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之声
北美楓
百科
百科
字典
成語
找字
文字樹
文字通
知識樹
漢英
英漢
互譯
時光隧道
朝政
國度
今日是何年
讀書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搜索
用戶
密碼
登陸
註册
English
簡體
繁體
pīnyīn
我的
圖片
我的地圖
北美枫文集
似曾相識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北美枫
意見反饋
關於我們
頁面幫助
幫助
事件:
淮海戰役
國度:
中國
朝政:
國共內戰
事件類型: 軍事
開端時間:
1948年
十一月6日
終結時間:
1949年
元月10日
地點:
淮海
參與者:
劉峙
,
杜聿明
,
鄧小平
,
劉伯承
,
陳毅
,
粟裕
,
譚震林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事件經過:
11月,華東、中原野戰軍協同進行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 淮海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爆發背景
在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過程中,集結在徐州地區的國民黨軍三個兵團17萬餘人,在華野阻援打援部隊陣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與華野交戰。粟裕認為,這說明敵人是避免在不利條件下與我軍打大規模的仗,也說明我軍對敵人進行戰略决戰的有利條件正在逐漸成熟。因此,當濟南城內巷戰仍在激烈進行,但已勝券在握的時候,就於9月24日7時發電報給中共中央軍委,“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粟裕軍事文集》第393頁———394頁)。中共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於9月25日19時復電,同意粟裕的建議:“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毛澤東軍事文集》第5捲第19頁)
過程及戰況
淮海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8年11月6日,華東野戰軍分路南下。8日,國民黨軍何基灃、張剋俠率部2萬餘人戰場起義。10日,我軍把黃百韜兵團分割包圍於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經過10天逐村惡戰,至22日全殲敵軍10萬餘人,敵兵團司令黃百韜自殺。同時,中原野戰軍為配合作戰,出擊徐(州)蚌(埠)綫。11月16日,攻剋宿縣,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這時,中共中央軍委决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一指揮淮海戰役。
第二階段:11月23日,中原野戰軍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了從華中趕來增援的黃維兵團12個師。28日,蔣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軍作戰略退卻。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撤至蚌埠,副總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揮。12月1日,敵棄徐州嚮西南逃竄。4日,華東野戰軍追擊部隊將徐州逃敵包圍。6日,敵孫元良兵團妄圖突圍,即被殲滅,孫元良衹身潛逃。同日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集中9個縱隊的優勢兵力,對黃維兵團發起總攻。經過激戰,至15日全殲敵12萬餘人,生俘黃維。此後,為配合平津戰役,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對杜集團圍而不殲,部隊進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階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華東野戰軍對被包圍的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經過4天戰鬥,全殲邱
清
泉、李彌兩個兵團共30萬人,俘獲杜聿明,擊斃邱
清
泉,李彌逃脫。
這次戰役,我軍參戰部隊60萬人,敵軍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歷時65天,共殲敵55.5萬餘人,使蔣介石在南綫戰場上的精銳部隊被消滅幹淨,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使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處於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濟南戰役後,敵徐州“剿總”劉峙集團開始收縮兵力,至十月底,其四個兵團、四個綏靖區、二十五個軍,約六十萬人的兵力,分佈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和津浦兩條鐵路綫上,企圖阻止我軍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團(黃百韜)在新安鎮地區;第 13 兵團(李彌)在徐州以東地區;第2兵團(邱
