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夏代   商代   周代   秦代 Qin Period   汉代 Han Period   三国 Three Kingdoms   晋代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国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中国   国共内战 Chinese Civil War   现代中国   


国共内战
  国共内战,又称国共战争,广义上指1920年代末至1970年代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一场长期战争,也是近现代世界历史中规模最大一场内战;而狭义上仅指第二次国共内战。国共内战交战的组织共有两方,一方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第一次内战为红军,第二次为解放军),以及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解放军。另一方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及其军队、以及1947年行宪后的中华民国政府与国军。整个战争共分为两次,中国国民党称为“剿匪战争”与“抗共卫国勘乱战争”,中国共产党则称为“土地革命战争”(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国民政府军在第五次对共产党南方根据地的战役中取得根本性胜利,迫使中国共产党政权长距离转移,史称长征。但是由于西安事变、日军侵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事件,双方的交战一度停歇了近十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又再度爆发第二次国共内战。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10月1日(另一种说法认为是9月21日)在北京宣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逐步终结了中华民国在中国大陆的实质统治和管辖权;而以中国国民党人为首的中华民国政府则迁往台湾,至此形成台湾海峡两岸直至今日的长期分治及对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自从兴中会展开联合中国各地革命势力,成立同盟会共同进行反清革命之后,便面临着不断的改组与整合问题,同盟会在经历国民党、中华革命党时期后,于1919年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亦简称为国民党)。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在其著作中主张国民党应为一个列宁式政党,此举引起甫创立的苏联注意。苏联认为国民党走的左派路线与苏联的主张类似,当时又同为国际孤立的状态,因此苏联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一直维持相当的外交与军事援助关系,甚至往后1925年以及1926年中国国民党曾经两度申请加入第三国际(又称共产国际)被拒绝,但第三国际仍承认中国国民党为“准共产党”。但是第三国际在马日事变后怀疑国民党(以及后来的中国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和革命坚决性,对于当时的国际共党组织的主张并不认同,路线也有所分歧,因此又积极地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1923年1月,基于中国北伐与突破孤立外交的需要,原本就主张外交上与苏联接近的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会面后,两人发表《孙文越飞宣言》,联俄容共全面展开,成为当时国民党的主要路线。12月29日,孙中山落实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第三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顾问,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容共”政策。透过苏联的援助,于3月组建黄埔军校,蒋中正担任校长,这是“国民革命军”的正式建军,也是首支国民党嫡系的部队,但国共两派政治力量在学生之间的较量,可说是决定了日后整个中国的命运。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之后,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7月1日于广州成立国民政府,汪精卫以全票被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继续执行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鲍罗廷被任为政治顾问,后又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最高顾问。1925年11月23日国民党右派戴季陶、林森等召开“西山会议”,反对汪精卫左倾,被称之为“西山派”,是当时国民党内的非主流派。1926年3月20日发生中山舰事件。4月1日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汪重申联俄容共三大政策。5月11日,中山舰事件之后,由于和蒋中正的政见分歧,汪精卫离开广州前往法国马赛。1926年12月,中国国民党左右派正式分裂,国民政府各拥山头,鲍罗廷随国民政府迁往武汉。1927年2月汪精卫自法回国,途经苏联受到斯大林的接见。回国后就任武汉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反对蒋的排共建议,坚持容共。4月5日和共产党领袖陈独秀发表《国共两党领袖汪兆铭、陈独秀联合宣言》。4月12日蒋中正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件”。汪精卫发表讲话,痛斥蒋中正的武力清党行为,表示“反共即是反革命”,蒋中正在南京成立一个新的国民政府,是为宁汉分裂。蒋中正下令“清党”,清除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并在各地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分子。国、共两党因而正式决裂,并展开了十年的武装持续对立。(原因:国共两党本来是合作进行北伐战争的,但在北伐期间,共产党到处发起工人、农民运动,迅速扩张势力,并在革命军官兵中产生影响,引致国民党极为不安。) 5月中,经过李宗仁及朱培德居中斡旋,武汉及南京避免开战,决定暂时分头继续北伐。月底,共产国际决议改变中国共产党方略,准备武装工农成立新军、彻底进行土地改革;但仍然留在国民党内,使国民党及武汉国民政府成为工农革命独裁机构。与此同时,共产党在湖南的流血土地改革,斗争地主,使国民党内不少军官不满,终与何键发生冲突;何键、朱培德等亦开始清共,是为“马日事变”,其事变的共党及倾共民众死亡人数在数百到一千余人。7月13日中共公开发表宣言因武汉广东之复杂关系共党党员应退出国民党。7月15日,汪精卫召开紧急会议,通过《统一本党政策案》,要求在国民政府和军队中任职的共产党员声明脱离共产党,否则停止职务。至此容共政策可说是完全结束。
  第一次国共内战
  
  1927年至1937年间,第一阶段国共战争,共产党称之为土地革命、十年内战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国民政府称之为剿匪。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刘伯承、叶挺、贺龙(其时并非中共党员)等指挥发动南昌起事,建立了自己的军队。8月4日,中共部队放弃南昌,南下广东,这是中共首次建立正式武装部队、也是国共双方首次武力冲突。8月7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力夺取政权的方针,第一次国共内战条件已经全面成熟。8月8日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开始大肆逮捕处死共产党人,实行武力分共。8月14日蒋中正下野,武汉政府与南京政府开始整合,史称“宁汉合流”。
  
  9月,桂系军阀和西山会议派掌握南京政府,汪精卫下野。同月毛泽东在湖南、江西发动秋收起事。10月,汪精卫到广东否定南京政府,鲍罗廷经蒙古回苏联。11月,蒋中正回到上海,邀汪精卫北上。12月11日,共产党在叶挺、叶剑英的领导下发动广州起事。12月12日,成立广州苏维埃政府,但随即广东军将领张发奎调各地军队反攻,12月13日,共产党军队被迫撤离广州。12月16日汪精卫辞职赴法国。
  
