘;天沒長河宮樹曉,月明芒草戌樓寒。參差闕角雙竜迫,迤邐盧溝匹馬看,萬戶雞鳴茅捨冷,遙瞻北極在雲端”。鄒緝題己紱《北京八景圖》稱:“盧溝本桑乾河,曰渾河,亦曰小黃河……去都三十裏,有石橋跨於河,廣二百餘步,其上兩旁皆石欄,雕刻石獅,形狀奇巧。成於金明昌三年,橋之路,西通關峽,南達江淮,兩旁多旅捨。以其密爾京都,行人使客,往來絡繹,疏星曉月,曙景蒼然,亦一奇也,故曰盧溝曉月”。鄒緝還有《盧溝曉月》詩;“河橋殘月曉蒼蒼,照見盧溝野水黃。樹入平郊分淡靄,天空斷岸露微光。北趨禁闕神京近,南去徵車客路長。多少行人此來往,馬蹄踏盡五更霜。”
  清代,乾隆曾到過盧溝橋,並寫有《過盧溝橋》詩:“薄霧輕霜湊凜秋,行旌復此渡盧溝。感深風木睽逾歲,望切鼎湖巍易州。曉月蒼涼誰逸句,渾流縈帶自滄洲。西成景象今年好,又見芃芃滿緑疇。”乾隆十六年(1751年),奉太後謁泰陵,過盧溝橋又作詩:“茅店寒雞咿喔鳴,曙光斜漢欲參橫。半鈎留照三秋淡,一☆分波夾鏡明。人定衲僧心共印,懷程客子影猶驚。邇來每踏溝西道,觸景那忘黯爾情。”並題“盧溝曉月”,立碑於橋頭。
  現在在橋的東、西兩端各有一通石碑,該文記述了康熙、乾隆時修橋的經過。乾隆寫的那通碑,記述的更詳細有趣。是年,發現橋有損壞,乾隆命修繕,當拆開橋的一面一看,發現橋拱結構“石工鱗砌,錮以鐵釘、堅固莫比”。“實不易拆,且既拆亦必不能如舊之堅固也。”結果僅修繕了橋面、欄板和石獅。對此,乾隆感慨道:“朕因是思之,渾河巨浪,勢不可擋,是橋經數百年而弗動,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則此橋必不能至今,然非拆其表而觀其裏,亦不能知古人措意之精、用工之細如是亟也。”
  今天,雄偉壯觀的石橋,神態各異的石獅,盧溝曉月石碑,經過修葺,供中外遊客觀賞。由於在永定河上遊修建官廳水庫攔蓄洪水,避免了河水泛濫成災。昔日的波光濤影已經很難見到了。
  “盧溝曉月”的來源
  單以“曉月”形容盧溝橋之美,據傳說是另有原因:每當舊歷的月盡頭(晦日)天快曉時,下弦的鈎月在別處還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橋上,他偏先得清光。這俗傳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其實,盧溝橋也不過高起一些,難道同一時間在西山山頂,或北平城內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曉的月亮會比盧溝橋上不如?不過,話還是不這麽拘板說為妙,用“曉月”陪襯盧溝橋的確是一位善於想象的藝術傢的妙語,本來不預備後人去作科學的測驗。你想:“一日之計在於晨”,何況是行人的早發。朝氣清蒙,烘托出那勾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橋。京城的雉堞若隱若現,西山的雲翳似近似遠,大野無邊,黃流激奔,……這樣光,這樣色彩,這樣地點與建築,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曉,景物雖然隨時有變,但若無雨雪的降臨,每月末五更頭的月亮,白石橋,大野,黃流,總可湊成一幅佳畫,渲染飄浮於行旅者的心靈深處,生發出多少反射的美感。
  你說,偏以“曉月”陪襯這“碧草盧溝(語出清劉履芬《歐夢詞》中《長亭怨》一詞:“嘆銷春間關輪鐵,碧草盧溝,短長程接。”) ”不是最相稱的“妙境”嗎?
  (節選自王統照《盧溝曉月》,載於《中國現代散文選》第二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我們從資料中看到,建成於金明昌三年(1192)的盧溝橋,因它橫跨於盧溝河上而得名。盧溝河的上遊叫桑幹河,發源於山西馬邑縣(今朔縣)的雷山。這條河因為流經這裏的盧師山,也因為水質混濁,水色發黑,所以也曾叫過黑溝河、盧溝河。直到清代康熙年間,他為了給這條河起個吉利的名字,能夠鎮住盧溝河的經常泛濫,纔改名為永定河。建於金代的盧溝橋,是一座長266.5米,寬7.5米、11孔的聯拱石橋。它對北京來說,稱得起是一座最老、最大、也是最壯觀的大石橋。金章宗很推崇這座盧溝橋,就給它封了個“盧溝曉月”的雅號,並把它列為燕京八景之一。有的資料這樣註解說:“每當五更雞唱,斜月西沉,盧溝橋的月色格外嫵媚,因以得名盧溝曉月。”
  (節選自陳壽儒《夜宿盧溝曉月》,載於1982年2月14日《北京晚報》)
包含詞
盧溝曉月碑折桂令·盧溝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