清
泉)在黃口、碭山地區第16兵團(孫元良)由鄭州撤往蒙城;第9綏靖區(李延年)在海州;第3綏靖區(馮治安)在韓莊、臺兒莊地區;第4綏靖區(劉汝明)在商丘;第1綏靖區(周岩)在淮陰。這一部署的特點是,重兵密集,便於機動,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軍委批準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十月十一日,毛澤東提出了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要求華東野戰軍,第一步集中兵力,殲滅第7兵團,完成中間突破;第二步殲滅海州、連雲港地區之敵;第三步在兩淮地區作戰。並要求中原野戰軍主力部署攻擊隴海路鄭徐段,牽製第16兵團不使其東調,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為了全殲第7兵團,並迷惑敵軍,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軍的主攻目標,毛澤東根據敵軍部署特點,進一步指示華東野戰軍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擔任牽製、阻擊任務,並從南北兩面及西面威逼徐州。這樣就能達到爭取較多時間,全殲第7兵團。十月中旬,中原野戰軍派第2縱隊嚮江漢、第6縱隊嚮宛西行動,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團(張淦)嚮南,第12兵團(黃維)嚮西,以配合鄭州戰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發起鄭州戰役,這時,敵主力第16兵團已東撤,殘敵萬餘人被殲,鄭州、開封很快解放。此時中原野戰軍主力已能夠機動使用於東綫。根據全國戰局的發展和中原、華東戰場的敵情變化,十一月一日,中央軍委確定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這樣,我軍能夠參戰的部隊,計有華東野戰軍十五個步兵縱隊、一個特種兵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上地方部隊,共有六十多萬人。遼瀋戰役後,蔣介石害怕徐州各部重蹈衛立煌集團全軍被殲之覆轍,為確保徐州,鞏固江淮,以屏障南京,於十一月四日,决定將劉峙集團主力收縮到津浦路徐蚌段兩側守備,企圖以徐蚌段為軸心,各機動兵團分佈在該段兩側地區,以攻勢防禦阻擊我軍南下,必要時撤到淮南,確保南京,並於六日按此計劃調整部署。同時,調華中"剿總"所屬之第12兵團至太和、阜陽地區,相機東援。根據中央軍委首先殲滅第7兵團,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計劃,華東野戰軍决以七個縱隊分割圍殲第7兵團於新安鎮、阿湖地區;以八個縱隊擔任阻緩任務,其中以三個縱隊南北對進,牽製、阻擊第13兵團東援,割裂第7、第13兩兵團之聯繫以山東兵團指揮三個縱隊殲滅第3綏靖區之敵或促其起義,爾後;渡過運河,直插徐州以東,以牽製敵第13兵團,阻擊徐州之敵東援,以兩個縱隊(戰役初期歸中原野戰軍指揮)從西北面威脅徐州。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由睢縣、柘城地區東進,求殲商丘地區之敵第4綏靖區,爾後攻占宿縣,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並調第2、第6縱隊至淮海戰場阻擊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按計劃於六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各部隊嚮預定目標開進,發現敵人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敵第7兵團因等海州第44軍西撤,推遲至七日西開,而第13兵團已按計劃離開徐東,準備調往靈璧。十一月八日,敵第3綏靖區副司令張剋俠、何基灃率三個半師起義,我山東兵團順利地南渡運河,越過該部防區,直插徐州以東地區。劉峙發現我軍多路嚮徐州逼近,判斷我將東西夾擊徐州,十分恐慌,當即改變原來撤至徐蚌兩側的計劃,决定調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星夜嚮徐州集中,堅守徐州。同時,蔣介石决定調杜聿明回徐州“剿總”任副總司令,並以李延年率第9綏靖區機關在蚌埠組建第6兵團,第4綏靖區改為第8兵團,與第6 兵團協同動作,沿津浦路兩側嚮宿縣推進,並擔任固鎮、宿縣之間的守備。中央軍委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於九日夜間,要求華東、中原野戰軍“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定下了全殲敵劉峙集團於徐州地區的决心。十一月十日,山東兵團主力殲滅了第7兵團西撤的先頭師,切斷了該敵的退路,十一日華東野戰軍將敵第7兵團合圍於碾莊地區。為全殲第7兵團,我軍調整了部署,華東野戰軍以山東兵團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縱隊及特縱炮兵大部攻殲敵第7兵團,以第7、第10、第11縱隊阻擊徐州東援之敵,由東南面逼近徐州,側擊東援之敵,以第1縱隊為預備隊;陳毅、鄧小平當即指揮中原野戰軍主力及華東野戰軍第3和兩廣縱隊轉入徐蚌段作戰,其中以第4縱隊、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和兩廣縱隊由西南面、冀魯豫軍區兩個獨立旅由西北面威脅徐州,以第3縱隊及第9縱隊一部攻擊宿縣,第9縱隊主力南下阻擊敵第6、第8兵團北援,第1縱隊為預備隊。