  自1927年建军之后,到1937年抗日爆发其间,中国共产党于势力范围内展开土地改革,斗争地主,解放贫农,并有多次与中华民国政府军队激烈战斗,这段时间的军事战斗,中华民国政府称为剿匪、中国共产党称之为土地革命、十年内战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自1930年开始,国民革命军先后发动对共产党位于江西、湖南的控制区实行五次“围剿”,前四次未能达成目标,红军通过运动战,成功守卫了共产党南方根据地。但在最后一次“围剿”中,国民革命军在德国顾问建议下步步为营,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式进攻中共红军,而共产党方面,因为王明“御敌于国门之外”政策的实行,最后失败。红军被迫自江西瑞金撤退并转移至陕西延安;共产党称之为北上抗日、两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之为"逃窜")。红军在这过程中损失惨重,但成功击败了国民政府军的封锁。在遵义,共产党召开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重新拿回领导权,他调整政策,最终成功摆脱国民政府军的攻击,顺利到达陕西延安。之后,国民政府调整国策,国民革命军主力于华东华北抗日区域备战。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囚禁蒋介石,兵谏其接受统一抗日,国民革命军最终停止与红军作战。
  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日两国终于进入全面抗战的状态。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在名义上保持着共同对日的势态。期间中国军队与日本发生22次大型会战和上万次中小战斗。其中许多战役有双方共同参与,比如平型关战役。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展开,延安共党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下的一个直辖政府,陕北地区的红军(约4万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依抗战序列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前线;与此同时,另有约8,000名在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原地坚持游击战争的红色游击队集中组成了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对日作战。抗战期间,国民党部队主要与日军进行正面战争,共产党部队则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期间,国共双方之间曾经爆发过多次流血冲突,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黄桥战役”和“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共军发展到了13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解放区一亿人口。
  第二次国共内战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间,第二阶段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解放战争,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华民国称之为 戡乱。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在中国大陆战败后撤往台湾。
  内战阴影
  
  1945年下半年国共主要冲突列表
  战斗名称 大致时间 爆发原因 实况
  上党战役 9.10-10.12 阎锡山部队在长治接受日军投降,中共军队发起进攻 阎锡山部队10个师被全歼,长治被中共攻占
  平汉战役 10.24-11.2 国军沿平汉路北上接受日军投降,中共阻止其北进 中共军合围国军7个师,将其全歼
  平绥战役 10.18-12.4 傅作义部队在绥远接受日军投降,中共为打通华北东北交通 中共军围攻归绥,包头两城一个半月,未能攻克最后撤退
  津浦战役 10.15-12.14 阻止国军沿津浦路北上受降 中共军队攻占山东大片地区,山东华中两解放区连成一片
  山海关战斗 11.15 开进东北之国军在山海关途中遭遇中共阻击 国军突破中共阻击,穿越山海关,攻占锦州
  从左往右依次为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蒋经国、蒋中正、张群、吴国桢、毛泽东。
  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1946年应中共要求,广东东江纵队乘美国运输舰前往烟台整编,后参与山东内战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轰炸,日本败局已经注定。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日本天皇8月15日宣布无条件停战。所以苏军未经大规模抵抗,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岛和朝鲜半岛北部。9月2日日本正式向盟军投降。中共中央指挥河北、山东所属小股部队于8月下旬向关内进发,9月下旬才分别开始从晋冀鲁豫等地或陆路,或水路,或武装,或徒手,陆续动身赶往热、察和东北。先后抵达10几万人。倚靠苏联势力抢夺战利品与抢占东北地区地盘。中共在东北的空军学校,由日本飞行员做教练(参见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中共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总体方针,向南防御就是把江南的孤立部队撤走以免被江南优势国军全歼,向北发展就是大力发展东北和华北根据地,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基于此方针,中共主动向国府提出了撤退江南各地区小股部队到江北,并由美国运输舰将广东东江纵队北运烟台;同时大力发展东北。
  
  蒋中正一方面以中国战区统帅的名义命令日军就地集中并固守待降,命令八路军等中共所属武装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时命令国军日夜兼程向日军占领区后方进军;另一方面又接连发出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当前形势后决定,派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同时不理睬蒋中正的命令,命令所指挥的武装力量积极向日军进攻,收复失地。在延安八路军总部的命令下,中共所属各武装力量纷纷向附近据守的日军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投降,并对拒不投降者展开攻击。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指挥河北、山东所属部队积极向关外进发,配合苏军占领东北地区。同时发动上党战役,平绥战役进攻当地受降的国军。
  国共谈判
  
  1945年8月-10月,毛泽东,周恩来等飞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谈判。有关问题的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中国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之间进行。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决定在年底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国共两党并民盟,青年党等代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五个决议案,一致同意在和平建国纲领下共同实现民主宪政。
  
  2月底,虽有反苏运动等因素,国共双方仍达成整军协定,统一将国共军队整编为国军。协定划定全国驻军服务区,各军队集结在此统一整编;整编以12个月为一期,分期缩编部队,直到完成全国60个师的目标。3月底,国共达成迄今最后一个正式协议东北停战协定,但该协定已对激烈进行的东北内战无实际约束力。
  局部冲突
  
  1945年下半年,国共两方军队围绕受降问题发生了激烈冲突,在山西上党,塞北平绥等地,北上的国军与当地或先到达的中共军队之间发生激战。10月,接收东北的国军乘美国运输舰到达大连时被苏联军队拒绝登陆,后转到葫芦岛仍无法登陆只得转在秦皇岛登陆。后在进发至山海关时遭遇中共军队阻击。
  
