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李白 Li Bai  唐代   (701~762)
菩薩蠻 Song Form
憶秦娥 Same Name
靜夜思 IN THE QUIET NIGHT
古風 archaism
公無渡河 No public cross the river
蜀道難 Hard Roads in Shu
梁甫吟 Liang Fu Yin
烏夜啼 Wu Yeti
將進酒 Bringing in the Wine
遠別離 apo- leave
行行遊且獵篇 Trekking Youqieliepian
登金陵鳳凰臺 On Climbing in Nanjing to the Terrace of Phoenixes
行路難之一 The Hard Road
夢遊天姥吟留別 Tianmu Mountain Ascended in a Dream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A FAREWELL TO SECRETARY SHUYUN AT THE XIETIAO VILLA IN XUANZHOU
贈汪倫 To Wang Lun
獨坐敬亭山 Alone Looking at the Mountain
早發白帝城 Through the Yangzi Gorges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DOWN ZHONGNAN MOUNTAIN TO THE KIND PILLOW AND BOWL OF HUSI
月下獨酌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春思 IN SPRING
關山月 THE MOON AT THE FORTIFIED PASS
子夜四時歌:春歌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PRING
子夜四時歌:夏歌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ummer
多首一頁
古詩 ancient style poetry
臨路歌

李白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挂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賞析】   這首詩題中的“路”字,可能有誤。根據詩的內容,聯繫唐代李華在《故翰林學士李君墓銘序》中說:“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則“臨路歌”的“路”字當與“終”字因形近而致誤,“臨路歌”即“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打開《李太白全集》,開捲第一篇就是《大鵬賦》。這篇賦的初稿,寫於青年時代。可能受了莊子《逍遙遊》中所描繪的大鵬形象的啓發,李白在賦中以大鵬自比,抒發他要使“鬥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遠大抱負。後來李白在長安,政治上雖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賜金還山”,但並沒有因此志氣消沉,大鵬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勵着他努力奮飛。他在《上李邕》詩中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也是以大鵬自比的。大鵬在李白的眼裏是一個帶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就真象一隻大鵬正在奮飛,或正準備奮飛。但現在,他覺得自己這樣一隻大鵬已經飛到不能再飛的時候了,他便要為大鵬唱一支悲壯的《臨終歌》。
  
    歌的頭兩句是說:大鵬展翅遠舉啊,振動了四面八方;飛到半空啊,翅膀摧折
  
    ,無力翺翔。兩句詩概括了李白的生平。“大鵬飛兮振八裔”,可能隱含有李白受詔入京一類事情在裏面。“中天摧兮”則指他在長安受到挫折,等於飛到半空傷了翅膀。結合詩人的實際遭遇去理解,這兩句就顯得既有形象和氣魄,又不空泛。它給人的感覺,有點象項羽《垓下歌》開頭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那無限蒼涼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實震撼人心。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挂石袂。”“激”是激蕩、激勵,意謂大鵬雖然中天摧折,但其遺風仍然可以激蕩千秋萬世。這實質是指理想雖然幻滅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會給世世代代的人們以巨大的影響。扶桑,是神話傳說中的大樹,生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陽作為君主的象徵,這裏“遊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邊。“挂石袂”的“石”當是“左”字之誤。嚴忌《哀時命》中有“左袪(袖)挂於扶桑”的話,李白此句在造語上可能受了嚴忌的啓發。不過,普通的人不可能遊到扶桑,也不可能讓衣袖給樹高千丈的扶桑挂住。而大鵬又衹應是左翅,而不是“左袂”。挂住的究竟是誰呢?在李白的意識中,大鵬和自己有時原是不分的,正因為如此,纔有這樣的奇句。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前一句說後人得到大鵬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傳。後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傳說麒麟是一種象徵祥瑞的異獸。哀公十四年,魯國獵獲一隻麒麟,孔子認為麒麟出非其時而被獵獲,非常難受。但如今孔子已經死了,誰肯象他當年痛哭麒麟那樣為大鵬的夭折而流淚呢?這兩句一方面深信後人對此將無限惋惜,一方面慨嘆當今之世沒有知音,含意和杜甫總結李白一生時說的,“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夢李白》)非常相近。
  
    《臨終歌》發之於聲是李白的長歌當哭;形之於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銘。李白一生,既有遠大的理想,而又非常執着於理想,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這首《臨終歌》讓我們看到,他在對自己一生回顧與總結的時候,流露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纔盡其用的深沉惋惜。讀完此詩,掩捲而思,恍惚間會覺得詩人好象真化成了一隻大鵬在九天奮飛,那渺小的樹杈,終究是挂不住它的,它將在永恆的天幕上翺翔,為後人所瞻仰。
  
    (餘恕誠)

【資料來源】 167_13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