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戰軍攻占宿縣,殲敵一個師,切斷了敵徐州與蚌埠間的聯繫,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黨中央考慮到此役是南綫空前的大戰役,戰役的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因此十六日决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華東、中原及冀魯豫地區前後方的一切事宜。十一月十二日,我軍對敵第7兵團展開猛攻,二十日攻占碾莊,二十二日全殲第7兵團,擊斃黃百韜。徐州東援之敵遭我頑強阻擊,每日衹能前進一至二公裏,由確山趕來增援的敵第12兵團十一個師,遭到中原野戰軍阻擊,也衹進到澮河以南的趙集附近。敵第7兵團被殲後,蔣介石决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團,蚌埠的第6、第8兵團及第12兵團三路會攻宿縣,企圖打通徐蚌間的聯繫,把徐州之敵撤走,因此,敵第12兵團繼續嚮徐州方向推進。總前委决房集中中原野戰軍全部圍殲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組成北、南兩個作戰集團分別阻擊徐州、蚌埠之敵,並以一部作為中原戰軍圍殲敵第12兵團的預備隊。十一月二十五日,敵第12兵團十二萬人被我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包圍在宿縣西南之雙堆集地區。敵第12兵團被圍後,蔣介石見其突圍不成,徐州、蚌埠增援無望,遂一面令劉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團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團放棄徐州,繞道永城南下,企圖側擊我中原野戰軍。解第12兵團之圍後共同南逃。毛澤東對徐州敵軍柯能突圍早有預見,並指示華東野戰軍預作準備。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團約三十萬人,嚮永城方向逃竄。我華東野戰軍即以十一個縱隊全力追擊,十二月四日,將該敵全部包圍在永城東北之陳官莊地區。16兵團自行突圍,被我消滅。第2、第13兩兵團即就地轉入防禦。我軍同時包圍了敵兩個集團,蚌埠之敵仍企圖北上救援。總前委采取了"吃一個(黃維),挾一個(杜聿明),看一個(李延年、劉汝明)"的方針,以中原野戰軍六個縱隊及華東野戰軍各一個縱隊阻擊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敵第6兵團,以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為總預備隊。十二日我軍對敵第12兵團發起總攻,至十五日將敵全殲,生俘黃維。敵第6兵團北援被阻,當獲悉第12兵團被殲後,連夜逃回蚌埠。此時,平津戰役已經勝利展開,為了不使蔣介石迅速决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中央軍委,對杜聿明集團暫緩攻擊。着淮海前綫全軍進行戰場休整,並對敵軍開展政治攻勢,做好攻擊準備。十二月十七日,毛澤東寫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但杜聿明等拒絶投降。十二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已將傅作義集團分割包圍在平津、平張綫上。華東我軍遂於一月六日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至十日將敵全殲,生俘杜聿明,擊斃邱
清
泉,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淮海戰役歷時六十六天,殲滅了國民黨在華東、中原戰場的五十六個師五十五萬人,使敵人的長江防綫和統治中心京、滬地區,直接暴露在我軍面前。淮海戰役結束後,淮河以南的敵人倉惶南逃。華東野戰軍第6、第7、第8、第13縱隊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間廣大地區,前出到長江北岸,為爾後的渡江戰役創造了條件。
淮海戰役國民黨徐州剿總參戰部隊戰鬥序列
總司令:劉峙
副總司令:杜聿明、孫震、劉汝明、馮治安、韓德勤、李延年
參謀長:李樹正
副參謀長:章毓金
前進指揮部(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孫元良、趙傢驤
參謀長:舒適存
副參謀長:文強、劉伯中、吳寶雲
第二兵團(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司令:邱
清
泉
副司令:舒適存、譚輔烈、王長海、高吉人
參謀長:李漢萍
副參謀長:董熙
下轄:
第五軍(熊笑三)
第45師(郭吉謙、崔賢文)
第46師(黃宗顔、陳輔汗、郭方萍)
第200師(周朗)
第七十軍(高吉人、鄧軍林)
第32師(龔時英)
第96師(鄧軍林、劉志道)
第139師(唐化南)
第七十二軍(餘錦源)
第34師(陳漁浦)
第122師(熊順義)
第233師(李芝、徐華)
第七十四軍(邱維達)
第51師(王夢庚)
第57師(馮寄異)
第58師(王奎昌)
第十二軍(舒榮)
第112師(餘一凡)
第238師(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軍(譚心)
第287師(李芝)
第288師(陳元良)
獨立旅(新44師)(王屏南、耿文哲)
騎兵旅(陳陶、張榮甲)
備註:
一、黃宗顔原為暫編14師師長,撥歸邱
清
泉指揮,邱將其與第46師合併,取消暫編師番號,將黃調為第五軍副軍長。
二、第七十軍第96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編為快速縱隊,師長鄧軍林兼任縱隊司令,周志道為副司令。