  1946年1月初,在马歇尔的调停下,国共双方下达了1月停战令,以迎接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月,国共达成整军方案,决定整编中共军队为国军,但因政治摩擦最终未能进行。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的宪草修改提议案引起中共激烈反应,4月蒋中正就东北接收问题的讲话更引起中共报纸攻击。3月,随着苏联军队在东北撤退,国共重新开始在东北爆发军事冲突。1946年4月15日,中共在苏军撤走长春一个小时内突袭长春机场并占领长春,随后其紧随撤退的苏军占领哈尔滨,齐齐哈尔。随后,国共两军在四平街,长春等地激战,东北局势急剧恶化。
  全面爆发
  1946年5月,四平激战
  
  事件列表:第一阶段(1946年3月-1947年3月)
  
  这一阶段内战已经蔓延到全国,但仍为边打边谈阶段;重庆-南京的国共谈判与全国的军事冲突同时进行,两者互相影响。双方的战斗主要在谈判争议不下的地区(如东北,苏北和中原等)进行,而双方认定的“固有”地区(如延安)则几乎未发生战斗,反之若一方进入对方的固有地区(如中共进入长春,国军进入张家口),则会引起另一方谈判代表的强烈抗议。中共仍然在国统区公开活动,并在重庆发行《新华日报》。因此,此时的内战仍未以国共公开决裂的方式爆发。
  
   * 东北战事: 自1月停战令之后,双方为抢夺苏联撤退留下的真空地带,又重新开战。1946年3月,随着苏联军队撤离东北,国共两党在东北地区展开了激烈争夺。4月-5月,四平街,长春均爆发了激烈战斗,5月下旬,国军在四平重创林彪部队,从辽北全线追击到松花江畔逼近哈尔滨。此时,在美国特使马歇尔的压迫下,国民政府6月6日下达了第二次停战令,但停战期间国共双方代表仍未就改组政府和江苏北部政权问题达成协议。
  
   * 中原战事: 6月26日,停战有效期刚过,国共双方在关内中原解放区(湖北、河南交界),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中共李先念在从中共谈判代表周恩来处获知情报的情况下提前发起进攻突围。中共认为,此战为内战全面爆发的起点。国军在刘峙、程潜的统率下,以20万优势兵力攻打在宣化店被包围的6万中原共军,共产党获知消息提前突围,史称“中原突围”。
  
   * 江苏战事:7月,国共就苏北政权问题谈判陷入僵局,此时国军为保卫南京侧翼安全,向江苏中部和北部的新四军驻地发动进攻。粟裕部队与国军激战,战斗从7月开始到12月底结束,中共称为“七战七捷”,国军也宣称取得了胜利。战斗的结果是国军损失第69师,但占领了江苏北部全部城镇,把中共军队压过了陇海线,完成了既定目标。
  
   * 华北战事:华北地域战斗分北线(山西塞北)和南线(河南地区)。
   o 北线:北线战斗由中共在7月下旬首先发起。7月20日,中共军队为攻占大同,在应县与国军激战,始终未能攻克。8月,中共军队围攻大同。傅作义部队全力增援大同守军,9月,傅作义第35军进攻集宁以解大同之围,此时国共在集宁处于胶着状态,大同又迟迟未能被中共攻克,故中共主动撤围。中共在大同作战失利,导致中共华北区中心城市张家口处于危境。9月下旬,国军36集团军乘中共主力在大同之际,进攻张家口。国军采取奇袭,自长城北侧荒芜地带以骑兵突然进攻兴和,尚义,中共仅有一个连守张家口,猝不及防。10月初,应马歇尔要求,国民政府下达第三次停战令,但停战令期限刚过,10月11日国军占领了张家口。此事引起国共谈判趋向破裂。张家口被占领是中共遭遇的重大挫折,故中共在重庆《新华日报》,以及友党民盟报纸中,大量报道国民党占领张家口,追究其破坏和平的责任。而此时国民政府单方面召集国民大会又遭到中共坚决反对。正在斡旋国共冲突的的民主人士梁漱溟看到政府攻占张家口的报纸后称“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去。”
   o 南线:南线以河南,鲁西南为中心,此处国军兵力薄弱,中共刘邓大军首先开战。8月10日,刘邓三个纵队突袭陇海线,占领砀山和兰封之间百余公里铁路。随后国军调集大军反攻,中共军队撤退的同时寻找国军薄弱部队围歼。9月初,中共军队在定陶合围国军整编3师,将其全歼。但是国军整体反攻的局势没有改变,东线鲁西南地区,国军进展顺利。晋南地区,胡宗南部队受阻,整1师第1旅被陈赓部队围歼。10月下旬,国军占领25座县城,完成华北南线作战,中共晋冀鲁豫部队被压制在黄河以北。
  
  与军事冲突同时发生的,则是国共在南京的政治较量。此时中共代表周恩来和国民政府谈判陷入胶着状态。双方的分歧主要有两个
  
   1. 改组政府问题:中共坚持要求在国民政府委员会的40个名额中,与民盟一起合占14个名额,以行使1/3否决权。但国府只同意给12个,后国府让步,同意第13个由中共推荐一无党派人士,并经国府同意产生。但中共不同意,坚持要求占14个。
   2. 东北问题:因东北战斗激烈,双方围绕东北政权问题和东北军队驻地问题争执不下,始终未能达成协议。
  
  因国府坚持11月中召开制宪国民大会,而周恩来称,“国民大会一旦召开,他就回延安”。 因此国民大会前中共能否提交名单已经成了问题关键。在马歇尔拒绝调停的情景下,第三方面(民主党派梁漱溟,蒋匀田,左舜生,莫德惠等)出面调停。10月26日,第三方面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分送中共梅园新村、马歇尔使馆和国府。但周恩来看到后大哭, 说第三方面出卖了他,故第三方面不得不撤回该方案。11月11日,第三方面接到国府通知,国大代表报道人数达到法定人数,无论中共是否参加,均预定在11 月15日举行。值此,第三方面也出现分裂,民社党和青年党决定参加国大,民盟拒绝参加并开除民社党出民盟。此时第三方面调停继马 歇尔调停失败后,也遭遇全面失败。
  1947年3月7日,政府代表张治中在南京送董必武等中共驻京人员乘坐美飞机撤回延安
  
