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峙(1892~1971),字经扶。江西吉安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二级陆军上将。卒于1971年1月15日。黄埔系早期骨干将领,北伐名将。
1892年6月,刘峙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庙背村的一户农民家庭。刘峙7岁时,开始进私塾读书,深受塾师刘部荃的喜爱。1905年冬,他随刘部荃的朋友黄某赴日留学。到达东京后,正值中国留学生抗议日本政府的罢课运动,他只好离日回国,虽然没有完成留学梦,但却大大开阔了眼界。
1907年,为生活所迫,他决定投笔从戎,考入湖南陆军小学第三期,因是外乡人,在小学中,备受同学的嘲弄和欺凌。刘峙有一套处世哲学,忍耐为上。他认为,为人浑厚容物,自有好处。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莫不有一种浑容气度,为了自勉,取其宅号为"浑容轩"。
1911年,刘峙陆小毕业,又升入武昌陆军中学第三期。不久,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他加入了学生军,守卫武昌。后来,他又离开队伍返刘峙回吉安,考入宪兵,到南昌服务。
1912年7月,全国各军事学校恢复上课后,刘峙即北上进入北平附近清河镇的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在校期间,他和一部分同学秘密组织了辅仁社,反对窃国大盗袁世凯。翌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发表讨袁通电。刘峙借故请假南下,参加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不久,江西被北洋军阀占领,他只好重返学校。
1914年6月,刘峙在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奉天省(今辽宁省)新民府陆军第二十师第三十七旅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同年12月,他考入河北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学习。与他同期入学的有熊式辉、陈继承等人。在保定军官学校期间,刘峙除了认真学习所开的课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政治书刊,并将步兵操典背得烂熟。
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第一军团总指挥、河南省主席等职。1933年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北路总司令,后改任豫皖绥靖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日军占领平津后沿平汉路南犯时,率部在正面抵抗,未经激烈战斗便自行退却,十余天内溃退千里,被称为“逃跑将军”。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
1938年改任鄂湘川黔边区主任兼第五预备军司令。1939年任重庆卫戍总司令。1945年2月,调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1946年1月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1948 年任徐州“剿匪”总司令,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败。1949年7月移居九龙。1953年去台湾。翌年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后改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1930年剿共得力,蒋特将河南新集命名为经扶县以示表彰。
1949年1月因为战败被解除职务,后经香港到印尼养病。
1953年去台湾,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1971年1月15日病逝于台中。保定军校第二期步兵科。
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
历任军政要职:
国民政府河南省政府主席兼河南省保安司令;
国民政府豫皖绥靖主任;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
国民政府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
抗战中期任重庆卫戍总司令兼防空司令;
抗战后期任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1946年任国民政府郑州绥靖公署主任,
中国国共二次内战期间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
1930年剿共得力,蒋特将河南新集命名为经扶县以示表彰。
1949年1月因为战败被解除职务,后经香港到印尼养病。
1953年去台湾,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1971年1月15日病逝于台中。
刘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