三、第181師米文和部是劉汝明係統曹福林第五十五軍建製,臨時歸邱
清
泉指揮,在馬牧集牛王崮附近被殲。
四、濟南戰役開始時,第七十四軍奉命空運濟南增援,9月19日濟南機場被解放軍炮火控製,僅運去第57師7個連,運去部分在濟南戰役中被殲滅。
五、第122師原為第十六兵團第四十一軍建製,第十六兵團單獨突圍被殲滅後,收容殘部編成第122師。
六、第十二軍第238師駐靈璧地區整訓,在解放軍攻占靈璧時被殲滅。
七、第一百一十六軍是在包圍圈內編成,實際上是一個空番號,餘錦源計劃以第七十二、第一百一十六軍編成一個新兵團,第一百一十六軍人員均由第七十二軍抽調,未編好即被殲滅。
第六兵團(增援黃維的部隊)
司令:李延年
參謀長:梁棟新
下轄:
第三十九軍(王伯勳)
第103師(曾元三)
第147師(張傢寶)
第五十四軍(闕漢騫)
第8師(周文韜、施有仁)
第198師(張純)
第291師(廖定藩)
第九十六軍(於兆竜)
第141師(甫紹武)
第282師(肖續武、張毓金)
第九十九軍(鬍長青)
第92師(艾瑗)
第99師(楊達)
第268師(李慎言)
備註:
一、李延年原為第九綏靖區司令,因戰略需要放棄海州西撤,將所轄第四十四軍撥歸第七兵團,李率司令部人員撤至蚌埠,加上由海上撤回人員改編為第六兵團司令部,指揮第三十九、第五十四、第九十六、第九十九軍四個軍。
二、第三十九軍原屬第十三兵團建製,駐河北昌黎,戰役前未趕到徐州,後調蚌埠歸第六兵團指揮。該軍序列中原有第91師,不在淮海戰場,未列入此表。
三、第九十六軍原在蚌埠駐紮,曾一度受劉汝明第四綏靖區指揮。
四、第九十六軍第41師有寫為212師、第282師有寫為281師,是否番號更改或另有原因待查。
五、第九十六軍原屬第十六兵團,1948年10月底調蚌埠守備,後第十六兵團北上,該軍留滯蚌埠,歸第六兵團指揮。
第七兵團(在碾莊地區被殲)
司令:黃百韜
副司令:黃國梁、唐雲山
參謀長:魏翺
下轄:
第二十五軍(陳士章)
第40師(曾正我)
第108師(李世鏡)
第148師(劉
清
衵)
第四十四軍(王澤瀎)
第150師(趙壁光),該師投誠
第162師(李穠)
第六十三軍(林湛、陳章)
第152師(雷秀民)
第186師(張澤琛)
第六十四軍(劉鎮湘)
第156師(劉鎮湘)
第159師(劉紹武、鐘世謙)
第一百軍(周志道)
第19師(趙堯)
第44師(劉鶴聲)
第63師(盛超)
備註:
一、第二十五軍第148師在宿縣被殲。
二、第一百軍第19師在濟南戰役中被殲。
三、第四十四軍第162師486團在揚州未歸建。
第八兵團
司令:劉汝明
副司令:田鎮南、曹福林、米文和、劉汝珍
參謀長:朱秀德、楊然
副參謀長:楊然、李誠一
下轄:
第五十五軍(曹福林)
第29師(榮光興)
第74師(李益智)
第181師(米文和、劉興遠),在馬牧集被殲
第六十八軍(劉汝珍)
第81師(葛開祥)
第119師(劉廣信、張勳亭、劉鐵鈞)
第143師(崔貢琛、閻尚元、王保謙、李金玉)
備註:
該兵團前身是第四綏靖區。
第十二兵團(在雙堆集地區被殲)
司令:黃維
副司令:鬍漣、吳紹周
參謀長:肖銳
副參謀長:韋鎮福、劉文修
下轄:
第十軍(覃道善)
第18師(尹俊)
第75師(王靖之)
第114師(夏建勳)
第十四軍(熊綬春)
第10師(潘琦)
第83師(張用斌)
第85師
第十八軍(楊伯濤)
第11師(王元直)
第49師(何竹本)
第118師(尹鐘嶽)
第八十五軍(吳紹周)
第23師(黃子華),該師投誠
第110師(廖運周),該師起義
第216師(𠔌允懷)
備註:
一、第十二兵團歸國防部指揮,未明令歸徐州剿總指揮。
二、第118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編成快速縱隊,師長兼任快速縱隊司令。
三、1946年整編時,整編11師把原11師33團撥給118旅,後來重新調整故118師有33團番號,而11師有352團番號。
第十三兵團(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司令:李彌
副司令:趙季平、陳冰、李九思
參謀長:吳傢鈺
副參謀長:周羽臯
下轄:
第八軍(李彌、周開成)
第42師(石建中、伍子敬)
第170師(楊緒釗)
第237師(孫進賢)
第九軍(黃淑)
第3師(周藩)
第166師(肖超吾)
第253師(王青雲)
第六十四軍(李藎宣,原第九軍副軍長)
第156師(吳傢鈺)
第159師(黃志聖)
第一百一十五軍(司元愷)
第39師(韓肇璉)
第180師(陳芳芝)
備註:
一、李兵團原轄第八、第九、第三十九三個軍,淮海戰役前第三十九軍在葫蘆島,後調蚌埠歸第六兵團。戰役後期又將第六十四、第一百一十五軍編入序列,這兩個軍都是倉促成立的,其中第六十四軍是空番號,沒有什麽戰鬥力。
二、第六十四軍原係第七兵團建製,在碾莊被殲。表中所列是在包圍圈中成立的,兵員僅有王洪九部改編的獨立旅和收容的散兵約4000人,所謂師長均未到職。
三、第39師司元愷部原由安陽空運徐州增援,後擴編成第一百一十五軍,第180師原係第三綏靖區第五十九軍建製,該軍在賈汪起義,未參加官兵收容約3000人編成第180師。
第十六兵團(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司令:孫元良
副司令:曾蘇元
參謀長:張益熙
副參謀長:高健、熊順義
下轄:
第四十一軍(鬍臨聰)
第122師(張宣武)
第124師(嚴翊)
第四十七軍(汪匣鋒)
第125師(陳玲)
第127師(李傢英、張廣漢)
備註:
第125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組成快速縱隊,由該師師長兼任縱隊司令,副司令為戰車二團團長吳文芝。
第三綏靖區(該部在張剋俠、何基灃帶領下大部分起義)
司令:馮治安
副司令:張剋俠、何基灃、李文田
參謀長:陳繼淹
部隊:第五十九軍(劉振三)
第38師(楊幹三)
第180師(崔振倫)
第七十七軍(王長海)
第37師(李寶善)
第132師(過傢芳)
總部直轄:第二十軍(楊幹才)
第133師(景嘉模)
第134師(李介立)
第一百零七軍(孫良誠),該部在江蘇睢寧投誠