  11月15日,国民大会召开。此时,国民政府为迎接制宪国大,下达了第四次停战令,但已经对军队战斗没有约束力。1947年1月,中华民国宪法通过之后,国民政府应马歇尔的要求,先后三次呼吁中共能进一步举行圆桌会谈,以政治方式解决两党争端。中共南京代表陆定一回应,“废除伪宪法和恢复1946年1月31日军事位置,是恢复和谈的最低限度”,这使得国共谈判失去任何基础而完全破裂。此时中共仍坚持在南京活动,拒不离开。国府两度委婉逐客无效,故2月底,国民政府公开下达逐客令,限令在南京,上海,重庆的中共留守处代表3月5日前撤离,并关停重庆《新华日报》社。3月7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返回延安。
  
  关于1947年1月制宪国大之后国府三次和平努力,有各种说法。前全国政协委员梁漱溟写到:“综观前后,过去(七月半至十一月半)一段,是国方要打。十一月半以后是共方要打。”因为“国方在军事上已经心满意足,确乎不想再打。然而共方却是积愤填膺,非打不可。”;中共认为,是国民党发动和平攻势,试图嫁祸共产党;国民党认为,是“我政府迫不得已乃忍痛动员,从事戡乱,这是最近的历史事实”。
  事件列表:第二阶段(1947年3月—1948年9月)
  
  1947年3月7日,中共驻京留守处代表乘坐美国运输机撤离南京。1947年6月30日,国民政府司法院最高检察署通缉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此时双方已经完全失去了约束,放手大打。
  国军攻势作战,解放军守势作战时期(1947年3月-1947年9月)
  1947年3月10日,中共首都留守处人员从南京返回延安3天后,国军胡宗南兵团从洛川沿成榆公路向延安进攻
  1947年5月中旬,国军精锐整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覆没,师长张灵甫阵亡
  
   * 东北地区:1946年12月-1947年4月,中共东北民主联军通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共歼灭国军4万余人,攻占城镇11座,挫败了国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迫使其在东北战场由攻势转为守势。此时,中共已经在东北站稳。
   * 西北地区: 3月10日,董必武撤离南京返回延安后三天,胡宗南率领20万国军进攻延安。面对20余万国军,共产党方面将中共中央主动从延安撤退,胡宗南占入空城。同时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2万余人开始在陕北高原进行游击战,运动战,分别取得了在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地的胜利,国军方面经过3个多月的“蘑菇战”,即游动作战,军力、士气下降严重。
   * 山东地区:在顾祝同率领下,60万国军进攻山东。由于国军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战术,将军队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导致解放军的游击战术无法奏效。但粟裕提出以山东解放军主力决战的方式粉碎围攻的方式最终被采用。在孟良崮战役中,整编74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阵亡。 6月,国军继续自鲁南向北进攻,国军齐头并进,步步紧逼,18日,胡琏整编11师占领中共山东指挥部所在地鲁中南麻镇。此时因刘邓军在鲁西进攻,国军被迫自鲁中回援,陈毅粟裕部队乘机进攻南麻整11师,但其久攻未克,此时国军再度调集大军围攻,陈粟部因多处军队遭遇合围,伤亡巨大,撤至黄河以北惠民。国军在8月占领黄河以南山东大部地区。10月初,国军在烟台登陆。
   * 鲁西南与中原地区:刘伯承邓小平部队在6月20日夜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7月1日,刘邓渡河后包围郓城国军整编55师,此时陈粟军从国军缝隙处南下,进攻费县,威胁兖州。同时刘邓军又攻克郓城,曹县,并将羊山集处国军整编66师合围。7月底,刘邓血战数日围歼羊山集整编66师。8月,刘邓部队在国军大部队围攻下,南下中原,进攻国军薄弱地带。19日,全军渡过黄泛区,23日强渡汝河,26日乘淮河洪峰之间渡河,进入大别山战略锁钥区。追击国军因淮河水涨而被阻淮河北岸。与此同时,陈赓、谢富治兵团在茅津渡处渡河成功,紧逼洛阳。
  
  8月,在毛泽东严令下,陈粟军队重新南渡黄河,发起进攻。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在中共军队以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向中原挺进时,国民党军不得不追随情况,被迫分兵。
  
  1947年7月31日,中共正式使用了“人民解放军”名称。西北野战兵团定名为“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
  
  截至1947年10月初为止,国军的策略是进攻中共军队根据地,而中共军队在根据地被占后利用国军空隙穿插作战,形成犬牙交错的格局。但总体而言,中共军队采取守势,国军则以中共主要基地为目标采取攻势。
  解放军攻势作战,国军守势作战时期(1947年9月—1948年9月)
  1948年长春围困战
  1948年10月锦州战役时配备的苏联PPsh41波波沙冲锋枪的中共军队宣誓
  
