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王昌龄 Wang Changling  唐代   (698~757)
從軍行七首(其四) Attest Fourth row 7
出塞 Over the Border
從軍行七首(其二) Attest line 7 Second,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WITH MY BROTHER AT THE SOUTH STUDY THINKING IN THE MOONLIGHT OF VICE-PREFECT CUI IN SHANYIN
塞上麯 AT A BORDER-FORTRESS
塞下麯 UNDER A BORDER-FORTRESS
芙蓉樓送辛漸 At Hibiscus Inn Parting with Xin Jian
閨怨 In Her Quiet Window
春宮麯 A Song of the Spring Palace
長信怨 A Sigh in the Court of Perpetual Faith
變行路難 become Passerby adversity
塞下麯二首 Cyprus under the curve 2
塞上麯 Song of the Frontier
從軍行二首 Attest Line 2
少年行二首 Youngster Line 2
長歌行 long a style of old Chinese poems
悲哉行 How sad indeed OK
古意 interest and charm of antique taste
放歌行 expand a style of old Chinese poems
越女 More women
鄭縣宿陶太公館中贈馮六元二 Zhengxiansutao Great-grandfather Museum gift Feng six-II
聽彈風入鬆贈楊補闕 Listening to bombs Few play YOUNG gifts Buque
緱氏尉瀋興宗置酒南溪留贈 s South Stream Remain to present
為張(亻貴)贈閻使臣
多首一頁
七絶仄起首句押韻 A four-line poem with seven characters to a line and a strict ton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narrow At first sentence rhyme
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其四)
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玉門關:一作雁門關。

【賞析】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睏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麯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裏,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嚮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鬍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這裏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後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阔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溫;湖的北面,橫亙着綿廷千裏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裏廣阔地域的長捲,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為什麽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係,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註,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裏。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係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藴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並非嗟嘆歸傢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回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藴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絶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劉學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