第260師(王
清
瀚)
暫編25師(孫玉田)
備註:
第二十軍於淮海戰役後期由華中調津浦鐵路南端。
後勤組織保障
一場巨大的戰役,除了指揮得當,三軍用命,還有一個關鍵要素是後勤保障,現代戰爭尤其如此。在當時的條件下,共産黨方面不可能動用現代化手段保障戰役後勤,但把人力保障發揮到了極緻。如果說劉陳鄧粟譚組成的總前委在戰役組織指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那麽擔負主要後勤保障工作的華東局、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後勤部在組織後勤工作方面的成績也不容抹殺。這裏面華東局書記、華東軍區政委饒漱石和華野副參謀長兼後勤司令部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前委委員、豫皖蘇財經辦事處主任(後任第三野戰軍後勤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劉瑞竜是後勤工作的主要指揮者。
在戰役期間,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極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戰爭。這四省共出動民工543萬人,其中隨軍常備民工22萬人,二綫民工130萬人,後方臨時民工391萬人;擔架20.6萬副,大小車輛88萬輛,挑子30.5萬副,牲畜 76.7萬頭,船衹8539艘;籌集糧食9.6億斤,運送到前綫的糧食4.34億斤。
民工的支前是戰役中最動人心弦的一幕。到了戰役的第三階段,參戰兵力與支前民工的比例高達 1:9。這種空前浩大的人力動員,解放區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承受能力,如民工支前負擔最重的魯中南區,以第六分區的統計為例,該區共出動49萬民工(常備民工17萬,臨時民工32萬,許多臨時勤務尚未計算在內)占其總人口300萬的16%以上。按慣例,人民負擔戰爭的人力一般不能超過總人口的12%,即八個人中抽一個民工,除去老弱婦孺,幾乎是動員了全部的青壯年男性,而此次動員的民工高達總人口的16%,可以說超出了最高的負擔界限。而永城、夏邑、宿縣幾乎是全民動員。人民提出的口號是“傾傢蕩産,支援前綫,忍受一切艱難,剋服一切困苦,爭取戰役的勝利。”
很多關於淮海戰役的文學影視作品都強調了人民戰爭和民工支前的極端重要性,包括電影《淮海戰役》、《車輪滾滾》,小說《百合花》等。
戰果統計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决戰的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歷時六十六天。國民黨軍先後投入七個兵團、兩個綏靖區,三十四個軍,八十六個師,共約八十萬人,出動飛機高達2957架次。解放軍參戰部隊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連同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地方部隊共約六十萬人。戰役中共消滅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及其所指揮的五個兵團部,二十二個軍部,五十六個師、一個綏靖區,正規軍連同其他部隊共555099人,約占其參戰兵力的69%,其中俘虜320355人,斃傷171151人,投誠35093人,起義改編28500人。國民黨少將以上高級將領被俘124人,被擊斃6人,投誠22人,起義8人。以上戰果還不包括其潰散和逃亡人數。主要繳獲有火炮4215門,輕重機槍14503挺,長短槍 151045支,飛機6架,坦剋裝甲車215輛,汽車1747輛,馬車6680輛,炮彈120128發,槍彈2015.1萬發。
解放軍陣亡25954人,傷98818人,失蹤11752人,合計136524人。敵我損失比為4.06:1。武器裝備損失計有坦剋1輛,山炮、野炮、榴彈炮共34門,迫擊炮、步兵炮共219門,擲彈筒26具,輕重機槍1884挺,長短槍 14588支,各種炮彈679943發,各種槍彈2014.9萬發,炸藥(缺雙堆集戰場統計數字)97025斤。在大决戰的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解放軍的傷亡最大,超過其他兩次戰役傷亡的總和,占大决戰總傷亡的53.8%,各種武器的損耗和彈藥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損耗占總損耗的48.6%;長短槍損耗占總損耗的69.4%,輕重機槍的損耗占總損耗的61.8%,炮彈的消耗占總消耗的68.7%,子彈的消耗占總消耗的 62.7%,炸藥的消耗占總消耗的57.4%。殲敵總數則最多,占總殲敵數的35.8%,繳獲則最少,淮海戰役的激烈可見非同一般。
其中華野殲敵約44萬,約占淮海戰役殲敵總數的80%;華野傷亡約9.1萬,約占淮海戰役解放軍總傷亡人數的67%。
政治軍事意義
淮海戰役的失利,軍事上使蔣介石在南綫的精銳主力損失殆盡,尤其是嫡係部隊中的骨幹,黃維的第12兵團和邱
清
泉的第2兵團全軍覆沒,其中還包括被稱為 “五大主力”的第5軍和第18軍。(五大主力其他三支部隊分別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殲的整編第74師、1948年10月在遼瀋戰役中被殲的新1軍和新6軍)從而也就失去了蔣介石賴以支持戰爭的中堅力量。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淮南大部也為解放軍所控製,江北衹剩一個重要城市安慶在國軍控製下,解放軍已直逼長江,下一步攻擊矛頭直指蔣介石統治的核心地區——江浙滬地區。就全國戰局而言,遼瀋、淮海戰役後國民黨軍五大戰略集團中,最強大的戰略集團徐州集團和東北集團已不復存在,華北集團也危在旦夕,尚存的華中、西安兩集團,在解放軍不斷打擊下,也受到很大削弱,而新組建的京滬杭湯恩伯集團,實力很弱,這三個集團已構不成主力集團。黃河以北絶大部分已是解放區,黃河以南到長江以北,基本是解放區,國民黨衹得憑藉長江天險占據江南半壁,但隨着精銳主力的喪失,也已缺乏足夠的兵力來組織起有效的防禦。