   * 东北战场:东北战场林彪罗荣桓军队兵力占据优势,且装备精良,故一直以攻势为主。1947年6月-7月,林罗部围攻四平,血战未克,兵力受损。8月开始,林罗部发动秋季攻势,大量围歼国军部队。1948年初,林罗部队再度发动冬季攻势,围歼国军精锐部队新五军,导致国军遭受重创。2月,林罗部以强大兵力第四次围攻四平,经过血战攻克四平。此时东北的国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林彪部队指东打西,指南打北,处于完全机动地位。此时,北宁线被中共切断,国军只能依赖空中补给,国军试图撤退但是空运问题难以解决。5月开始,中共军队合围长春,围而不打,国军只剩下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孤立的据点。
   * 陕北战场:彭德怀部队在1947年8月初围攻榆林,钟松整编36师北上救援。随后彭德怀围点打援,发动围攻钟松的沙家店战役。刘戡全力救援,钟松逃脱。10月,彭德怀再度围攻榆林,国军已经无兵可调,不得不由蒋中正致电宁夏主席马鸿逵求援,马鸿逵命整编18师支援榆林,彭德怀再度围点打援。宁夏军与彭德怀部队在元大滩激战,双方伤亡惨重。最后彭德怀撤退。2月,彭德怀部在宜川围点打援,歼灭刘戡29军主力,刘戡自杀。4月底彭部占领延安,后撤至黄龙地区休整。
   * 华北战场:华北地区国军兵力空虚,聂荣臻组建晋察冀野战军机动作战。10月,因华北国军增援东北,中共军队乘机向保定,石家庄进攻。11月12日,聂部攻克石家庄。此时傅作义受命担任华北剿匪总司令,率领主力部队沿平保线寻机作战。聂部围点打援,机动歼敌,消灭国军35军两个师部。聂荣臻在山西南部发起运城战役,12月全歼守敌。此时国军在晋南仅剩临汾一座城市。1948年5月中旬,临汾被中共攻克。
   * 山东战场:1948年3月因国军主力撤出山东增援别处,陈粟发起大兵团作战,攻克张店,周村,并在4月攻克鲁中重要据点潍县进行休整。同时,中共苏北军队迅速紧逼益林,国军立即从中原战场抽调大军进攻苏北共军。5月,中共军队转移离开。此时,中共指示粟裕5月15日休整完毕,离开山东进入江南作战(最终粟裕劝说毛泽东放弃江南作战,在苏北决战)。
   * 大别山区:刘邓进入大别山后,白崇禧成立九江指挥部围剿。1948年2月底,刘邓大军因在大别山损耗过大,经中共中央批准,撤出大别山区。
   * 中原战场:中原战场局势错杂,虽然国军寻机作战,但中共军队运动灵活,故国军始终处于被动地位。1948年3月,陈赓谢富治兵团乘中原国军兵力空虚,进攻洛阳,两进两出,两次歼灭国军守军。4月,刘邓部队进攻阜阳。经过近一年的战斗,中原地区的战事转向对中共有利的一方,国军日趋被动。5月,中共成立中原野战军,发动宛东战役,击溃国军18军。6-7月,中原解放军发动豫东战役,攻克开封,歼灭整编75师,确定了中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毛泽东在1948年8月称“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事件列表:第三阶段(1948年9月—1949年12月)
  战略决战
  
  1948年9月,中共军队攻克设防坚固的要塞济南,成为决战序曲。同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决战首先从东北打响。
  1948年11月中共东北野战军进攻沈阳
  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路线
  1949年国军在吴淞上船撤往台湾
  
  辽沈战役
  
  1948年5月,中共军队包围长春,围而不打。1948年9月,中共东北野战军围困锦州。国军组织廖耀湘第九兵团自沈阳西进彰武,并在锦西塔山海滩登陆东进,企图救锦州之围未果。10月15日,中共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锦州战役结束后,第九兵团试图从黑山,打虎山南下营口海路撤退,但未能突破该阵地并延误时机。林罗部队自锦州回援,将国军精锐包围全歼,俘虏廖耀湘。11月,东北野战军攻克沈阳,营口,占领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徐蚌会战)
  
  这场决战,中国共产党方面及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为淮海战役,中华民国政府方面称为徐蚌会战。1948年11月,鉴于苏北决战日趋临近,国军决定向徐州集结。连云港的黄百韬兵团西进徐州。途中因中共华东野战军得到秘密情报后紧急调军拦截,在大运河附近的碾庄地区将黄百韬包围。与此同时,国军黄维兵团自确山,驻马店东进徐州,11月26日在双堆集被中共中原野战军包围。11月18日,碾庄的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黄百韬自杀。鉴于集结计划失败,12月1日,杜聿明率领国军放弃徐州南下。蒋中正发现中共军队正在追击杜聿明,便空投命令,要求与共军决一死战。12月4日,杜聿明国军因行动迟缓在河南孟集地区被粟裕华东野战军包围。12月15日,黄维兵团覆没,仅胡琏逃走。1949年1月10日,在华东野战军的攻击下,杜聿明兵团全军覆没,杜聿明被俘。
  
  平津战役
  
  1948年底,中共华北野战军杨成武部在新保安合围了傅作义国军精锐第三十五军,将其全歼。12月21日,东北野战军迅速南下,攻占咸水沽,切断平津国军海运的退路。1949年1月初,东北野战军完成了对北平,天津和塘沽的分割包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天津发动总攻击,15日八时占领天津,俘虏守军司令陈长捷。北平仅剩下傅作义守军20万人。傅作义经过第三方面苏静,邓宝珊等人与中共接触,达成了和平协议;1月22日,国军为北平免遭战火,出城接受中共整编。31日,中共占领华北重镇北平,而国军在华北仅剩下太原一个据点。
  
  三大战役是国军全面崩溃的决定性战役。三大战役前的两年多,国军损失的大部分都是杂牌部队,而精锐主力部队仅整74师和新五军被歼,其余主力部队保存完好。而三大战役后,国军的大部分精锐部队(如新一军,新六军)等全军覆没,总兵力损失150万人。淮海战役(徐蚌会战)更是让国军划江而治的希望破灭,江南地区已经全面暴露于中共大军之下。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到了全面崩溃的边缘;1月21日,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宣布引退;副总统李宗仁依据宪法行使代总统职责。李宗仁接任后,宣布与中共和谈。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国共举行了北平和谈,但共产党的提出逮捕民国总统副总统等43名战犯的要求使得民国政府无法接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举强渡长江,国民政府江阴要塞司令投降共产党,解放军顺利地渡过长江,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攻下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往广州。4月24日解放军攻下国民党在华北内陆控制的最后一个城市太原,中国国民党部分守军与政府官员因拒绝降给共产党,于是集体自杀,中国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太原五百完人”。5月解放军陆续攻下华中诸多大城市,在5月10日进占杭州、5月15日进占南昌、5月16日进占武汉、5月27日进占上海。6月3日美军军事顾问团撤离与国军撤守青岛后,同日解放军进占青岛。8月6日解放军攻陷长沙、8月17日攻陷福州,解放军战线深入华南地区。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原北平改称)宣告成立。10月15日解放军攻陷广州,中华民国政府再迁重庆,10月17日攻陷厦门,并对厦门外海的金门岛作战,10月25日金门战役国军大捷,击退进攻的解放军。11月3日,解放军进攻舟山群岛的登步岛,中华民国国军经过三天的战斗击退进攻的解放军,史称登步岛战役。
  
