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李白 Li Bai  唐代   (701~762)
菩薩蠻 Song Form
憶秦娥 Same Name
靜夜思 IN THE QUIET NIGHT
古風 archaism
公無渡河 No public cross the river
蜀道難 Hard Roads in Shu
梁甫吟 Liang Fu Yin
烏夜啼 Wu Yeti
將進酒 Bringing in the Wine
遠別離 apo- leave
行行遊且獵篇 Trekking Youqieliepian
登金陵鳳凰臺 On Climbing in Nanjing to the Terrace of Phoenixes
行路難之一 The Hard Road
夢遊天姥吟留別 Tianmu Mountain Ascended in a Dream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A FAREWELL TO SECRETARY SHUYUN AT THE XIETIAO VILLA IN XUANZHOU
贈汪倫 To Wang Lun
獨坐敬亭山 Alone Looking at the Mountain
早發白帝城 Through the Yangzi Gorges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DOWN ZHONGNAN MOUNTAIN TO THE KIND PILLOW AND BOWL OF HUSI
月下獨酌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春思 IN SPRING
關山月 THE MOON AT THE FORTIFIED PASS
子夜四時歌:春歌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PRING
子夜四時歌:夏歌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ummer
多首一頁
古詩 ancient style poetry
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

李白


  何處可為別,長安青綺門。
  鬍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臨當上馬時,我獨與君言。
  風吹芳蘭折,日沒鳥雀喧。
  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
  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源。
  
  君思潁水緑,忽復歸嵩岑。
  歸時莫洗耳,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買名。
  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

【賞析】   天寶二年(743),李白在翰林。唐玄宗無意重用他,更加上楊貴妃、高力士、張垍等屢進讒言。於是,他初到長安懷抱的希望終於破滅,打算離開長安。本詩正作於此時。
  
    詩的開頭,點明送別的地點。“長安青綺門”,是東去的行人辭別京城的起點,自然會使人想起種瓜的召平;再往前走,便是折柳分袂的灞橋。這個地方原本就藴蓄着歷史的感慨,加上酒店裏鬍姬殷勤招呼,舉杯在手,更覺得思緒萬千,別情無極。在朋友臨當上馬,相別即在頃刻之際,詩人含蓄地傾訴了他的肺腑之言:“風吹芳蘭折,日沒鳥雀喧”。這看起來似是寫眼前易見之景,但實是暗喻心中難顯之情。芳蘭摧折,賢能之士偏偏遭遇不幸;鳥雀喧囂,姦佞之臣得志猖狂;風吹、日沒,則是政治黑暗,國勢漸衰的寫照。在知友臨別之際,道出這麽兩句,彼此都很瞭然,而卻包含着多麽深廣的憂憤呵!現實既是如此,詩人又怎樣考慮他們彼此的出處行藏呢?“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手指飛鴻,並不一定是送別時實有之景,也是暗喻心中欲言之志。“鴻飛冥冥,弋人何慕焉”(揚雄《法言·問明篇》)。象鴻鳥一樣高飛,離開長安,固然是對政治污濁的深惡痛絶,同時也還有出於實際的全身遠禍的考慮。“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源”,表明兩人對現實的認識很清醒,歸趨也正相同。“潁水有清源”,既是地理的,堪為歸隱之地;又是歷史的,更符歸隱之情,許由的流風未歇,也正似潁水的清源不竭。這也就暗含着對裴十八歸隱的贊賞和慰藉。
  
    這個詩題下的兩首詩,雖可相對獨立,若就思想內容而言,前一首有待後一首纔更高,後一首則須有前一首纔完足。如果詩意僅止於同歸潁水,追蹤許由,那還衹是一般詩人的手筆,而到了第二首把詩意翻進一層,纔是李白所獨到的境界。
  
    第二首起句便好:“君思潁水緑,忽復歸嵩岑。”“您想念着碧緑清澄的潁水”,這一句把歸隱的願望寫得多麽形象,抽象的思想、意念化成了具體的、美好的、能夠感觸的形象。“忽復歸嵩岑”,“忽復”兩字現出人的個性和情態,何等灑落,何等爽快,敝屣功名富貴自在不言之中了。“歸時莫洗耳,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買名。”許由洗耳的典故,用得靈活入妙。詩人在這裏把許由這位上古的高士,臨時拉來指桑駡槐,這是因為唐代以隱居為手段達到嚮上爬的目的者,大有其人。李白很鄙視這種假隱士,所以他說不洗心而徒事洗耳,則是矯情作偽,欺世盜名。詩人認為不論是進是退,或隱或顯,唯真正有經世濟民的抱負和才幹的人,纔是超越流俗的大賢。李白平生最仰慕的古人之一—謝安,正是這種典型。“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末句是詩人與友人臨別贈言,相互勸勉、慰藉之詞,洋溢着積極嚮上的精神。
  
    王夫之在《唐詩評選》中說這首詩:“衹寫送別事,托體高,著筆平。”所謂“托體高”,即以立意為勝;“著筆平”,即無句可摘。這種寫法,質樸自然,不事藻飾,直抒胸肊,實為漢魏風骨的繼承。它不在於一字一句的奇警,而在於全篇的渾成,即全篇作為一個整體,鑄成一個完整的藝術形象,使讀者想象和體會到其人的胸襟氣度、思想感情。由於詩的概括力很強,把豐富的思想感情緊縮在具體的形象之中,所以讀來醰然有味。這種藝術造境,决不是那些鋪錦列綉,雕繪滿眼之作所能比擬的。
  
    (徐永年)

【資料來源】 176_14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