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 | 江蘇徐州 |
出生地: | 浙江平湖 |
閱讀王旭烽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個人簡歷
1978年至1982年,就讀杭州大學(1998年並入浙江大學)歷史係。
任教於杭州第十四中學。
在杭州長徵無綫電元件廠工作。
任職於浙江省總工會,中國茶葉博物館,浙江省作傢協會等。
2006年初,浙江林學院和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聯合成立了全國首個茶文化學院,並於當年秋天招收30名全國首批茶文化本科專業學生。王旭烽得知後决定加盟浙林院,做一名專職教師。為此,她辭去作傢協會的職務,同時把組織工作關係完全轉入浙江林學院,成為茶文化學院的一名教師,並擔任茶文化學科帶頭人。
《茶文化通論》每學期48個課時,每星期上6節課,“今後隨着學生增加,可能還會上其他的相關課程。”王旭烽告訴記者,她在浙江林學院不會擔任任何行政職務,集中精力潛心教學和科研。“為了上好課,春節以來,我一直在準備教案教材。”王旭烽說,因為這是國內首個茶文化學院,許多方面都是新的開始,她現在正一邊編寫《茶文化通論》教材,一邊給學生上課。到高校當了老師,今後還寫不寫作品?面對這個問題王旭烽說,自己以前的創作也都是利用空餘時間完成的,自己從來就不是一個專職作傢,所以到學院後,創作時間可能會比以前更多,而且很有可能依然和茶有關。
主要作品
茶人三部麯
《南方有嘉木》
《不夜之候》
《築草為城》
茅盾文學奬揭曉之後,我被稱為“黑馬”。我不是“黑馬”,衹是一片茶葉,我給人簽名,就愛說“天下茶人一傢”。
——王旭烽
《茶人三部麯》(第一、二部)內容提要:
小說以緑茶之都杭州忘憂茶莊傢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運為主綫,展現了茶人在憂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掙紮前行的氣質和精神。杭九齋是清末忘憂茶莊的傳人,不好理財治業,最終死在煙花女子的煙榻上。下一代茶人叫杭天醉,生長在民國誕生的時代。有學問,有才氣,也有抱負,但卻優柔寡斷,最終不得已逃遁佛門。他所生的三子二女,經歷了一個更加廣阔的時代,他們以各種身份和不同方式參與了華茶興衰起落的全過程。小說勾畫出一部近、現代史上的中國茶人的命運長捲。
這部以《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築草為城》三部小說組成的長篇三部麯,從1990年開始寫作,共用了十年的時間,分別於1995年、1998年、1999年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並被改編成電視劇播出。
經典文段
當我們喝茶的時候,尤其是喝緑 茶的時候,我們卻喝出了它的本來形態。茶體現出純粹的古典之美,我們便喝成了茶的“尋根 派”,茶便成了一葉載着永恆的絶對精神的小舟。
等待復活的生命,既是最萬死不辭的勇敢的生命,也是最敏感的最容易被傷害的生命。 幾乎沒有哪一種飲料比茶在封存時更講究了。茶性易染,所以它不能和任何別的有氣息的物品 放在一起;茶怕光綫,所以必須全封閉;茶怕潮濕,受潮的茶猶如過早嫁人的童養媳永遠失去 了青春煥發的那一天;茶喜冷凍,在乾燥的鼕眠狀態下它會像睡美人一般長久地等待那王子的 一吻而蘇醒。因此,這封閉的茶也使我想起被放逐的屈原,被迫害冷落的阿赫瑪托娃,想起每 個時代都有那些寧願沉默的靈魂。無論是被他人封存還是自我封存,有一天重見天日,他們“ 復活”的都依舊是質樸的生命。 然而,如果永遠沒有重見天日的那一天呢?好比精美的茶永遠封存在誰也不知道的暗處 呢? 人說:那就封存吧,封存難道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復活嗎?
從最新鮮的春意盎然的枝頭采下的緑葉,立刻經受烈火的無情考驗,在烘烤中它們失去 舒展的身體和媚人的姿態,被封藏於深宮。這一切,都是為了某一天,當它們投入沸騰的生活 時的“復活”。
茶,是世界萬物中的復活之草!