  11月,解放军攻占重庆,国府三迁成都。同年12月7日,行政院电令政府迁设台湾台北市,12月8日至10日,包括五院院长、各部会首长、中华民国政府公务员及两蒋纷纷离开成都飞抵台北,国府宣告“大陆沦陷”。
  
  至此,中国大陆几乎全部为共产党所控制。中华民国政府仅能掌控中国东南沿海岛屿(台湾、金门、马祖、乌丘、东引、海南岛、舟山群岛、一江山岛、大陈岛、万山群岛)及西南(云南、广西、四川)部分山区,国共内战大势底定。
  事件列表:第四阶段(1949年12月—1955年2月)
  
  随着国共战争大势底定,大规模的军事会战已经不可能再出现,战争的规模趋于中小型。
  
  西南地区部分,由于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大陆西南方残余的军事力量很难再有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进入成都后,便继续一路追击这些已经无法大规模组织战斗的军队。西南的国民党93师无法跟大规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一路往边界撤退,最后国民党93师退到泰缅边境的三不管地带(泰缅金三角),在当地形成一股特殊的势力。1954年,因缅甸政府向联合国提出抗议,国民政府开始逐步将这批国民党93师及眷属迁往台湾桃园县中坜市、平镇市及南投县仁爱乡安置,而在泰国北部的部队,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人不愿离开,表示要从这里打回大陆去。他们主要为云南籍官兵,因为身处缅甸,离家较近。最后因为协助泰国政府平定山区共产党叛乱,获得泰国国籍,在泰国得以合法永久居留与生活。
  
  在东南沿海作战方面,由于中国共产党以陆军起家,缺乏足够的海空军专业部队与武器装备,在训练上如登陆战等方面经验亦不足,1949年在舟山群岛与金门相继被中国国民党军队击退后,一时之间不敢贸然作战,而国民党虽然在陆军战斗方面损失惨重,但在海空军整体仍优于共产党,甚至还能派遣空军轰炸上海或突袭福建沿海岛屿。不过随着国民党部队主力集中驻守台湾,与台湾距离较远的沿海岛屿让共产党有了机会,1950年春天解放军进兵海南岛、万山群岛与舟山群岛,经过双方多日交战,最后国民党在以固守台湾优先的策略下相继撤离当地。
  军事冲突与两岸对峙
  
  1950年后,解放军一方面逐一攻下沿海岛屿,另一方面在福建集中兵力,为渡海攻台做准备,然而之后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军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渡海攻台难度倍增;加上不久中国共产党决定要开始进行“抗美援朝”,军事重心北移,因此在东南沿海的作战暂缓。而朝鲜战争期间,国民党曾多次尝试突击东南沿海岛屿,如南日岛战役、东山岛战役等,但皆以撤退告终。朝鲜战争结束后,解放军在1954年对一江山岛发动作战并对金门炮击,不久共产党控制一江山岛,视一江山岛为屏障的大陈岛也不保,最后国民党决定主动撤离大陈岛,1955年2月在美军的协助下大陈岛军民全数撤离,共产党取得大陈岛,自此双方的势力范围都再无变动。
  
  国共双方隔着台湾海峡,均积极厉兵秣马,甫建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喊出“解放台湾”的口号,站稳脚跟的中华民国则高举“反攻大陆”、“光复神州”、“解救苦难同胞”的旗帜,调停失败的美国则坐等内战结束,海峡大战一触即发,惟1950年的朝鲜战争爆发,原本预备解放台湾的解放军,在“抗美援朝”的大旗下,调往朝鲜半岛作战,中华民国政府则在麦克阿瑟的支持下积极备战反攻,陆战队编制扩张到世界第二大规模,预备于东南沿海登陆、或配合联合国军渡过鸭绿江进入东北地区。但基于国际势态与美国内部的政治问题,美国时任总统杜鲁门解除麦克阿瑟的兵权、改变对中华民国的放弃态度,下令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宣布“台湾海峡中立化”,一方面阻止中华民国反攻大陆的企图,另一方面也保证对中华民国的军事援助不再断绝(参见当时中美两国所签订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军对驻守金门的国军发动了榴弹炮突击,在四十四天内,向金门射击炮弹几近五十万发。抗日民族英雄,金门防卫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赵家骧、章杰等中弹牺牲。9月11日,金门守军击毁厦门火车站。9月22日,美国所支持的八吋大口径巨炮由中华民国海军运抵金门。海军与空军皆有交手。解放军以炮弹封锁金门的尝试已经算是失败。其后十年内,两岸海空军不断有零星交手的纪录,双方各有战损,但大体而言,仍是维持势均力敌的态势。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从1958年开始的对大金门、小金门、大胆、二胆等岛屿的炮击,国共内战的大规模军事冲突终于告一段落,但至今未能达成停战协议。
  
  至今两岸仍维持对峙形势。1996年中华民国第一次总统直接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以东南海域为目标,实施弹道洲际导弹试射,中华民国方面亦在不扰乱社会秩序,秉持外弛内张的状况下,让军队进入高度备战状态。是次危机由美国第七舰队以“经过”之名进入台湾海峡而告缓和,但解放军军机“不出海”的默契从此被打破,解放军军机活动范围延伸至海峡中线,压缩了中华民国空军的预警时间。2007年中共十七大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的主张,当时执政的民进党政府并没有正式回应,但在国民党重新取得执政权后,中华民国的马英九总统已对此有所回应。
  政治斗争与第二战线
  