國民黨政治上的危機隨着軍事上的失敗,進一步加劇,派係間的權利爭鬥,趨於白熱化。白崇禧利用國民黨政權極為不利的形勢,於1948年12月25日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張,並隨即得到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參議會的支持。在此形勢下,蔣介石於 1949年元旦發表新年文告,提出與中共和平談判。然而此時,要和要戰的主動權已不在國民黨手中了。行政院院長孫科未經蔣介石批準,就率行政院遷往廣州,宣佈遷政府於廣州,並表示反對與中共談判,號召繼續與中共進行戰爭,企圖在外國勢力支持下,經營華南。在國民黨統治中心的南京、上海,已是人心浮動,惶惑不安。各輪船公司奉命在南京、上海集中船衹,以供國民黨政府緊急徵用。各級政府官員,爭相逃往香港、臺灣。故宮博物院文物也開始撤離南京遷往臺灣。在此之前,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北平收復,國民黨政府再度接收故宮博物院,三處南遷文物復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南京。淮海戰役的失利,迫使國民政府加緊從南京撤走重要文物。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臺灣,後於臺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餘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後陸續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一萬餘箱,但至今還有2,176箱仍封存於南京庫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管。國民黨中央黨部僅剩十餘人,立法院80%的立法委員逃離了南京。就連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也忙於撤退人員及傢屬。李宗仁回憶到:徐蚌會戰已近尾聲時,中共全盤勝利已成定局,京滬震動,人心惶惶,國內外許多民意機關,甚至統兵作戰的高級將領,都認為前途無望。
四面楚歌的蔣介石,在這樣局面下,衹得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經過精心策劃和部署,於1949年1月21日,宣佈下野引退,將總統之職交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自己回到家乡浙江奉化溪口,在幕後遙控指揮。
對於淮海戰役,國民黨軍統帥部在戰後檢討中,不得不承認:國軍遭受之失敗,影響全局,最為重大,尤其是華東地區。由於國軍在徐蚌决戰中,主力兵團全部被殲,致使國軍再無力與共軍主力决戰。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團長巴達維將軍在給美國陸軍部的報告中說:由於國民黨政府在長江以北的失敗所造成的恥辱,縱令時間容許,國民黨政府是否能在華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動員這一地區的人力,以重建其軍隊,實屬極端令人懷疑。國民黨的完全失敗,已是不可避免。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則認為:蔣介石的軍事力量實際上是崩潰了。桂係一時間倍感揚眉吐氣,甚至想大幹一場。
淮海戰役的意義就如毛澤東在戰役結束後的第四天,即1949年1月14日發表的關於時局的聲明中所說,現在,人民解放軍無論在數量上士氣上和裝備上均優於國民黨反動派政府的殘餘軍事力量。至此,中國人民纔開始吐了一口氣。現在情況很明顯,衹要解放軍嚮殘餘的國民黨軍再作若幹次重大攻擊,國民黨反動統治即將土崩瓦解,歸於消亡。
戰役檢討
淮海戰役是解放軍在兵力、裝備都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同國民黨重兵集團展開的决定性的戰略决戰,最後以解放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解放軍在兵力、裝備都不占優勢,戰場情況復雜多變的條件下,能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是中央軍委、總前委的正確决策,華野、中野的密切配合,指戰員的英勇作戰,人民群衆的全力支援的結果。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跡,八十年代,美國西點軍校專門派出考察團來到淮海戰場舊址進行實地考察,對這一結果的評價是“不可思議”。國民黨失敗的原因是統帥部的决心一變再變,各兵團互不配合,最主要最關鍵的原因是國民黨政府失去了人心。對於這一戰役,作戰雙方對勝敗的原因都進行過總結。
國民黨軍方面,徐州剿總司令劉峙認為此次戰役,戰略之失敗多於戰術,戰術之失敗多於戰鬥。他總共列舉了十三條失誤,主要有:對進退大計,遲疑不决,結果臨時應戰,而不是有計劃、有準備的會戰,以致形成兵力、態勢上的劣勢;顧慮長江與淮河防務,結果處處顧慮,處處薄弱,以致分散了兵力;戰區間協同不良,兵力轉用欠靈活,尤其是黃維兵團未能及早東進參戰,失去戰機;杜聿明放棄徐州,本屬冒險,卻不能發揮勇敢果斷精神,以迅速的行動擊破共軍,以致陷全軍於危殆;各部隊長個人之間,平時精神上有隔閡,戰時不能有效協同,以致雖有大軍,也難發揮最大合力。
