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李白 Li Bai  唐代   (701~762)
菩薩蠻 Song Form
憶秦娥 Same Name
靜夜思 IN THE QUIET NIGHT
古風 archaism
公無渡河 No public cross the river
蜀道難 Hard Roads in Shu
梁甫吟 Liang Fu Yin
烏夜啼 Wu Yeti
將進酒 Bringing in the Wine
遠別離 apo- leave
行行遊且獵篇 Trekking Youqieliepian
登金陵鳳凰臺 On Climbing in Nanjing to the Terrace of Phoenixes
行路難之一 The Hard Road
夢遊天姥吟留別 Tianmu Mountain Ascended in a Dream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A FAREWELL TO SECRETARY SHUYUN AT THE XIETIAO VILLA IN XUANZHOU
贈汪倫 To Wang Lun
獨坐敬亭山 Alone Looking at the Mountain
早發白帝城 Through the Yangzi Gorges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DOWN ZHONGNAN MOUNTAIN TO THE KIND PILLOW AND BOWL OF HUSI
月下獨酌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春思 IN SPRING
關山月 THE MOON AT THE FORTIFIED PASS
子夜四時歌:春歌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PRING
子夜四時歌:夏歌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ummer
多首一頁
古詩 ancient style poetry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十一)

李白


  試藉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鬍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賞析】   李白到永王幕府以後,躊躇滿志,以為可以一舒抱負,“奮其智能,願為輔弼”,成為象謝安那樣叱咤風雲的人物。這首詩就透露出李白的這種心情。
  
    詩人一開始就運用浪漫的想象,象徵的手法,塑造了蓋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試藉君王玉馬鞭”,豪邁俊逸,可謂出語驚人,比起直嚮永王要求軍權,又來得有詩味多了。這裏超凡的豪邁,不僅表現在敢於毛遂自薦、當仁不讓的舉措上;也不僅表現在“平交諸侯”、“不屈己不幹人”的落落風儀上;還表現在“試藉”二字上,詩人並不稀罕權力(“玉馬鞭”)本身,不過藉用一回,冀申鉛刀一割之用。
  
    有軍權才能指揮戰爭,原是極普通的道理。一到詩人筆下,就被賦予理想的光輝,一切都化為奇妙。“指揮戎虜坐瓊筵”,就指揮戰爭的從容自信而言,詩意與“為君談笑靜鬍沙”略同,但境界更奇。比較起來,連“運籌帷幄之中,决勝於千裏之外”都變得平常了。能自如指揮三軍已不失為高明統帥,而這裏卻能高坐瓊筵之上,於觥籌交錯之間“指揮戎虜”,贏得一場戰爭,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奇跡。寫戰爭沒有一絲“火藥味”,還匪夷所思地用上“瓊”“玉”字樣,這就把戰爭浪漫化或詩化了。這又正是李白個性的自然流露。
  
    那時不是“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局面幾乎不可收拾麽?但有了這樣的英才,一切都將變得輕而易舉。“南風一掃鬍塵靜”,幾乎轉瞬之間,就“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以南風掃塵來比喻戰爭,不僅形象化,而且有所取義。蓋古人認為南風是滋養萬物之風,“南風”句也就含有復興邦傢之意。而永王軍當時在南方,用“南風”設譬也貼切。
  
    當完成如此偉大的統一事業之後,又該怎樣呢?出將入相?否,那遠非李白的志嚮。詩人一嚮崇拜的人物是魯仲連,他的最高理想是功成身退。這一點詩人屢次提到,同期詩作《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禦》中的“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就是此意。
  
    這裏,詩人再一次表達了這一理想,而且以此推及永王。“西入長安到日邊”(日是皇帝的象徵;而言長安在日邊),這不但意味着“談笑凱歌還”,還隱含功成弗居之意。詩人萬沒想到,永王璘廣攬人物、招募壯士是別有用心。在他那過於浪漫的心目中,永王也被理想化了。
  
    李白第二次從政活動雖然以悲慘的失敗告終,但他燃燒着愛國熱情的詩篇卻並不因此減色。在唐絶句中,象《永王東巡歌》這樣飽含政治熱情,把幹預現實和追求理想結合起來,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創作的作品不可多得。此詩形象飛動,詞氣誇張,寫得興會淋漓,千載以下讀之,仍凜凜有生氣。
  
    (周嘯天)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