  国共内战期间,双方除军事争夺外,政治上也展开了激烈对抗。
  中共方面
  
  1947年2月被查封之前,中共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大力宣传中共的思想。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时,《新华日报》每天都登有新华社发的中共军队胜利战报,每天辟有专栏登载国民党被俘刊登启事,将中共俘虏的国军将官公布在报纸上让家属认领。此事引起了国统区的普遍恐慌。据新华日报编辑回忆说,“有反动派对此不满,表示:‘世界上哪有这样的怪事,在打仗的时候,竟允许敌人在自己的区域发宣言、发战报,进行宣传?’……想以此作为迫害我们的借口……敌人对新华日报的稿件更加紧了控制。新华社的稿件不准登,前线的胜利消息不准登……。我们有时也作些不损原意的改动,更多的时候根本不理睬,该登的还是照样登。敌人对我们毫无办法。” 1947年5月,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上海,南京等大学学生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并与宪兵冲突酿成血案。1948年8月15日,民国政府教育部统计称,共产党“职业学生一年半以来制造学潮109次,耽误课业506天,学潮漫及18个重要都市。
  
  重庆地下党秘密发行《挺进报》以取代新华日报,大量散播中共军队在前线胜利的消息;并积极组织工潮,学潮,和农村暴动,对国民政府的统治带来了极大撼动。
  
  与中国共产党互为友党的中国民主同盟在1947年10月被取缔之前也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积极参与学潮,配合中共的斗争。
  
  除此之外,中共在国府安插的情报人员熊向晖,郭汝瑰也为中共提供了大量的情报,周恩来夸奖他们:“蒋介石的作战命令还没有下达到军长,毛主席就已经看到了。”。还有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陈布雷的女儿女婿均是中共地下党。2009年4月,《新京报》报道了北平中共地下党网络图,展示了中共情报网的发达。
  1946年底-1949年10月主要学潮
  时间 爆发地点 原因 实况 备注
  1946年12月 北平 北大学生沈崇声称被美国士兵强奸 全国性反美运动 中共领导
  1947年5月 南京 物价上涨,公立大学所发伙食费不够 全国性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中共领导
  1947年10月 杭州 浙大学生会于子三参与地下党被捕死于监狱 全国各地学生抗议政府逮捕屠杀学生 中共领导
  1948年1月 上海 同济学生自行选举自治会,被校方开除学籍 同济大学学生赴市政府请愿 中共领导
  1948年3月 北平 民国政府查封中共地下党组织华北学联 万余学生在北大民主广场举行营火晚会 -
  1948年4月 北平 民国政府逮捕华北学联学生 五百学生在政府北平行辕请愿 中共领导
  1948年6月 沪津 美国决定扶植日本经济 上海万余名学生游行示威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天津北洋大学拒绝美国救济粮 -
  1948年7月 北平 北平市参议会决定重新考核东北流亡学生在北平临时大学之入学资格 四千学生前往李宗仁官邸请愿 -
  1948年7月 北平 政府和学生互相开枪对射,死亡8名学生 一万学生前往李宗仁官邸请愿抗议 中共领导
  国府方面
  
  国府施行直接民选博得中产阶级支持
  
  国民政府和民国政府以宪政作为政治武器吸引民心,与中共对抗。1947年4月,作为看守政府预备行宪的国民政府依据政治协商会议决议正式改组,结束一党专政,容纳制宪各党进入政府。同时1947年11月21日-23日,国民政府举行了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由全体国民直接选举3045名国民大会代表,实现了中国的首次直接民选。1948年3月,行宪国民大会召开,以差额选举方式选举产生了首届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5月,中华民国政府开始运作,国民政府正式走入历史。
  
  退守台湾之后,国民大会因大陆失陷,无法完成台湾省以外地区的换届选举,故仍然由原代表1954年在台北举行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第二届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1950年,台湾省举行了地方自治选举,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各县市首长。中华民国政府以这种方式证明自己仍然是全国性的民选政权,延续法统和国统,以对抗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
  
  评论与争议
  
  双方评论
  
  中华民国政府在2008年《中华民国年鉴》评论国共内战如下
  
   第5时期为民国34年到38年,是国共争夺中国主导权的时期。苏俄全力支援中共夺取中国的统治权,但美国把中共的扩张视为中国内政问题,一再错失处理时机,致国共决战无法避免;最后国民党政府军事失利,大陆领土沦丧。这不只是军事失败所导致,而是各方面因素所造成:民国36年国家开始行宪,各党各派加入政府,仅中共拒绝参加;政府军队系统有别,步调不能齐一,主战主和,意见分歧,反而成为败战的原因;民国38年1月总统蒋中正引退后,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职权,决定与中共议和,贻误军机尤多;美国以美援之有无,作为让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组织联合政府的交换条件,不断对政府施加压力;苏俄积极援助中共,随时作武装颠覆的准备;由于战争破坏,人民生活困苦,商人勾结劣官,扰乱金融物价,造成人心浮动,社会不安。民国38年底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步入另一个时期。
  
  内战责任
  
  内战责任涉及:第一,哪一方蓄谋发动内战;第二,哪一方主动挑起内战。这是内战双方争议严重的问题。
  
  第一次国共内战以南昌起义为标志,爆发原因和爆发时间较为明确;但第二次国共内战因零星战斗,局部战斗,全面爆发和政治谈判交织在一起,争议极大。
  
  中共方面认为,1946年6月,国军精锐部队在东北战场以及其他战场频频传来捷报,蒋介石在做完军事部署后,认为发动内战时机已经成熟,即单方面公开撕毁《双十协议》和“政协决议”。6月26日,以国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内战全面爆发。中共还在1949年制定了一个43名战犯名单,认定该名单上者即内战发动者。
  