國民黨統帥部戰後檢討說:失敗的主要原因,乃為戰略錯誤,其次為戰術缺乏改進,難以支持戰略。其他如持續戰鬥力之保持,戰鬥力統合發揮及反情報等方面,均有重大錯失。
共産黨方面,1949年1月20日粟裕在華野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淮海戰役的勝利,有中央軍委、毛主席、總前委的正確領導,後方黨政軍民的全力支援,各兵團、各兵種的協同作戰,到會各同志機動靈活的指揮,全體指戰員不辭辛勞的英勇作戰。
陳毅在1951年2月11日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介紹淮海戰役情況,概括說明决戰勝利的原因:一是敵人錯誤判斷,認為我們沒有力量,不會集中兵力與他决戰。二是在戰役戰術上分批分割殲敵,主要以近戰夜戰,發揮我們的長處。三是龐大深厚的民力支援,實際上成為五百萬對八十萬,充分發揮了人民戰爭的威力。四是戰役過程很艱苦,好比鈍刀切脖頸,難以一下把敵人殲滅,是靠戰士勇敢、獻身精神和天才的創造力來完成戰略戰役上的正確决策。五是發揮了政治攻勢的作用,在戰役中敵軍有五個師起義,一個師投誠。在俘虜政策上,實行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對敵人實行分化。在這些原因中,人民的支援纔是勝利的根本保證。正如中野在《雙堆集作戰總結》中所說的,作戰中的物資供應,是達到較圓滿之要求的,無論在糧食彈藥的接濟,還是醫療救護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睏難,這是此次作戰勝利的有力保障,沒有這種保障,要想取得這次作戰的勝利,是無法想象的。陳毅對尤金特別強調,五百萬支前民工,遍地都是運糧食、運彈藥、擡傷員的群衆,這纔是我們真正的優勢。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衆用小車推出來的。
淮海戰役是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淮海戰役的勝利也真正是人民的勝利。
有關小說
《亮劍》節選
1948年11月的一個
清
晨,徐州。這個自古為兵傢必爭之地的城市。兩千多年來,以見諸於文字的158次血戰而彪炳史册。
僅僅在十年前,這個城市的周邊地區,就爆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血戰,中日兩國的正規軍在此投入的總兵力為數十萬人,戰鬥之激烈,傷亡之慘重,是前所未有的,日本陸軍的驕傲 ——坂垣師團,在此遭到重創,上萬的日本士兵的屍骨被埋葬在這裏,而中國士兵的陣亡人數則是日本人的數倍。臺兒莊之戰,給中日兩國軍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十年後的今天,這裏又爆發了一場大戰,這場大戰,不是兩個國傢之間的戰爭,而是同一個 國傢同一個民族的兩個政黨之間的戰爭。這次大戰的規模,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國共雙方 投入的總兵力達到140萬人,以往的戰爭比起此時此地發生的大戰,實在是不足道哉。
關於這場大戰,國共雙方的叫法不同,國民黨的歷史教科書上稱為“徐蚌會戰”。而共産黨 的歷史教科書上則稱為“淮海戰役”。
在這場决定一個國傢一個民族命運走嚮的大决戰中,國民黨軍投入兵力為80萬人,解 放軍投入兵力為60萬人。結局是,60萬消滅了80萬。
大戰剛剛結束,當時世界第二號軍事強國——蘇聯的伏竜芝軍事學院高級指揮係的將軍學員 們 便把它列入了經典戰例,作為一個重大課題來研究。多少年過去了,各國軍事學院的戰史教 材上,都把這次大戰稱為“經典戰例”。
一代代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不同政治信仰的職業軍人們對這個戰例都不陌生,使人感到濃 厚興趣的,是它的過程。兵力和裝備都處於劣勢的60萬人是如何打敗兵力和裝備都處於優勢 的80萬人的。
數十架美製“B-25”轟炸機編隊組成若幹個攻擊波次,嚮地面俯衝投彈,數百門重炮和百餘 輛坦剋將徐州市東側鄧樓至團山一綫四十餘裏寬的正面變成一片火海。
徐州市東郊的市民們被這驚天動地的戰爭景觀嚇傻了,窗玻璃在強烈的聲波中被震得粉碎, 嘩啦啦地傾瀉而下,房屋在晃動,梁柱在吱嘎嘎作響,像是隨時要塌下來,鋪天蓋地而來的 硝煙使得日月無光,人們在持續得沒有任何間歇的巨響中被震得失去聽力。
國民黨軍第二兵團司令官邱
清
泉中將在兵團指揮部裏舉起望遠鏡。
激戰的景象出現在望遠鏡中,隨着坦剋履帶的撞擊聲,南北四十餘裏突然出現一條灰白色的 水綫,像漲潮的海水一樣,嚮東方撲去,各種輕重火器爆響得已經聽不出點來,手榴彈、迫 擊炮彈爆炸聲,刺刀、槍械的撞擊聲,聲嘶力竭的吶喊聲匯成巨大的聲浪。
邱
清
泉抓起電話話筒:“要89師,喂,楚師長嗎?你們師的正面是趙莊,我命令你不惜一切 代價拿下趙莊。”
電話那頭是國民黨軍第二兵團下屬的89師少將師長楚雲飛。當年活躍於晉西北的晉綏軍358 團上校 團長楚雲飛,抗戰結束後,因其赫赫戰功又被保送至南京陸軍大學將官班深造,畢業後便脫離晉綏軍,被分配到嫡係部隊任少將師長,他早年的黃埔生經歷使他左右逢源,無論是晉綏 軍還是中央軍,對他都視同己出。
楚雲飛身穿美式黃呢子軍裝,腳上穿着鋥亮的長統馬靴,肩章上一顆金色的將星和領子上的將官標志——金梅花交相輝映,他白皙的臉上兩道濃黑的劍眉高高吊起,兩衹眼睛裏沒有激 情,沒有怒火,衹有如水般的沉靜,在他舉着望遠鏡的左手上,戴着鑲嵌着一顆碩大鑽石的白金戒指,他一副喜怒不形於色的貴族氣質,面對眼前山崩地裂般的炮火,大量的死亡和鮮血 似乎視而不見,嘴角上還挂着一絲冷冷的微笑。
來自中央社的記者曼林小姐正站在楚雲飛的側後欣賞着他迷人的風度,在曼林小姐的眼睛裏,這位將軍身上的貴族風度决不同於上流社會沙竜裏那些藉裙帶關係而身居高位的公子哥的貴族風度,這是一種受過良好的教育和久經沙場的閱歷混合起來的冷靜與自信,彬彬有禮中還略帶點兒玩世不恭。在將星如雲的國民黨軍隊伍中,曼林小姐還沒見過具有如此魅力的將 軍呢。