  国府方面认为,中共在1945年9月即开始发动上党战役,平绥战役围攻国军。尤其在双十协定签署之后的两个月内,中共仍然违反双十协定围攻傅作义在归绥,包头的主力部队一直到12月中旬攻城未下被迫撤围,并主动进攻一直在国军控制下的湖北襄樊地区;另中共在山海关设防,开火阻击依照中苏条约进入东北接收的国军。且中共抗战胜利后大面积破坏津浦铁路和平汉铁路,“究竟是谁在挑起内战,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周恩来在1967年表示:“我参加了旧政协开会以后,回到延安向毛主席汇报,刘少奇也在场,毛主席说的很清楚。毛主席说:这个和平,我们是拖延时间,便于我们积蓄力量,便于我们训练军队。”
  
  关于内战何时全面爆发也有争议,中共认为1946年6月中原战事标志着内战全面爆发;国府认为,抗战期间中共一直进攻和骚扰国军,内战从未停止,且抗战之后中共发动上党战役,尤其在1946年4月围攻长春,内战早已爆发;而内战全面爆发则是在1947年3月中共代表团撤离南京,双方谈判彻底结束之后国军进攻延安,并通缉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始的。
  土地革命
  
  在两次国共内战中,土地革命是中共博得贫农佃农支持的有力武器。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中共一改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重新施行土地革命,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基本办法就是在农村按照土地多少划分贫农,中农,富农,地主。地主富农的土地要被没收,且地主要受到批斗。1947年底土改高潮的时候,甚至中农的土地也要被分。以至于农村出现恐怖气氛,据晋绥地区报告,“一般群众恐慌,生产情绪低落,灾情加重,并发生严重外跑现象。不仅地富逃亡,甚至中贫农逃亡也不少”。更有甚者,有的村庄连贫中农的东西都要没收,“用盐水把人淹死在瓮里,还有用油从头上烧死人的”。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国民党深知共产党土改对于农民的革命动员作用,故一直研究对策。1945年10月,国民政府公布二五减租办法。1946年公布《土地法》,以政府赎买的办法从地主购买土地分给贫农,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针对解放区土改运动,1946年10月行政院公布《绥靖区土地处理办法》,对于中共已经打土豪分田地之后的地区,国军占领后,不强迫农民归还地主的土地,而是采取这种办法,“绥靖区内之农地,其所有权人,非自耕农时,在政府未依法处理前,准依原有证件,或保甲四邻证明文件,保持其所有权,并应由现耕农民继续佃耕。绥靖区内佃租额,不得超过农产正产物三分之一”。1948年,立法院通过《土地改革方案》,以贯彻耕者有其田的目标。但是总的说来,民国政府的措施远不如中共的土改对贫农有吸引力。
  
  民国政府曾表示“我国当前土地问题之严重,已成为一切祸乱的根源,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而政府现行有关土地的政策和法令,并不足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急求彻底而普遍的改革,实有非常可怖的后果” 
  苏美援助
  
  苏联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记载曾向东北民主联军提供了步枪70万只,机枪12000-14000挺,各种炮4000门,坦克约600辆,飞机800余架。但是,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记载,东北民主联军武器数据与此不合。


  During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States emerged as a major actor in Chinese affairs. As an ally it embarked in late 1941 on a program of massive military and financial aid to the hard-pressed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n January 1943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led the way in revising their treaties with China, bringing to an end a century of unequal treaty relations. Within a few months, a new agreement was signed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stationing of American troops in China for the common war effort against Japan. In December 1943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s of the 1880s and subsequent laws enac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to restrict Chinese immigration into the United States were repealed.
  
  The wartime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 initially to help China become a strong ally and a stabilizing force in postwar East Asia. A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s intensified, however, the United States sought unsuccessfully to reconcile the rival forces for a more effective anti-Japanese war effort. Toward the end of the war, United States Marines were used to hold Beiping (Beijing) and Tianjin against a possible Soviet incursion, and logistic support was given to Kuomintang forces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Through the mediatory influ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a military truce was arranged in January 1946, but battles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Communists soon resumed. Public opinion of administrative incompetenc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 was escalated and incited by the Communists in the nationwide student protest against mishandling of a rape accusation in early 1947 and another national protest against monetary reforms later that year. Realizing that American efforts short of large-scale armed intervention could not stop the war, the United States withdrew the American mission, headed by General George C. Marshall, in early 1947. The Chinese Civil War, in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aided the Nationalists with massive economic loans and weapons but no combat support, became more widespread. Battles raged not only for territories but also for the allegiance of cross sections of the population.
  
  Belatedly, the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 sought to enlist popular support through internal reforms. The effort was in vain, however, because of the rampant corruption in government and the accompany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os. By late 1948, the Kuomintang position was bleak. The demoralized and undisciplined Kuomintang troops proved no match for the communist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earlier known as the Red Army. The Communists were well established in the north and northeast. Although the Kuomintang had an advantage in numbers of men and weapons, controlled a much larger territory and population than their adversaries, and enjoyed considerable international support, they were exhausted by the long war with Japan and in-fighting among various generals. They were also losing the propaganda war to the Communists, with the population weary of Kuomintang corruption and yearning for peace. In January 1949, Beiping was taken by the Communists without a fight, and its name changed back to Beijing. Between April and November, major cities passed from Kuomintang to Communist control with minimal resistance. In most cases, the surrounding countryside and small towns had come under Communist influence long before the cities. After Chiang Kai-shek and a few hundred thousand Republic of China troops and 2 million refugees, predominantly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community, fled from mainland China to Taiwan (which had been acquired by the Kuomintang from Japan in 1945), there remained only isolated pockets of resistance. In December 1949, Chiang proclaimed Taipei, Taiwan, the temporary capita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 前一朝政:中国抗日战争
后一朝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