在楚雲飛的望遠鏡裏,被籠罩在炮火硝煙中的趙莊時隱時現,國民黨軍官兵們像灰色的浪潮 一次次撲上去,又不得不一次次退下來,每次退下來,都留下一片陳橫的屍體和蠕動着的瀕死的傷員,楚雲飛漂亮的劍眉微微挑動了一下,心裏暗暗驚訝,就這麽幾十米的衝擊距離,竟然有一道由機槍、步槍、手榴彈組成的死亡之墻,沒有什麽人能進入這道高墻。
他想起德國軍事傢剋勞塞維茨的名言:用無限的暴力殲滅敵人的戰鬥力,為達此目的,惟有 機動力與火力綜合之衝力。
相關影視作品和小說
1、
大决戰(第二部:淮海戰役)Decisive Engagement: Wei-hai campaign (1991)
影片資料
國傢/地區:中國
類型: 劇情 / 戰爭 / 歷史
片長:219 min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導演: 李俊 ....總導演
蔡繼渭 ....首席導演
韋廉
楊光遠
景慕逵
翟俊傑
編劇: 李平分
史超
王軍
主演: 古月 Gu Yue ....毛澤東
蘇林 Lin Su ....周恩來
吳志遠 Zhiyuan Wu ....宋美齡
劇情
在遼瀋戰役打響的同時,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着手策劃淮海戰役。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華東野戰軍及時切斷正嚮徐州收縮的黃百韜兵團的退路,並將其包圍在徐東碾莊圩地區。同時,中原野戰軍攻占了軍事重地宿縣,切斷了徐州劉峙集團的陸上退路。
蔣介石調杜聿明回徐州作戰,敵人幾路兵團雲集逼近徐州,淮海戰役形勢異常嚴峻。國共雙方統帥鬥智鬥勇,頻頻調兵遣將,經過十幾天的激烈戰鬥,黃百韜兵團被殲,杜聿明集團被圍困,黃維兵團全殲。蔣介石雖多方設計救援杜聿明集團,但終因軍無鬥志,終緻全軍覆滅,具有决定意義的淮海戰役大獲全勝。
作為《大决戰》係列的第二部,本片延續了同係列電影氣勢恢宏的特點。黃維兵團登場時,使用了長達一分鐘左右的航拍全景式鏡頭,充分表現了黃維兵團的規模。而聚殲黃維兵團的那場戰鬥,同樣使用了長時間的航拍。
電影從大處着眼,一些歷史細節上也未放鬆,比如黃維兵團被圍時,曾將卡車裝滿土擺成一綫,以抵擋子彈,在影片中亦有顯示。電影中還展示瞭解放軍自行研製的一種土火炮—飛雷。
電影使用大篇幅表現瞭解放區人民群衆冒着國民黨狂轟濫炸,對解放軍的大力支持,同時客觀反映了國民黨軍隊內部的一係列問題,通過對比說明了戰爭勝負的客觀性。
2、電影《車輪滾滾》(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1975年出品)
講的就是人民群衆支援淮海戰役的故事,主要是以膠東地區一支民工小分隊為綫索。其中有個壯觀的場景,成千上萬的民工推車挑擔,為解放軍運糧送彈,車輪滾滾,人歡馬叫。據說,當年參戰的元帥、將軍觀看此片時,感動得熱淚直流。數以萬計的民工為支援淮海戰役付出了生命。
3、電影《佩劍將軍》(1982年出品)
以淮海戰役起義的張剋俠、何基灃為原型,反映第三綏靖區起義的故事,佩劍指的是顧祝同嚮兩個將軍授予中正劍。
4、電影《今夜星光燦爛》(八一廠1980年出品,李秀明主演)
主要情節:1948年鼕,在硝煙彌漫的淮海戰場上,一個準備上吊姑娘被我軍某電話員小於救回掩蔽部裏。姑娘名叫楊玉香,弟弟被地主打死,父親不幸死去,她走投無路衹得出此下策。楊玉香為報救命之恩,願以身相許,小於不知所措,老班長把玉香留在伙房幫忙。從此,這個孤苦伶仃的姑娘生活在革命的大家庭,成為連隊編外一員,開始了不平常的新的生活。戰鬥打響後,玉香冒着炮火為同志們運送幹糧。在激烈的戰鬥中,連部通信員小郭光榮犧牲。為了對垂死掙紮的敵人發動政治攻勢,電話員小於英勇地接受了上級交給的任務。他衝破險阻,終於接通電話綫,並衝進敵軍師部,命令敵師長與我縱隊陳司令員通話。當敵師長頑抗時,小於拉響了腰上的一束手榴彈壯烈犧牲。玉香聽到小於犧牲的消息後,悲痛不已,而戰鬥的烈火逐漸把她鍛煉得堅強起來。在衛生員小孫不幸犧牲後,玉香果斷地接過醫藥箱。從此,她成為了一名真正的戰士。在總攻戰鬥中,連長何戰雲也光榮地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嘹亮的軍號聲中,南下的部隊在星光下集合,這時響起了陳司令員的聲音:很多戰友留在了這片土地上,他們像天空中的星星一樣,永遠照耀着我們……玉香望着雲煙飄渺、星光燦爛的夜空,眼前又浮現出戰友們親切、剛毅的面容……
本片編劇白樺的創作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因為這是首次用人情味來描述解放戰爭。
5、小說《百合花》(作者茹志娟)
這是反映淮海戰役的優秀短篇小說。
茹志鵑(1925-1998),女,原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1943年中學畢業,開始在《申報》副刊發表作品。1944年參加新四軍,先後任文工團組長、分隊長、創作組副組長。1955年轉業到上海,任《文藝月報》編輯。1958年發表短篇小說《百合花》。1960年起從事專業創作。
《百合花》較全面地體現了茹志鵑的創作風格。這篇作品采取了與時尚的革命戰爭小說迥然不同的表現方法和筆調風格,無論在選材、立意、構思、人物塑造和敘述方法上都體現了茹志鵑自己的風格:寫淮海大戰,卻避開從正面寫炮火紛飛的戰場,僅選擇了前沿包紮所發生的一個小插麯;着力塑造的兩個主人公也不是什麽高大完美、叱咤風雲的英雄人物,衹是以淡淡的抒情筆調寫了一位靦腆而天真的小通訊員為掩護擔架隊員犧牲了,而一位羞澀純潔的農村新媳婦,一針針地縫着死者衣肩上的破洞,含淚將自己新婚用的百合花被蓋在死者身上,寫活了軍民之間真摯、純潔、深厚的情意,表現了人民群衆樸素而崇高的人性美、人情美。
6、小說《晚霞消失的時候》(作者禮平,在《十月》雜志1981年1期發表)
是一部青春題材的愛情小說,有淮海戰役的背景。
穀歌地圖
必應地圖
Mapabc地圖
苏尔特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